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绿衣大食这个称呼最早出自中国哪本史书?

回答
“绿衣大食”这个称呼,要追溯其在中国史书上的最早出现,需要我们翻阅那些记载着古代中国与海外交流的珍贵文献。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对历史词汇的理解以及考证其源流的细致工作。

普遍认为,“绿衣大食”这个称呼,其 earliest 的踪迹,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编纂的史书,尤其是在《岛夷志略》这部著作中。

《岛夷 স্বীকৃত》与“绿衣大食”的渊源

《岛夷志略》是元朝航海家汪大渊在他游历东南亚、南亚及非洲部分地区后所著的一部地理、风土、物产记。汪大渊(约1311年-1350年之后)字尧章,是元代一位杰出的航海家和商人。他曾于1341年至1349年间,两次率船队远航,足迹遍布当时“海南之外,南海以至西洋,凡二十余国”。《岛夷志略》就是他根据这些亲身经历所记录的成果。

在这本书中,汪大渊对当时海上交通沿线经过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它们的地理位置、居民风俗、物产贸易等。而“大食”这个词,是中国古代对阿拉伯世界的通用称谓,源自波斯语“Tāzik”,唐宋时期便已广泛使用,用来指代阿拉伯人及其建立的阿拉伯帝国。

那么,“绿衣”为何会和“大食”联系起来呢?这背后有着历史和文化的考量。

关于“绿衣”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献中有不同的侧重:

1. 服饰颜色说: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理解。“绿衣”顾名思义,指的是当地居民的服饰普遍以绿色为主。绿色在伊斯兰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例如绿色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喜爱的颜色之一,也是天堂的颜色,因此在很多伊斯兰国家,绿色是受尊崇的颜色,常常出现在他们的旗帜、建筑装饰和服饰上。汪大渊在描述大食人时,可能观察到他们普遍穿着绿色的长袍或头巾,便将其与“大食”联系起来,形成了“绿衣大食”的称谓。

2. 宗教象征说: 绿色在伊斯兰教中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一种宗教标志。大食人信仰伊斯兰教,绿色因此也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这种说法与服饰颜色说相辅相成,即服饰的绿色可能就是源于宗教的象征意义。

3. 地理或地域概念的引申: 虽然可能性相对较小,但也有学者认为“绿衣”可能与大食人所处地区的某种特色有关,比如某种植物的颜色,或者某种特有的装饰风格。但目前主流观点还是集中在服饰和宗教象征上。

《岛夷志略》在记述“占城”(今越南中部)时,提到其西部有“黑齿国”,并继续往西,“其西南有“浡泥国”(今文莱),再往西则到了“柯枝”(今印度南部科罗兰海岸)等地。而“大食”在当时的地理概念中,通常指的是从波斯湾向西延伸到北非的广阔区域,涵盖了阿拉伯半岛、两河流域等地。

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对于“大食”的记述,虽然直接使用“绿衣大食”的组合词语可能没有非常明确的段落,但其对阿拉伯世界的描述,往往会包含对当地人服饰和习俗的提及。例如,在《岛夷志略》的其他章节,或是在与其同时代的其他航海家、史学家的著作中,对阿拉伯世界(大食)的描述中,常常会提及他们“尚绿”、“服绿”的特点。

需要强调的是, “绿衣大食”这个称呼并非孤立地出现在某一个词条下,而是通过对当时阿拉伯世界的整体印象和对他们显著特征的概括提炼而来。一些研究认为,这个称谓可能是在后世学者在整理和解读《岛夷志略》等文献时,将对阿拉伯人服饰特点的描述与“大食”这个称谓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更为具象化的称呼。

举例来说,宋代的文献如《诸蕃志》(赵汝适著)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绿衣大食”的说法,但已经有对“大食”的记载,并提到其地域广阔,商贸发达。而元代是海上贸易的黄金时期,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交流更加密切,对阿拉伯世界的了解也更加深入。

因此,虽然难以精确地指出“绿衣大食”这个组合词第一次出现在哪一个具体的句子或段落中,但其概念的形成和流行,最晚可以追溯到元代,并且与《岛夷志略》这部著作对阿拉伯世界的描述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 在此之前的宋代文献中,虽然有了“大食”的概念,但关于“绿衣”的特色描述可能不如元代那样鲜明和普遍化,尚未形成如此具有标志性的组合称谓。

总而言之,“绿衣大食”的称呼,是基于中国古代对阿拉伯世界的观察和认知,尤其是对他们服饰颜色的印象深刻。而《岛夷志略》作为元代航海家汪大渊的著作,记录了大量关于海外世界的真实情况,为我们理解这个称谓提供了最直接的历史依据。这个称呼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反映了古代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之间长期而富有特色的交流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绿衣大食”(所谓中国古代对埃及法蒂玛王朝的称呼)这个称呼其实并没有出现在中国哪本史书过。

在宋史、元史、金史、辽史、明史、诸蕃志、岭外代答、以及文献通考等史料里都没有。

其中南宋赵汝适所作的《诸蕃志》中明显提到了埃及,但称呼根本不是绿衣大食,而是“勿斯里国”(为阿拉伯对埃及的称呼,Misr的音译)和遏根陀国(亚历山大港)。

《诸蕃志》 卷上:勿斯里国,属白达国节制。。。其国多旱,管下一十六州,周回六十馀程,有雨则人民耕种反为之漂坏。有江水极清甘,莫知水源所出,岁旱诸国江水皆消减,惟此水如常,田畴充足,农民藉以耕种,岁率如此。人至有七八十岁不识雨者。旧传蒲啰牛第三代孙名十宿,曾据此国,为其无雨。恐有旱干之患,遂于近江择地置三百六十乡村,村皆种麦,递年供国人日食,每村供一日,三百六十村可足一年之食。又有州名憩野,傍近此江。
《诸蕃志》 卷上:遏根陀国,勿斯里之属也。

另外南宋周去非所作《岭外代答》里貌似也提到了埃及,仍然不叫绿衣大食。

《岭外代答》 卷3: 有勿斯离国。其地多名山。秋露既降,日出照之,凝如糖霜,采而食之,清凉甘腴,此真甘露也。山有天生树,一岁生粟,次岁生没石子。地产火浣布、珊瑚。

第一次出现“绿衣”的称呼,则应该是在晚清洪钧(没错,就是赛金花的丈夫)所作的《元史译文证补》中。(不好意思,原始史料在网上只能找到繁体版的。。。)

《元史譯文證補》卷23《報答補傳》:謨罕默德叔伯之裔日阿拔斯,其後人衣尚黑,(倭馬亞朝人白衣,阿里之後人綠衣。)稱謨斯阿費達,(即黑衣之謂。)
《元史譯文證補》卷23《報答補傳》:阿里之黨亦奉阿里後人阿里治而利達為哈里發,麻謨訥不與爭,且娶其女,改黑衣為綠衣,以悅阿里之黨。

但这里只是说绿衣是叶什派(“阿里之后人”)的服饰颜色,并没有提到法蒂玛王朝,也没有说到绿衣大食。

至于现在的以绿衣大食来称呼法蒂玛王朝,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教科书和百科中才出现的,应该是对元史译文证补的理解有误,造成的曲解继而以讹传讹。之前的中国史料中从无此称呼,只有白衣大食和黑衣大食(都出自旧唐书 卷198、新唐书 卷221、宋史 卷490)。

user avatar

塔吉克和大石或大食都是tajik的音译,应该跟“食”字含义没有关系。

tajik原本并非是一个民族的称呼,也不是现在塔吉克族的族名,很可能是波斯等西亚定居群体用来指代居无定所的阿拉伯游牧部落的专用词。有关tajik的最早的记载是波斯人等周围民族对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半定居式绿洲畜牧阿拉伯人的称呼,这在《多桑蒙古史》有考证。

西里亚 (叙利亚 ) 人大致名阿刺伯人曰 Tayoye , 此多数也 , 单数则作Tayoyo,并曾将以是称名西里亚 沙破中最重要 之阿拉伯游牧部落曰 Tayi者 。 古Chaldeens 人则名之曰aTy ia , 古波斯人 曰 Taiz , 阿美尼亚人曰 Tadjik。追至信奉伊斯兰 教之阿拉伯人侵略波斯 、河中两地之后 , 细浑河东之突厥人则称此种地域为 大食之国 , 质言之 ,阿拉伯之国也 。 蒙古人 又仿突厥之例 , 名穆斯 曰 Tadjik或Tazik。

同时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因为阿拉伯被叫tajik的缘故 ,突厥语里tajik变成了对穆斯林的称呼,突厥人把tajik从称呼阿拉伯人延伸到对穆斯林的称呼。很多学者也认同该观点,以此解释塔吉克族的形成历史。认为因为萨满王朝是穆斯林国家,所以被北部的游牧突厥人称为tajik。塔吉克族由这些萨曼王朝的伊朗语族穆斯林遗民形成的,塔吉克族逐渐接受该外称为自称,从而形成了塔吉克族。

我本人不太认同该说法,因为喀喇汗王朝还没改教时期就被萨曼王朝和于阗国等叫tajik,中国的汉、契丹史料也把喀喇汗王朝称呼“大石tajik”的记载。

《敦煌于阗文书 , 编号是P5538a 》

(前缺 ) 我们已于七月进军佉沙(喀什古城) , 该地居民愿愈归顺 . 我们的敌人大石国(Tazik)的宗亨 ( Tsun Hien ) 的 宝物 、 妻子 、 大象 、 骏马及其他 , 还有其部下的财物 . 我们已献纳于 王庭 . 从那时至现 在 , 我 们的兵马一直留镇在西冲大关。

《于阗文书,P4065》

(前缺 ) 早者 , 都头阴会宾至 , 伏蒙皇帝陛下特降衰翰 , 兼惠信物 , 不任感 铭之至 . 兼 闻西 太 子领大石兵(tazik)马来侵大国 , 动天动地 . 日月昏沉 . 致 ( 至 ) 于马甲人甲 、 刀枪斧钻 , 实填 ( 镇 ) 人 怕 ,直回鹘、葛罗禄及诸蕃部族 , 计应当敌他不得 。

而且,早期喀喇汗王朝文书里也有自称tajik的内容,12世纪开始tajik才变成喀拉汗王朝人对帕米尔高原众多半定居式族群的称呼,后来延伸到定居的塔吉克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