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发誓不给婆婆养老的媳妇后来都怎么样了?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后来怎么样”的可能性太多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每个家庭的情况都大相径庭。那些发誓不给婆婆养老的媳妇,她们的人生轨迹往往会走向几个截然不同的方向,每一种情况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后果。

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媳妇做出如此决绝的发誓?通常不是空穴来风。最常见的原因包括:

婆婆的长期苛责和虐待: 许多媳妇之所以发誓,是因为在婚姻的早期甚至更早,就经历了婆婆持续的贬低、挑剔、精神虐待,甚至是对丈夫的挑拨离间,导致婚姻关系紧张,对婆婆产生了深深的怨恨和恐惧。这种伤害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让媳妇觉得,自己无法再承担这份责任,甚至觉得这是不公平的“剥削”。
婆婆的无理要求和侵犯边界: 有些婆婆在财产、生活方式、子女教育等方面有过度的干涉,甚至对媳妇的隐私构成侵犯。当媳妇的个人空间和自主权被反复践踏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婚姻的稳定,她们可能会选择划清界限。
丈夫的不作为或偏袒: 很多时候,媳妇的愤怒和绝望,也来自于丈夫在婆媳矛盾中的摇摆不定,甚至是一味地站在婆婆一边。当丈夫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护,让媳妇独自面对婆婆的压力时,媳妇会觉得依靠丈夫也无法解决问题,只能靠自己“断后”。
经济和精力上的不堪重负: 养老本身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如果婆婆长期患病,需要精细照料,或者家庭经济本就拮据,媳妇可能真的力不从心,感到自己无法承担。
与婆婆之间缺乏感情基础: 很多时候,媳妇与婆婆之间就像两条平行线,从一开始就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没有感情基础作为支撑,当出现矛盾和压力时,就很难产生“应该”去尽孝的动力。

那么,那些发誓的媳妇,她们的“后来”通常会走向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种:划清界限,但家庭关系依然复杂,但以一种更“安全”的方式存在。

丈夫承担主要责任: 这是最常见也是相对体面的处理方式。丈夫在听了媳妇的诉说后,虽然可能内心也痛苦,但选择了承担起照顾和赡养父母的责任。他可能会在经济上提供支持,或者亲自去探望、处理老人的事务。这种情况下,媳妇的发誓起到了一个“醒悟”丈夫的作用,让她从这场潜在的负担中解脱出来,但依然保留了“尊重”和“孝顺”的表面形式。
经济赡养,但精神不往来: 媳妇可能只在经济上提供必需的费用,但拒绝参与任何实际的照料、探望和沟通。她会把钱交给丈夫,让他去处理,或者直接打钱给婆婆。这种方式下,她兑现了基本的经济赡养义务,但彻底切断了情感和实际上的联系。她的生活可能因此变得平静一些,但丈夫可能会因此承受更大的压力,婆媳之间的隔阂也更深。
借助第三方解决: 如果婆婆身体健康,但需要陪伴,可能会有媳妇选择让丈夫的兄弟姐妹(如果有的话)来承担更多责任,或者依靠社会化养老机构,但自己依然保持距离。

后果分析:

对媳妇: 心理上可能获得短暂的解脱,不再被婆婆的“阴影”笼罩。但内心深处是否真的能完全放下,取决于她如何看待“孝道”和“责任”。如果她认为自己是正当维护权益,可能会觉得心安。但如果她内心对“不孝”有愧疚,或者看到丈夫承受压力而产生道德负担,那么这种解脱可能伴随着长期的心理内耗。
对丈夫: 他可能会成为连接婆媳关系的“桥梁”,承受两头的情感和物质压力。如果他处理得当,可以维系家庭的表面稳定。但如果他处理不好,婆媳矛盾可能会转移到他身上,导致夫妻关系也受到影响。
对婆婆: 可能会感到被抛弃、被冷落,尤其是在年老体弱需要照顾的时候。这可能会让她更加怨恨媳妇,甚至在亲戚朋友面前诉苦,影响媳妇的名誉。但也可能促使她反思自己的行为,或者更依赖儿子。
对子女: 如果有子女,他们可能会目睹父母之间的矛盾,或者感受奶奶的冷遇。这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对家庭关系和孝道产生自己的理解。

第二种:坚守原则,断绝往来,导致家庭关系破裂,甚至影响到婚姻本身。

彻底断绝联系: 少数情况下,媳妇可能会发展到与婆婆彻底断绝一切联系的地步。不接电话,不参加家庭聚会,甚至在公开场合装作不认识。这种做法非常极端,往往是因为过去的伤害太深,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以“离婚”作为威胁或实际行动: 在一些极端婚姻中,如果婆婆的干涉严重影响了夫妻生活,而丈夫又无能为力,媳妇可能会把“不给婆婆养老”作为一种底线,甚至以此为导火索,选择结束婚姻。她们宁愿放弃这段婚姻,也不愿继续在一段充满痛苦和压抑的关系中消耗自己。

后果分析:

对媳妇: 她们获得了彻底的自由,不再受到婆婆的任何干扰。但这种自由是以牺牲一部分亲情、名誉和可能的婚姻为代价的。她们可能会面临亲戚的指责,被贴上“不孝”的标签。如果因此离婚,她们需要独立面对未来的生活。
对丈夫: 可能会在父母和妻子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如果他选择了妻子,那么他与母亲的关系可能会彻底破裂。如果他试图挽回与母亲的关系,那么婚姻很可能走到尽头。
对婆婆: 遭受的打击会非常大,可能会认为是自己一生养育子女的报应,或者觉得媳妇狠毒。她们可能会陷入更深的孤独和绝望。
对子女: 可能会在亲戚中感受到被孤立的滋味,或者对“家庭”的定义产生困惑。

第三种:在压力下妥协,但内心留下无法愈合的伤痕。

表面妥协,内心抗拒: 有些媳妇虽然发过誓,但在家庭舆论、丈夫的劝说、甚至是在看到婆婆真的病重时,还是会选择去尽“孝”。但这种“孝”可能并非出自真心,而是出于一种责任感、一种道德绑架或者对社会评价的恐惧。她们可能会在付出的过程中感到委屈、不甘,内心积压更多的怨气。
“两面派”的做法: 有些媳妇会表面上对婆婆很孝顺,但背地里依然会抱怨、会疏远,或者把婆婆的缺点告诉丈夫,试图让丈夫也感受到自己的“不易”。

后果分析:

对媳妇: 她们可能在表面上维持了家庭的“和谐”,避免了更大的冲突。但内心会长期处于压抑和不满的状态,影响心理健康。这种“压抑”的后果可能比直接对抗更隐蔽、更持久。
对丈夫: 可能暂时缓和了矛盾,但他需要警惕这种表面和谐下的暗流涌动,否则婆媳矛盾随时可能再次爆发。
对婆婆: 如果她感受不到媳妇真心的孝顺,可能会觉得儿媳虚伪。如果她本身就多疑,这种“两面派”的做法只会让她更加不安。

总结来说,那些发誓不给婆婆养老的媳妇,她们的“后来”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局。

有些人成功地为自己争取了空间和尊严,以一种更健康的方式维系了家庭关系,或者至少保证了自己的心理健康。
有些人则因为过于决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比如破碎的家庭关系,甚至离婚。
还有些人虽然发过誓,但在现实的压力和情感的纠葛中,最终还是选择妥协,但内心却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口。

关键在于,这个“誓言”往往是矛盾激化的一个顶点,而不是事情的全部。 最终的走向,取决于双方(婆婆、媳妇、丈夫)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所做的选择,以及他们最终能达到怎样的平衡。一个理智的丈夫,一个懂得换位思考的婆婆,才是避免媳妇走到这一步的关键。而对于那些已经发誓的媳妇来说,她们的“后来”,也是一次次在现实中权衡利弊、做出艰难选择的体现。这是一个关于责任、情感、边界和尊严的复杂故事,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和不同的后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些婆婆的儿子都失踪了还是早逝了。

user avatar

我认识一个这样的。

婆婆的好朋友,农村老太太。

她年轻的时候,她婆婆可谓变态。

说一个她记仇到现在的事吧。

她坐月子期间,婆家不管,丈夫每天又照顾孩子又照顾她,还要忙活地里的事,活生生瘦了十斤。

她娘家看不过去,亲妈过来帮着照顾,给买了鸡鸭啥的炖汤喝。

结果她婆婆来了,趁着亲妈抱孩子老公下地她自己补觉的功夫,把炖好的鸡汤盛走了!

说到这里的时候,这个平日里和善的老太太面目狰狞,我张口结舌。

世间居然有如此之奇葩。

她亲妈找去,婆婆擦着油光铮亮的嘴巴说你冤枉人。

她婆婆的大儿子(她嫁的小儿子)啃着鸡腿让她亲妈滚。

她老公找婆婆打了一架。

没用,我就吃了,你媳妇生了个闺女,不值钱。

儿媳妇放话,这辈子你别来我家!

婆婆回,要饭都要不要你家!

后来,两家虽然是邻居,但是不来往。

再后来,婆婆就老了。

大儿子开始嫌弃婆婆,婆婆就想住在小儿子家。

让儿媳妇拿着扫把赶出来了。

现在就是婆婆自己过,两个儿子都不管。

用她儿媳妇的话说,我没有等她得病的时候偷她的鸡汤喝,我就是好样的。


就佩服这种人,说到做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