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鱼在水里要吸氧气,可是为什么到了岸上氧气更多反而会死呢?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从小就琢磨过,也听过不少说法,但总觉得有些地方解释得没那么透。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看看鱼到底是怎么在“氧气更足”的陆地上活不下去的。

首先,得明白鱼是怎么在水里“呼吸”的。咱们人是肺呼吸,用鼻子吸气,空气通过气管进去,肺泡里面有无数小血管,氧气就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也一样排出。鱼可不一样,它们有的是一套叫鳃的宝贝。

鳃长什么样呢?你可以想象一下,就是那种红色的、薄薄的、很多很多细丝一样的结构,而且分布得特别密。每一根细丝里头都有很多毛细血管。鱼游泳的时候,水会从嘴巴进去,流过鳃,再从鳃盖后面出去。在这个过程中,水里的氧气就会通过鳃丝上的薄膜,非常高效地进入鱼的血液,同时血液里的二氧化碳又会跑到水里,然后被水带走。这个过程,有点像咱们用湿毛巾擦桌子,水里的杂质(氧气)被毛巾(鳃丝)吸附住了。

关键就在于,鳃这种结构是专门在水里工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水是有一定浮力的,能够支撑起鳃丝这些细嫩的结构。你想啊,那么多的细丝,如果是在空气里,因为没有水的支撑,它们会因为重力挤压在一起,就像湿了的头发会黏在一起一样。一旦黏在一起,每一根鳃丝之间的缝隙就大大减小了,水流根本没办法充分地流过它们,氧气也就没法被吸收到血液里去了。这就是为什么鱼在陆地上会窒息——它的呼吸器官失效了。

再一个,鳃丝的表面需要保持湿润才能进行气体交换。水本身就是它们的“湿润剂”,而陆地上的空气会让鳃丝很快变干。一旦干燥,气体交换的效率会急剧下降,甚至完全停止。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嘴巴要是干得裂开了,说话都会费劲,更别说进行精细的气体交换了。

还有一点,鱼在水里是有适应性的。它们的身体结构、代谢方式,都是围绕着在水里生活设计的。比如它们的身体会更倾向于利用水中的溶解氧。虽然陆地上空气中的氧气浓度更高,但鱼的呼吸系统没办法有效地利用它。这就好比你有一个只能装牛奶的杯子,现在给你一瓶矿泉水,你一样没法喝,因为你的杯子不适合喝水。

打个比方,就像一个潜水员,他在水下有专业的设备能呼吸水里的氧气,一旦到了陆地上,他把设备拿掉,直接吸空气,反而会因为肺部结构不适应而窒息。鱼的鳃,就是它们在水里赖以生存的“潜水设备”。

所以,并不是氧气越多鱼就越好,而是它们需要一个能够高效地、持续地获取氧气的环境。水就是它们最舒适、最有效率的氧气供给源。一旦离开了水,它们的“呼吸机”就失灵了,不管空气中有多少氧气,它们都抓不住。

当然,也有一些特例,比如肺鱼,它们在水干的时候可以把鳃的功能暂时关闭,然后用一个像肺一样的器官呼吸空气。但这是少数,绝大多数的鱼,它们的鳃就决定了它们只能在水里生存。

总结一下,鱼在岸上死掉,不是因为缺氧,而是因为:

1. 鳃粘连失效: 在空气中,鳃丝失去水的支撑会黏在一起,大大减小了与空气接触的面积。
2. 鳃部干燥: 鳃丝表面的黏膜变干,无法进行气体交换。
3. 呼吸系统不适应: 鱼的呼吸器官是为水设计的,无法有效利用空气中的氧气。

简单说,就是它们的“呼吸机器”在陆地上坏掉了,即使旁边放着再多的“氧气瓶”,它们也用不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这真是个好问题

其实鱼是可以在空气中呼吸的!!!

首先,呼吸的原理,所有动物呼吸的必须靠身体或身体的某个部位和空气充分接触。 这样才能发生有效气体交换。 个体很小的动物体表就足够充分接触,所以不需要专门的呼吸器官。

鱼鳃的结构,超多的分支鳃丝,每条鳃丝上还有无数的鳃小片,毛细血管极其丰富,形成极大的表面积。


鱼的鳃必须泡在水里才能在鳃丝软骨的弹性作用下彻底舒展开每一根鳃丝,达到最大表面积,在鳃盖一张一合的配合下(看起来就是鱼嘴一张一合),水流过鳃丝,完成气体交换。

到了空气中,鳃丝被水的张力黏在一起,表面积大大减小,呼吸能力大大降低。

因此,结论就是鱼可以在空气中呼吸,只是呼吸的效率大大降低。


不过靠一些人工手段,鱼在空气中还是能呼吸存活较长的一段时间。

这里一定要提到弓鱼技术。

弓鱼是福建建瓯地区不靠水运输活鱼的独特技术。


(光骑自行车也能卖活鱼)


如图头尾栓结成弓状,鳃盖被迫打开,鳃丝直接接触空气,空气一直处于流动状态通过鱼鳃,这样鱼就能在空气中小小地呼吸了。过一段时间,鳃丝脱水干燥坏死,鱼就会窒息而亡。

弓好的鱼可以在空气中存活十多个小时。

(端起碗来吃鱼,放下筷子谈鱼道的,有多远滚多远,一律删评拉黑不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