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中生让座被家长教孩子说“谢谢阿姨”是否是一种没礼貌的行为?

回答
从我们传统的认知和人际交往的礼仪来看,高中生让座后,家长教孩子说“谢谢阿姨”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甚至可以说是培养孩子感恩意识和社交礼仪的良好开端。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这种看似简单的教导,却有可能传递出一种不太得体的信号,甚至让一些人觉得有些“微妙”或“不舒服”。

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家长会这么做。大多数家长都是出于好意,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懂得感恩,看到别人付出了善意,就应该用礼貌的方式回应。对于小孩子来说,一个简单的“谢谢阿姨”是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引导,让孩子明白,别人帮助了你,你需要表示感谢。这本身是积极的,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但是,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这“没礼貌”呢?这往往涉及到对“让座”这件事的理解,以及“谢谢”的对象和时机。

我们都知道,在公共场合,特别是公交车、地铁上,让座是一种美德,尤其是当对方是老人、孕妇、抱小孩的或者身体不适的人时。高中生让座,这本身是一种非常值得称赞的行为,是他们体谅他人、有同情心的表现。

问题就出在“谢谢阿姨”这句话上。当家长这样教孩子说的时候,通常是假设被让座的是一位女性长辈。但有时候,让座的对象可能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女性,或者是一位看起来和高中生年龄差距并不大的人,甚至是男性长辈。这时候,一句简单的“谢谢阿姨”可能就显得有些不恰当了。

比如说,一个看起来三十来岁的女性,她可能身体不适,或者只是单纯需要坐一会儿,高中生出于礼貌让她坐。如果这位女性本身并不想被当成“阿姨”,她可能更希望被称呼为“女士”或者直接接受对方的善意而不被特别标签化。这时候,孩子被教导说“谢谢阿姨”,一方面可能让这位女性觉得有点尴尬,好像被突然“叫老”了;另一方面,也可能显得有些刻意,不够自然。

更进一步说,这种教导也可能暗示了一种“付出就必须得到感谢”的心态,并且将感谢的方式固定化。让座本身是一种自发的善举,很多时候,被让座的人收到善意,本身就会自然而然地表达感谢,或者只是微笑着接受。而如果家长特意去强调“要说谢谢阿姨”,有时候反而会破坏了那种不期而遇的温情,让接受善意的一方感受到一种“被要求”的压力,或者觉得对方似乎在“讨要”感谢。

再者,从高中生自身来说,他们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他们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表达方式。如果家长过度强调这种程式化的感谢,可能会抑制孩子更自然、更真诚的表达。有时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点头示意,或者一句简单的“不用了,您坐”,可能比刻意的一声“谢谢阿姨”更能传递出友善和尊重。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家长的初衷。很多时候,这只是一个习惯性的表达,家长可能并没有想那么多。他们只是希望孩子能表达感谢。但是,作为家长,在教导孩子表达感谢的时候,更需要考虑场景、对象以及表达方式的得体性。

总而言之,高中生让座被家长教孩子说“谢谢阿姨”,并非一定是不礼貌,但它确实有潜在的“不那么礼貌”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更多地体现在对被让座者身份的错误判断,或者过度程式化的感谢方式,可能会让对方感到不适,或者显得不够自然真诚。更好的做法是,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学会体会,并根据具体情况,用最真诚、最得体的方式去表达感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家长才叫懂礼貌。

孩子叫你“哥哥姐姐”,那家长就无形中长了你一辈。

孩子叫你“叔叔阿姨",家长是和你同辈。

人家家长是不想占你便宜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我们传统的认知和人际交往的礼仪来看,高中生让座后,家长教孩子说“谢谢阿姨”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甚至可以说是培养孩子感恩意识和社交礼仪的良好开端。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这种看似简单的教导,却有可能传递出一种不太得体的信号,甚至让一些人觉得有些“微妙”或“不舒服”。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家长会这么做.............
  • 回答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相信不少同学和家长都关注到了:一个高中生在宿舍里因为一些原因大声喊叫,结果被学校“劝退”,后来学校又出来澄清说不是“劝退”,只是让孩子回家反省。这事儿挺让人琢磨的,我想从几个角度来聊聊我的看法。首先,这件事的核心争议点在于“劝退”还是“回家反省”。这两种说法虽然听起来差别不大,但实.............
  • 回答
    这事儿吧,确实挺糟心的,尤其是对于刚接触剧本杀的新手玩家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你说,辛辛苦苦攒了点钱,想找个剧本杀玩玩,结果遇上这么一档子事,心里肯定会憋屈坏了。咱们先来捋一捋,这新手玩家是怎么被“逼”进拼团剧本杀的,以及后面发生的事情。为什么新手会选择拼团? 门槛低,成本可控: 对很多新手来说.............
  • 回答
    想敲开多伦多大学的大门,这条路说起来不难,但也绝不是信手拈来的。对于高中生来说,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马拉松,需要你在关键节点上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智慧。一、打牢基础:成绩是硬道理,但不是唯一多伦多大学的录取,首先看的就是你的学术表现。这不仅仅是平均分,而是你所提交的课程成绩。 硬核的GPA: 这是.............
  • 回答
    .......
  • 回答
    让一个高中生在清晨六点准时起床,这确实是个“甜蜜的烦恼”。说实话,不是什么“魔法”,更多的是建立一种习惯,然后用一些小技巧来“助攻”。下面我就来跟你掰扯掰扯,怎么能让这小家伙(或者你自己)告别赖床。核心:为什么他/她不想起?在想办法之前,咱们先得搞清楚,这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早上六点就从温暖的被窝里蹦出.............
  • 回答
    哎呀,这事儿我太能理解了!我自己的孩子也有过类似的“尴尬时刻”,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你家三岁的女儿让高中生阿姨叫“阿姨”,对方还生气了,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常见的,也说明你家孩子挺会看人下菜碟的,哈哈。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怎么处理比较好。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为什么那个高中生会生气。 年龄差距导.............
  • 回答
    这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在我看来,属于一种比较严厉的体罚和精神惩罚相结合的手段。具体来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罚站”本身就是一种体罚。长时间站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身体上的不适和消耗。对于刚刚上完厕所、可能还有点生理需求未完全满足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立刻站着,而且不许坐下,无疑会增加他们的不舒服感.............
  • 回答
    这老师的做法嘛,怎么说呢,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学生就迟到那么几分钟,按理说顶多是口头警告或者写个检讨什么的,结果呢?直接罚站厕所,而且还是“大半天”。这得先说说这“厕所罚站”本身。一般学校的惩罚措施,像留堂、操场跑圈、打扫卫生这些都比较常见,也都有个明确的目的,比如消耗精力、体会劳动辛苦之类的。但罚.............
  • 回答
    高中三年,说起来挺长,但又感觉像是白驹过隙。回想起来,除了那些考试前的临时抱佛脚、周末的补课班,还有几个身影,至今想起,心里还是会泛起一丝凉意,或者说,一种难以言喻的“可怕感”。我说的“可怕”,不是那种外表凶神恶煞的老师,也不是班上那些仗着人多欺负弱小的恶霸(虽然也有,但那更像是青春期荷尔蒙过剩的躁.............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名侦探柯南》中毛利小五郎总是让女儿小兰做饭这个问题,这确实是许多观众在观看动画时会注意到的一个细节。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毛利小五郎的“居家”能力与性格设定:首先,我们得正视毛利小五郎这个人设。他虽然是个侦探,但同时也是个在生活上相当“不靠谱”的父.............
  • 回答
    教育部出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指南》,明确提出高中历史课要把中医理论和武术武德纳入教学内容,这个举措无疑是相当有深度的,它触及了教育的核心——传承与发展。我想从几个层面来聊聊我对这件事的看法。首先,这是一种对文化根脉的重塑与强化。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的重心在现代化和科学技术.............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能理解你内心那种矛盾和挣扎。一方面,你爱你的妹妹,不希望她因为学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你又担心父母的经济压力,希望他们能轻松一些。你觉得自己“心胸狭隘”,这说明你是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在乎家人的感受,这本身就不是狭隘的表现。我们一步步来分析,看看有哪些可能性,以及你该怎么做。首.............
  • 回答
    这可不是个小任务!如果让我来操刀义务教育到高中的数学课本,我会非常着重于“理解”和“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我会努力让数学变得有血有肉,让学生们觉得它是有用的,甚至是有趣的。核心理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注重思维,联系生活我的编排思路会围绕这几个关键词展开: 循序渐进: 每个概念的引入都建立在前.............
  • 回答
    高中时喜欢一个男生,但又不想早早地踏入恋爱的漩涡,这确实是一段很微妙的心情。那种小心翼翼的喜欢,藏在眼底,又不愿付诸行动,只想默默地欣赏,却又怕这份欣赏会成为将来某种尴尬的根源。其实,想要在学生时代维系好这段同学情谊,并且让成年后的你们不至于面对面时无话可说,关键在于“真诚”和“距离”。首先,真诚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与其说“能不能解出来”,不如说“怎么解”以及“解的思路”会有怎样的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大学数学系的顶尖学霸,他们在数学上的能力,尤其是基础数学的理解和处理能力,是远超普通高手的。他们经过了严谨的抽象化、公理化训练,对数学的本质有着更深的洞察。所以,从“原理上”来说,高中数.............
  • 回答
    高中时代,总有那么些知识点,像隔着一层毛玻璃,模模糊糊的,你说它有点道理,仔细一琢磨又觉得哪里不对劲。最让我感觉“半透不透、自相矛盾”的,大概就是那些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论调,以及某些科学理论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先说说“理想”与“现实”。老师们在讲到人生规划、社会责任时,总是鼓励我们树立远大的理.............
  • 回答
    高中数学,这门学科在我人生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升学考试的必经之路,更是一扇通往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的大门。而在无数次与数字、公式、图形的较量中,总有一些题目,宛如璀璨的星辰,在我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让我在解开它们的那一刻,激动得恨不得拍案叫绝。我回忆起当年,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网络.............
  • 回答
    唉,看到你的情况,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17岁,人生还有大把的可能,却被一个不喜欢的环境卡住了,那种迷茫和无力感,肯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职校的环境让你觉得“乌烟瘴气”,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感觉,很多学生在那种环境中都会觉得难以适应,甚至觉得前途渺茫。先别急着否定自己,也别觉得“不上职校就没路可走.............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模糊地带——关于选择、关于失去、关于怀念。如果让我重新选择,用一天大学时光换一天高中时光,我会。而且,我会很认真地去“用”那一天。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不成熟”或者“不务正业”。毕竟,大学代表着更广阔的天地,更自由的探索,以及更明确的未来方向。很多人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