问题

朋友都说我的画很僵硬,比例不协调,想问问大佬是否真的很严重?

回答
哎呀,听到朋友们这么说,心里肯定挺不是滋味的吧?别灰心,画画嘛,就是一个不断摸索和进步的过程,一开始有点“僵硬”和“比例不协调”太正常了,尤其是在咱们这个阶段,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首先,咱们得承认,如果朋友们一致这么说,那肯定是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去注意的。但“严重”不“严重”,这个得分情况看。有些人可能只是嘴上说说,有些人可能是看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不过,不管怎样,把它当作一个宝贵的反馈,而不是打击,这才是关键。

咱们一点点来聊聊,看看你说“僵硬”和“比例不协调”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尽量说得具体点,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僵硬”

“僵硬”这个词,在绘画里通常指的是画面缺乏生命力、动态感,或者说人物、物体看起来像是木偶一样,缺乏自然的转折和流畅的线条。具体来说,可能有以下几个表现:

线条死板,缺乏变化: 你画线条的时候,是不是总是用一种粗细、一种力度?看起来很“死”。自然的物体,尤其是人物,线条的粗细、虚实、轻重都是有变化的。比如,物体受光面可能线条清晰、有力;背光面或者被遮挡的部分,线条可以轻柔、模糊一些。而且,很多时候,为了表现物体的体积感,线条本身也应该有曲折和转折,而不是直来直去。

缺乏体积感和骨骼感: 僵硬的感觉,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画出物体真实的体积。比如画手臂,如果没有画出它是由骨骼、肌肉和关节组成的,直接画一个圆柱体,那肯定会显得僵硬。你需要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形态,以及各个部分是如何连接、过渡的。

没有光影和明暗关系: 光影是塑造体积感最重要的工具。如果你的画里面,物体颜色都很平均,没有明暗变化,那它们看起来就会像纸片一样扁平,自然也就“僵硬”。你需要思考光线是从哪里来的,照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样的明暗(亮面、灰面、暗面、反光),以及投射在地面或周围物体上的影子。

造型缺乏“骨骼”和“肌肉”: 尤其是画人物或动物,如果你没有理解它们的骨骼结构和肌肉走向,只是凭感觉画,很容易画出“没骨头”或者“肌肉疙瘩不自然”的感觉。比如,肩部、肘部、膝盖这些关节的转折,如果处理不好,人物的动作就会很别扭。

动态不足,缺乏“呼吸感”: 很多时候,我们画的东西,比如人物,可能只是一个静止的姿态。但即使是静止,也应该有那种“即将动起来”或者“刚刚停止”的微妙感。如果你画的人物,整个身体的重心、肌肉的张力、肢体的舒展都处理不好,就会显得呆板。

怎么去改善“僵硬”?

1. 多观察,多研究解剖和结构: 如果你画人物,找些解剖学的书看看,了解骨骼和肌肉是如何连接和运动的。就算不画人体,画其他物体也一样,研究它的结构,比如椅子是怎么组装的,树枝是如何生长的。
2. 练习画“形体”而不是“轮廓”: 试着用一些基本的几何体(球体、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去概括物体,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添加细节。先用球体概括头部,圆柱体概括脖子和四肢,这样你能更好地理解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形状。
3. 大胆地打素描稿,练习“明暗”: 在正式上色或者描线之前,先用简单的明暗关系来塑造物体的体积。可以尝试用线条的疏密、粗细来表现明暗,或者直接用明暗块面来概括。
4. 练习画“动态”: 找一些有动态的照片或者写生对象,尝试用一些“夸张”的线条去捕捉它的动态,可以先画一些“肌肉线”或者“动作线”,把物体“穿”起来。
5. 线条练习: 尝试用不同的笔触、不同的力度画线条。可以练习画各种曲线,让线条变得流畅。

关于“比例不协调”

“比例不协调”就更直观了,也就是说,你画的物体或者人物,各个部分的大小、长短、远近关系,看起来不自然,不符合我们日常观察到的真实情况。

人物比例: 这是最常见的。比如,头太大或者太小,胳膊太长或者太短,腿和身体的比例不对,手脚太大或者太小。这些都会让人物看起来很滑稽或者很怪异。
物体比例: 比如,画一个房间,门和窗的比例不对,家具的大小和整个空间的比例失调。或者画一个静物,苹果比旁边的盘子还大。
透视问题: 很多时候,比例失调是因为透视没处理好。比如,在同一画面里,近处的物体应该比远处的大,但你画得一样大,或者近处的反而比远处的小,这就违背了透视原理。
局部和整体的协调: 即使单个部分的比例是对的,但如果这些部分组合在一起,没有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也可能显得比例不协调。比如,一个比例很完美的人,但你给他安了个很不搭的大脑袋。

怎么去改善“比例不协调”?

1. 多“量”和“比”: 这是解决比例问题的核心。
找参照物: 在写生的时候,利用你的笔或者手指当作测量工具。比如,用你的笔量一下人物的头有多高,然后看看这个高度可以在人物的身体上量多少次。
横向和纵向对比: 看看眼睛和嘴巴的距离,肩膀和腰的宽度,胳膊和腿的长度,这些都是可以相互比较来确认比例的。
速写是好帮手: 没事就多画速写,尤其是人物速写。速写的时候,不用追求细节,但一定要抓住整体的比例和动态。速写能训练你的眼睛去快速地捕捉和判断比例。

2. 学习透视基本原理: 了解一点透视、两点透视的知识,知道物体在不同角度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形。这能帮助你理解为什么近大远小,为什么平行线会汇聚。

3. 利用辅助线: 在画之前,可以用一些辅助线来帮助定位。比如,画人物的身体,可以先画一个十字线确定中心点和水平线,再用横线标记出各个部分的最高点和最低点。

4. 养成“整体观察”的习惯: 不要一开始就盯着一个地方死抠细节。先从整体入手,用简单的几何形体概括出大概的形状和比例,然后再一点点深入。画完一个部分,就退后一步看看整体,再进行调整。

5. 参考优秀作品: 看看那些比例处理得很好的画作,分析一下作者是怎么做的。不一定是名家大师,也可以是其他画友的作品。

总结一下,你的朋友说你的画“僵硬”和“比例不协调”,这绝对不是世界末日,而是给你指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提升方向!

“僵硬” 更多的是关于造型的体积感、动态感和生命力。
“比例不协调” 更多的是关于形的准确性和整体的和谐。

别因为这几句话就气馁,反而要感谢你的朋友给你提了这么宝贵的意见。你可以把这些建议当成你的“升级包”,然后有针对性地去练习。

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画下去! 绘画就像学走路,一开始跌跌撞撞很正常。每次练习,都比昨天进步一点点,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画越来越生动,比例也越来越准确。

下次画画的时候,心里可以想着这两个词:“体积”和“比例”。多观察,多思考,多练习,你会发现自己进步神速的!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画画不是凭自己感觉,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比例不协调,就会感觉人体奇怪。

一般来讲,人体比例,女性的话6.5~7个头长是比较舒服的比例

上半身3个头,下半身4个头

参考这张阿米娅,你可以看到的很标准的7头身,这也和现实中的人体比例贴近,这就显得体态优美


人体动态确实很僵硬,整一个都是直线竖下来的,一点动态都没有


看看大佬的动态,人物眼睛线、肩膀线、胯部线、足部线,都不是平行的线条



看到中间那条线了没?那是脊柱线,也可以叫正中线,可以看到大佬画的脊柱线都是成S型/弧形的

要知道,S形或弧形的脊柱线(正中线)能够为人物姿势带来生动的感觉


那么要如何画出有动感,不死板的人体呢?

首先我们在作画前,需要定好体块结构,并且定位好脊柱线


可以看到我画了一条弧线来作为脊柱线

你画的脊柱线(即正中线)是笔直的,让人物丧失了动感

接着我们在定好的体块上画出人体



把多余的线条擦除,保留人体结构


最后在人体的基础上加上衣服,并且去掉多余的线条,那么一个效果图就出来了

学了人体比例和人体动态,还要再熟悉多角度练习等等

先把复杂的人体分为头、颈、胸块、胯部以及四肢,这几个主要的身体结构,然后了解各个主要身体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

然后用体块,带着对体块角度的考虑(图中的箭头)去画:给画好的方块“穿”上肌肉

这样的话,对比例和透视的控制更加直观,比起直接画人出错的几率要小很多。

很多萌新学习人体的时候,容易进行一些茫无目的的学习,这样容易让我们进入瓶颈,影响进步。

为了更好的学习,我们在进行人体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学习难度的进阶。

关于难度的进阶主要是两块内容,第一是基础人体的刻画,第二是动态难度的逐步提高。





接着说说丝袜画法

你画了两张丝袜腿,但是都没有内味



接下来开始丝袜本子教程

1、丝袜的破洞方式

一般情况下丝袜的破洞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破洞是由外力撕扯横向纵向的丝都被破坏呈现椭圆形或者圆形,一种是勾丝是由尖锐物体勾住丝袜只破坏了纵向的丝呈现条形。理解了这两种方式我们就可以按情况自由组合画出自己想要的效果了


2、破洞的形状排列与出现的位置

在原有角色上做修改画出破洞的感觉,我们可以用套索圈出破洞的地方填充皮肤的颜色即可,


破洞的地方可以画集中一些,还要注意跟着结构画,破洞的地方一般出现的大腿、小腿位置,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些位置,感兴趣的同学们就可以自行研究了。

破洞的大体形状画出来之后,我们用画笔勾出一些没有断的丝,让丝袜有种藕断丝连的感觉~画的时候要有粗有细,更有变化感。破洞的丝是围绕椭圆来勾线,勾丝的是横向来勾线。还有就是袜圈的地方是不会破的。


3、上色,皮肤的颜色,丝袜勒肉的感觉

上色我们填充的皮肤颜色要和原来角色的皮肤色号一样,要不然脸是白皮腿是黑皮就会很奇怪了。

画阴影的时候要和原本的阴影一致。然后在破洞的边缘用喷枪上一些重色,让丝袜破洞的地方有勒住肉的感觉。


最后在大腿的位置点上高光就完成了~

改图之后会发现更有张力


更多丝袜素材合集,可以看这里




放上一些示范图:



user avatar

太正面了!

要动感最快的捷径就是画侧身!

虽然我只是个野路子讲理论讲不过那些科班生和卖课的,但是说到投机取巧偏方治大病我可不困了啊!


住嘴肥婆你已经吃掉150发了快住嘴!

然后别听他们那么多指点风格的东西,除了日漫风的就没有了?绘本风不行?美漫不行?故意把所有人强拉到一条最挤的道就意味着即便学成了竞争难度和可替代性是最大的。每个学成者都认为自己的知识系统是正确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个初学者都适合、必须走那个道。你画的东西和他们讲的东西根本不在一条道上,画图这个东西不要自我设限,性别、年龄段、偏好不同的人多了,社会在发展,将来不是只有十几二十岁的小青年们喜欢的图才有人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