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军的穿插迂回战术如此备受推崇?

回答
我军的穿插迂回战术之所以备受推崇,并非偶然,而是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军事思想、对战争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实战中反复验证的有效性。这种战术的核心在于“出敌意料,攻其不备,破其要害,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其备受推崇的原因:

一、 核心军事思想与战略优势

1. 孙子兵法“出奇制胜”的精髓体现: “穿插迂回”战术是“奇兵”思想的直接运用。通过不走寻常路,避开敌人的主力正面防御,从侧翼、背后或空隙处插入,突然出现在敌人最薄弱或最不设防的地方,实现“兵不厌诈”和“以迂为直”的战略目标。这种出其不意的打击,极大地削弱了敌人的抵抗意志和作战能力。

2. 变被动为主动的战术哲学: 在传统的正面作战中,一旦陷入僵持,战场态势很容易陷入被动。而穿插迂回则是一种主动寻求优势、改变战场态势的战术。它通过打破敌人的原有部署,迫使敌人应对新的威胁,从而将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 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局部兵力的原则: 穿插迂回的根本目的不是简单地绕过去,而是为了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集中优势兵力(包括火力、兵员、士气)对敌人的局部力量进行决定性的打击。通过分割、包围、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最终瓦解其整体防御体系。

二、 实战运用中的关键优势

1. 有效突破坚固防御体系: 当敌人构筑了坚固的正面防御阵地时,正面强攻往往会付出惨痛的代价。穿插迂回战术能够有效地绕过这些坚固的防御点,直插敌人的后方或侧翼,切断其交通线、指挥部、后勤补给,使其正面防御体系因失去支援而崩溃。这就像给坚固的城墙找到了一个薄弱的侧翼,绕过城门直接从侧翼攻破。

2. 打击敌人的要害部位: 穿插迂回战术能够直击敌人的“七寸”,例如:
指挥中枢: 瘫痪敌人的指挥系统,使其失去协调和指挥能力。
后勤补给线: 切断粮草、弹药的供应,使敌人在消耗战中走向衰亡。
关键兵力集结点: 在敌人集结兵力展开攻击前将其分割围歼。
通信枢纽: 阻断敌人的信息传递,使其陷入“耳目不灵”的境地。

3. 瓦解敌人的士气和意志: 突然出现在敌人背后或侧翼的部队,对敌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当士兵发现自己腹背受敌,甚至与后方的联系被切断时,其士气会迅速瓦解,产生恐惧和混乱,从而大大降低其战斗力。

4. 减少己方伤亡,提高作战效率: 相较于正面强攻,穿插迂回通过避免与敌人主力正面碰撞,能够显著减少己方部队的伤亡。同时,通过快速、出其不意的打击,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达成作战目的,提高整体作战效率。

5. 适应复杂地形和多样化的战场环境: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从平原到山区,从丛林到沙漠,都有可能成为战场。穿插迂回战术的灵活性使其能够适应各种地形,利用地形的掩护和有利条件,完成战术动作。例如,在山区或丛林中,小股部队的穿插尤为有效。

三、 战术执行的关键要素

要成功运用穿插迂回战术,需要具备以下关键要素:

1. 精确的情报侦察: 了解敌人的部署、兵力、防守薄弱环节是穿插迂回的前提。准确的情报是选择穿插方向、时机和兵力的基础。

2. 灵活的兵力部署和指挥: 需要有能够独立行动、适应复杂情况的精锐部队,并且指挥系统能够灵活应变,根据战场态势及时调整计划。

3. 快速的机动能力: 穿插部队需要具备快速行军、在复杂地形下作战的能力,以争取时间,抢占有利位置。这通常需要精良的装备和高素质的兵员。

4. 强大的火力支援和协同作战能力: 穿插部队虽然精悍,但往往需要与后方或侧翼的支援部队协同作战,例如,通过火力压制敌人的增援,或者在穿插部队完成任务后进行合围歼灭。

5. 高昂的士气和顽强的战斗作风: 穿插迂回往往需要部队深入敌后,孤军作战,面临孤立无援的危险,因此需要部队有极高的政治觉悟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四、 历史上的成功案例(以我军为例)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解放战争时期,多次成功运用穿插迂回战术,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例如:

解放战争中的运动战: 人民解放军善于利用运动战,通过穿插迂回打乱国民党军队的阵地防御,分割围歼其主力部队。
许多著名的战役中: 例如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等大型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就巧妙地运用了穿插迂回的战术,实现了“关门打狗”的效果,以相对较小的代价歼灭了大量敌人。

总结

我军穿插迂回战术的备受推崇,在于它集中了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智慧,又深刻理解了现代战争的特点。它是一种以智胜力、以弱胜强的经典战术,在确保作战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己方伤亡。这种战术不仅在我军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世界军事史贡献了宝贵的经验。当然,随着战争形态的发展,穿插迂回战术也在不断演变,但其核心的“出敌意料,攻其要害”的精髓,依然是制胜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穷则战术穿插,达则给老子炸。


user avatar

首先,没必要过分吹捧“穿插”,这只是军事战役中的一种行动,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美军、英军、德军、苏军都进行过穿插:如美英军在诺曼底、荷兰的空降就是一种穿插,只不过是从天上下来的;德军在法国之战里突破阿登森林则是战略级的穿插;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里切断齐尔河地区的德军补给也是战役级穿插。

穿插的目的一般是切断敌军前方与后方的联系,分割前方敌军,使之得不到补给和支援,方便我军快速消灭这部分敌人。

user avatar

纠正一个错误!

渗透迂回也许是各国军队都曾实行过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战术。它可能还有胡蒂尔战术,风暴突击群战术等其他名字……

但是!!!

穿插战术!看清楚了,穿插战术,无论在美系还是苏系的步兵战术手册里,都看不到"穿插"的概念,只能找到类似但是不同的"渗透""迂回"。

可以这么说,穿插战术是pla独有的概念,在解放军出版的《战术学》里有明确定义:"穿插分为强行穿插,秘密穿插及两者结合穿插,目的在于突破敌人薄弱间隙,夺占纵深要点,袭击重要目标,阻敌增援,断敌退路",其他的大部分官方定义都差距不大。

pla的穿插战术与其他各国大同小异的"渗透"战术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这个"强行穿插"上。

在其他国家的定义里,渗透战术永远是正面战场的配合,属于战术层面的活动,目的以侦查和破袭为主,就算有分割敌人的任务,层次也低的多,以小队或者部分部队为主。

而穿插在我军地位很高,常常在战役乃至战略级别里占据战场主要而不是配合作用,其分割包围,阻敌增援,断后阻击很多时候都是整个战场歼敌的关键,从事穿插的往往是我军拳头部队,主力部队,比如强穿三所里的38军一一三师。

所以我军在穿插行动时,并没有像其他军队那种"被发现即失败"的特种部队式偷偷摸摸,而是穿的过就穿,穿不过就打着强行穿的暴力模式,一次穿插活动很有可能要与被穿插之敌军反复交战,属于阳谋。

渗透部队在敌后可以化整为零,隐蔽性保证了渗透部队的兵力分割可以非常灵活,但是穿插部队在敌后只能整体行动,一旦分兵必然遭受重大损失。

渗透部队一般不与敌军主力接触,主要从事侦查,破袭,扩大突破口,为后续主力打开缺口创造条件。

穿插部队自己就是主力,往往主动分割包围敌人。目的就是打包围歼灭战。

所以可以看出,穿插与渗透虽然很相像,但仍然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战术。

至于你问为什么外军学不会穿插战术。

原因非常简单

大规模的敌后穿插意味着基本失去后勤和火力支援。

而在现代大国军队中,能够习惯零火力支援的部队只有那么一个。

事实上,这也是穿插战术最大的缺点,抗美援朝后期被美军掐住了这个点的志愿军,穿插战术的成效便没有前期辉煌了。

user avatar

穿插迂回的精髓在于整建制的精锐部队强行突入敌人薄弱点进行分割包围。其目的是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威力在于,一旦穿插迂回成功,除非敌人装备水平远在我方之上,靠装备优势从你无法掌控的空间方向上跑路(比如朝鲜战场美国人就用直升机和运输机跑路),否则只能被整建制消灭。

不要醉心于单纯的火力密度,其实单纯的火力密度屁用没有,朝鲜人豪横,靠火力优势只打击溃战,结果从38线推到釜山推不动了。火力密度的意义依然是要歼灭敌人而不是击溃敌人,就歼灭战来说,纵深穿插迂回依然是最强选择。

而纵深穿插迂回的精髓在于:你要有战术修养极高的士兵,他们不会在深入敌后后援断绝的情况下心理崩溃。你要有战略战术修养极高的,作风足够果敢的指挥员,在随时可能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判断出最佳的时机指挥部队果断作战。最重要的,你要有一个坚强的组织,保证队伍在后援断绝、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建制维持士气,坚决贯彻命令。

不信你让刮民党给你穿插迂回一个?保证当兵的全都不知道迂回到哪里去了,当官的都迂回到小老婆被窝里去了。

user avatar

穿插迂回的战术,实际上在古代战争时期就已经有很多案例了。只不过这些古代战争时期积累的经验被现代军事理论家整合起来了。从而成为现代军队战术的基本操作

user avatar

不光中国军队推崇,德国人也推崇,苏联人的大纵深不也推崇吗,打伊拉克的西方联军不推崇吗,能带来更大战术收益的行动,谁不喜欢?

军事战术层面,从来就是对特定区域的对手,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投放更多的火力。无非就是两个方案能做到:要么增加空中纬度;要么地面纬度增加梯队厚度或者增加火线长度,穿插就是增加长度的一种方式。

当地理更加合适这种战术时,没有理由拒绝使用。大的作战单位会考虑,班排同样会尽可能的考虑,比如典型的三三制以及L阵型,都是基层团队的穿插战术应用范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