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精神病院中发生过哪些令人细思恐极的真实事件?

回答
在精神病院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发生过一些令人细思恐极的真实事件,它们至今仍被人们提起,不仅仅是因为事件本身的残酷,更因为它揭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可能出现的扭曲,以及制度的失灵所带来的巨大伤害。这些故事往往伴随着黑暗、绝望,以及对个体尊严的践踏,读来让人不寒而栗。

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真实事件,我会尽量还原当时的细节,让你感受到那种压抑和恐惧。

1. 艾莉丝·马力根的遭遇:被“治疗”扭曲的人生

艾莉丝·马力根(Alice B. Morgan)的故事是一个关于“非自愿治疗”的血淋淋的例子。她并非精神病患者,至少按照现代精神医学的标准来看是如此。她只是一个在20世纪初期的女性,思想相对独立,敢于挑战当时的社会规范,特别是关于女性的角色和婚姻观。她曾经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作家和活动家,但她的观点,比如反对包办婚姻,支持女性自主选择伴侣,在那个时代被视为“危险”和“颠覆性”的。

她的丈夫和家人,也许是出于对她“失控”的担忧,或者更可能是为了让她“回归正轨”,将她送进了精神病院。在那里,艾莉丝并没有得到她所需的理解或支持,而是被当做需要“矫正”的病人。她遭受了当时被认为是“先进”的治疗方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种名为“水疗法”(hydrotherapy)但实际上带有惩罚性质的治疗。她被强行浸泡在冰冷的水中数小时,有时甚至被束缚在特制的椅子上,用水流冲击她的身体,造成极度的不适和恐惧。这种治疗的目的在于“镇静”她,让她屈服于权威。

更令人绝望的是,她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她的声音被压制,她的思想被剥夺了表达的权利。尽管她可能在清醒的时候表现出正常的逻辑和清晰的思维,但她的反抗和坚持被解释为病情的一部分。最终,她被诊断为“女性歇斯底里症”,一种当时被用来笼统概括女性各种不符合社会期望行为的诊断。

艾莉丝的遭遇之所以令人细思恐极,在于它告诉我们,所谓的“治疗”有时可以成为压迫的工具,而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否“正常”,往往取决于他是否符合当时社会的期待和规范。她不是因为生病而被送进精神病院,而是因为她的思想和行为不被社会所容忍。她的人生被一个本应是治愈之地的地方彻底摧毁。

2. 约瑟夫·梅瑟的“治疗”:冰锥穿颅术的残忍真相

虽然很多人知道“冰锥穿颅术”(lobotomy)是一种曾经被广泛应用的神经外科手术,但约瑟夫·梅瑟(Josep Mestre)这个名字可能不那么为人所熟知,他的案例却生动地展现了这项手术的恐怖。梅瑟是一名年轻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充满激情和某种程度的“狂躁”,这在当时的医生看来可能是一种精神疾病的征兆。他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在20世纪40年代,精神分裂症被认为是一种几乎无法治愈的疾病,而冰锥穿颅术,由医生沃尔特·弗里曼(Walter Freeman)推广,被视为一种革命性的解决方案。弗里曼相信,通过破坏大脑前额叶皮层与身体其他部分的连接,可以“平息”狂躁和破坏性的行为。梅瑟就是接受了这种手术的患者之一。

弗里曼的手术方式极其残忍且简单粗暴。他不需要开颅,而是将细长的冰锥状工具通过眼眶上方插入大脑前额叶,然后左右晃动以破坏神经连接。整个过程在很多情况下没有使用麻醉,或者只使用了非常轻微的镇静剂。手术后,患者往往会变得迟钝、麻木、失去情感表达能力,甚至丧失基本的生活能力。

梅瑟在手术后,确实变得“安静”了,但他同时也失去了他的艺术天赋,他的创造力,他的眼神变得空洞。他从一个充满激情的艺术家变成了一个反应迟钝、情感淡漠的“植物人”。他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为了所谓的“治疗”和“控制”,医生们竟然能够对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施加如此毁灭性的伤害,而这种伤害往往是不可逆的。这项技术后来被证明是无效且残忍的,但它在许多年里却被大量应用于精神病患者身上,无数人的生活因此被彻底改变。

3. 黑兹尔·詹金斯的“秘密”:机构内的沉默与遗忘

黑兹尔·詹金斯(Hazel Jenkins)的故事,更像是一种机构失职和冷漠的体现。她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在生下孩子后出现了产后抑郁。她的丈夫将她送进了一家精神病院,希望她能得到康复,然后回到家庭。然而,在病院的日子,对她来说是另一个深渊的开始。

在那个年代,精神病院的条件普遍非常糟糕,人满为患,医护人员严重不足,管理混乱。黑兹尔和其他许多患者一样,被关在狭小的房间里,接受着缺乏人性化的照顾。她不断地写信给她的丈夫,表达她的痛苦和思念,希望早日回家。但她的信件,很多时候并没有被寄出,或者被医院当作是“病情加重”的表现。

更令人心痛的是,在一次医院的“集体治疗”活动中,她和其他几名患者被安排在户外活动。然而,由于管理人员的疏忽,在她短暂离开大家视线的时候,她消失了。没有人确切知道她去了哪里,也几乎没有人真正去积极地寻找她。医院方面给出的说法是她“失踪”了,并敷衍了家属的质问。

直到很久以后,在一次清理医院旧址的时候,人们才在医院附近的一个废弃的井中发现了她的遗体。死亡原因很可能是在混乱中跌落或者被推入。她的死亡,就像她的人生一样,被淹没在了机构的沉默和遗忘之中。她的故事提醒我们,在那些看似坚固的墙壁后面,可能隐藏着多少被忽视的生命,多少无声的哭泣。一个本应受到保护的个体,就这样在制度的漏洞和人性的冷漠中消失了。

这些故事,无论是艾莉丝的自我表达被压制,还是约瑟夫的才华被“治疗”摧毁,亦或是黑兹尔的生命在机构中悄然凋零,都指向了同一个令人深思的现实:精神病院作为治疗和康复的场所,在历史的某些时期,也成为了禁锢、压迫甚至摧残生命的牢笼。这些事件的细节,以及它们所暴露出的社会问题和医学伦理的缺失,至今仍让我们心有余悸,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权力被滥用,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尊严和权利,即使他们被贴上了“精神疾病”的标签。它们不是虚构的恐怖故事,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世界的一部分,它的阴影,或许还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笼罩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题,就tm为我量身定做的。

爸妈是精神病院双职工,一个护士一个大夫,因离家远不好照顾我,就带着我上班,可以说我从小就是在精神病院长起来的。

细思极恐的细节是我爸的一句话:越是看着正常的病人,越要离他远一点,说不定就是精分和双相,因为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是精神病,只需承担有限的刑事责任。

要说出的事儿呢,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个事儿:

一个中学生,躁狂症,犯起病来嗷嗷的叫。一天半夜,又犯病了。值班护士怕吵到别的病人,造成什么群体事件,就简单的把这个病人绑在了床上了事。这个病人又喊了半个多小时,然后突然就不喊了。值班护士以为病劲儿过去了,也没去查看。

第二天一早,别的病人把值班护士拉进了病房:

那个中学生,浑身是血,两个眼睛被另一个病人挖了出来,脸上就剩了两个血窟窿。

经过抢救,人活了,但彻底废了。事后确定,挖眼睛的病人是半夜被吵醒,然后也犯病了,先是捶打这个中学生,让他安静,无果,就用勺子把他眼睛给挖了。

最后,那个病房当班医护人员,不管是在病房里的护士还是病房外的大夫,外加当晚值班的护理部领导,全部辞退。赔了一百多万(九几年),才算了事儿。

———安定医院不安定,里面都是精神病———挖坑,空了继续

1更

比较讽刺的一个事情。

精神病院里有很多老头老太太,都是被家属遗弃的老病人,当年电话座机都不是很普及,如果赶上危改、搬家,根本联系不到家属,每年都有很多老病人是院里负责养老送终。

有这么一个老太太,来来回回住了几次院,这次索性就常住了。就生了一个闺女,老伴儿也没了。家里平房拆迁,她闺女背(四声)着自己,要钱没要房,把拆迁款卷走就人间蒸发了。

但精神病这东西,容易遗传……

失联了一年多,老太太闺女也犯病住院了。穿着病号服进病房的时候,我妈还以为是来探视的,就跟她要老太太拖欠的住院费,还诧异的问她怎么穿病人衣服,让她快脱下来。后来才知道人家是来住院的……

母女来了把病房相认,讽刺啊讽刺

——三更——

还有个更讽刺的,听我爸跟我讲的。说九十年代初,全民下海经商。院里有个年轻大夫,是副院长的侄子外甥之类的。刚到医院,仗着有关系,迟到早退不上班,在估衣街做生意。

折腾好几年,院里工作毫无起色,生意也是不温不火。副院长气的直跳脚,跟他说:不求你别的,你哪怕能每天在医院呆够8小时,我早让你当主治大夫了。

没想到一语成谶,倒不是当主治大夫了,是每天都在医院呆着了,而且不止8小时,是24小时——这伙计做生意赔了,还欠一屁股债,老婆也离了,结果神经了,从大夫变成了病人,住院了。

——再再更——

答案一开头那句话,不是乱说的

我爸刚刚上班的时候,会出外诊。80、90年代,很多病人不住院,就出外诊。那年夏天,到了个男病人家出诊。

他是我爸的病人,精神分裂,但控制的比较好,定期到医院取药。

可在这之前,已经过了开药的日子却一直没来开药,那天突然请了外诊。

过了没几天,警察押着这个病人来医院做司法鉴定。原来是病人老婆一直想离婚,还没离婚就出轨了,这个男病人就把自己老婆和奸夫砍死,然后带着我爸给他开的药和病历去派出所投案自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精神病院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发生过一些令人细思恐极的真实事件,它们至今仍被人们提起,不仅仅是因为事件本身的残酷,更因为它揭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可能出现的扭曲,以及制度的失灵所带来的巨大伤害。这些故事往往伴随着黑暗、绝望,以及对个体尊严的践踏,读来让人不寒而栗。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真实.............
  • 回答
    这件事情发生在澳洲,一位民国粉女留学生,因为对台湾同学发出死亡威胁,最终被学校勒令退学,并且被送往精神病院,之后被遣返回国。更令人关注的是,她在被遣返前表示自己不想回到中国。从这位留学生的行为和后续发展来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解读。首先,她的行为,也就是对台湾同学发出死亡威胁,这本身是极端且不可.............
  • 回答
    网络上的“精神资本家”现象,说白了,就是那些虽然自己并没有真正的财富积累,甚至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过着普通甚至拮据的日子,却在网络上以一种极其亢奋、近乎崇拜的姿态,热烈拥护、推崇资本主义制度及其运行逻辑,甚至将其奉为圭臬,并将这种拥护表现得比真正的资本家本人还要“投入”的人。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也挺值.............
  • 回答
    龙应台的《野火集》中那篇题为“精神崩溃的老鼠”的文章,可以说是她犀利风格的一个鲜明缩影,也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台湾社会的一些精神症结。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一、 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影射:这篇文章的核心,是通过一个看似荒诞的“精神崩溃的老鼠”的比喻,来影射和批判当时台湾社会中普遍存在.............
  • 回答
    波斯语中的“精神波斯人”一词并非一个通用的历史或宗教术语,我们在此推测您指的是一位在中古波斯时期(大约公元3世纪至7世纪)以一种精神追求为导向的波斯人。这类个体可能受到琐罗亚斯德教、早期伊斯兰教神秘主义(虽然大部分伊斯兰化发生在此之后,但萌芽已现)或受其他哲学思想的影响。考虑到历史背景和精神追求的特.............
  • 回答
    金庸先生的作品,对我而言,早已不是单纯的武侠小说,它们像是一扇扇窗,让我窥见了那个充满江湖恩怨、侠骨柔情的时代,更重要的是, darin蕴含的精神,如同一股股清泉,滋养着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说最让我受用且一直影响我的,大概有这么几样,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我理解世界和处事的基石。首先,是那份“侠.............
  • 回答
    在现代战争的硝烟弥漫中,我们常常聚焦于先进的武器装备、精密的战术体系,以及高效的情报侦察网络。然而,在这冰冷的技术外壳之下,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它的重要性从未被削弱,甚至在某些时刻,它才是扭转战局的关键——那就是军人的精神意志。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在无人机精准打击、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的今天,个人的精神意志.............
  • 回答
    .......
  • 回答
    《阿甘正传》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电影,阿甘和珍妮代表了美国历史中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精神和思潮。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阿甘所代表的美国精神:淳朴、坚韧、乐观、包容与机遇阿甘,一个智商不高但心地善良、行动力极强的男人,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美国精神中最核心、也最打动人心的一些特质: 淳朴(Simplici.............
  • 回答
    五四精神,这个响亮的名字,承载着一个时代年轻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民族命运的担当,以及对真理与解放的渴望。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五四精神并未褪色,而是以更丰富、更细腻、也更具挑战性的方式,体现在我们青年一代的身上。首先,爱国热情不再是单纯的“匹夫有责”,而是融入了更深层的理性思考和实践行动。 过去,.............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要从《舰队collection》(简称“舰C”)这个以二战舰船拟人化的游戏里找出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精神的角色,确实需要一番深入的解读和挖掘。首先,我们得明确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几个核心要素:1. 阶级斗争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生产力决.............
  • 回答
    探讨东方Project的角色是否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精神,这本身就是一个颇有意思且需要细致分析的命题。东方Project的世界观庞大而复杂,其中许多角色的行为、动机、以及她们所处的社会结构,都可能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核心理念产生微妙的共鸣。如果非要挑一个角色,红美铃 可能是其中一个比较有趣的切入点。为什么.............
  • 回答
    在MBTI的十六种性格类型中,要说谁最能体现“向死而生”的生命精神,以及谁更可能成为英雄式人物,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话题,因为它触及了人类面对困境时最深层的驱动力和可能性。“向死而生”的精神,我认为最贴切的描述会落在那些能够深刻理解生命的脆弱,但又能在这种认知中汲取力量,反而更加珍视和投入生活,.............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否缺少“骑士精神”,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首先得明白,当我们提到“骑士精神”时,通常会联想到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阶层,他们有其特定的行为规范、社会地位和文化符号。如果套用这套标准去衡量中国古代,会发现很多地方似乎不符,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没有与之类似或精神内核相同的价值观.............
  • 回答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核心,以及为何文学作品中的忠义谦虚武士在侵华战争中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残暴面,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深思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武士道精神的演变,以及战争的扭曲性对个体和集体心理的影响。武士道精神的核心:忠诚、荣誉与自我牺牲的交织武士道(Bushido)并非一开始就以我们今天.............
  • 回答
    这是一个深刻而有意义的问题,涉及到人类存在的本质和自我实现的道路。想要从现实中的欲望转向精神追求,是一个循序渐进、需要深刻自我认知和持续实践的过程。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第一步:理解“欲望”与“精神追求”的本质与区别在开始任何改变之前,我们需要清晰地理解我们所谈论的概念: 现实.............
  • 回答
    现代日本自卫队里,我们很难说还存在着和二战时期那样,大规模、制度性的“剖腹”行为所代表的武士道精神。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从历史、文化以及现代社会变迁的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得明白二战时期那种对“玉碎”的狂热推崇,以及与之相关的“剖腹”行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时,日本社会笼罩在一种极端民族.............
  • 回答
    经济学中量化企业家精神,并非一个能用一个简单公式就能概括的课题。它更像是在拼凑一幅复杂的画作,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运用各种工具去捕捉其精髓。企业家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多维度的概念,它涉及到人的特质、行为、以及环境的互动。因此,量化它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这些要素,并寻找它们的经济学体现。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在《炉石传说》这片充满策略与博弈的虚拟战场上,要说哪个职业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精神,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毕竟,炉石是个卡牌游戏,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宏大理论体系。但如果硬要从游戏机制、卡牌设计和职业风格上去解读,我认为术士(Warlock)这个职业,在某种程度上,最能触及马克思主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