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一下。量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删减一些题目吗?

回答
当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量表进行删减题目,但这个过程需要非常谨慎和有理有据。简单粗暴地删除题目,很可能会让原本设计的严谨、有效性受到影响,甚至让量表变得面目全非。所以,这绝对不是一个随意的事情。

我们得先明确一下,量表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删减题目的需求。

量表是什么?

简单来说,量表就是一种测量工具,用来衡量某种心理特质、态度、行为或者一个概念。比如衡量抑郁程度的量表、衡量工作满意度的量表、衡量某种学习风格的量表等等。这些量表通常是由一系列问题(题目)组成的,每个题目都是为了捕捉被测量对象某个维度的信息。

为什么会想删减题目?

产生这个想法的原因通常有几种:

目标人群的特殊性: 你使用的量表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群体中开发和验证的,但你想要将其应用于另一个群体。比如,一个衡量大学生学业压力的量表,你可能想用它来评估高中生的压力。这时,量表中可能存在一些对高中生不适用或不够敏感的题目。
研究或应用的焦点转移: 你可能对量表中某个特定的维度或方面特别感兴趣,而对其他维度不太关注。为了节省时间和资源,或者让问卷更聚焦,你可能会考虑删除那些与你核心关注点不符的题目。
量表过长或效率问题: 有些量表可能题目数量庞大,完成起来耗时耗力,容易引起被试的疲劳感或抵触情绪,从而影响数据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考虑保留那些最核心、最有代表性的题目,删除冗余或贡献不大的题目。
语言或文化适应性问题: 如果你引进了一个国外的量表,在翻译和本土化过程中,可能有些题目在你的文化背景下难以理解,或者表达方式不自然,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有时候这种调整可能意味着删除。
信效度问题: 在对现有量表进行预试或初步应用时,你可能会发现某些题目存在信度(即测量结果是否稳定一致)或效度(即量表是否真正测量了它应该测量的东西)方面的问题,比如题目与总分相关性低、因子分析时载荷不理想等等。这时候,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确实需要考虑删除表现不佳的题目。

那么,如何“安全地”删减题目?

如果你真的觉得有必要删减,这就像给一把锯子动手术,得小心再小心。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1. 理解量表的理论基础和结构:
别凭感觉删! 在动手删题目之前,你必须对这个量表的设计初衷、它所测量的是什么概念、以及这个概念被分解成了哪些维度(如果量表有维度划分的话)有深入的了解。
参考原始研究: 找到量表最初开发和验证的文献。看看研究者是如何构建量表的,每个题目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它们各自代表什么,以及在统计分析中是如何支持这些题目的保留的。量表往往是经过大量理论梳理和实证检验才形成的,每一道题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2. 评估每个题目的“贡献”:
信度分析: 这是最核心的步骤之一。你需要对现有数据进行信度分析,特别是计算每个题目的“题项总计相关系数”(ItemTotal Correlation)。这个系数衡量的是某个题目得分与该量表(或该维度)总分之间的相关程度。一般来说,题项总计相关系数越低(通常认为低于0.3或0.4),说明这个题目与其他题目测量的内容差异较大,或者说它对整体测量贡献不大,可能是删除的候选对象。
因子分析(如果适用): 如果量表是基于因子理论设计的,并且你有维度划分,那么在你的样本上进行因子分析(比如探索性因子分析)是很有必要的。你可以看看每个题目在因子负荷(Factor Loading)上的表现。因子负荷高的题目通常被认为能很好地代表某个潜在因子(维度)。如果某个题目在它所属因子上的负荷很低,或者在多个因子上都有一定的负荷(交叉负荷),并且分析显示删除它可以提高因子结构的一致性(比如Cronbach's alpha或KMO值有所提升),那么它也可能被考虑删除。

3. 考虑量表整体的心理测量学特性:
保留信度: 删减题目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可能影响量表的信度(如Cronbach's alpha系数)。在删除题目后,你需要重新计算量表的总信度。目标是确保删除题目后,量表整体的信度仍然保持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通常认为Cronbach's alpha大于0.7是比较理想的)。如果删掉一两个题目能显著提高信度,并且这些题目在统计上表现不佳,那是可以考虑的。但如果删除题目反而导致信度大幅下降,那就要慎重了。
保留效度: 效度比信度更重要。删除题目可能会影响量表的效度,特别是结构效度。例如,如果某个维度本应包含5个题目,但你删掉了2个,那么这个维度可能就不能很好地代表原有的概念了。你可能需要通过效度分析(如验证性因子分析,如果你的量表有已知的结构)来检查删除题目后量表的结构效度是否仍然成立。
内容效度: 即使统计分析显示某个题目表现不佳,如果它在理论上对测量核心概念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在删除前也要三思。内容效度关注的是量表的题目是否能充分代表被测量的所有方面。

4. 进行预试(Pilot Test):
小规模试用: 在正式大规模使用前,最好先对你删减后的量表进行一次小规模的预试。收集数据后,再次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确保调整后的量表仍然能够有效、可靠地测量你的研究目标。这可以帮助你发现潜在的问题。

5. 记录和说明:
留下痕迹: 如果你确实删减了题目,务必在你的研究报告、论文或应用说明中清晰地记录下你删减了哪些题目,以及为什么删减。提供你进行统计分析的证据(如题项总计相关系数、因子载荷等),以及删除题目后量表信效度的变化。这有助于别人理解你的做法,也体现了研究的严谨性。

需要特别注意的“坑”:

不要为了省事而随意删除: 有时,一个题目可能在统计上表现平平,但它可能从理论上代表了一个重要的子维度,或者与其他题目结合起来能提供独特的视角。
不要只看统计数字: 理论基础和研究目的永远是第一位的。统计分析只是工具,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判断,而不是决定一切的唯一标准。
避免过度修剪: 如果一个量表最初有30个题目,你最后只剩下5个,那这可能已经不是原来的量表了,它的测量能力和所能反映的复杂性都大大降低。
考虑是否有替代方案: 在考虑删除题目之前,有没有可能通过修改题目措辞、增加解释性说明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总结一下:

删减量表题目是可能的,也是在某些情况下必要的。但这个过程绝不能是拍脑袋的决定。它需要基于对量表理论结构、题目具体意义的理解,并且必须辅以严谨的统计分析作为支撑。你的目标是优化量表,使其更适合你的具体应用场景,同时又要尽量保持其原有的测量能力和心理测量学特性。记住,每一个题目被保留或被删除,都应该有充分的理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可以删,但是不能乱删。这里存在很多技术活跟话术。

1、打勾选项多带来的负面作用

量表这玩意真的是烦死人,尤其是心理学上的一堆选项。

知乎时常推送调查表给我填。刚开始还是会填一下,到后面哪里会认真打钩呀。直接按照心情快速的打完。

很多心理学相关的研究基于量表的100多个甚至更多的题目,打钩都要个把小时,谁愿意认真的打钩呀。

这个时候怎么判断有没有瞎打钩的情况?

量表里常见的一个方法是,设置几个一样的题目,然后把选项换个位置。

然后看看有没有瞎打。

不过这种通过增加打钩的内容,有时候会让人更烦。

2、降维的一种方法

这里介绍一种降维的方法。

上面一个例子部分内容用到了所谓的李克特量表。整体来说是先调查访问的方式,接着用软件分析,最终得到想要的结果。

他先根据14个要素丢到软件里,点两下按钮,然后就出结果。其实体力活是真找了300个人一个个问。

上面是是回归后的结果。

根据上面的星星的数量 *****

然后从14个要素 降维到了10个要素。

接着就对10个要素进行因果性分析。

就在上面的在线软件上。

通过上面的流程。点了一下计算的按钮。

得到了上面的结果。

3、防止瞎打分,最重要的跟在旁边,或者自己做研究的主导

上面的前置步骤就是找若干专家打分。

上面的输入就是一个个专家打分的情况。

专家有时候很忙。很多时候会瞎打,或者不打。

这个时候可以天天追着他打分。或者跟他讨论具体某几个值的看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