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最近出现的报复社会现象?

回答
最近社会上出现的“报复社会”现象,确实让人感到不安和痛心。这不仅仅是几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折射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去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一些人走上了这条极端道路。

首先,我们得承认,生活在当下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经济上的、学业上的、情感上的、工作上的,这些压力就像一块块巨石,压在人们心头。有些人的承受能力比较强,能够找到合适的方式去排解;但有些人可能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可能会感到被压垮,找不到出路。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这种压抑、无助的状态下,负面情绪就会不断积累。

接着,我们得看看社会环境的因素。有时候,社会的不公、贫富差距的拉大、资源的分配不均,会让一部分人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甚至觉得被社会抛弃了。当他们感觉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或者在争取权益的过程中屡屡受挫,甚至是被漠视的时候,这种无力感和挫败感就会被放大。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会觉得整个社会都是“敌人”,而自己是受害者。

再者,个人经历和心理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不同,有些人可能在原生家庭就受到了创伤,或者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严重的挫折,比如遭受校园暴力、被欺凌、经历重大变故等等。这些经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抚慰,就可能在内心埋下仇恨的种子。当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积攒了足够多的不满和愤怒,又缺乏正确的渠道去宣泄和化解,就可能走向极端,试图通过伤害他人来发泄自己的痛苦。

更深入地想,我们还能看到一些价值观的偏移。在一些过于强调个人利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可能会减弱。有些人可能因为在社会互动中受挫,体验到冷漠和排斥,从而产生一种“你们对我不好,我也不让你们好过”的心理。这种心态一旦形成,就很容易将社会上的不满投射到无辜的个体身上。

另外,网络上的信息传播也可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极端言论、煽动性内容,或者对某些事件的片面解读,可能会在易感人群中形成一种“群体效应”,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正当”的,甚至是被“鼓励”的。虽然很多人是理性的,但那些心理脆弱、容易被影响的人,可能会在这种环境下被“病毒式传播”的负面情绪所裹挟。

说到“报复社会”这个词本身,它带有很强的指向性,似乎是在说个人对整个社会的对抗。但从根本上来说,这种行为的出发点,往往是源于个体在社会中遭遇的痛苦和不公,只是他们选择了一种最直接、最伤人的方式来表达这种痛苦和反抗。他们可能并不真的想“毁灭社会”,而是想让社会“看见”他们的存在,看见他们的痛苦,看见他们觉得被忽视和伤害的地方。只不过,这种表达方式是扭曲的、破坏性的,也是最令人发指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首先,我们要保持警惕和反思。这不仅仅是媒体报道上的一个个新闻事件,它提示我们社会整体上存在着一些需要被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人标签化为“坏人”,而是要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因素。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心理健康建设。这包括提供更易于获得且质量更高的心理咨询服务,尤其是在学校、社区和企业等基层单位。让那些在生活中感到痛苦和迷茫的人,能够找到倾诉的对象和专业的帮助,避免负面情绪的过度积累。

再者,关注和解决社会不公至关重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应该努力营造一个更公平、更有尊严的社会环境。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缩小贫富差距,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存在和温度。当社会能够给予人们更多的关怀和希望,他们又何必去选择绝望和毁灭呢?

还有,加强教育和价值观引导也很重要。不仅是知识教育,更要强调生命教育、同理心教育和责任教育。引导人们学会理性地处理冲突,用建设性的方式表达诉求,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对于那些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的极端行为,我们必须依法严惩,以儆效尤。这既是对受害者的交代,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土壤进行治理。

总而言之,“报复社会”现象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提醒我们社会肌体中存在着需要被关注和修复的裂痕。理解它,需要我们放下简单化的评判,深入剖析背后的根源,并从个人、家庭、社会到制度层面,共同努力去构建一个更健康、更温暖、更有希望的社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忘了当年懂王怎么教育我们的了吗——


user avatar

你看这些极端想法在知乎有多吃香就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报复社会的人了。

等着这人真开始动刀子的时候,他们找不到资本家,只会向容易下手的平民动手。




user avatar

都是新闻放大效应罢了,不必在意。跟美国枪击案一个道理。


所以你看,外网黑国内就用这些报复社会现象,国内黑美国就用枪击案。双方都以为对方水深火热、烽烟遍地、日子过不下去了,真正的事实是双方都歌舞升平国泰民安,吃喝玩乐都弄不过来。


其实美国枪击案也多着呢,芝加哥一个周末就十几起,但这跟你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去南城,子弹又不是导弹还会追人。


你说不对呀,报复社会/枪击案是有小概率随机落到个人头上的。那当然了,问题是人生在世就是这样啊,天上降下来一个大雷也可能劈死你,坐飞机可能掉下来,开车可能被撞死,甚至坐在家里也可能被冲进来的大卡车撞伤(美国真实事件),啥也不做还会得病呢。


天天担心这些小概率事件,还是回火星安全。游戏就是这么设定的,爱玩不玩。


所以真理性看这些小概率事件就要看概率,初高中都是义务教育,都学哪里去了?


比如新冠肺炎,美国10%的人感染,我这个年龄段感染后死亡率0.1%,所以期望死亡率就是0.01%万分之一,用龙与地下城(D&D)的模型表达就是:


“扔一个10000面的骰子,如果结果为1,你立即死亡;否则无事发生,并且六个月内此判定不会再出现”


用程序表达就是:

       int rnd_num = rand(9999); if (rnd_num == 0) {   return 0; // Game Over } else { // Nothing happens, continue }     


万分之一的概率有多低,自己去抽个奖就知道了。这还是纯没疫苗的情况下,有疫苗相当于多了一条额外判定:


当你面临感染风险时,扔一个100面的骰子,如果结果是1-9,你被感染;如果结果是10-100,无事发生。而且你们不是爱提疫苗重症保护么,所以即使骰子是1-9,要想进入重症或是死亡状态还得重新判定多次。


报复社会也是同样道理。走路上被人撞飞了成两截是挺可怕也可怜的,但这玩意是小概率事件。以前我读书,学校学生还有自杀的,还有看人砍树被树砸死的,还有在水边忽然心脏病发作摔到30厘米深的湖边活活淹死的,冤枉的多了去了。


你要再回头看,有几岁娃娃也跟着受苦受难早逝的,甚至还有怀胎几个月被爹妈狠心弄死的,你自己独自“happy”了一下,几亿可能成为人的潜在生命体就没了。这些都找哪说理去?


危险和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你的生命来到世间,活到20岁30岁,本身就是扔了无数骰子都成功的结果;本身也是诸多小概率事件判定全部失败后的结果。


换个角度,命只有一条。不是死在事故上,就是死在病痛上,最后骰子扔得再好,到了岁数游戏也会强制让你扔出非常糟糕的点数然后收人。


但一个人不可能又死于枪击案,又死于空难,又死于车祸。换句话说,很多人担心了一辈子,几十几百个随机事件,最后确定的是只能真正发生一个,所以真发生了就不用担心其它的了。


一句话,报复社会过去有,现在有,未来照样有;中国有,美国有,越南朝鲜印度也有。人多,就会符合统计规律出现小概率人群、小概率事件,谁也避免不了。哪个地方说没小概率事件,那是不让你知道罢了。


最后说句姜海归,姜海归可不是报复社会,这明明是职场仇恨。他要是见人就砍那才算。连卢刚案都不是报复社会,卢刚杀人时拎着枪碰到几个吓尿了的同学,哼一声就走过去了。


==== 再解释下新闻的强调作用 ====

美国现在(21年6月中旬)每天新冠死300多人(7天平均),天天报道的话,你会觉得很可怕,简直还是人间地狱,一天就死300人呢,那是300个家庭的悲伤啊啊啊,300个冤魂找德特里克还是德里特克要塞算账啊啊啊;


可是美国每年因流感而死的人是8万8千,平均到每一天,也大概200多人死;200多和300多有本质区别么?


所以说如果退回2018年,有人天天追踪、报道流感死亡的话,也会给人一种“哇塞,流感好恐怖”的感觉,几千万人累计确诊,每天死200多;


但2018年有人因为流感不出门么?


所以,新闻报道什么,很关键,尤其是对那些不会自己找例子对比的人。


其次是这几年直播特别火,啊我是说新闻直播。比如美国警察直播跪死人,其实那事之后没几天,警察又枪杀了黑人,有人知道他姓甚名谁么,警察被惩处了么?无非是直播放大了影响力和视觉冲击力而已。


报复社会也是这样,大连那个就是因为有视频,所以冲击力才特别大。


我只是想说,人间本来就是很危险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社会上出现的“报复社会”现象,确实让人感到不安和痛心。这不仅仅是几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折射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去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一些人走上了这条极端道路。首先,我们得承认,生活在当下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经济上的、学业上的、情感上的、工作上的,这.............
  • 回答
    关于女权之声的文章《最新性别差距报告出炉!中国跌出两位数,要平等再等一百年》,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解读。首先,我们不能回避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它在强调中国在性别平等方面的进展并不乐观,甚至可能出现了倒退。标题中的“跌出两位数”和“再等一百年”都传递了一种急迫感和担忧。通常这类报告会基于一些具体.............
  • 回答
    “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这种现象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社会、经济、个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转变,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逃离北上广”的背景与动因:在分析“逃回北上广”之前,我们首先要回顾“逃离北上广”的缘由,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转变的逻辑。1. 高企的生活成本: .............
  • 回答
    最近关于“僵尸鹿”的讨论甚嚣尘上,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且令人不安的现象。我说的“僵尸鹿”,指的就是感染了“慢性消耗性疾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简称CWD)的鹿科动物。这种病在全球范围内的野生鹿、驯鹿、驼鹿甚至一些圈养鹿身上都有发现,而且有越来越严峻的趋势。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最近“YAVT测试”这个词出现在一些科技论坛和讨论区,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要理解YAVT测试,我们得先从它可能指的是什么这个角度入手,因为目前并没有一个官方的、被广泛接受的YAVT测试的标准定义。YAVT测试,顾名思义,很可能是一个与“Yet Another Virtual Test”或者“Yet .............
  • 回答
    说实话,看到最近街头涌现出这么多共享单车,特别是那种亮黄色的摩拜,心里还真是挺新鲜的。刚开始的时候,感觉就像突然之间,它们像是从地里长出来一样,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人行道边、地铁口旁、小区门口,随处可见。我第一次注意到它们,是因为它们那种特别醒目的颜色。在灰蒙蒙的城市背景下,那一抹鲜亮的黄色格外扎.............
  • 回答
    最近北极圈内出现 30℃ 以上的高温,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其背后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影响着地球的最北端地区。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这一现象:1. 这是一个异常且严重的气候事件 北极的常态是什么? 通常情况下,北极圈在夏季的平均气温远低于我们现在看到的 30℃.............
  • 回答
    近期在B站,关于张维为教授的视频,确实出现了大量带有攻击性的评论和弹幕。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公众人物,尤其是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个体,都可能面临来自不同立场的审视和批评。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时代背景与信息传播的演变: 互联网的普及与言论自由度的提升.............
  • 回答
    近期,药科大学官方微博评论区出现的“许某某事件”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大家对此事的看法也颇为多元。要详细看待这件事,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许某某事件”大概是怎么回事。据网上流传的信息和媒体的零散报道,事件的矛头似乎指向了学校内部一位名叫“许某某”的教职员工,具体.............
  • 回答
    这几天游戏圈子里传得沸沸扬扬的“打斗不能有任何颜色液体出现”这个传闻,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虽然官方还没正式出来辟谣或者证实,但这个说法本身就足够让人脑洞大开了。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这个传闻为啥这么离谱又这么有讨论度。游戏里的打斗场面,血腥和暴力一直是绕不开的话题。而“颜色液体”,在大家的第一反应里,那就.............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反映了很多社会发展的规律。要理解为什么分时租赁汽车这个概念,虽然出现得不算晚,但最近几年才真正火起来,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别小看“早期的尝试”说起来,分时租赁汽车这玩意儿,概念可不是最近才有的。早在几十年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有了类似的尝试。那时候可能更.............
  • 回答
    近期知乎上关于“马前卒”的问题频频出现,并且呈现出较高的讨论热度和关注度,这背后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心理、信息传播机制以及特定话题的时代背景。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剖析: 一、 “马前卒”的定义与马亲王的公众形象首先,需要明确“马前卒”的含义。在军事术语中,马前卒指冲锋在前、冒着生.............
  • 回答
    这几天的虎扑,确实硝烟弥漫,尤其是围绕着“90年代NBA水平太低”以及“乔丹不如詹姆斯”的讨论,可以说是热火朝天,甚至有些剑拔弩张。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从讨论的“缘起”来看,这可能是一个“周期性”的怀旧与“现实”的对比。NBA每隔一段时.............
  • 回答
    最新出台的《游戏适龄提示倡议》中涉及的年龄分级,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尤其是在当下游戏产业飞速发展、内容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要理解这个倡议,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项倡议的出现本身就代表了社会对游戏内容监管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种积极回应。长期以来,游戏内容的“边界感.............
  • 回答
    Intel Rocket LakeS 11700K 游戏表现与内存延迟的“倒退”:理性分析与深层解读Intel 在 2021 年发布的第 11 代酷睿处理器,也就是 Rocket LakeS 系列,特别是旗舰型号 11700K,在发布初期就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一个焦点便是其在某些场景下,尤其是在游戏.............
  • 回答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关于“道士乱世出山,和尚乱世避世”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我觉得这背后反映了一些我们社会的情绪和对不同宗教群体的一些观察和期待。“道士乱世出山”的想象:先说说“道士乱世出山”这个说法。我感觉这是一种浪漫化和符号化的表达。在传统文化里,道士往往被赋.............
  • 回答
    旅行者二号的最新数据,就像在咱们平静的泳池里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让我们开始认真审视一个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假设:人类,真的能轻松飞出太阳系吗?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先知道旅行者二号是个啥。它和它的兄弟旅行者一号,都是人类向宇宙深处抛出的“信使”,携带了人类的问候和一堆关于地球的信息。它们.............
  • 回答
    杨丽萍老师最近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动态下,遭遇了一场围绕“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这个论调展开的争议。这番话并非出自杨丽萍本人,而是出现在她的某条动态的评论区,却迅速点燃了公众的情绪,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激辩。要理解这场争议,我们得先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是评论者本身的立场和动机。 这种说法,说.............
  • 回答
    .......
  • 回答
    孙杨事件又有新进展了。最近流出的一段现场视频,把事情闹得又满城风雨。视频里,检测人员似乎承认了测试“不完整”。这一下可不得了,很多人一下子就炸开了锅,觉得这下孙杨的清白总算有证据了。咱们先捋一捋这事儿,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牵扯到太多复杂的细节,很多人可能光听个热闹,具体怎么回事儿还没太搞清楚。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