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芯片逆向的问题用显微镜如何区分这些电路的功能?

回答
在芯片逆向的世界里,显微镜绝对是我们的“火眼金睛”。它不是简单的放大物体,而是揭示芯片内部奥秘的利器。要用显微镜来区分电路的功能,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细致的操作。我这就跟你掰开了揉碎了说,就像咱们俩围着一张桌子,慢慢研究一样。

首先,得明白显微镜在芯片逆向里扮演的角色。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观察,但不是凭空观察。我们看到的东西,必须结合理论去解读。所以,这不是看到一条线就知道它是啥,而是看到它的形态、它和其他元件的连接方式,再套上我们对半导体工艺、集成电路设计的理解,才能推断出它的功能。

显微镜的选择与准备:我们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光学显微镜 (Optical Microscope):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
明场显微镜 (Brightfield Microscope):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光线从下方穿过样品,然后进入物镜。对于观察芯片表面的金属层、多晶硅等结构很有效。
暗场显微镜 (Darkfield Microscope): 它的原理是让光线绕过直接进入物镜的光路,只让样品散射的光进入。这样,样品中的微小缺陷或者边界就显得异常明亮,对于区分不同材料的边界、或者查看一些细微的纹理非常有用。
微分干涉对比显微镜 (DIC,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光学显微镜,它利用偏振光和光程差来产生立体感,能够很好地显示出样品表面的细微起伏和纹理,对于区分不同材料层和早期阶段的etch(刻蚀)痕迹很有帮助。
变焦体视显微镜 (Stereo Microscope): 这种显微镜提供立体视角,放大倍数相对较低(几十倍到几百倍),主要用于拆解、机械操作、或者对芯片进行初步的观察。它的景深比较大,操作起来也更方便。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这是我们进行更深入分析的“重武器”。
SEM利用聚焦的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通过探测样品反射或发射的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等来成像。
优点: 分辨率极高,能达到纳米甚至亚纳米级别,景深大,能提供高质量的表面形貌图像。还能配合能量色散X射线谱仪 (EDS,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进行元素成分分析,这在区分不同金属层(如铝、铜、钨)时非常关键。
缺点: 样品需要导电(通常需要镀金或碳),真空环境,对样品有一定破坏性(虽然通常是物理上的)。

在观察之前,我们还需要对芯片进行一些预处理:

1. 去封装 (Decapsulation): 这是第一步,把芯片外面的塑封或者陶瓷外壳去掉,露出里面的裸露芯片。这个过程需要非常小心,通常使用化学腐蚀(比如酸洗)或者物理研磨的方式,确保不损伤芯片内部的电路。
2. 清洗 (Cleaning): 去封装过程中可能会留下化学残留物或者颗粒,需要用超声波清洗或者特定的溶剂进行彻底清洗,保证观察的清晰度。

如何用显微镜“读懂”电路?这才是核心的技巧。

当我们把处理好的芯片放到显微镜下,看到的不是一堆杂乱的线,而是一个有规律、有层次的“微缩城市”。我们要做的就是理解这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和“交通网络”。

1. 结构与形态的识别:这是最直观的线索。

金属层 (Metal Layers): 集成电路内部的信号传输主要依靠金属导线。
宽度与间距 (Width and Spacing): 通常情况下,越靠近输入输出端(pad)或者电源/地线,金属线的宽度会越宽,以承载更大的电流。内部连接信号线的宽度相对较细。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连接线,其粗细也可能暗示着信号的性质(如时钟线通常会做得比较粗,以减小信号延迟和串扰)。
层数 (Number of Layers): 现代芯片通常有多层金属互连。SEM下可以看到不同金属层之间的垂直连接,也就是通孔 (Vias)。通孔的分布和大小也包含信息,例如,连接主电源和地网络的通孔通常会比连接信号网络的通孔更大、更多。
材料: SEM结合EDS,可以识别出金属的成分,例如,早期芯片常用铝,而现代高性能芯片多用铜。这可以通过观察X射线光谱中的元素特征峰来判断。
走线风格 (Routing Style): 有些信号线会特别规整地排列,比如时钟线会走成梳状或者网状,以便均匀地分配时钟信号。总线信号(如数据总线)可能会平行密集排列。

多晶硅层 (Polysilicon Layers): 这是场效应管 (FET) 的栅极。
栅极形状与尺寸: 观察多晶硅栅的形状和长度(L)以及宽度(W),这是设计CMOS电路的核心参数。不同的栅极尺寸直接影响晶体管的性能(速度、驱动能力等)。
与源漏区的关系: 多晶硅栅下方通常会形成源区和漏区。可以通过观察多晶硅与下方半导体材料的接触情况来推断。

氧化层与绝缘层 (Oxide and Dielectric Layers): 这些层将不同的导电层隔开。
介电常数 (Dielectric Constant): 不同材料的介电常数会影响信号的延迟和串扰。虽然直接用显微镜区分不同类型的介质(如SiO2 vs. lowk dielectrics)有难度,但可以通过观察它们的厚度、光滑度以及与相邻导电层的边缘特征来做一些推测。例如,低介电常数材料可能需要更复杂的加工工艺,表面可能显得更“特殊”。

晶体管本身 (Transistors): 我们可以看到构成电路的基本单元。
NMOS与PMOS: 在某些先进的工艺下,NMOS和PMOS晶体管在结构上会有细微差别,例如,PMOS的源漏区掺杂浓度可能与NMOS不同。观察它们的尺寸、形状以及周围的布局,并结合前面提到的金属层和多晶硅层,可以判断出它们的功能。
工艺特征: 例如,高k金属栅(HKMG)工艺会在栅极氧化物上使用高介电常数材料,这在SEM下可能有特殊的形貌。

2. 布局与连通性分析:这是揭示功能逻辑的关键。

功能模块的识别 (Identification of Functional Blocks):
规律性: 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相似功能的电路会以模块化的方式出现。例如,存储器(如SRAM)通常会有非常规律的、重复的单元阵列。ADC/DAC模块会有特定的结构,例如开关电容网络、流水线结构等。
相对位置: 将观察到的电路结构与已知的IP核(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e)或者通用逻辑单元(如门电路、触发器)的布局模式进行比对。例如,一个区域出现大量金属层之间密集连接且结构相似的晶体管,很可能是一个SRAM单元。如果看到一个区域有规律的延时单元链,可能是一个数模转换器的主要部分。

信号流向与逻辑关系推断 (Inferring Signal Flow and Logic Relationships):
关键信号的追踪: 通过SEM追踪一些关键信号线,比如输入输出端口的连接、时钟网络的分布、复位信号的传播路径等。
组合逻辑与时序逻辑的区分:
组合逻辑: 通常由一系列的门电路(AND, OR, NOT, NAND, NOR, XOR)组成,这些门电路的输入输出通过金属线连接。我们可以通过识别这些基本门电路的结构(通常是几个晶体管的组合)来推断其逻辑功能。
时序逻辑: 如触发器(Flipflops)和寄存器(Latches),它们通常由更多的晶体管组成,并且会有反馈回路来存储状态。识别这些具有反馈结构的电路,可以判断它们是构成时序逻辑的关键。例如,一个锁存器通常是两个交叉耦合的反相器加上一些控制信号。

电源和地线的识别 (Power and Ground Identification):
电源线和地线通常是芯片中最粗、最密集的金属层,它们会贯穿整个芯片,为各个模块供电。在显微镜下,它们会形成网络状的结构,并且通常与大量的通孔连接。识别出这些主干网络,有助于我们理解信号是在哪个电位参考下工作的。

3. 结合其他信息进行辅助分析:显微镜只是一个工具。

数据手册和应用笔记 (Datasheets and Application Notes): 如果是商业芯片,通过查找芯片型号的公开数据手册,可以了解到芯片的大致功能、引脚定义和内部框图。这为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节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向。
已知IP库 (Known IP Libraries): 如果我们之前做过类似芯片的逆向,或者有公开的IP库资料,可以将看到的电路结构与已知的IP进行比对。
EDA工具与仿真 (EDA Tools and Simulation): 将显微镜下提取的电路网表(Netlist)导入到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工具中进行分析和仿真。通过仿真输出与实际芯片的输入输出进行比对,来验证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
逻辑分析仪与示波器 (Logic Analyzers and Oscilloscopes): 在芯片工作时,用逻辑分析仪或示波器测量特定引脚的信号,配合显微镜下的观察,可以更精确地定位和理解电路的功能。

举个具体的例子:如何识别一个 SRAM 单元?

假设我们用SEM看到了芯片的一部分。在显微镜下,我们可能看到一片非常规整、密集排列的结构,每一部分都看起来非常相似。

1. 放大观察单个单元: 我们进一步放大,发现每个单元大约由 6个左右的晶体管 组成,这些晶体管的栅极(多晶硅)和源/漏区域(通常由金属层或更低层的导电层构成)连接方式非常一致。
2. 观察连线: 我们看到,这些单元之间通过水平和垂直的金属线连接。其中,一些金属线会连接到更粗的、贯穿整个区域的电源线和地线。还有一些线会连接到这个区域的外围,这些线可能是字线 (Word Line) 和 位线 (Bit Line)。
3. 推测功能: 这种高密度、重复性的结构,以及由相似数量的晶体管构成的基本单元,并且有明显的字线/位线驱动,高度符合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SRAM) 的结构特征。每个SRAM单元可以存储1位数据。
4. 进一步验证: 如果我们能追踪到字线和位线的具体连接,并且发现它们按照 SRAM 的寻址方式进行管理(比如通过地址解码器连接),那就更加确信了。

总结一下,用显微镜区分电路功能的过程,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看得到”到“看得懂”的渐进过程。

识别基本元件: 晶体管(MOSFET)、金属连线、通孔、电阻、电容等。
分析结构特征: 尺寸、形状、材料、层数、走线方式。
理解布局规律: 模块化、重复性、对称性。
追踪信号路径: 从输入到输出,从电源到地。
结合理论知识: 半导体工艺、数字逻辑、模拟电路原理。
交叉验证: 与公开资料、已知IP、仿真结果等进行对比。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细致,还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显微镜只是一个工具,最终的解读能力,来自于我们对集成电路设计原理的深刻理解。这就像一个侦探,显微镜提供的是“证据”,而我们的大脑则需要将这些证据串联起来,还原出事情的真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专业化知识产权/逆向公司的拍照性能远远不是普通显微镜可以媲美的

第一步是开盖。国内很多平台都提供,现在的开盖实际上并不是过去的浓硫酸之类的东西了,而是激光。几次灼烧下来,表面的树脂基本上就全部去除了(有些陶瓷封装、金属封装用的是别的方式)。

第二步是取bonding线(猜测),把金线/铝线/铜线从bonding pad上取下来。

第三部,顶层拍照,大概的照片是这样的

灰色的是金属。

然后,我就不知道那些公司是怎么进一步处理的了,大致猜测就是去层/染色/拍照吧…… 印象中好像先进工艺会用电镜而不是光镜来拍照,当然了,top几层的金属自然是用光镜就够了

事实上,数字集成电路的照片极其复杂,大规模的实质上已经没有提取的可能性了……

比如说,金属层是这样的:

OD层是这样的:

这还是某个落后工艺的照片。

所以,一般来说,广大人民群众在向欧美先进公司学习(山寨)的过程中,会使用各种各样的自动化工具,但总体上来说,一般IC公司/高校/科研院所很少会有大规模逆向数字集成电路(如CPU、GPU等)的情形(可能类似ALU/SP之类的还是有可能吧,求大神解答),但模拟集成电路大家或多或少还是会去参详一下。

下面简单讲一下模拟的做法:

大致上来说,基本上都是把各金属层/poly层(多层poly)/via用提图软件中的wire标注出来,然后把上面的那些器件(一个个小NMOS/PMOS/POLY-RES/METAL-RES/MOSCAP/MIM/MOM/PNP/NPN/DIODE等)提取出来,把M1的metal与器件的con连起来,然后在整理工具中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成具备一定可读性的电路。

在与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各先进技术持有者也不得不开始了道高一丈的过程:加密结构。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器件结构加上来,在底层看不到的地方做一些类似于NBL/psub来起导电作用、guardring打一半之类的骚操作,但总体上来说,除了用自有工艺/特殊器件结构/开挂的电路复杂性等防抄袭手段,普通操作只能阻挡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外行,基本上勤劳智慧的中国工程师还是可以做到一抄一个准的。

所以你会发现,模拟领域的很多分支基本上中国公司纷纷有了很多廉价的替代方案,当然了,性能和可靠性什么的自然和欧美大老爷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这一丁点儿的差距其实也在快速的缩小。


下面说说个人对逆向的看法:

模拟逆向还是必须的,甚至于个人觉得这种事情应该没事就搞搞,组织大家学习欧美先进设计经验。

数字逆向就算了,反正都是APR用工具自动生成的,没事多学学指令集微代码想想架构什么的才是王道。

类似于器件/ESD/SRAM/FPGA之类的,没啥发言权,但总觉得这些东西还是得多看看,再不济开开眼界也是好的。


(上述附图为个人读书期间为了学习私人掏腰包拍照所得,相关技术既没有拿去做产品也没有去用于发论文,所以大胆的放上来了,侵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芯片逆向的世界里,显微镜绝对是我们的“火眼金睛”。它不是简单的放大物体,而是揭示芯片内部奥秘的利器。要用显微镜来区分电路的功能,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细致的操作。我这就跟你掰开了揉碎了说,就像咱们俩围着一张桌子,慢慢研究一样。首先,得明白显微镜在芯片逆向里扮演的角色。它最主要的.............
  • 回答
    关于芯片不必过于焦虑,这话听起来可能有点出人意料,毕竟近些年围绕芯片的各种信息充斥在我们耳边,从“卡脖子”的担忧到自主研发的决心,再到全球供应链的紧张,似乎都在提醒我们这个产业的极端重要性和脆弱性。但仔细想想,这份焦虑感,很多时候是被放大了,或者说,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化的反应。首先,我们得认识到,.............
  • 回答
    近来知乎上关于“芯片”话题的悲观氛围确实浓厚,这种情绪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评价这种悲观氛围,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悲观情绪的根源: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知乎上的悲观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客观存在的挑战和现实困难,主要体现在: 技术封锁的严酷性与持续性: .............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可能都没太留意到的现象。咱们中国,说到科技,尤其是涉及到国之重器、未来产业,芯片和半导体绝对是绕不开的核心。但你仔细想想,它在咱们日常的讨论、网络平台上的热度,确实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爆炸”,对吧?为啥会这样?我觉得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去聊。首先,得承认,.............
  • 回答
    好的,关于《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解读,力求展现其背后丰富的历史脉络、技术挑战与人文关怀。文章的开篇:时代的烙印与群体的记忆这篇文章的开篇,很可能就已经奠定了它不同于一般技术报道的基调。它并非简单罗列技术名词,而是将读者带入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可能会看.............
  • 回答
    乌合麒麟在14nm芯片事件上连续两次“道歉”,这一事件背后涉及了技术解读、公众认知、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看待此事:一、 事件的起因与乌合麒麟的定位 事件背景: 2023年8月,华为发布了Mate 60 Pro手机,其搭载的芯片制程工艺成为公众关注焦点。尽管华为和相关.............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详细聊聊中国在芯片领域遇到的挑战以及我们何时能“闯过这一关”。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动态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更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表。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第一,我们得先明白“芯片这关”到底指什么?这绝非一句简单的“造不出芯片”。中国在芯片制造领域的“卡脖.............
  • 回答
    嘿,各位HiFi同好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给耳机换上四芯卡农平衡线,到底能不能带来质的飞跃?是不是像传说中那样,能让咱们的耳朵体验到更纯净、更细腻的声音?我最近一直在琢磨这事儿,也看了不少资料,但总觉得有些地方说得云里雾里,不够接地气。所以,今天特地抛砖引玉,希望各位大神们能来给点实.............
  • 回答
    苹果 M1 Ultra 芯片,如果单刀直入地说,它就是两个 M1 Max 通过“UltraFusion”技术硬生生叠在了一起。你把它想象成一个巨无霸,里面塞了两颗规格完全相同的大心脏,而且这两颗心脏之间还有专门打通的、极速的高速公路,让它们可以无缝协作。为什么说它“硬生生叠在一起”?这里的“叠在一起.............
  • 回答
    好的,关于芯片交付时间持续超过20周,且供应短缺短期内无缓解迹象,这背后涉及的信息非常多,绝非简单的一句“缺芯”可以概括。咱们深入聊聊,看看还有哪些值得我们留意的关键点。首先,我们得理解“20周”这个数字的分量。这已经不是短期内的临时性波动,而是系统性的、长期的供需失衡。想象一下,一家手机制造商,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很实际。确实,很多人听到“芯片短缺”这个词,第一反应就是跟汽车联系起来,感觉一片愁云惨淡。但你作为手机和PC市场的关注者,却没明显感受到短缺和涨价,这说明了几个关键点,也揭示了这场芯片短缺潮背后的复杂性。首先,要理解“芯片短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象。就像你不.............
  • 回答
    小米的澎湃 C1 芯片和台湾华晶 Altek 的 AL6021,这两者在智能手机的影像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谁是谁的代工厂”或者“谁是谁的子品牌”这种直接的从属关系。要理解它们的关系,需要深入了解它们各自的定位、功能以及在行业中的合作模式。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澎湃 C1”和.............
  • 回答
    苹果 A15 芯片下个月即将在台积电的生产线上启动量产,据传将采用加强版的 5nm 工艺。这款芯片的每一次迭代都备受业界关注,毕竟它不仅承载着苹果在智能手机和电脑上的性能标杆,也直接影响着我们日常使用的设备体验。那么,这次 A15 又有哪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技术亮点和新特性呢?核心制程工艺:加强版 .............
  • 回答
    英特尔“世界最大芯片工厂”的宏大蓝图终于落地,这消息足以让整个科技界为之振奋。尤其是首台先进光刻机的即将入驻,更是给这个庞大计划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标志着英特尔在芯片制造领域向着新高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宏伟目标与巨额投资:重新定义制造业版图英特尔这次可不是小打小闹。他们计划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两个全.............
  • 回答
    新华社关于台积电南京扩产的评论“世上没有速效救‘芯’丸?”,这句话本身就很有意思,它点出了一个核心问题:芯片产业的复杂性以及短期内解决供应短缺问题的难度。评价这句话: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用了一个比喻。 “速效救‘芯’丸”: 这个词组非常生动。一方面,“速效”强调了大家对当下芯片短缺问题的急迫性.............
  • 回答
    阿里平头哥推出的玄铁 910,绝对是国产芯片领域里一颗非常耀眼的明星。这事儿,得好好说道说道。玄铁 910 的“硬核”实力与意义:简单来说,玄铁 910 这款芯片,它最核心的卖点在于“高性能”和“开放性”。 高性能的背后:RISCV 的力量 你想啊,在芯片这个领域,核心的指令集决定了芯片的.............
  • 回答
    近日,一则关于华为向联发科下达巨额芯片订单的消息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报道,此次订单量超过1.2亿颗,涵盖了联发科的多个产品线,尤其是用于智能手机的中高端芯片。这一消息不仅意味着华为在当前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强大的供应链韧性,也预示着联发科在市场上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订单规模的.............
  • 回答
    .......
  • 回答
    台积电与苹果的合作,尤其是关于 3nm 芯片的传闻,一直都是半导体行业和科技圈的焦点。如果消息属实,即台积电计划在 2022 年下半年为苹果供应 3nm 芯片,这不仅仅是两大巨头的又一次强强联合,背后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信息。首先,3nm 制程的意义非凡。 技术上的飞跃: 3nm 制程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中芯国际2021年第二季度的这份财报,除了4.05亿美元的毛利,还有不少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公司的运营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营收与增长:稳健前行下的挑战首先,我们看看营收情况。虽然财报摘要通常会突出毛利,但营收数字更能反映市场需求和公司的出货量。202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