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对知识分类?

回答
知识分类这事儿,听起来好像挺学术,但咱们老百姓也天天都在做,只是没意识到。就好比你整理房间,把衣服放衣柜,书放书架,碗碟放橱柜,这就是一种最朴素的分类。那么,怎样才能把脑子里的海量信息,或者从网上、书本里吸收的零碎知识,系统地归拢起来呢?说白了,就是找个“地儿”放,并且能方便地再找到。

咱就从几个维度来聊聊这个事儿,保证讲得明明白白,让你听了就知道怎么下手。

一、 按知识的“性子”来分:它是什么“物种”?

这是最直观的分类方式,就像咱们给动物园里的动物分门别类一样。

事实性知识 (Factual Knowledge): 这类知识就像是“硬通货”,是关于事物是什么、谁、何时、何地发生的事情。它们通常是客观的,可以被证明或证伪的。
例子: “法国的首都是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1939年。”、“水在100摄氏度时沸腾。”
特点: 记忆性强,是构建更复杂知识的基础。

概念性知识 (Conceptual Knowledge): 这类知识更进一层,是关于事物之间的关系、原理、理论和模式。它解释了“为什么”和“怎么样”。
例子: “牛顿第三定律解释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光合作用的原理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的波动。”
特点: 需要理解和分析,能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现象。

程序性知识 (Procedural Knowledge): 这类知识是关于“怎么做”,是技能和方法的知识。它涉及到一系列步骤或规则来完成某项任务。
例子: “如何骑自行车。”、“如何编写一段简单的Python代码。”、“如何做一道家常菜。”
特点: 实践性强,通常通过练习和重复来掌握。

元认知知识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这就有点“高阶”了,是关于我们自己思维过程的知识,包括我们如何学习、如何解决问题、我们知道什么、我们不知道什么。
例子: “我知道我擅长记忆数字,但对抽象概念理解起来比较慢,所以需要多花时间。”、“当遇到一个难题时,我通常会先把它拆解成小部分来解决。”、“我发现自己白天学习效率最高。”
特点: 与学习策略、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有关,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

二、 按知识的“来源和领域”来分:它“来自哪里”?

这个分类方式更侧重于知识的专业性和归属。

学科领域划分: 这是最常见的分类方式,就是按照学校里的科目来分。
自然科学: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等。
社会科学: 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法学等等。
人文科学: 文学、哲学、艺术、语言学等等。
技术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子工程等等。
医学: 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药学等等。
其他: 商业、教育、体育等等。

按主题或兴趣划分: 有时候我们不一定严格按照学科来,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来收集和整理。
例子: “关于咖啡的一切知识”(包括咖啡豆的种类、烘焙方法、冲泡技巧、不同国家的咖啡文化等)、“明朝历史研究”、“人工智能的应用”。

按信息载体划分: 虽然不是知识本身,但信息来源也会影响我们如何去组织。
书籍: 教科书、学术专著、畅销书、小说等。
网络: 网站、博客、百科词条、论坛、视频平台等。
个人经验: 工作中的实践、生活中的感悟、与人交流的体会。
学术论文/研究报告: 严谨的研究成果。

三、 按知识的“结构和联系”来分:它们是“一家人”还是“远房亲戚”?

这种分类更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组织方式。

层级式分类: 从宏观到微观,或者从一般到具体。就像目录一样,一章一节地往下细分。
例子: “生物学”下面有“动物学”、“植物学”,再下面“动物学”有“哺乳动物”、“鸟类”,再下面“哺乳动物”有“猫科动物”等等。

关联式分类: 把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例子: 学习经济学时,会把“供求关系”、“价格弹性”、“市场均衡”等概念放在一起,因为它们是相互影响的。

时间序列式分类: 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来组织知识。
例子: 学习历史,会按照朝代顺序、事件发生时间顺序来梳理。

问题导向式分类: 以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为出发点来组织知识。
例子: 当你想要学习“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时,你会收集关于时间管理、任务优先级排序、专注力训练等方面的知识。

四、 怎么具体操作? 实践出真知!

说了这么多分类方法,关键在于怎么落地。别把这些方法当成死规矩,而是灵活运用。

1. 明确你的目的: 你为什么要分类?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还是纯粹的个人兴趣?目的不同,分类的侧重点也会不一样。

2. 从小处着手,循序渐进: 别想着一下子把所有知识都整理好。可以先从你最感兴趣、最熟悉的领域开始,或者从你最近在学习的知识点入手。

3. 选择合适的工具:
笔记软件: Evernote, Notion, OneNote, Obsidian 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它们支持标签、文件夹、链接等多种组织方式,可以帮你构建复杂的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 XMind, MindManager 等工具适合用来梳理概念之间的层级和关联。
卡片盒笔记法(Zettelkasten): 这种方法强调创建原子化的笔记(一条笔记只包含一个概念或想法),然后通过链接将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引用的知识网络。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知识管理方式,尤其适合需要深度思考和研究的人。
简单的文件夹和标签: 对于初步整理,电脑里的文件夹、手机里的备忘录,或者物理世界的文件夹和标签也足够用了。

4. 创建你的“分类体系”:
标签(Tags): 非常灵活,一个知识点可以被打上多个标签。例如,“咖啡”这篇笔记可以同时被打上“饮品”、“文化”、“冲泡技巧”等标签。
文件夹/目录: 提供结构化的层级。可以根据学科领域、项目名称等来创建。
链接(Links): 这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关键。在笔记软件里,你可以将相关的笔记互相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知识图谱。比如,在写关于“牛顿第三定律”的笔记时,可以链接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解释。

5. 不断迭代和优化: 知识不是静止的,你的理解也会不断深化。定期回顾你的分类体系,根据新的学习和发现进行调整和优化。

举个例子,我想学习“如何做一杯好喝的手冲咖啡”:

目的: 提高自己冲泡咖啡的技能。
初步分类(按主题):
咖啡豆(种类、产地、处理法)
研磨(磨豆机、研磨度)
水(水温、水质)
冲泡器具(滤杯、滤纸、分享壶)
冲泡手法(注水方式、水粉比、时间)
品尝与调整
进一步细分(按领域/概念):
在“咖啡豆”下,会细分到“耶加雪菲”(概念性知识),然后记录其“风味特征”(事实性知识),以及“适合的烘焙度”(程序性知识)。
在“冲泡手法”下,会学习“V60滤杯的90度中心注水法”(程序性知识),并且理解为什么这样注水能“让咖啡粉充分均匀萃取”(概念性知识)。
工具使用: 用 Notion 创建一个“咖啡知识库”。
创建页面“手冲咖啡指南”。
在页面内用层级标题列出上述分类。
每个小分类创建一个子页面,写上具体的知识点。
例如,在“咖啡豆”的页面里,创建“埃塞俄比亚 耶加雪菲”页面,记录其“产地:埃塞俄比亚 耶加雪菲地区”、“风味:花香、柑橘、柠檬酸”、“处理法:日晒”,并在“冲泡手法”部分链接到“90度中心注水法”。

关键是要让你的知识变得“活”起来,而不是死死地堆在那里。 分类是为了更好地连接、理解和应用。所以,别怕折腾,多尝试几种方法,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一种,然后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大脑的知识库也跟房间一样,整理得井井有条,用起来才顺手多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做一个按照知识树和标签对内容进行分类,以便采集信息、整理资源、进行讨论的网络平台。之前为了对网络和文献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图分类法制作了一张分类图——

当然,上图的知识树主要是根据现代的学科设置进行分类的,近期在查找资料,整理古代世界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很真切地了解到,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对学科和事物的分类,与今天人们的观念是非常不同的。

古代的知识分类

我们今天说到毕达哥拉斯,会说他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而在毕达哥拉斯眼中“数即万物”,他的数学观念,其实是和他的哲学观、宗教观一脉相承的,彼此并无明确的界限。今天说到葛洪,我们会说他是魏晋时代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学家,而在葛洪的时代,炼丹和医学,其实也是和他的道教实践融为一体的。可见在古人眼中,学科的界限,往往并没有当下那么明晰,今天所说的物理、化学、哲学,在古人眼中,也许属于同一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方法,在文艺复兴时的欧洲,大概可以笼统的被归入自然哲学的范畴。

科学科学,字面上理解,可以看做是分科的学术,细致明确的知识和学科分类,可说是近现代学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如何对知识进行分类,体现着对世界的看法,那么在古人眼中,知识和学科的分类又是如何的呢?

为了更好地认识万物,很久以前,先民就开始对事物进行分类。最初的分类,主要是关于平日接触的动植物、矿物等。成书于战国至两汉时代的词典《尔雅》,将动物分为鸟兽鱼虫四大类,这大概是我国最早的动物分类。大约同时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动物的性状,将其分为冷血动物、温血动物等类别,并按照其构造完善程度依次排列,形成高低有序的阶梯。

随着书面著作的增加,以及教育的体系化,为了便于检索收藏,东西方古文明先后发展出了不同的图书编目和学科划分体系,和上面所说的生物分类比较,图书编目和学科划分更关注知识和内容本身,大致就相当于古人的知识分类体系。

古代中国的知识分类

刘歆与六略

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光禄大夫刘向受命整理校对宫廷藏书,并为每本书撰写简明提要,汇编为《别录》,刘向将《别录》中的603种图书分为6大类,38小类。刘向死后,其子刘歆以《别录》为基础,删去内容提要,编为《七略》,其中的《辑略》,是关于古代学术发展的简史,因此本书虽然名为《七略》,其实还是将宫廷藏书分为6类,分别为——

可见,今天我们所说的古代科技著作,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大多被归为术数与方技(合称方术)之类,与占卜、风水、修仙等并列,和今天的认知观念显然大为不同。

东汉班固在编写《汉书》时,以刘歆的《七略》为基础,保留其图书分类,删去提要部分,增补了其后的一些学者著作,将其改编为《汉书·艺文志》。此后,历代的官修史书大多都仿制其体例,编有图书目录性质的艺文志或经籍志。

经史子集

七略之后,先后有学者编写了《七志》《七录》等图书目录,但最终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四部分类法可以追溯至西晋开国功臣荀勖编写的《晋中经簿》,他将六略改编为甲(经)乙(子)丙(史)丁(诗赋)四部。东晋的李充进一步完善了四部分类,最后在唐代名臣魏征编写的《隋书·经籍志》,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最终确立,几乎成为中国古代的官方图书分类标准,其后千年虽有调整,大体结构却保持不变。

《隋书·经籍志》收录四部经传3127部,36708卷,注释中附有梁至隋代遗失图书1064部,12759卷,共计4191部,49467卷,分经史子集4大类,40小类,以及编外的佛录、道录,具体为——

完善版的经史子集:《四库全书总目》

清代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其中的目录和提要部分,即《四库全书总目》按照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将10254种图书分为4部44类,一些类进一步分为若干小类,代表着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在千年之后的演化形式,具体为——

百科类书

类书是中国古代的大型工具书,它的定位类似今天的百科全书和索引图书,往往辑录了许多书中的材料,并按照一定的门类进行分类。著名的类书有三国时的《皇览》,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

类书的分类方式并不固定,有以经史子集四部进行归类的,也有自创分类的,这里不一一列举,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询相关类书的介绍,感受下它们的分类规则。

陈梦雷的《古今图书集成》

清代学者陈梦雷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万卷,约1.6亿字,仅目录就有40卷,收录了天文地理历史人文音韵艺术等各方面的内容,保留了大量古籍中的文字内容。全书分为6编,32典,6109部,图示如下——

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

清代末年,面临千年未有变局,各界人士救亡图存,将西方图书引入中国。为了对翻译来的西方图书进行宣传整理,著名学者梁启超编写了《西学书目表》,将图书分为西学、西政、杂类三大类,打破了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对近代西方图书分类法的输入产生了一定影响,具体为——

古代西方的知识分类

古代西方的知识分类,与图书馆的发展密不可分。最早的图书分类也许来自两河流域,亚述王朝末代君主亚述巴尼拔曾在尼尼微建立图书馆,收集了2.5万多块泥版文献,每块泥版上都有标记,表明其收藏地点。为了便于检索,又制作了一些泥版图书目录。随着亚述王朝覆灭,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大量泥版被埋藏在废墟中,不为人知,直到1845-1854年期间被考古学家重新发掘。

亚里士多德的学科观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古希腊学术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不同领域已经出现了问题分类的雏形,但真正的学科分类则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思想要么是实践性的,要么是生产性的,要么是理论性的。”把知识划分为生产(诗歌)、理论和实践三部分,如图所示——

卡利马科斯的《书表》

传说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的卡利马科斯(Callimachus,公元前310-前240)编写了西方世界的第一份书目Pinakes(意为书表)。全书长达120卷,但如今仅存残片,无法了解其全貌。关于卡利马科斯的图书分类,有6大类、8大类、12大类之说,一般认为包括——修辞、法律、史诗、悲剧、喜剧、抒情诗、历史、医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其他几大类。每一类均按照作者字母或年代排序,附有生平和图书信息的简介。

古典七艺

教育,是知识分类体系的另一源流。柏拉图之后,古希腊逐渐形成了以语法、逻辑和修辞为基础,注重演讲和思辨的教育特色。这一传统随后被罗马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以语法、逻辑和修辞为基础学科(Trivium),天文、几何、算术和音乐为进阶学科(Quadrivium)的教育传统。

西罗马灭亡之后,教会成为古典文明的避难所。修道士卡西奥多鲁斯(Cassiodorus,490-583)在意大利南部建立维瓦留姆修道院,以个人藏书为基础建立了图书馆。他致力于发展教育,强调要研究非宗教书籍,以加深对《圣经》的理解。为此,卡西奥多鲁斯收集了大量世俗藏书,在修道院内设置了抄书室,并配有装订工人。在卡西奥多鲁斯和同时代的西班牙神学家波伊提乌(Boëthius)、圣伊西多(Isidore)等人的总结发展下,古典时代的教育被定型为包括前三艺(Trivium)和后四艺(Quadrivium)在内的“七艺”教育,成为西方中世纪教育的规范。

格斯纳的《世界书目》

文艺复兴时期的瑞士博学家康拉德·格斯纳(Conrad Gesner)编写的《世界书目》(Bibliotheca universalis),是印刷术发明后,欧洲的第一部综合性书目。《世界书目》收录了约3000位作家的12000多本图书,将其按字母排序,并添加双向索引以便检索,他的工作被认为是培根等百科全书式学者的先驱。格斯纳后来准备出版一本21卷的分学科增订版书目,其中的药物卷从未被出版过,已出版和计划中的分卷包括:语文学、辩证法、修辞、诗歌、算术、数学、音乐、天文、占星、神秘学、地理、历史、机械、自然哲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基督教哲学和药学。

法国人的贡献

法国图书馆学者Gabriel Naudé(1600-1653)曾为当时执掌法国大权的枢机主教马扎然管理图书馆。图书馆的藏书一度达到4万卷,是法国第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为了有条理的组织藏书,Naudé建立了一个7大类的分类系统,包括:神学、医学、法学、历史、哲学、数学和人文学科,和之前的分类法相比,Naudé的分类已经和今日的学科分类比较接近。后来,他又将大类扩充至12种。

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之树

18世纪,法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这是堪与文艺复兴媲美的人类思想史上的大事。1751-1772年间,在书商布雷顿策划下,以哲学家狄德罗为主编,数学家达朗贝尔为副主编,孟德斯鸠、魁奈、杜尔哥、伏尔泰、卢梭、布丰等约150位学者,参与编写了著名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Encyclopédie, 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étiers,一般称为百科全书)。这被认为是史上第一部总括科学、艺术的综合性百科全书。

从工具书角度而言,狄德罗和达朗贝尔的百科全书并非完美,书中词条质量不一,一些词条夹叙夹议,不够客观。使其流芳百世的是其思想价值,用狄德罗的话说,就是以此“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为此,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为百科全书编制了一份全面的知识图谱,名为具象人类知识系统(Système figuré des connaissances humaines),将人类知识分为记忆/历史、理智/哲学、想象/诗歌三大领域(这种划分可以追溯至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整理成汉化版如下——

近现代图书分类法

1842年由Jacques Charles Brunet创立的巴黎书商分类法,被认为是第一种现代图书分类法。巴黎书商分类法将图书分为神学、法学、科学与艺术、历史、美文学五大类。今天,常用的图书分类法还包括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通用十进制图书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偷懒一下,就直接摘录维基上的介绍了。

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

1876年由美国图书馆专家麦尔威·杜威撰写并出版。起初该分类法内容仅描述于4页折页中,但经历扩充至并进行23次主要改版,最近一次修订是在2011年完成。该分类法在小型图书馆应用较广。十大分类包括——
000 - 总类
100 - 哲学与心理学
200 - 宗教
300 - 社会科学
400 - 语文
500 - 自然科学
600 - 应用科学
700 - 艺术
800 - 文学
900 - 历史与地理

通用十进制图书分类法(Universal Decimal Classification)

19世纪末,在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基础上,比利时书目学家Paul Otlet、Henri la Fontaine研发了这种分类。此种分类方法由数字和特殊符号组成,在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分类包括——
0 总汇
1 哲学,心理学
2 宗教,神学
3 社会学,政治,经济,法律,教育,人类学
4 暂无(由图书馆具体添加)
5 自然学科,数学
6 实用学科,医学,科技,企业经济学,计算机
7 艺术,手工艺品,音乐,竞技,体育
8 语言学,文学
9 地理,生物,历史

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

是美国国会图书馆使用的图书分类法,首次采用于约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现时为不少欧美大学图书馆所采用,它用了26个英文字母其中的21个作分类代码。大类分别为——
A - 总类
B - 哲学、心理学、宗教
C - 历史学和相关科学总论
D - 世界史(除美国史)
E - 美国史
F - 前英属、荷属、法属美洲和拉丁美洲地方史
G - 地理、人类学、休闲
H - 社会科学
J - 政治科学
K - 法律
L - 教育
M - 音乐
N - 艺术
P - 语言与文学
Q - 科学
R - 医学
S - 农业
T - 技术
U - 军事科学
V - 海军科学
Z - 目录学, 图书馆科学

古代伊斯兰世界的知识分类

卡利马科斯的图书分类法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对整个地中海世界都产生了影响,其中也包括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

al-Nadim的Kitābal-Fihrist

Ibn al-Nadim(932-995)是巴格达的书商兼传记作者。他受古希腊和罗马启发,编写了一部包括约2000位作者,10000本书的书目Kitābal-Fihrist,被认为是广义西方的第一部综合性书目。Kitābal-Fihrist收罗了从印度到罗马的古今书籍(其中的波斯书籍今天几乎都已经遗失),并列出其体裁、章节和概要以便检索,分类大致如图——

法拉比的《科学之统计》

中亚和波斯是伊斯兰世界的主要学术中心,这里的学者也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将知识分为若干类别。喀喇汗王朝的著名学者法拉比(Al-Farabi,872-950)将哲学视为知识的总和,将其初步划分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市民)哲学,理论哲学大约对应今天的哲学和自然科学,实践哲学则大致对应社会科学。在其著作《科学之统计》中,法拉比提出了如下的学科分类——

花拉子米的学术分类

法拉比的分类法被其后的著名思想家伊本西那、纳西尔丁.图西等采纳,虽有改动,但区别不大。另一种学科分类法来自花拉子米(Abu Abdullah al-Khwarizmi,?-997,不是创立代数的那位花拉子米)。花拉子米认为学术不仅是关于事物的知识,也是关于真主和神启的知识,是特殊人群的财富,他的分类大致是——

设拉子的《王冠之珠》

最后一种分类法由安萨里(Al-Ghazali,1058-1111)、Fakhr al-Din al-Razi(1150-1210,不是炼金术士拉齐)和库特布丁.设拉子(Qutb al-Din Shirazi,1236-1311)创立。在其著作《王冠之珠》中,设拉子将学术分为哲学和非哲学两大类,认为哲学是不受时间地点影响的永恒真理,非哲学则会随时间、地域、族群而受到影响,可分为宗教和非宗教的,他的分类大致如下——

古代古印度的知识分类

吠陀时代的印度重视口传而无视文本,即使在塔克西拉那样的学术中心,也没有找到文献和图书馆的痕迹。佛教兴起后,注重以文本辅助教学,记载教义,于是在古印度,也出现了图书馆那样的藏书机构。最有名的古代图书馆位于那烂陀寺,这是印度古代的佛教学术中心,吸引了包括唐僧在内的各方僧众来此学习。但可惜的是,那烂陀寺最终毁于穆斯林的侵略,其中的书籍经卷也荡然无存。(古代波斯和中亚的学术文献大多也毁于战火,其实这些文明并不是没有写过文献,只是未能流传下来)

和印度庞大的人口比起来,古代印度传世文献的数量,实在少得可怜。一方面,这和印度文化的传统有关,另一方面,印度湿热的气候,以及战火的破坏,也不利于文献的保存。一番查找之后,并没有找到古代印度的学科分类,有了解的朋友,可以补充一下。

维基上关于莫卧儿统治之前印度文献的归类,其中的书籍数量尚不及西汉《七略》所载,去除宗教经典,所剩更是不多……

最后打个广告,如果有了解网站制作,并且对开发回答开头描述的平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我呀~

简化版答案——

相关内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识分类这事儿,听起来好像挺学术,但咱们老百姓也天天都在做,只是没意识到。就好比你整理房间,把衣服放衣柜,书放书架,碗碟放橱柜,这就是一种最朴素的分类。那么,怎样才能把脑子里的海量信息,或者从网上、书本里吸收的零碎知识,系统地归拢起来呢?说白了,就是找个“地儿”放,并且能方便地再找到。咱就从几个维度.............
  • 回答
    分手后,想要判断前女友是否真的对自己死心,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人的心思很难捉摸,尤其是当情感掺杂在里面的时候。但我们可以从她的一些行为和态度上,捕捉到一些蛛丝马迹。首先,想想她分手后的表现。如果她主动删除了你所有的联系方式,包括微信、QQ、手机号码,甚至社交媒体上也屏蔽了你,并且在你尝试联系.............
  • 回答
    近期围绕电视剧《风筝》在知乎上掀起的讨论热潮,尤其是左派大 V 们内部出现的评价分歧,无疑是一次颇具看点和深度的文化现象。这不仅仅是对一部谍战剧的简单品评,更折射出在特定政治语境下,左翼群体内部在历史认知、价值判断以及对现实问题的解读上存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次评价的分歧,力.............
  • 回答
    这事儿若真传到她们耳朵里,那可就有热闹瞧了。不过,谁也不能一口咬定她们会怎么想,毕竟这府里的女人,心思都深着呢。贾母:老太太要是知道了,怕是先要愣一愣,然后细细地品味一下。她毕竟是过来人,年轻时候的感情和身体发育,她都经历过。宝玉这么大了,是该有那么回事了。关键在于“谁”和“怎么”来的。 对袭人.............
  • 回答
    侄女问我物理学家为什么会把他们辛苦研究的知识和他人分享,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这其中蕴含着科学发展的核心精神,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和她聊聊。我会这样回答她,尽量讲得详细有趣:“亲爱的侄女,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你想想看,物理学家就像是探险家,他们去探索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比如宇宙是怎么运转的,光.............
  • 回答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的信息,而其中真假难辨的内容也比比皆是。尤其是在我们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情况下,辨别信息的真伪更是难上加难。但别担心,即使是新手,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锻炼你的“信息辨别力”。这就像学习一项新技能一样,需要耐心、练习,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基础的“侦探技巧”。第.............
  • 回答
    机器学习中的“机器”本身并没有意识,它无法像人类一样去“分辨”有用的知识和没用的信息。它所做的,是根据预设的算法和训练数据,从中提取模式和规律,并将这些模式和规律转化为能够指导决策或预测的能力。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个过程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1. 数据的本质:信号与噪声在机器学习的世界里.............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知识社区里,想淘到真金白银的干货,有时确实需要点“火眼金睛”。那些披着专业外衣,实则内容空洞、观点浅薄的“伪专家”并不罕见。要分辨他们,与其说是看他们说了什么,不如说是看他们“怎么说”以及“说了什么后面藏着什么”。首先,我们得关注他们回答问题的“姿态”。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在面对一个复杂.............
  • 回答
    关于江苏名校优生选调苏州岗位的分配情况以及何时能知道结果,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尤其对于即将踏上仕途的优秀学子来说,更是牵动着每一根神经。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开来,一层一层地剖析。一、 江苏名校优生选调的苏州岗位如何分配?首先要明确,江苏省名校优生选调的苏州岗位分配,并非是一个简单粗.............
  • 回答
    这几天知乎上最热闹的八卦,莫过于那个叫“爱分析的金融男4”的用户,注册不到三天就被知乎封了个彻底。要知道,知乎的封禁通常是挺慎重的,尤其是一个新注册的用户,上来就吃“永封”这一套,可见这事儿不是小事。这背后到底是什么风浪,让这位“金融男”这么快就被拍死在沙滩上呢?首先,咱们得琢磨琢磨这个名字——“爱.............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爱分析的金融男”需要深入了解其在知乎平台上发布的内容、回答风格、专业领域以及在社区中的影响力。由于我无法直接浏览知乎平台上的实时内容和用户互动,因此我将基于对“爱分析的金融男”这个用户名的解读和对金融领域分析师常见特征的理解,来构建一个相对详细的评价框架。核心印象:从“爱分析的金融男”.............
  • 回答
    知乎用户@爱分析的金融男,这位在知乎金融领域颇有声名的人物,其言论和内容常常引发热议。要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他的专业性、观点深度、表达方式以及在社区中的影响力。专业性与知识储备:@爱分析的金融男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其强大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行业背景。他活跃在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投资.............
  • 回答
    知乎用户 @爱分析的金融男 声称“男性没义务参与育儿”,这一观点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和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并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影响。首先,从字面上理解,他提出的是一种“义务”的否认。这里的“义务”可以被理解为法律层面的强制性规定,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层面形成.............
  • 回答
    “五清六分批”,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仿佛预示着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如同采撷一季成熟的五谷,又如细致地划分六份精良的批次。这个匿名的用户,活跃在知乎这个思想碰撞的舞台,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虽然我们无法窥见其真实的姓名、模样,但通过他/她留下的文字,我们可以尝试勾勒出“五清六分批”一生的.............
  • 回答
    评价知乎十级创作者史提芬麦基的水平,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有点意思。首先,能爬到知乎十级,这本身就是一个门槛,说明他在知乎这个内容社区里,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积累了大量的关注和认可。这不仅仅是运气,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内容方面,他有什么过人之处? 专业性与深度: 史提芬麦基在.............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海洋里,要抓住那些即将爆火、成为焦点的问题,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寻找宝藏,需要一些技巧和耐心。这不像直接搜“热门话题”,而是要深入洞察平台运作的脉络,读懂用户真实的需求和心理。下面我就跟你聊聊,我平常是怎么分析出知乎上那些潜在的热门问题的,希望能给你点启发。第一步:从“迹象”入手,捕捉蛛丝.............
  • 回答
    知乎十周年搞这么一出“集时光卡,分 5000 万现金”,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一方面,这是典型的互联网营销套路,利用了大家“免费白嫖”的心理,顺便还能刺激用户活跃度,推广新功能或者内容。另一方面,这种集卡分钱的玩法,也确实容易让人上头,想当年“支付宝扫福”不也是全民参与的盛况吗?从商业角度看,这笔 5.............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知乎用户“海贼王路飞”一人分饰244角这个事儿。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也确实能引发很多思考。首先,要评价“海贼王路飞”一人分饰244角色,我们得先明白这个“分饰”到底是怎么个意思。在我的理解里,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小号”叠加,更重要的是他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和互动方式。“一人.............
  • 回答
    近期,关于知网下调学位论文下载价格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下载费用由原来的每本 30 元降至 7.5 元,博士学位论文则从 50 元降至 9.5 元。这一举措无疑是知网在面对巨大舆论压力和用户不满情绪下的一个积极回应,但也伴随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首先,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这次降价无.............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