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思维在我们上一代人身上很常见,你一定听长辈说过类似的话,譬如 “不就是一件T恤衫凭啥卖这么贵”,“睡一晚上觉而已花这么多钱”,以及其他各种 “这不就是个XX” 的埋怨。
贫乏年代过来的人,对商品的第一定性是“种类物” 而不是“特定物”,看见东西先分类,猪肉牛肉皆是肉,青菜白菜都是菜。至于这是什么牌子的肉,那是什么产地的菜,这都不是优先考虑的内容。 有就不错了,想别的没用。时间久了,整整一代人思维定型,“不优先考虑”变成了“不考虑”。
于是在他们的眼里,一盘青菜贵过牛肉过于颠覆,无法理解。只能到自己的人生经验里找理由来合理化这件事,也就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你被人宰了。
而成长在物资充裕环境里的人,对商品的第一定性是“特定物” 而不是“种类物”,这个“特定” 指的可以是某一品牌,也可以某种特点。我们追捧“褚橙”并不仅仅因为它是个橙子;我们知道酒店除了睡一晚之外,看的是街景还是海景价钱大不一样;我们知道寿司的鱼一般只选哪几种,用的那种饭叫做醋饭。
人在不熟悉一件事情的时候也倾向于先归类到“种类物”。比如老外管馄饨和饺子都叫dumpling,但我们中国人自己知道这哪里是一回事。比如这个图里的东西:
请问这是什么?
是馄饨吗?看着挺像。还是扁食?或者是抄手?难道云吞?还是牢丸?饺饵?粉角? 是不是一下子你也不敢下定论?因为你知道,每一种都有细微的差异。同样是一碗这小食,当你跑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当地的朋友还会嘱咐你:A记的要比B记的正宗,A记的老店又比新店的好吃,可千万别去错了。可见大家其实都知道,这种细微的差异需要得到尊重。
全国所有城市都有“兰州拉面”,但是有无数的西北人在网上反复说,兰州没有“兰州拉面”,只有“牛大碗”或者“牛肉面”。虽然我一个外地人初看这有什么好纠缠的,牛肉面、拉面、牛肉拉面,说的不都是一回事么。但人家还是会纠正你,不是所有的拉面都能叫“牛大碗”,那玩意儿有一定规格,面条还要分为大宽、宽、细、二细、毛细、韭叶子等等。
所以你看,越熟悉一个东西,就越会把“种类物”下降到“特定物”,越分越精细。
以前中国人没见过批萨,90年代初期引进《忍者神龟》的卡通片,译制的时候把pizza全翻成了“意大利馅儿饼”,我至今印象深刻。但是到今天已经没有人这么说了,人们说起“批萨”绝不会想到其他的东西,懂一点的人还知道pizza可以分为西西里式和纽约式,有厚底有脆底,上面那层芝士用Mozzarella还是Cheese mix 口感和软度大不一样。讲究的人连芝士的外壳是不是要烤出棕色都恨不能再分出一个种类。
我想说的是,现在毕竟不是那个一贫如洗的年代了。100年前的老北京对挂炉烤鸭、铜盆涮肉尚且有那么多的规格和规矩,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品牌和竞争者区分开,今天的我们反而沦落成一个山寨热卖,完全不讲究的国家,就因为太多人只认得“种类物”,不要求“特定物”。
“这不就是个xx” 这个句式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因为这是一种以自己的世界去定义别人世界的蛮横态度。但讽刺的是这些人往往拒绝被别人定义,你若是把他老家某个特点和隔壁省份的另一相似物搞混淆了,他恨不能立马跳起来教你做人。
如果你理解不了什么叫被定义,想象一下:如果你给别人介绍知乎这个网站的时候,别人扫了一眼说“这不就是加了个点赞的贴吧”,你是何等心情?或者比如你老板带你去饭局,介绍你的时候说“小王是我们公司负责。。。负责什么来着,唉呀记不清了反正就是个打杂的”,你是什么感觉?
“这不就是个xx” 这句子让人反感,还因为它隐含了否认制作者心智劳动价值的意味。他们对任何大饼加肉以外的改良和改进的价值都不予承认。既然被认为只是大饼加肉,那就“理应”只值大饼加肉的价格,任何超出这个价格的溢价都会被贴上忽悠的标签。对了,这些人也喜欢在朋友圈上转一些《惊天内幕iphone成本不到1500》之类的文章。如果世界真是这样运行的,那知友们补充的好,瓷器不就是泥,芯片不就是沙。
把披萨说成“打卤馕”,是在试图给人一种我们老祖宗早就有这玩意儿,早就在这儿等你了的暗示。还有人说这不就是囊包肉,我想说那请你铲一块salami pizza 给我们新疆的老乡,告诉人家这是同一个玩意儿,看看会是什么下场。
这是囊包肉:
这是pizza
哪个更好吃,我不关心,口味各有所好。我只想请你认真的告诉我,这是一个东西?你确定?
批萨和大饼是有相似之处,但是两者之间,还有烹饪流程、软度、拉丝、用料限制、用酱限制、添附物固定方法、切割风格、造型摆盘等等来区分。一句“这不就是个xx” 把这些全部一笔抹消,如果你是个花了几十年致力于做出最好吃的披萨的师傅,听到了是什么感受?
我们就只说造型这方面,pizza和大饼的视觉辩识都有特定的风格和差异。扯远点,苹果为了一个按钮的图标,一个转角的弧度和三星打下去几十亿美金的官司,拼上数百律师,难道是吃饱了撑的吗?
评论里许多人在说披萨在国外就是贫民食物。说的没错,但是这不是重点。重点不在于披萨和大饼谁比较高贵,也不在于谁比谁好吃,重点在于这种粗暴地抹去披萨和大饼的差异的思维,是对手艺人精神的蔑视。这种思维缺乏对多样化的尊重,既侮辱了批萨,也侮辱了大饼。
评论里也有知友说的好,“正因为我们需要更仔细地观察这个世界,我们才有了披萨、葱油饼、馕等名字,尽管它们之间的差异可能不像水饺和包子这么大,但已经不同得需要分开对待了。”,“有差异,是不同文化环境下的手艺人不断追求高标准努力的结果。这是需要你花些时间、精力以及金钱去体会生活细节,所谓的品味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不要为了图省事来坚持一个以偏概全的观点,从而失去体会生活中不同美好的机会。”
工艺和手艺上的差异在外行人看起也许区别不大,但为此职人要花费大量心血和无数的试错成本。如果我们不从我们自己这一代讲究起来,认真起来,精细起来,而是继续纵容这种简陋思维横行,导致的结果就是没有人愿意为差异化买单。品位的提高、品质的提升都无从谈起,更妄论创意的价值能够得到市场的承认,我们这代人就永远只配活在极其屌丝的环境里。
下次再有人和你说披萨不就是大饼加肉的时候,请你认真地告诉他,真不是一码事。
人家说的完全正确啊,这个有什么不爽的地方呢?说明你不是吃货而已。
披萨就是大饼铺肉,这没错。但大饼铺肉为什么就不是美食呢?你喜欢的究竟是这个面饼,还是披萨这个名字给你带来的某种错觉?如果你真的喜欢吃,那么把名字改成大饼铺肉,你一样的会吃,不会有任何不舒服。
紫菜包米饭团怎么就不是美食了呢?你吃的究竟是饭团本身,还是寿司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名字给你的错觉?
如果你真的用心在吃,就会明白,无论它叫什么名字,其实都没有关系,食物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好吃与不好吃。所以你得反思一下,你真的喜欢吃披萨吗,你吃的是食物本身还是一个符号?
对食神来说,用最简单朴素的原料制作出精品是很高的嘉奖,因而当别人说这不就是xx加yy的时候,对这种好吃的食物其实是一种赞赏。
看了评论,我再修改一下。有人只看表面,不看本质。
---------------------------------------------------------------------------------------
鲁迅在《藤野先生》里说过一段话,大概是说北京的大白菜到了浙江就被精心打扮一番,还用红头绳系起来,尊为胶菜;南方的芦荟到了北京就美其名曰龙舌兰。还有正冒热气现实版的,干酪不叫干酪,叫芝士。这个名字一改,就显得高大上洋,让吃的人感觉上档次,有身份,还能卖个好价钱。大白菜一毛钱一斤没有人买,要说它是胶菜,两块钱一斤都排十里的队。有个哥们说,那不就是大白菜嘛!另一个哥们说,放屁,你什么时候见过系红头绳的大白菜?那分明就是胶菜,据说是东洋进口的。
盖浇饭是小吃铺里的东西,五文钱一大碗,多土!老板,来一大碗鱼片盖饭,要热乎的!排出五文大钱。一看你就是农民工。
寿司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们吃过吗?
记者从工地发来报道,农民工生活待遇提高了,顿顿都吃咸菜寿司!
(图片来自网上)
披萨?山东人说,俺都是卷着吃的,摊着的没吃过。
有人说,寿司那做工,那品味能是咸菜盖饭能比的吗,咸菜盖饭、鱼肉盖饭怎么能叫寿司呢?这个说法就是不看本质了。5块钱的国产地摊鞋叫鞋,1000块钱的进口鞋就不能叫鞋,就得叫shoe?做工品味完全不同啊!
解构消费主义的幻象是消费主义最痛恨的行为
而中产阶级的存在感很大意义上依赖于消费主义的幻象
so。。。。
用类比来认识陌生食物,本来就很正常呀~不合理的是给万事万物划分等级高下的惯性思维~
披萨当然不是普通的大饼铺肉,但它并不比大饼铺肉更高贵。
食物是平等的,承认差异,抛弃贵贱之见就好~
印度老爹做的乡土披萨价格也许不如高档披萨,但它饱含爱心,且填饱了那么多孩子的胃,他的价值并不会比高档披萨低。
制作面饼并铺上或裹上各种食物几乎是智人的本能,但根据馅料组成、位置和面饼切法的不同,矫情的人类可以把他们分成非常多的类型。
最后,就来介绍一些“打卤馕”或者卷饼吧~
1.馕包肉(tawa kewap)
维吾尔传统菜肴,通常由馕、羊肉、洋葱、香菜等制成。
2.皮塔饼(pita)
地中海东部地区的传统美食,在东罗马和奥斯曼帝国的核心区域非常常见,可能在4500年前就已经出现,从名字上,就可以感知到这种食物和披萨的不解之缘。
皮塔饼在烘烤后会鼓起,如同口袋一般,在这个口袋中可以塞入各种食材~
3.Manakish
流行于黎凡特(尤其是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的传统面点,馅料通常是百里香、奶酪或者肉糜。
4.Lahmajoun
近东和高加索的传统面点,又名亚美尼亚披萨土耳其披萨黎巴嫩披萨叙利亚披萨阿拉伯披萨,这种面饼据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说起源于无法经常吃到新鲜事物的阿拉伯沙漠之中。它的制作手法和馅料与披萨相似,不过一般不放芝士。
5.Sfiha
起源于黎凡特一带,一般以肉糜为馅,根据喜好可以加上洋葱、番茄、松子等。这道菜后来由黎巴嫩、叙利亚移民传入巴西,成为巴西的流行食品。
6.Pastrmajlija
来自马其顿的肉饼,起源于土耳其的一种皮塔饼,一般以咸肉等为馅。
7.哈恰普里(Khachapuri)
格鲁吉亚的“国菜”,长得很像上面的马其顿肉饼,不过馅料换成了芝士和鸡蛋。
8.Pastilla
摩洛哥等西北非国家的常见食物,传统的Pastilla由酥皮饼包上洋葱、欧芹、黄油、杏仁、肉桂、糖调味的肉馅烤制而成,当然可以把馅换成鱼肉、坚果等~
9.KeemaKeema Naan
巴基斯坦和北印度的传统食物,在乌尔都语中,keema可以指调味的肉糜,也可以指铺上这种肉糜的薄饼。
10.Shahi paneer
这是种来自印度的传统酱料,通常用奶油、土豆和香料制成,配合馕、roti(印度煎饼)食用时,就和披萨有几分相像了~
11.Pissaladière
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利古里亚地区的传统美食,得名于拉丁语的piscis(鱼)或者利古里亚鱼中的咸鱼。面饼由佛卡恰等意式面包制成,比普通披萨饼皮厚,馅料通常是接近于烤焦的凤尾鱼、黑橄榄、洋葱。
12.Tarte flambée
法国阿尔萨斯地区的传统面食,馅料一般是芝士、洋葱和蘑菇,根据用的芝士品种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类型~
13.Zwiebelkuchen
德国南部传统面食,与Tarte flambée相似,不过馅料一般是培根、洋葱、黄油和香菜籽。
14.Garlic fingers(蒜香手指?)
加拿大的一种面食,形状和尺寸几乎和披萨一样,不过通常会切成条状,馅料一般是大蒜、黄油、欧芹、芝士,有时也会加上培根。
15.Tlayuda
来自墨西哥的瓦哈卡一带。以油炸或烤制的玉米饼,加上豆泥、肉、瓦哈卡奶酪和蔬菜、牛油果等制成。
16.玉米饼披萨(Taco Pizza)
一种美式墨西哥-意大利融合菜,顾名思义,就是用玉米饼作为饼胚制作的披萨咯。
17.英吉拉(Injera)
埃塞俄比亚传统主食,由苔麸发酵制成,面饼既软且酸,通常裹上各种酱料(Wot)一起食用。
某一次外带了一个披萨回家,我奶奶认认真真地跟我一起吃了,又认认真真地跟我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不就是一块大饼上加肉加菜吗,不就是不包起来的馅饼吗?”
当即我的表情是这样的: Σ( ° △ °|||)︴
我的心情是这样的:(╯‵□′)╯︵┻━┻
可是我的回应是这样的……呃……不好意思……我好像没能回应出什么,因为我只顾着OTZ了……
但是事后想想,说的没错呀!在讲披萨的饼的时候,我也会讲“这个饼太硬了”,在讲馅的时候,我也会讲“这块全是菜我不要,我要那块肉多的”呀!
但是为什么当奶奶说披萨就是大饼上放了菜和肉的时候我会那么震惊、委屈、不认同、想要为披萨鸣不平呢?
因为我心里默认披萨高于大饼。但其实,说到底,两样都是食物,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所以,不用怎么可以应对,只要萌萌哒认可他们的话就好:“对啊,就是外国的馅饼啊,但是挺好吃的呀~( ̄︶ ̄)↗~”
另外,我觉得「披萨不就是个大饼铺点肉」「寿司不就是放块鱼在米饭上」这样的话不一定有什么恶意。对于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来说,他们真的是第一次见到这种东西。对于未知的新事物,人们是需要利用已知的旧事物来理解的。对于他们来说,披萨、寿司是未知的抽象概念,而大饼、米饭是已知的具体概念。他们也许只是借由此让自己理解什么是披萨什么是寿司罢了。比如第一次吃鲜芋仙的时候我的反应就是:“这特么不就是红豆汤加一堆其他料嘛!”
类似的,iPhone刚出来的时候,众人:“这不就是个能打电话的iTouch吗?” 然后,iPad刚出来的时候,众人:“这不就是个放大的iPhone吗?” 现在,Apple Watch刚出来:“这不就是个绑手上的小型iPhone吗?”但是,随着我们慢慢熟悉它们,我们再也不会这么说了。
最后,如果有歪果仁吃韭菜盒子,问我这是什么,我大概会这么向其介绍:“这就是饼薄一点的,馅包在里面的,韭菜披萨~ (= ̄ω ̄=)”
很多人会产生一种“解构主义可以瓦解消费主义”的幻想,这种说法最大的问题是消费品背后的文化、标签和鄙视链是无法解构的。
比如你认为可以说“上海shake shack不就是高热量美式汉堡吗”、“上海Lady M不就是普通蛋糕吗”、“上海popeyes不就是肯德基吗”等来解构原材料和成本——问题上海人吃的是instagram网红、吃的是跟纽约接轨、吃的是“脱亚入美的消费观价值观”、吃的是“曼哈顿岛上成功人士周末聚会的一天”、吃的是“不用买机票只花100块钱人民币感受美国的日常”。
同理,“In-N-Out不就是蔬菜加肉”也无法解构“我吃的不是汉堡,是好莱坞明星在instagram上晒的日常一顿午饭”,“披萨不就是大饼铺肉”也无法解构“我吃的是美剧里普通屌丝们聚在一起吃的最便宜最快速最方便的外卖”。
之所以当年麦当来、肯德基,后来的哈根达斯、必胜客,以及今天的popeyes、Texas Roadhouse、shake shack、taco bell这些美国最底层垃圾食品餐厅到中国后能成为理直气壮地用“昂贵且方便美国文化体验馆”的身份割韭菜并且屡屡成功,哪怕不断被骂“垃圾食品”依然有无数拥趸在上海排队20分钟为了吃一口美国普通人5~20刀的直接开车从drive thru窗口买的垃圾快餐,最重要的还是因为这些餐厅“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你崇拜Windows和波音飞机,那么你必然崇拜西雅图,那么你就必然不可能说“星巴克纯粹是咖啡界里的垃圾脏水”;你崇拜好莱坞和硅谷,那么你必然不能对他们的明星和科技巨头们周末在大街边上吃的“In-N-Out”嗤之以鼻;你崇拜各种纽约艺术家名模网红和街上的quant银行家们,那么你必然也没理由在她们吃Lady M的照片下面怼回去“这玩意儿比好利来强在哪里”——你接受了“文明的霸权”里面最好的东西,那么你就没理由去拒绝它夹杂的所有乱七八糟的东西。
作为消费者,你有自由意志去理直气壮地解构任何你认为不值一提的消费品,但是别人也有自由意志去消费体验他们认为值得消费的消费品。
不用应对,如果是你同龄人的话,离这种人远点就行。
只要用这种解构性的话术,什么玩意都能说的奇low无比。
你来天津玩,跑去打卡吃了套煎饼,他可以说「不就是摊淀粉裹淀粉最后再刷一层淀粉么?夹根火腿肠还急眼」
你去北京吃顿吊炉烤鸭,他可以说「不就是鸭子搁火上燎了一顿么?」
你去上海吃了顿生煎包,他可以说「不就是个带馅的馒头么?」
你去广州吃了顿肠粉,他可以说「不就是不黏的年糕片么?」
你去顺德吃了顿顺德鱼生,他可以说「不就是把鱼切成片么?还不熟」
九转大肠?不就是是动物装屎的器官做熟了给你吃?
开水白菜?不就是拿汤煮白菜?
任何食物,把主要制作步骤往简单里那么一说,也都是那么回事。
平常没人这么说主要是怕挨打,故意扫别人的兴真的很没品。
对付这种人啊,你就应付两句得了,啊对对对,我就是懒得自己往饼上铺肉,你自己买大饼去吧。
当然,还有做某种生意的自媒体,跑来说什么「美式披萨就是一块烤得不怎么样的面饼,加上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日本寿司就是一团不怎么样的米饭,加上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通过踩外国食物来整点什么不明所以的自豪感。
你就随他去好了,他在你抽不着他的位置说几句不咸不淡的风凉话碍着你吃东西了么= =
世界这么大,听这种人瞎比煽乎得错过多少好吃的东西。
很多人的回答都跑题了。核心问题难道真的是“披萨和大饼铺肉有多少相似性”吗?难道真的是“寿司和米饭放鱼有多少相似性”吗?
核心问题是“不就是”。换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你作为重庆人,请外地朋友吃红油抄手。你外地朋友一脸不屑得说:“什么抄手,个破玩意,不就是饺子摸辣油嘛!”
你作为上海人,请外地朋友吃生煎包。你外地朋友一脸不屑得说:“钢笔样子,册那,生煎包算个锤子,不就是大包子没材料了做小了吗!”
你作为中国人,请外国朋友吃中餐。你外国朋友一脸不屑得说:“WTF?中餐?不是铁制品烙沙拉嘛!还放了啥玩意啊,长得跟猫粮似得!”
本质就是没教养、不尊重人;故意当着你的面侮辱你喜欢的东西。不爱吃别吃啊,通过贬低别人饮食的方式论证自己不吃多么正确,挺脑瘫的。
在过去,我是很反对这种说法的。
不过我也很瞧不上国内常见的那种披萨。
我不止一次跟朋友们“科普”,正宗的意大利披萨绝对不能是美式披萨那种发面的厚饼底,而国内绝大多数披萨店都选用发面的饼底,是因为被必胜客这种快餐店给带跑偏了。
正宗的那不勒斯披萨的精髓在饼底,一定得是沐浴过西西里岛灿烂阳光的高筋面粉经过厨师魔法双手的千锤百炼,一次次的摔打和揉搓,让饼底韧而不硬,外酥里嫩。
不过国内能吃到号称正宗那不勒斯披萨的店一般都比较贵,单个披萨在100元以上。而且那不勒斯披萨上面“铺的肉”往往不如美式披萨那么丰富,最经典的就是芝士番茄,或者几片伊比利亚生火腿加芝麻菜。
我经常请朋友们吃“正宗披萨”,科普加安利,不停洗脑朋友们,虽然上面肉少得可怜,但这东西真的值一百多块哦,它真的跟普通大饼铺肉很不一样哦,这东西在国内很小众哦,能吃到你真的很幸运哦,你一定要感受一下沐浴西西里阳光的高筋面粉和披萨师傅精湛的手艺哦……
我大多数朋友们还是挺给我面子的。
直到有一次,我“科普并安利”的那个朋友非常耿直,他尝了一块,皱着眉头听完我的洗脑包,然后问出了一个让我的灵魂至今还在疼痛的问题:
“那个,你听过一种中国大饼,叫锅盔吗?”
事实证明,如果你在小吃街的小摊上,花8块钱买个原味锅盔,跟师傅说“烤浅一点”,然后带回家,刷上一层新疆产的番茄酱,一小把超市买的马苏里拉芝士,放微波炉里叮一分钟(有烤箱或空气炸锅更佳),你会得到一个99%接近正宗的“那不勒斯玛格丽特披萨”,算上电费花销大概10元。
唉,这是近年来最令我感到甜蜜又痛苦的真相了。
更新:
有个做事效率、创新能力和厨艺都Max的大神复刻改良了一下这个配方,做出了“此生吃过最好吃的披萨”,太厉害了………建议收藏……
Saki的回答 -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01619/answer/2317267934
——
PS:评论区俨然变成“中华美食交流会”,一定要看(半夜别看)!
我是一个来自那不勒斯的意大利人。
寿司我不怎么了解,但关于披萨,我绝对有发言权。因为作为披萨的故乡,意大利人一向认为这种食物已经融入了自己的灵魂。在我的家乡那不勒斯,就有一千多家披萨店,这还没算上卖披萨的街头小摊。就像中国的中餐在海外能卖得很贵一样,在中国的西餐厅卖得很贵的那不勒斯披萨在意大利本地是非常平民化的小吃。
那不勒斯披萨在本质上就是一块好饼,但绝对不会在上面放乱七八糟的东西。没有培根、香肠、菠萝这样花俏的佐料,出色喷香的饼皮和新鲜的奶酪才是灵魂。
(正宗那不勒斯玛格丽特披萨)
在披萨上放乱七八糟的佐料是美国人搞出的异端,并随着必胜客这种连锁快餐品牌像病毒一样在全世界传播。真正的那不勒斯披萨应该像一位极简主义大师的名作,而审美俗到极致的美国人恨不得把一整头牛或是一整条金枪鱼放在披萨上,或者以践踏意大利民族感情的方式放上N片水果,视觉效果就像金卡戴珊那过于硕大的臀部一样,单纯只是满足LSP的生理刺激。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觉得我太较真了,一点都没有对文化多元化的宽容。好吧,换位思考一下,中国人能不能接受“左宗棠鸡”是正统的中餐?至少我在中国这些年,还没有发现一家餐馆卖“左宗棠鸡”。
(Mamamia! )
那不勒斯披萨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宗的那不勒斯披萨只有两种,即玛格丽特和玛丽纳拉,这两种披萨上面绝对不可能放肉或者是任何水果。
玛丽纳拉披萨本质上是一种素披萨,它的配料除了基础的饼皮,就只有西红柿、大蒜、牛至和橄榄油,连奶酪也没有放。因为配料的关系,这种披萨自然也就非常容易保存,成了水手们出海远洋首选的充饥食物。
其实,在欧亚大陆上,烤制型的饼非常常见,都是人们最基本的食物。在中国新疆地区,这种烤制的面饼被称作“馕”。我求证了一下我的伊朗和塔吉克斯坦的朋友,他们也有这种食物,在他们的发音中也是叫作“Nang”。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0161116911173632(传统那不勒斯披萨一定是放在烤炉里制作)
烤制型饼在南欧地区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创作的史诗《埃涅阿斯纪》里,就记载了当时的人们会在薄面包上放蘑菇、香草等材料一起吃,但当时的欧洲还没开始种植番茄,显然跟我们现在吃的披萨有很大分别。
来自南美的番茄大约随着新大陆的发现而被引入欧洲,在18世纪开始在那不勒斯本地种植,以吸收火山爆发后留下的特殊养分成长,柔软多汁还无籽,给烤制型饼带来了更丰富的味觉层次。
真正让那不勒斯披萨上升为意大利的国民信仰的是玛格丽特王后。1889年,意大利国王翁贝托一世与妻子玛格丽特王后来到那不勒斯。当地知名厨师拉斐艾尔·埃斯波西托向国王和王后烹饪当地特色食物,他用番茄、罗勒与马苏里拉芝士组合在一起烤制出一种新款披萨,成功获得玛格丽特王后的喜爱。这款披萨的创意思路来源于意大利国旗的颜色,蕃茄的红色、罗勒叶的绿色、芝士的白色正好对应我们国旗上的三种颜色。
(玛格丽特王后)
这就让玛格丽特披萨有了政治含义,而且这种后来迅速平民化的食物隐含着对玛格丽特王后的民意支持,这种食物能打破意大利各阶层的壁垒,成为一种国民信仰。玛格丽特披萨帮意大利人扛过了贫苦的岁月、二战的动荡,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刚刚出炉的玛格丽特披萨一定会给人温暖和力量。迷你型的玛格丽特披萨只要3欧元,拿在手里就可以吃。这样的最低消费绝对能让人填饱肚子。
(迷你型玛格丽特披萨)
如果要我拿一种中国的食物类比玛格丽特披萨,我觉得是蕃茄炒蛋,同样是国民食品,同样和中国国旗是同样的颜色。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能接受在蕃茄炒蛋里放菠萝吗?
(感谢我的中国朋友大头翻译我的口述/Grazie mille)
全文完,如果觉得本文还不错,那就请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谢谢您的支持。如果转载本文,请与本人联系获得授权。
公号:爱思考的卢师傅
B站:意大利卢卡
其实都没说错,披萨虽然种类多,本质上确实就是大饼铺肉。但如果对方采取了一种轻蔑的措辞方式,借此表达某种态度,那这个事儿就不是说得对不对的问题。(高赞里头说一些长辈非恶意的情景除外)
主要显然就是对于喜欢或推崇披萨和寿司的人进行一种攻击和贬低。这种人不怼回去就太遗憾了。
应对的方法首先就是要搞懂对方推崇什么食品。比如对方推崇饺子:
“不就是丸子裹个皮么?”
对方推崇肉夹馍:
“不就是把肉放在馒头里么?”
比如对方推崇火锅:
“不就是各种东西煮一气么?”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就完了。
如果搞不懂对方推崇什么食物就比较麻烦了,要先套话或者等待时机,当然这种人一般贬低完别人短时间内一定会抬高一下自己,基本上肯定有后续高论。
最后,其实如果条件允许,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以后都不要和此人来往。吃个饭都能吃出优越感的人能是啥有格局的人?
你不就是个精子加个卵子。
但实际上认为吃披萨是装b行为的,基本都是没吃过真正披萨的土鳖。
你在意大利餐馆,基本很难找到比披萨还便宜的主食,可能就连番茄肉酱面都比披萨贵。
披萨在意大利的起源就是一种上不得台盘的贫民食品,要不是战争影响,也不会在全世界这么流行。实际上披萨在欧美就是国内肉夹馍的地位。
某些魔怔人认为攻击了披萨的地位就是打了洋人的脸,满足了自己的自尊心。
但实际上外国人听了,就好像中国人听到外国人攻击中国馒头就是一个面团蒸熟了的感觉一样,只会点头说你们说的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这种虚空打靶毫无意义。
另外,和某些答案里自诩爱国者对他国饮食不屑一顾的态度形成很鲜明对比的是,披萨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各国的食材都能很轻易地加进披萨的谱系当中。我想,这也是它能在全世界流行的原因之一。
最后说一句,只吃过必胜客的最好别妄下断言说披萨不就是什么什么之类的2b言论。你也不希望外国人吃了左宗棠鸡就说中餐不就是酸甜汁浇点肉的垃圾这种话吧?
这两句话难道不对么(疑问)
难道不是吗?
面包就是国外的馒头
沙拉就是国外的凉菜
咖啡就是国外的茶
汉堡就是国外的肉夹馍
披萨就是国外的馅饼,只不过馅在外面。
寿司就是米饭上面加块鱼。
南方的米粉就是大米磨成粉做成条状物,和北方面条本质一样,北方面条是小麦磨成粉,做成条状物。
南方的干炒牛河湿炒牛河,无非就是北方的炒面。
广东和福建的蚝仔烙,就是北方的煎饼,只不过上面多加了点生蚝。
广东的煲仔饭就是米饭和菜一起焖,和我们北方的焖面原理是一样的,焖面是面条和菜一起焖。
一方水土一方人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北京的铜火锅,内蒙的羊肉火锅,四川的麻辣火锅,海南的椰子鸡,广东的猪肚鸡,本质上都是火锅嘛
战争时代生产坦克的工厂,到了和平时期就可以生产拖拉机,原理都差不多。
生产火箭就是显示军事力量,能把卫星送上天,我也能把原子弹送到你家。
这样说有什么问题吗?不存在歧视吧。
我说,鸡蛋鸭蛋都是蛋,你说,这能一样吗?我说是分类,你说的是细节。你说的很对,但我说的也没错,但是你非要说,披萨和寿司更加高端,更加小资,更加有格调,那就是从洋媚外了。
但是你说,我更喜欢吃披萨,这是每个人的口味喜好,这没啥对错
我觉得提这个问题的人,有这种想法的人有点崇洋媚外。
~~~分割线~
有人说猪肚鸡不是火锅,
请看百度百科:
猪肚包鸡,又名猪肚包鸡火锅、凤凰投胎。
@煨灶猫Sunmyu 说的很对,都是音译的问题,那有些人感觉很高大上,应该改一个名字,比如:
沙琪玛:老满洲米花糕
马萨拉:印度糊糊
泡鲁达:泰国烤饼泡牛奶
佛跳墙:广东乱炖
撒撇:米线蘸牛屎
大列巴:毛子老面包
辛奇:棒子泡白菜
鸟烧:鬼子小烧烤
色拉:西洋大丰收
披萨:打卤馕
泡芙:奶油小面包
提拉米苏:蛋糕夹饼片
慕斯:奶油糕
布丁:奶冻
热狗:火烧夹香肠
卡布奇诺:奶咖三合一
披萨, 本来就是很普通的食物......
俺就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一定要给披萨一个光环, 还要和什么生活品味混为一谈。
俺就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一定要给披萨一个光环, 还要和什么生活品味混为一谈。
俺就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一定要给披萨一个光环, 还要和什么生活品味混为一谈。
俺就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一定要给披萨一个光环, 还要和什么生活品味混为一谈。
俺就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一定要给披萨一个光环, 还要和什么生活品味混为一谈。
俺就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一定要给披萨一个光环, 还要和什么生活品味混为一谈。
俺就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一定要给披萨一个光环, 还要和什么生活品味混为一谈。
俺就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一定要给披萨一个光环, 还要和什么生活品味混为一谈。
俺就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一定要给披萨一个光环, 还要和什么生活品味混为一谈。
俺就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一定要给披萨一个光环, 还要和什么生活品味混为一谈。
您要做的不过是到超市买些材料,
上京东买个烤箱,
再花十多分钟烤一下而已。
如果为了“品味”, 批萨 上还可以放几个鲍鱼。
别恁么多戏了。移民来温哥华吧, 每天都可以吃披萨和寿司,
50 人民币管饱的。
也许一个月以后,您就会换回中餐。
窃以为, 装 )x( 最好的方式是炫耀不动产, 个人所得税纳税记录, 以及后代。
吃的东西最后的结局都是 MANURE ......
***** 看出来俺吃瓜的勺子是纯银的吧? 装)x( 其实是俺的强项
是的, 缺少纤维。
所以俺吃了一个大瓜。
您知道瓜皮为什么都刮干净了吗?
西瓜皮壮阳。
很多人以为俺是中医黑,
其实俺不是。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的研究指出,西瓜果肉銜接果皮處富含瓜胺酸,可以擴張血管,進而壯陽。
~~~~~~~~~~~~~~~~~~~~~~~~~~~~~~~~~
德州農工大學 Texas A&M University 开展了植物育种的研究,包括西瓜的研究。这项研究的一个目的是调查增加西瓜中天然存在的一种叫做瓜氨酸的氨基酸数量的可能性。瓜氨酸是有意义的,因为在体内它可以转化为精氨酸,一种在免疫系统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氨基酸,以及在血管扩张中发挥作用。该大学的一名新闻官员被赋予了发布这项相当平凡的研究的任务,他要求西瓜育种者Bhimu Patil博士提出一些关于西瓜的有趣项目,并将其纳入新闻稿中。帕蒂尔随后推测西瓜会增加血液中的精氨酸水平,并提到精氨酸是一氧化氮的来源,而一氧化氮又会扩张血管,可以增加血流量。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西瓜对男性性能有任何影响,但瓜氨酸增加精氨酸水平的概念是正确的。发表在《营养学》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了这一点,这是一份受人尊敬的同行评议杂志。二十三名志愿者被要求每天喝三杯或六杯八盎司的西瓜汁,持续三周,并对其血液中的精氨酸进行测试。当然,这一数量的果汁相当于任何人都可以合理地吃下更多的西瓜。与不喝西瓜汁的人相比,精氨酸的水平增加了12-22%。没有以任何方式测量这种增加的生理后果。这项研究的重点只是确定通过饮食增加精氨酸水平的可能性,因为这种氨基酸在改善血流方面可能起作用。事实上,有一些证据表明,含有精氨酸的膳食补充剂可以使血管更容易扩张。
******************* 开个红包应该有惊喜。
看看这个话痨答主有啥其他奇葩崩坏魔愣回答: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大伙都知道。不到一百万知友,才升10级。阅读总量只有9000万,还没跨出一小步,未及一个亿小目标。长期关注的知友知道, 俺不是专业的,也不是大佬。
俺是最业余的......笑话、神棍和论坛孤儿 ⚕
挡人装13如杀人父母。
正反都适用。
这破题反复出现在我眼前,真的有点烦了。业内人士不说话你们还没完没了了?
年轻时,作为在澳洲三家pizza店铺当过经理,从面粉到成品全过程操作几百小时的人,明确的告诉你:
披萨这玩意就是大饼上放料。
而且操作难度和精致度还不如大饼。
首先,披萨饼怎么做的?在西方国家本土,我从面粉到成品都亲自操作过。水是我加的,面粉是我加的,油是我加的,酵母粉也是我加的。放在机器里一个按钮足矣。
控制饼皮不同薄厚,用不同配比就好,其过程比我们简单多了。
讲这些都没意思,咱再聊聊复杂的那类。
2013年左右,我在该连锁店在全城唯一一个新模式店里工作。该店收银台旁边有个玻璃窗操作台,员工在里面对客户展示饼皮制作过程。
不仅店特殊,那个饼皮也是少数几种由统一配送的,并且需要总店规定的手法,当着客户面摊开。费时费力,就为了讨好顾客,效率反而低下。
结果你猜怎么着。
我去tm的规矩。
直接去中国超市买个擀面杖,给客人表演中国面点技术。虽然我不会擀饼,但我会擀饺子皮,根据类似经验临时领悟,改良力道均匀保持旋转。玩熟了以后,直接起飞。
把澳洲佬看得目瞪口呆,偶尔还有鼓掌的。
最后成品的筋道程度比总部自创手法做出来的还好。
这时在看总部发的视频快把我笑死,不仅笨拙不堪,还有一种自以为是的探索与发现的兴奋。关键是还不咋好吃。
我个人的烹饪技术在中国,是被长辈怀疑能把自己饿死的。而我擀面水平可以秒杀这里第二大连披萨锁店所谓的“新技术”。
我带着自己的兄弟开始玩擀面大法。那段时间我们所擀这个饼皮的披萨直接卖爆。而且全店效率提升50-70%。
再说加料。
加料很复杂吗?谁给你的错觉?自己不问问会做披萨的人就开始玄学式吹洋食?
饼皮上先加sauce再加cheese,这时在放什么料都会被粘上,形成拔丝的视觉效果。
饼皮准备好的情况下,熟练工一分钟同时做好几个。那些好吃懒做的印度人我一周能培训N个,华人当天能出师。
我完全不知道技术含量在哪。
你做你也行。
你以为cheese很贵?那是你把它和超市里摆的那些手工奶酪混了吧。我们用的那种用第一层奶酪Mozzarella多到跟不要钱似的,不小心撒一地老板都不骂街,恰恰是最便宜的用料。
而且这些水果,肉,蔬菜这些料的英文本来就叫“topping”,某种意义上就是大饼加一切的“一切”。本质上爱怎么配怎么配,基本没顺序。菜单上都是配着比较好吃的。
不需要火候,不需要手法,不需要个人特色的斟酌,直接撒就行,顾客想要什么多花钱就好。
是不是以为总部配料都很牛逼?
一开始我也是这么以为的。直到有一天我们店在某次橄榄球赛后被爆单。店里没料的时候,我直接从旁边超市买,然后用中国刀工切段儿,切丝儿,切洋葱圈儿。然后照常放入。
结果因为食材更新鲜受到顾客好评,还问为什么特忙的那天topping更好吃。我都没法回答……
烤箱更不用说了,别带入家庭烤箱。
滚动的传送带放进去,三分钟五分钟的炉子我都用过。纯生产线操作,这边有几个放几个,前面来几个切几个。作为经理,上班点一下红按钮,下班点一下红按钮。我真不好意思用操作二字。
披萨在国外一直都是普通人的食物,也不怎么健康。送餐时你会见到全国隐藏最深的胖子们。我已经不瘦了,但一样可以引起当地人惊讶,“你这身材竟然是在披萨店工作的?你自己没吃过?”
我那有一个住在船上的老顾客,没自己房子,拿玛格丽特披萨喂狗。
说披萨像大饼,总有人担心用大饼的粗俗玷污了披萨的洋气。你快打住吧。这玩意无论从价格,用法,地位,对应中国的食物都接近大饼。
论价格中国披萨是贵了,但这和我们国民贵贱无关。这是跨国料理的成本问题。在澳洲中餐更贵,价格是直接把元换成刀,数字不变,然后卖你。汇率是五倍就贵五倍。这就是异国环境下的饮食价格,以此衡量毫无意义。
看看这道题里2015年左右的高赞,或多或少得带着一股子没必要的媚外劲儿,让我无法尊重这些食物。
起初我也不懂这些高赞的媚在哪。直到看见那个意大利人的回答,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其他高赞首先瞧不起大饼,才会觉得以大饼类比是侮辱别人。
在这位意大利人介绍我最瞧不起的“玛格丽特披萨”时终于触动了我:
https://www. zhihu.com/answer/211581 0003
和那些傻公知们想办法让这种无脑撒西红柿的披萨和洋气贵族联系起来的说法不同。这位意大利人说这披萨之所以如此简单,是给普通人的食物。
他不仅没有吹这食物的奢华,反而道出实情,它就是简单,便宜,再加以政治含义,团结了各阶层。这不挺好嘛?为什么要吹成贵族食品?你当我不知道玛格丽特披萨有多好做吗?
根据那位意大利答主的意思,意大利人不让别人侮辱这个披萨,是因为它代表平民的记忆。而不是妨碍了吹资产阶级牛逼,也不是拥抱奢侈品概念辱华(杜嘉班纳事件中模特用筷子去夹“伟大的玛格丽特披萨”,以此嘲笑华人形象)。
这样一说,反而让我对这样的食物肃然起敬。喂饱劳苦大众,刻入民族记忆,这不就是国民食物的本意吗?
不过既然如此,说“披萨就是大饼”也没什么大不了,不必觉得歉意。那个意大利答主也没有反对这点。
我们只需要承认大饼劳动人民记忆里的国民食物,自然就不涉嫌侮辱别国食物了。
你想啊,为什么我用我平时吃的东西来比喻就是骂你?我吃的又不是shi。
问题出在自贱,而不是傲慢。
我就是喜欢把披萨卷起来吃
我就是喜欢把牛排切碎了拌着米饭吃
寿司的话,我有耐心,等鱼煮熟再吃
不就是吃个饭嘛?整啥高级感
吃饭还要讲究逼格,累不累?
最后,KFC才是最好吃的美食
所有的炒菜都是葱姜蒜爆锅,肉丝上浆炒熟,下入切好的蔬菜炒软,加入调料。
所有的炖煮菜都是:肉焯去血水后,炒一下,倒水煮。
如果题主没有给食物赋予什么特殊的意义的话,或者说,食物对于题主没有除了“好吃不好吃”以外的特殊含义的话,我觉得这种言论并不需要什么应对。
当然了,我是个土农民,题主大概不用怎么搭理我。
有个东西叫做“恩格尔系数”,意思是食物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越高,越穷。比如说你一天花了20块钱,其中有15块用于购买苦逼面和大馒头,我就可以认定你是个穷逼。
同样的,精神世界也可以套用恩格尔系数:
每天考虑食物占精神活动的比例是多少?比例越大,越是个傻货。比如说你吃了一块儿披萨,内心里就觉得比吃肉夹馍的高级,突然就找到了优越感,我该把你认定为什么呢?
有一种跟披萨很像很像的食物:肉夹馍。相传,仅仅是相传,披萨这个东西呢应该是肉夹馍的不知道多少代重孙子,马可波罗跑到中国来吃了肉夹馍,回到意大利以后简直是辗转反侧日思夜念,索性就干脆自己做。可是呢,大家都是知道的,中世纪的欧洲人都比较蠢,怎么也把肉夹不到饼子里面去,就干脆暴露在外头算了。
当然这个说法很不可信,马可波罗那会儿有没有肉夹馍都还是个谜题。
欧洲人也不至于蠢到不知道怎么把肉夹进饼子里去,最大可能应该是欧洲人相信“眼见为实”,馅料铺在外面显得实诚——问题是这样就说明欧洲商人诚信很欠奉,把馅料包在里面的话,外面看起来鼓鼓囊囊的,实际上一口咬不到馅儿,两口又咬过去了。
我们不研究欧洲人的诚信问题,我们还是来看看这俩东西的物理成分吧:
肉夹馍:肉(猪牛羊鸡鸭都有),低筋面粉,腊汁,少量蔬菜;
披萨:少一点的肉(猪牛羊鸡鸭都有),高筋面粉,芝士,少量蔬菜。
在我的理科脑袋里确实这两者并没有任何区别,除了肉夹馍的肉显得更为实诚以外。但是大家都知道龙牙是一个求知欲与探索欲乃至于性欲都很旺盛的中青年男子,所以在纳闷题主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的同时,开拓了思想,理清了思路,放宽了眼界。
到底题主在纠结个啥玩意儿呢?
经过一番批评与自我批评,原来披萨里面还有一样对于题主很重要的东西:信仰加成。
有了信仰加成,题主就能在披萨里面吃出亚平宁半岛上地中海风的味道,在这股风里,蕴含着文艺复兴的艺术气息,米开朗基罗拉着达芬奇与题主谈笑风生,柏拉图的唾沫星子才是披萨最好的调味料。
题主优雅的提着刀叉,忘记了学习哲学与艺术其实是个非常繁琐乏味的过程,作为一个聪明的、快捷的、高效率的现代人,怎么能够跟那些愚顽的古人一样埋头苦苦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呢?只要能够熟练使用刀叉,翘起兰花指拎红酒杯,不就跟那些上等人一样吃饭了吗?
只要能跟他们一样的吃饭,不就是跟他们一样的高尚的、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了吗?
所以说,任何诋毁这种食物的人,那就是在诋毁文艺复兴,诋毁优雅的生活方式,顺道诋毁了题主拎着红酒杯的超凡脱俗,是十恶不赦的,是值得批判的,是必须要消灭的落后思想。
像龙牙这种粗俗而低级缺乏信仰加成的人,就只能闻黄土高原上的风,跟陕北大汉一起共进肉夹馍。
问题是我觉得这种信仰加成好廉价啊。我怎么就没办法这么轻易的获得信仰加成!
我得去爬雪山。
过草地。
亲自种地。
没完没了的折腾,没完没了的看书,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去各种各样的地方,撸狗,骑马,去荒无人烟的地方撒野,尝试一切没有尝试过的事情,才能有那么一点点不觉得无聊,不让自己显得无趣,让自己内心充实,不至于因为吃喝这种小事情就纠结起来,觉得受到了什么冒犯。
想必题主这方面比我高明多了,能从一片儿街头小吃一样的披萨里吃出优越感,吃出信仰,吃出洋气的感觉,真的是好高明。
鉴于题主的信仰加成能力这么厉害,我这里不得不向您郑重推荐信仰加成附加值特别特别高的一样产品:
来自青藏高原的诚意产品,经过西藏佛学院高僧经文的洗礼与升华,感受过高原热烈阳光的抚摸,在圣地的怀抱中茁壮成长,吸日月之精华,领天地之厚爱,孕育出糖分含量高、风味浓郁、口感舒适的顶级绿色无污染番茄。
它,个头小而圆润,一看就跟菜市场里那些妖艳的贱货不一样;
它,肉质软而籽粒小,一吃就能够尝到西藏圣地的味道;
它,气味芬芳而浓郁,一闻就够感受到喜马拉雅的微风与青藏高原的阳光。
它,就是来自于拉萨曲水益丰农业生态园的诚信作品——高原枝头红番茄。
益丰农业生态园,位于西藏佛学院旁拉萨河畔,这是一片经过佛经滋养的肥沃土壤,富含整个元素周期表,还有众多神秘高僧日夜诵念经书,是一片蓝天白云下难得的乐土。
我们的番茄,是使用拉萨河里的雪山融水浇灌的产品,绝对不使用化肥、农药,不含任何化学物质,只有在阳光与稀薄空气中的自由生长。每一颗番茄都是在枝头自然成熟,不使用任何人工调控。
题主你觉得这样的珍贵番茄该卖多少钱一斤?
至少得20吧?
20?那是成本!怎么也得卖80一斤,还不讲价!要知道装逼犯这种人,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可惜的是,龙牙毕竟就是个理科生,实在是没有办法提高信仰加成能力,也没那么厚的脸皮吹牛逼——这些番茄就是栽培失败的结果。
这批番茄定植的时候有一部分的根系受损了,果子长不大,我们也就没管,任由它自己生长去了,最终口感意外的好吃,特别甜特别软糯,因为确实是在枝头自己成熟的,风味也就特别浓郁,很香很好吃。
这是正常果子跟这些失败番茄的对比。
所以说啊,龙牙的理科思维真的真的好操蛋,一点没有信仰加成能力,活该赚不到智商税。
另外,这批果子都被我送人了,全是拉萨的知友。不在拉萨的知友就只有流口水的份儿了,不卖的。在拉萨的朋友可以到我农场自己摘哦,不要钱。
不是所有的披萨都有肉,也不是所有的寿司都有鱼!
就酱,你还想怎么怼?
这是经典的忽略细节,把事物一概而论为粗糙的表面的一种错误。无论是西方的披萨还是中国的大饼,难道就没有酱料之类的细节了么?我建议不要理会这类言论。
披萨的饼那一部分,很多做的并不好,包括必胜客。
至于上面的肉,我只能说,勉强吧。
所以对披萨这东西一直不喜欢。
至于说披萨就是大饼铺肉我也说不出来,毕竟做法不一样。
外国人吃这玩意因为这玩意同时满足了:有肉补充高热量,有菜补充维生素,还有饼能垫饥,芝士调味(也是高热量),然后量还挺大。快餐属性满分,而且对于外国人来说,叫一份或者几份披萨饼就完全可以当几个人一顿饭用。
而咱国家吃饭还是比美国人的快餐文化要更讲究一些的,一顿合格的饭要有肉有菜有饭,有妈妈给做饭的,甚至还能给你准备好了汤,就算在外面吃盒饭,或者叫个外卖,也尽量是肉菜、素菜两套菜。所以我实在无法理解跑去必胜客那喝下午茶,搞那一顿吃的……披萨这种国外的外卖食物,随便哪哪都有披萨店的,15分钟送不到就客人就不用付钱的玩意,值得特地去品尝么?
至于寿司,我倒是挺喜欢吃的。
但寿司就真是放块鱼肉在米饭上了。因为做法就是这样的,完全没什么好说的。而且就是因为各种鱼肉啊、虾啊,本身没有足够的味道,不得不用酱油和芥末,用芥末的辣和酱油的咸这种相对较重的味道来掩盖本身这东西没味道的事实。
至于生鱼片什么的,其实并没有更好的味道,不管多贵其实都差不多。还有那个合牛。被吹捧的太过了。
日本人吃饭,说白了酱油拌饭这种中国人根本不屑于做的吃法是日本人的日常,对于这种东西还有人当成多么高大上的玩意?
如果说欧美系发展出来了不一样的烹饪方式,搞出了面包,然后连带面包的变种:汉堡、热狗。然后加上披萨这种日常快餐,再加上正式西餐的制作方式与中餐不同,算是开了另一个门类。
但你要说日本人,用的是亚洲人普遍的水煮白米饭,配腌酱菜的吃法,少数富人当年也就是白米饭管够,穷人连白米饭都吃不起,然后就是富人和渔民能吃到鱼,其他肉类就别太指望的地方。要仔细来说,整个东亚儒家圈里的饮食文化基本都是各种中餐发展出去的分支,还有那个大长今还好意思说什么韩国饮食文化?那就很………………
随便看看昭和日本军国主义系列的电影,也能感受到,日本人不参军,吃的是多么可怜了。当然小仙女们是不屑于了解这是真实的日本文化的。
不过这不妨碍我觉得韩式泡菜味道很不错,还有各种寿司沾芥末+酱油的味道也挺好吃,纯粹的鱼生这种我不喜欢。非要追寻一下日系餐饮,建议看一下:深夜食堂。
包括披萨、汉堡、寿司,应该是10块就能买到,20块就能吃饱,这才符合他们真实的身份和价位。中间夹杂了很多什么“文化”,什么时尚,就成了高大上的玩意了,实际上不管多高档的日料店,上次的三文鱼事件中都澄清:自己用的是国产的,青藏高原的鳟鱼。说白了就是在赚一些所谓小资的钱的一种工具罢了。
我就讲过,啥 Pizza,意大利羌饼。旁边服务员笑场。Pizza 本质上是“盖浇饼”,就跟中国的“盖浇饭”、“盖浇面”一样,小饭店速成套餐。国外叫外卖,问你要几样 Topping,然后给你撒在光饼上送过来。你当 Cheese 是胶水,加个热就沾上了。不好意思,讲得有点倒胃口。
本文目的主要是感谢 @猫球 提供的一个简易披萨的做法,开阔了我的思路,我已经连续吃了两天6顿这样的披萨了。这样的做法可以得到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披萨。因为太好吃了,又非常简单,我想提供一个更详细的步骤,希望大家都能尝试一下。
为了防止偏题,我也提供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虽然并不是我写这个回答的主要目的。简单来说至少在我处于的交叉科学的领域中,很多微小的创新就来源于不同领域之间的方法碰撞和融合。从一种很硬的观点来看,很多研究甚至不能算做科学,只是把一个学科的方法用到了另一个学科的问题上,但是这些研究却是我认为真正可以带来改变的东西。在披萨这个特定的领域,酱汁芝士和肉(或者蔬菜)的融合,提供了非常特殊的味道,我认为这种组合的特异性,是比很多科学研究所阐述的创新点要大。
下面回到本回答的重点,@猫球的原答案说到:“如果你在小吃街的小摊上,花8块钱买个原味锅盔,跟师傅说“烤浅一点”,然后带回家,刷上一层新疆产的番茄酱,一小把超市买的马苏里拉芝士,放微波炉里叮一分钟(有烤箱或空气炸锅更佳),你会得到一个99%接近正宗的“那不勒斯玛格丽特披萨”,算上电费花销大概10元。”。他的做法比较素,很难满足我的口味,我做了一些调整。
原料:饼底,马苏里拉芝士,酱,肉,菜,和烤箱。空气炸锅可能会塞不下烧饼,如果能放下当然可以,他的原理和烤箱类似。用微波炉就不能放肉了,放进去会炸。
饼底:没有发面的都行。我自己从外面买的新疆烤馕,比较大的烧饼/锅盔(可以有馅)吃起来都不错。这些外卖买一个我的价格是6块钱左右。不要选择发过的面饼,就是不要那特别松软的。
马苏里拉芝士:其他的不能替代,我建议能放多少放多少,一个普通烧饼大概最多我放了150g左右,最少你也要堆100g。这差不多6块钱。
酱:我认为番茄酱就够了,这个需要略微多一点,它和芝士以及肉能有非常好的反应。后期你可以加一些其他的组合尝试,目前我还没有试过。我建议可以加:黄芥末酱,蛋黄酱,沙拉酱,油泼辣子,黑胡椒酱等等,具体根据你的口味来。
肉:我自己是用熟食,非常懒人的做法,就从冰箱拿一点培根,香肠,猪肘,切碎。我用的都是超市卖火腿肠午餐肉的地方买的东西的组合。如果你喜欢汉堡王的猪肘汉堡,我推荐可以买那种真空包装的酱猪肘,一般在超市卖火腿肠午餐肉的地方都有。如果你愿意开锅提前弄熟一些原料,你还可以加一些里脊,鸡软骨,鸡米花,虾仁啊。
菜:我推荐放能生吃的菜:肉比较厚的辣椒、番茄,切成圈。喜欢吃洋葱或者香菜之类的香料的话,也可以放一点。其他菜放什么基本都可以,就是味道不能特别大,而且你需要提前做熟。
做法:烤盘上面放油纸或者锡纸,不放也行如果你喜欢洗盘子。然后放饼底,饼底上面涂一层酱,再一层肉和菜,一层芝士这样堆起来。主要要填一些芝士在空隙中,起一个粘合作用。这时候你会发现一个饼底其实堆很高也放不了多少料,外面的披萨其实特别坑,啥也没有。最后放进烤箱,5~10分钟(你要预热了就减一点时间),200度以下。材料因为都是熟的,辣椒洋葱都可以生吃,所以你只需要把芝士烤化。更长的时间可以得到更硬的饼底以及更香的芝士。
我得到了一个基本上算我吃过最好吃的肉披萨了。一共花费不超过15,够一个成年男肥肥很满足地吃2顿。
饼如果选择烤馕这种略微发过一点的,你再用烤箱多烤一会(共10分钟),你的饼底会变得非常的脆,非常好吃。如果你选用的是有馅的烧饼,时间可以少一点,因为里面的馅可能会渗油。
现在的高赞答案说的其他内容我都同意,除了这一句:
看看这道题里2015年左右的高赞,或多或少得带着一股子没必要的媚外劲儿,让我无法尊重这些食物。
起初我也不懂这些高赞的媚在哪。直到看见那个意大利人的回答,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其他高赞首先瞧不起大饼,才会觉得以大饼类比是侮辱别人。
我觉得还真不是。就算你说「馕不就是把料去掉的披萨吗?」也一样让人(起码是我)不舒服。但这能说明大家觉得披萨不如馕高端么?
「不就是」三个字,透露出来的蔑视、无知与攻击性,会很让真心有兴趣、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这件事的人难受。
地铁不就是地下跑的火车么?有啥好玩的?
不会有人觉得说这个话的人看不起火车这个交通工具,但是对交通有兴趣的人肯定都会觉得这人挺没劲的,跟你没法说了,you won’t get it.
我看到这三个字出现的最多的地方,是几年前很多魔术视频的评论区。很多很巧妙的效果,会有人来一句「这不就是用手把牌搓到后面去了吗」什么的,这就把一个手法背后的练习、一个效果背后的巧妙心思全都淹没了。
我觉得对这句话感到反感,和内容没有关系,纯粹是因为这个语气。如果是:
“爸爸,什么是披萨呀?”
“前两天带你吃的大饼你记得吗?披萨就是上面有肉有菜的大饼。”
没有任何人会觉得听到这话有任何不舒服吧?多可爱无邪的对话啊。
现在的魔术视频风气好了很多,大家还是会在评论区交流具体的手法,因为毕竟点进来的都是爱好者。没有人会用那种轻蔑的语气,大家都是有兴趣、有感情的,讨论气氛非常的愉快祥和。
题目描述里说馕包肉,如果你听到的话是:
诶你看这个披萨!好像我们家那里的馕包肉哦!
你根本就不会想到什么到底是披萨low一点还是馕包肉low一点,到底是崇洋媚外还是无脑爱国什么的,你只会循着声音看过去,感叹一句「真的好像哦」。
那如果你听到的话是:
这披萨什么玩意啊,不就是馕包肉吗,这有啥意思。
那其实我也只会觉得,没意思的是你吧。以后我研究什么好玩的事情,绝对不会找你分享的。
这食物是不是平民食物,和你爱不爱它,你对它有没有兴趣,真的关系不大。我就知道有人见到打卤面就走不动道,打卤面是最最平民的食物了吧。
也肯定有人在闲暇时间天天研究披萨的各种流派,每到周末就学习烤一种新的披萨,甚至可能兴致冲冲报一门课学意大利文化,结果他听到你说一句「你研究披萨那玩意有啥意思,那不就是个大饼铺点肉么」,那他这时候怎么办?他最好的回复可能真的就是2015年的高赞回答:
你不就是个精子加个卵子。
2015年的一切都比现在好多了。
我觉得说的非常对,并且你也不过就是个工资高点的无产阶级,并不会因为你知道寿司的寿有几种写法就能把你的阶级往上拉升一级。
意大利人跟日本人 可能 不这么觉得。
文化有些时候很一言难尽。“小笼包不就是面皮里面加点肉?”想想这句话再看看上图。
人不就是一坨有机物加点水?
什么言论?不就一根口条在上下颌间不停翻飞好像秦淮河畔刷马桶式的词不达意胡搅和?
什么领导,不就太师椅上放一个指手画脚,四体不勤,好逸恶劳的中年人?
什么美女?不就五官在颅骨之上按照一定比例随机一分布?
什么华为?不就一朵菊花印在一把电子元器件上号称国货割韭菜?
什么莫言?不就一个大腹小眼,秃顶恶趣,只写丰乳,不离肥臀,还有青蛙的山东高密油腻大叔?
什么李安,不就一个文艺电影看不懂,大受震撼动不得的台湾高考落榜生?
什么新冠?不就一呼吸道传染高温发烧干咳致死率2-3个百分点的大感冒?
什么小管家?不就一帮拿着小学生守则和敏感字词典,到处删帖封口的月薪3000实习生?
什么破提问?不就一脑残弱智,语不惊人死不休,胡同口里争雌雄的文盲大爷口嗨自慰,哗众取宠倭瓜屁?
反对这种离谱的观点。
我认为大饼铺肉比披萨好吃,放块鱼在米饭上也比寿司好吃
好了,你们可以打我了
不开心是当然的,因为没有收到尊重。这种话让人不爽是语气问题,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有谁喜欢的东西被人鄙视还能开心的起来。同样,换个语气就不一样了“披萨跟我们的大饼好像”,这就是中立的语气,同样的含义,就不会有太大矛盾了。楼上那么多人轻易否定别人的价值观,随意下一些武断的评价,真的好吗?
披萨和大饼谁好,恐怕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喜欢不喜欢也多半有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披萨的流行是一个事实,大饼不流行也是一个事实。同样跟中国大饼很像的也有印度的馕,墨西哥的塔可之类,而且我相信世界各地都有些本地特色的饼。为什么披萨最终在世界范围流行的更广泛?
一方面应该是西方社会近代比较强势,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另一方面我觉得应该是披萨的做法简单,食材搭配灵活,不管你想吃肉吃菜吃虾,想吃什么加什么。从最简单普通的到比较贵一些的都可以选择,受众当然会更广。大饼恐怕就单一多了,可供发挥的余地也不如披萨。
寿司是另一个问题,相比较披萨而言,寿司的定位应该更高一些。或者说,日本菜在世界范围内总体定位就是比较高的,一般大家都默认日本菜可能会比较贵。这背后的原因也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而不是直接加以臆断否定。日本菜在世界上的定位高,接受程度高是一个事实,并不是谁的个人意志能够扭曲的。我认为,这种饮食的流行和推广,甚至在电子,科技,各个方面日本的强大都是有其原因的:根本恐怕还是在于“匠心”。
看看大家对于披萨寿司的态度,大体就能看出来中国社会对“匠”的态度了。所谓匠心,大体就是对凡事精益求精,深入挖掘技艺的内涵,兼续包容,不断思考,从一切细节开始改进技艺的态度。
不管是大饼,披萨,寿司,或者是一块手表,一个手机,一个设计的图标,一套仪器设备,只浮于表面,说几句不痛不痒,聊以自慰的话,实在不是为人处事,致富强国的态度。
吃个饭还能吃出优越感?还想吃出优越感?
披萨不 是个大饼铺点肉、水果、奶油? 寿司不 是放块鱼在米饭上?
胡说!毫无品味!没有常识!
披萨怎么会是大饼铺肉!
那是打卤馕!长这么大怎么连大饼和馕都分不清呢?
题主朋友:纽约不就是新乡吗?
题主:我少读书,你不要骗我,纽约怎么能是新乡呢?大家给我评评理。
你要再往这块大饼上放块菠萝,你就会收获意大利人民的暴打。
你把啥食物高度归纳一下,都可以总结出这些类似的说法。
你松鼠鱼就是一条鱼炸一下淋汁吃,跟炸鱼薯条有什么区别是吧;你北京烤鸭就是把鸭子挂着烤,和美国人把火鸡躺着烤有什么区别是吧;你广东肠粉就是将面粉糊换成米粉糊,本质上和pancake,可丽饼有什么区别是吧。这种东西再极致一点说,不就是一点吃的,原始人也吃米也吃面也吃肉,和今天人有什么区别是吧。
人也是一个脑袋,猪也是一个脑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