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达”只是一个基础,还得加上一个“文化开放”的buff才可以。
文化传播本身具有很强的商业性,如果经济不发达,那么不论是自己的文化理念还是文化产品都输出不到外界,也自然缺少吸引力(如果外人都不知道你到底有啥,那还谈得上什么吸引力呢),自然就谈不上“为世人推崇”的程度了。
而做不到“文化开放”的话,即便“经济发达”,也不见得能产生什么值得“为世人推崇”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产品了,因为“封闭”相当于直接断了“文化传播”的根,也就没什么可以拿来传播的了,经济再发达对“文化传播”也没用了。
历史上近现代欧洲曾经有一股“中国热”,不少欧洲学者和文人墨客“热爱”当时的“中国”,但因为中国当时自身的封闭,导致除了瓷器、茶叶、丝绸和一些中国典籍以外,看中国的很多东西时,欧洲人是带着“美颜滤镜”看着的。
甚至脑补出了很多我们根本就没有的东西,像下边这种:
这种“为世人推崇”的,自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传播和“为世人推崇”,只是当时的中国被欧洲人“乌托邦”化了。
而到了19世纪末,当“天朝上国”的神话彻底破灭,“落后”“愚昧”的印象,不知不觉就坐实了,甚至到现在都没真正扭转过来,日后的“BBC滤镜”也就有了出现的基础。
“经济发达”是一个基础,但还得加上一个“文化开放”的buff,为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和输出打开大门才可以。
至于“经济落后”民族和国家的个别“文化输出”人物和器物,很多时候只是满足一些外界的工具性的“猎奇”罢了,真正意义上的“为世人推崇”是做不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