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杨丽萍动态下出现「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这一观点的相关争议?

回答
杨丽萍老师最近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动态下,遭遇了一场围绕“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这个论调展开的争议。这番话并非出自杨丽萍本人,而是出现在她的某条动态的评论区,却迅速点燃了公众的情绪,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激辩。

要理解这场争议,我们得先从几个层面来看待。

首先,是评论者本身的立场和动机。 这种说法,说白了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将女性的价值和人生意义完全与生育和母职捆绑的观点。在很多传统社会观念里,女性的人生轨迹似乎就该是结婚生子,然后围绕家庭和孩子转。一旦女性选择或因为其他原因没有走这条路,就会被贴上“失败”的标签。

这位评论者抛出这句话,很可能是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认为杨丽萍老师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在事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如果在生育这件事情上“缺席”了,那她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成功的。这种想法,潜意识里是对“成功”的定义狭隘化,只认同某一种模式。也可能带有某种道德评判的意味,认为没有传宗接代是“不孝”或者“自私”的表现。

其次,是杨丽萍老师本人及其艺术成就的特殊性。 杨丽萍老师不是一个普通人,她是中国当代舞坛的传奇,是舞蹈艺术的化身。她的生命几乎完全献给了舞蹈。从她的舞蹈中,我们看到的是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她的舞蹈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力的绽放,一种精神的延续。她的人生选择,是她对艺术、对生命独特的理解和实践。她用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去创造艺术,去表达对世界的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其深刻和有意义的“创造”,一种生命的“延续”。

那么,这场争议为何会如此激烈?

观点本身的刺耳和冒犯性: “最大的失败”这种词汇带有强烈的判断性和攻击性。它直接否定了许多女性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将她们在其他领域(事业、艺术、自我实现、精神追求等)的成就一笔勾销。对于那些同样选择不生育,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未能生育的女性来说,这句话无疑是一种深深的伤害和侮辱。
对女性自由选择权的挑战: 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权和价值多元化。生育是个人和家庭的重大决定,应当由当事人自主决定,而非被社会舆论或某种单一的价值标准所绑架。这句话显然是对这种自由选择权的漠视。
对“成功”定义的争论: 这触及了我们如何定义“成功”和“幸福”的核心问题。是只有组建家庭、生儿育女才算成功?还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自我价值、活出精彩人生?杨丽萍老师无疑用自己的生命给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答案。
网络环境的放大效应: 社交媒体的特性使得这样的评论能够被迅速放大和传播,吸引大量关注。不同立场的人群在网络上进行碰撞,很容易演变成一场“站队”式的争论,甚至走向情绪化的对峙。
对杨丽萍老师个人情况的“过度解读”: 有些人可能利用杨丽萍老师的个人生活经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比如,她的两次婚姻未育,以及她对继承人的选择(比如她的外甥女小彩旗),都可能被这些人拿来做文章,曲解为她的人生“遗憾”或“缺失”。

如何看待这种争议?

我认为,这场争议首先揭示了我们社会在看待女性价值和人生选择上,依然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具有压迫性的观念。

尊重个体选择: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女性的选择,无论是选择生育还是不生育,无论是选择回归家庭还是追求事业,只要她们是出于自由意志,并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就都应该被尊重和认可。人生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也没有唯一的成功模板。
拓宽“成功”的定义: 成功的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事业上的成就、艺术上的贡献、对社会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富足,这些都可以是人生成功的体现。将生育作为衡量女性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尺,是对女性生命价值的严重贬低。
警惕“爹味”评论: 这种“你应该这样”的论调,往往带有家长式作风和说教意味,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这种“爹味”评论很容易引发公众的反感。
理解艺术家的生命表达: 艺术家的生命本身就常常与他们的艺术创作紧密相连,他们的选择可能就是他们艺术理解的一部分。杨丽萍老师用她的舞蹈来表达她对生命的理解,她的“不育”或许也是她全身心投入艺术的一种必然,或是她对生命另一种形式“延续”的追求。我们不应该用世俗的眼光去审判她的个人选择。

总而言之,评论区出现的“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这种观点,是一种陈旧且带有歧视性的论调,它在杨丽萍老师这样一位用生命践行艺术的女性身上被提及,更是显得不合时宜,也触碰了当下社会关于女性解放、个人选择权和价值多元化的敏感神经。这场争议,与其说是针对杨丽萍老师个人,不如说是对社会普遍存在的僵化婚恋观、生育观的一次集体反思和纠偏。我们应该借此机会,进一步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尊重个体差异的社会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长期以来,我国在价值观上保守的群体一直存在且庞大。

但是过去这种矛盾至少在台面上并不尖锐。私以为:

第一是因为我国的特色公共舆论环境,各种价值观的传播和相互作用没有那么随意;

第二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大家的焦点和注意力不在女性价值等等议题上;

第三是互联网交互服务的水平不高,网络交互尚有人以群分的特点;

第四是其中某一方的势力压倒性多数,少数派翻不出浪花来。

上述四个条件除了第一条以外都在发生变化。

首先是互联网的交互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贴吧时代到微博时代再到抖音、直播这些新兴平台,互联网社交的方式越来越直接,传播速度和广度越来越高,更大范围的群体获得了更直接的话语权,各种价值观及相关言论正面对撞的几率在增加,也就是越来越容易出现争议和矛盾。中国有数亿网民,几乎任何议题的任何观点都一定有数量可观的反对群体,从粽子是甜是咸到转基因能不能吃,从女德班好不好到杨永信对不对,只要不是会被和谐的议题,都有吵翻天的潜力。

第二是社会关注点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个原因很多很复杂,不展开了。但是总体来说,今天的人们可能注意力更容易关注到经济事务以外。

第三是全球范围的右翼保守势力崛起大氛围的影响,国内保守价值观的持有者更加乐于和愿意表达观点。或公开或影射地反普世价值如恐同反同、女德(经常被精心包装成反田园女权)、歧视国内黑人、反动保环保、当然还有爱屋及乌地粉川普和批白左运动这些年在所有平台都在形成舆论力量。杨丽萍这个事儿可以大致归类到女德这个大类里。

第四是世代因素,也就是后浪因素。世代矛盾在我国香港和台湾都非常突出并最终体现到政治上。在大陆,这种矛盾日常被低估了。从各种婆媳剧的大火到《都挺好》造成的大规模共鸣,世代之间的价值观割裂造成在一些议题上正反双方的力量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化。有趣的是有些议题保守派正在取得优势,有些议题进步派正在取得优势。比如杨丽萍事件,在凤凰网的一项关于是否认同女人最大的成功是生孩子的调查投票,我昨天看到的数字是两边几乎各50%,这个比例在我对凤凰网读者群体的固有印象下是出乎预期的。

最后,我个人对保守势力(右翼)特别是举着左派旗子的右翼势力是深恶痛绝的。如果说白左虚伪,那么把白左批判一番,再端出自己各种保守主张的右翼更虚伪。把女性的成功定义到生孩子上,并获得高赞认同显然是保守人士们的一个新的胜利,是我不愿看到的一个舆论悲剧。

往大里说,近年尤其是今年以来,随着国际局势剧烈变化,受国内外大小气候影响,一些自媒体上右翼宣传越来越嚣张。在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等反普世价值言行方面越来越过头。比如这两天加拿大布鲁克大学的Tomas Hudlicky在德国应化上发表右翼立场论文,在文章中反对多元化、歧视中国学者、反对学生权益,有趣的是,这种政治极端不正确还涉华的言论,在今天不但能够发表,甚至在中文自媒体上的评论也是吵翻天的:



另外再比如为了配合川普为首的美国保守势力,我国保守派甚至拿出了国际精神摇旗呐喊,开足马力宣传歧视和刻板印象:

杨丽萍事件中争议的内容其实在网上并不罕见,但这个事儿火起来提醒我,与各种保守价值观狭路相逢恐怕今后只会多不会少,而且从目前的网络舆论上看也绝不会仅限于性别刻板印象,这种争议会在各种社会议题上冒出来。

有幸见证了一个右翼抬头、国际右翼大串联的时代,是不幸的。但是人没有办法选择生在什么时候。你可以说白左左得虚伪,但是并不意味着这是要我认同保守价值的理由,就像你可以评判性别平权、反歧视、环保主义、多远化等等这些普世价值没有被很好践行,但并不意味着我会认同女德、反同、公然歧视、反环保、排外这些东西。白左的女权也许很假,端出来的菜表面光鲜,其实味如嚼蜡,你可以倒掉做一份好的,但是别端出一盆反女权的屎让我吃。

user avatar

嫉妒,是对自己最残忍的贬低。

你以为那位妇女不知道自己是蝼蚁?知道,太知道了。

每天从醒来伺候老公孩子起床,到伺候公婆亲戚的指指点点,到伺候领导客户的无理要求,到被所有人忽视,被老公嫌弃,被孩子瞧不起,到身材走样被售货员婉拒,到转三趟公交去菜市场砍价一身臭汗回家做饭,然后独自面对厨房一片狼藉……

身为蝼蚁,这糟心的生活到底有多无望?她知道,她太知道了。


她只是嫉妒。

可惜,嫉妒,正是对自己最残忍的贬低。



我说那位妇女是蝼蚁,只是陈述事实,我并没有瞧不起蝼蚁,因为在杨丽萍的生命之光照耀下,有几个人不是蝼蚁?

我跟你的区别是,我知道自己是蝼蚁,但我并不因此自惭形秽,而是更敬畏她这样的仙女。

不像你们,又卑又亢,说你蝼蚁你就暴跳如雷,因为你才是瞧不起蝼蚁的自卑鬼!

user avatar

我觉得吧,拿“杨丽萍没小孩所以很失败”来评论杨丽萍人生的那批“智挑者”(也就是智力发展面临挑战者,又名弱智),算是撞到枪口了。杨丽萍这种几千年不见得出一个的妖精,“钟灵毓秀”四个字的实体化,缪斯的陆上代行者,平时就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举在空中,专门等着打那些满嘴“你没孩子”的人的脸。

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人选择不要孩子。事实上,生育从来只是权利而不是义务——在人类作为生物必须通过生育来繁衍种群的时候,人类的文明还没有发展出“义务”的概念;而当人类有了“义务”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已经超越了其他生物,拥有了繁衍之外更加重要的目标与追求。事实上,人类的社会体制也足以支持一部分人不生育。

即使你是一个普通人,过着并不成功的生活,没有孩子这件事也绝不是人生的缺憾——当然,你可以自己这么觉得,但轮不到别人来说。

所以,也有人指出,吹捧杨丽萍来证明“你们这些说人家没孩子的都是智挑者”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这意味着“只有获得世俗成功,而且是大成功的人”才能免于被指责“没孩子”,仿佛人生就一定要成功,而事业成功、全球闻名和儿孙绕膝是成功的可选项。

但我觉得呢,我们还是要说。杨丽萍不生孩子尚且被智挑者们嘲讽,难道我们不骂回去,他们就会只嘲讽杨丽萍,不嘲讽普通人了?事情总得一步步来。

就像前阵子她的女徒弟和相爱的同性爱人办婚礼,大家都诚挚祝福。为啥祝福呢?很大的原因是俩姑娘真好看,都穿着漂亮的婚纱,看了就不禁露出姨母笑。

这就是个示范效应。只有今天支持杨丽萍这样的名人不要孩子,支持漂亮的妹子同性恋爱,明天我们才能支持普通人不要孩子,支持并不美型的大叔大爷不必压抑自己的同性性向。偶像这种东西,应该是告诉别人“我也可以这样活”,而不是阻止别人“你看你的德行怎么跟别人比,人家行你不行”。

user avatar

之前我在广西的一个养老基地躲病毒。随手拍一下独身老人们是怎么过日子的。


现在我看得特别开,佛系了很多。

这些抱团养老的,不一定是独身的,也有可能是丧偶。

也就是说,即使你找了对象想为未来上个保险,可能你那996的老公会先你一步撒手人寰。


采访了一下:老太太为什么不找老头搭伴呢?


这边的老头都跟老公鸡一样能歌善舞会喂球擅长搭讪。


老太太们觉得在性上面已经不图跟着老头有什么交集了,自己的钱也够花。

所以从没有感情纯粹互帮互助的角度来说,当然是跟爱干净不偷奸耍滑会做饭的老太太搭伴,日子过得更舒适。


有的老太太丧偶之后也没打算咋跟别的老头谈个什么恋爱,毕竟爱过的只有自己的老伴儿。

老伴儿没了,别的男人谁都不像他,不能替代他。


所以从纯粹搭伙过日子的角度,小团体人不要多两到四个人就差不多了。

三个人是一定会有远近亲疏的很麻烦。

轮流值日。

期望值不要太高,不要挑剔别人活干得好不好,大家专注于自己的爱好和生活互相有个照应就行了。


人活到这个阶段基本上就是为了让生命的宽度和长度都再好好的延展延展。


所以他们的日常一般是早晨起来,做饭吃早饭,出去买菜打水唱歌晨练,然后回家做午饭,吃午饭以后午睡。

午睡完了下午又是散步,唱歌,跳舞,钓鱼,打球,爬山,打牌。

然后回家吃晚饭,晚饭完了以后,又是跳舞,唱歌,打牌,散步时间。


讲真,由于我们到镇上拿快递可能得将近一个小时,每天光去拿个快递来回都得走1万多步。

生活真的是贼啦充实,没什么压力,天天忙着玩儿,跟各种组织扎堆儿。

而且民间艺术家特多。

遇到我这种年轻人,恨不得拉着我把他毕生的艺术细菌,都传授给我。






但是不管日子再怎么充实,终究有一些人是落单的,有的是主动落单,有的是被动落单。


有的人还寻思想脱单,主要是老年男性同胞,所以像个老公鸡一样,各种积极的炫耀自己地尾巴,贼啦殷勤,就盯着看看有没有老太太愿意跟他来一段黄昏恋。

有的人累觉不爱,已经不太想再重新找对象。


很有意思的一个情况是:

老太太们普遍对于重新找个伴儿的事儿,好像没有那么的热切。

她们对于人生上个保险的问题,更愿意像我贴出的那个广告一样,搭伙过日子,谁也别占谁便宜。





在这种地方,我会想:

几十年以后,如果我老公比我走得早,我究竟应该怎样生活。


再什么搭伙过日子,我也不能躺在床上哼唧一声撒撒娇就有人颠颠跑来,喂我吃东西喝水。

不能情绪不好无理取闹的时候可以不用担心被人讨厌。反正事后撒娇就翻篇儿。

也再也不会见到什么好东西就兴奋地想给自己心爱的人买买买了,反正那个时候只能烧给他了。


这种分手真的是痛彻心扉,而且无可挽回的。


我不知道,如果我们两个人一辈子感情都顺顺利利,他没做过什么对不起我的事情的时候,我要怎样才能把他已经离开我的事情,慢慢消化掉?

我一定很爱很爱他。

觉得他是我人生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可取代。


当他的离开并不是背叛的时候,我可能真的会难过很久很久。心里生生被掏出一块空洞。


也许那个时候,我们都那么老了,我们已经提前接受过父母的离开。

但是我不知道,活到那个时候能不能尽量不那么难过的接受他的离开。



所以承受不了这种生离死别的女性一开始期望值就不高,没有期望过没有体验过,也就不会承受失去时的痛苦。

她们一直在自己照顾自己,她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状态,而且自己永远不会背叛自己。


我觉得一直独身只爱自己,也是一种人生的选择。


在老了之后,不得不一个人面对生活的时候,她们会比屡次被渣男欺骗伤害的女人活得平静,她们也会比老伴儿先行一步的女人活得淡定。


毕竟,不管谈不谈恋爱,结不结婚,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哪一天会变成独身老人。


有的时候,单不单身,和你看人准不准,你俩感情好不好,你情商高不高,没啥关系。


这是所有的人老了后都有可能会面对的问题。

珍惜当下,未雨绸缪吧。

话说,咱也不知道为啥有的人自己过得惨的一比,还能天天上网以己度人以为【有人要】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我们觉得“有人要”太初级了,就算是我们这种觉得必须结婚才能一起生娃养娃的人,有条件好性格好的人当伴侣,能一起白头偕老,才是正事啊……

user avatar

我看到的回答大多是杨丽萍是很成功的女人,多么美,多么精致,多么有财富,多么桃李满天下,所以可以随心所欲。

但不是这样的。

哪怕杨丽萍是一个比diss她无儿无女的这个女人还丑、还穷、还人生【失败】的女人,她都有不结婚不生孩子的权利。

这才是【人】,而不是某种工具。

这才是一个健康社会的正确价值观。

人权是什么?人权不是我【成功】了,我才拥有抵抗世俗眼光的豁免权。

人权是不论我怎么样,我都有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的自由和权利。只要我不危害社会。

但很可惜,这特码的现在被视为【毒鸡汤】。

有毒么?

毒化的,是这个社会。

user avatar

前几天papi生了,跟爹姓,挨骂。

这两天杨丽萍不生,也挨骂。

这届网友真几把难伺候。

user avatar

杨丽萍除了是个女性之外,还是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社会精英,占据了优势资源的人

我希望,在我们反对“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这样的言论的时候,不要重走西式的身份政治式的女性主义的老路,而是去思考一些可能更加深入的问题。

事实上,这句话本身没什么好反驳的,错的很明显。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这条完全不占理的评论怎么会有1.3万人的点赞以至于被置顶了呢?这仅仅只是所谓的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在作祟吗(当然我们不能排除这个因素)?

所以,回到我最开始的话。杨丽萍本人不仅仅只是一个女性,还是一个占据了社会优势资源的精英。所以她当然有充足的资源和能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了。我们当然可以简单地说,顶赞了这条歧视评论的人都是酸葡萄心理,都是loser。但是我们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一个事实,即所谓的“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不是一种个人天然的权利,它是一种少数人的特权,是一种社会不平等的体现。而正因为存在这种不平等,才会有愤怒,有对抗。这不是简单的酸葡萄和见不得人好的心理,更是一种要求变化和公平的诉求。只不过在这个评论中,这种诉求采取了性别歧视的表达。

反对性别歧视当然是必要的,因为它也是要求社会公平的一部分。但是当我们在反对传统的,压迫的性别刻板印象的时候,不能又跳入了另一种刻板印象——即每个人都拥有天然的自由选择和生活的权利,或者真正成功的女性就该是杨丽萍这样的。因为除了杨丽萍之外,千千万万的女性确实并没有任何“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的能力,这不仅仅只是因为她们是女性这样的身份,更是因为她们所处的社会阶层,拥有的社会资源所致。性别问题从来都不是游离在社会问题之外,而是深深地嵌入社会问题之中的。性别的压迫和歧视只是社会压迫和歧视中的一环。所以,如果我们真的要为女性发声的话,除了反驳这个粗俗不堪的评论,主张女性应该能自己为自己做主之外,更应该去追问,为什么社会中绝大多数女性并没有这样活出自己的机会?是什么阻碍了她们?

综上,“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的说法当然大错特错。但是因此就把杨丽萍当作成功女性的模板,大灌“每个人都应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的鸡汤的话,便是重复了一条已经被证明了走不通的路。因为这种自由主义式的说教除了能培养出一系列杨丽萍式的优秀,精致的女性精英之外,对改变家庭主妇,职场女白领以及工厂女工实际上的生活境遇没有特别大的帮助。而一旦妇女群体都将杨丽萍式的个人成功当作是女性成功的唯一模板,忽视了女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她所受到的压迫是和其他类行的压迫一样都是系统的,共构的这一事实,真正意义的女性解放便无从谈起。

user avatar

说得对,如果她除了做“女人”别的什么都不行的话。

user avatar

这其实是一个阶层问题。精英阶层女性与普通女性。而非女性责任问题,或者男女对立的问题。

杨丽萍可以不婚不育,她可以将她的人生过成她想的任何模式。她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在她的领域已经是前1%。她有这样的资本。普通人自我代入,拿普通人的世俗标准去衡量杨丽萍的人生,显得非常可笑和无聊。

杨丽萍也好,发文力挺她的戚薇和李若彤也好,她们有钱、有闲、有事业。她们的人生,和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是不一样的。她们的阶级,已经超出普通女性几个层级以上。

况且,杨丽萍是结过婚的,戚薇是已婚已育的,这里面只有李若彤未婚未育。但李若彤的感情生活也很丰富多彩,香港不少富商和男明星追求过她,她只是自己选择独身。选择权是在她手上的。她们的情况,跟网上一些号召不婚不育保平安的群体的诉求和标准是不符的(再补充一下,杨丽萍的外甥女小彩旗是跟着杨丽萍长大的,这是另外一种母女关系,杨丽萍扮演的是母亲和师傅的角色)。

现在网上的言论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说杨丽萍不生孩子就是不成功,就不是完整女人的,这是一种极端。说女人就不应该结婚生子,就应该不婚不育保平安的,这是另外一种极端。

两个极端都要被批判。拿两种极端的论调到处宣扬的人,都有收割流量和套取钱财的嫌疑。

杨丽萍们只是极少数。拿极少数的特例来进行自我代入,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对的。

普通工薪阶层,无论男女。不婚不育,独身到老,真的如一些追求“女权”的人说的那样,是最合适的吗?能像杨丽萍们那样老了依然优雅吗?

当然不能,杨丽萍们的优雅老去是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上的,建立在她们的事业上的。杨丽萍就说过,舞蹈就是她的孩子,她一生都奉献给了舞台,她觉得自己的时间都不够用。对于她来说,没有孩子,她过的依然忙碌、充实和满满的成就感。

普通人呢?没有厚实的经济基础,支撑不起长期的爱好。在丧失劳动力以后,极有可能面临着陷入养老、健康、空虚等生活困境当中。

至少在我身边,哪怕一些领着丰厚退休金的人,他们都是很需要老伴或者孩子的。这种亲密关系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重要。也是很多人在漫长的人生当中,必要的情感需求。为人父为人母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角色。况且在养老机制还不成熟的今天,亲密关系是对养老的补充和完善。

事业成功的独立女性值得推崇,养儿育女的家庭女性同样值得敬佩。选择光芒四射的舞台和选择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高下之分。只是选择的不同。

所以,撇开阶层问题,普通人在这个议题上撕来撕去,很荒唐。而且也很误导一些年轻人。

其实,真正应该做的。不是去diss杨丽萍们没有孩子没有结婚,也不是号召和鼓动别人不结婚不生子。而是从你我做起,不断的推动社会风俗的改变,不断的推动婚育法律法规的完善。不断的推动社会分配的公平,推动建立更成熟的养老机制。让更多的普通人也能有更多的选择。

user avatar

某些人认为这是对别人生活的指手画脚,我并不反对,甚至支持立法禁止一切八卦新闻,禁止任何“扒皮”行为提及对于个人的评判(比如说,你可以客观陈述某个人某年某月在配偶不知情的情况下和别人做爱,但是你不能说“这个男/女背叛了”),发布或转发关于他人个人生活的评价言论一律封号,评价当然包括赞美。Sincerely。


这里尴尬的问题在于,中间道路其实非常难走。

一个社会当然可以赞美不生育,但是这个社会能不能维持下去就需要打一个问号了。反过来,至少一个赞美生育的社会可以运转下去。——至少实然性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

不可否认,一个没有统一价值观的社会也可以续存下去。问题在于,既然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凭什么某些人说的那一套就是对的呢?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秉承某种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我们无权评论别人的生活方式”,那么别人评价“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本身也是 loser 们或者杠精们的生活方式,我又能怎么评价?或者,我已经认定它们是 loser 和杠精了,我还需要浪费我的时间去额外 judge 一下?我有病?

当然,这还是小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公众人物。有人说:

哪怕杨丽萍是一个比diss她无儿无女的这个女人还丑、还穷、还人生【失败】的女人,她都有不结婚不生孩子的权利。

——这恰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如果真是一个比diss她无儿无女的这个女人还丑、还穷、还人生失败的女人,说真的有谁在乎?死街头尸体被狗吃了可能都没人在意。(这里讽刺的地方还在于,你都用“失败”去修饰这个人了,还差“你因为没有儿女而失败”这一条吗?后者是骂人,前者就不是了?)历史上有多少人没有后代,有多少人直接被当作“易子而食”中的“子”——它们都不会被逼婚、逼生。“蝼蚁”不会说话,别装作为蝼蚁代言了,也不是装子,装不像。

这里换做任何一个没有生育的、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有点成功、有热度的女性都可以(所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就是让世界上没有一个没有生育的女性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笑死)。这就像是数学证明中,我们看上去抓了一个常数 c 出来得到一些结论,但是由于它不具有特殊性,所以其实我们想要谈论的是符合限制任意的 x,具体是谁还真不重要。而日常语言还要更加散漫一些,而就算特定的情况下失败了,但是可能“大多数情况下”是成立的,类似于“某些几乎所有 x”打头的结论依旧是正确的。所以矛头只能被转向一个概称性结论。

概称性结论的问题在于,它背后隐含着某种“正常的生活方式”。

比如说纳税,你可以为了不交个人所得税而选择不去工作。(这是抽象意义上的,不要和我说个人所得税不是大头,这里可以拓展成“为了不纳税而不消费”“为了不纳税而不开办企业”“为了不纳税而不做进出口贸易”等等)但是这不太好拿上台面去说。你当然可以强调这是你个人的自由。但是,至少在你因为选择不交税而不上班的情况下,有人背后说你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你要对抗,你大概只能对抗劳动和工作背后的成套价值观。(事实上对抗完了也没有用,做一个镜像我们就知道了,反对派总是存在)俗话说得好,闷声发大财。这种时候强调“不工作是我作为公民的权利”“不纳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都没有工作”“我想不工作就不工作,你管得着?”“我老了没有养老保险关你屁事”都没什么意思。

(这个类比为什么要两重?因为不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核心诉求,问题在于整个育儿过程。而不工作在这个类比中也不是核心诉求,不纳税才是。)

更重要的是,这个背后的正常是你无法用你的选择去取代的东西,所以总会有闲着无聊的三好学生要来说你两句。很难设想一个社会的主流气质是“为了不纳税而不工作”。具体的情况下,或许你虽然没工作,但是一个人在家手磨出来了 i9,为社会贡献很大,但是总体上来说,这种情况可以忽略不计,而“为了不纳税而不工作”不大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

类似地,一个人当然可以不生,但是架不住主流形态就是那样。你要说这个地方是个人自由。当然是,但是那些纳税的人出来炫耀两句,顺带骂一下“要不是我们努力为国家纳税,真不知道那些蛀虫要谁养活”那你能怎么样呢?首先,人家也没强迫你出门去工作;其次,“你纳税光荣就光荣,怎么还非得贬低一下我。”“我也没说你啊,你自己认的?”

而生育和纳税不一样的地方是:后者和个体能力非常相关,考虑到超额累进,以及工资的变态分布,有钱人和穷人不可同日而语。而正是因为我们有充足的税收,所以某些人的税收可以被更加轻松地免除。但是生育这件事情,厉害的家庭和不厉害的家庭差别就没这么大了。原则上来说,我们或许可以把个税起征点拔高到很高,使得大多数人都不用交所得税,但是,除非你允许一些非人道的事情,比如说,职业代孕,一个人生二十年(而这也没生多少),否则这个地方不会出现显著的差异。窟窿在这里,是填不平的。而这就是一个两难了。不生育的普遍性、人道、种群续存三选二。

当然,我甚至怀疑这个地方并不真的有第二种价值。而恰恰是同一种价值观以及实现不了导致的恼羞成怒。这就好比,你骂一个男人吃软饭是骂人,换一个说法,说“你是被老婆养着”,你以为他就乐意听了?什么叫做真正的价值多元?举个例子,有一个人听非洲古典音乐,另一个人听亚洲古典音乐。后者嘲笑前者:你这听的什么垃圾?前者 care 吗?我觉得不会 care,甚至会来一句“我这个垃圾就只配听垃圾了,没办法”——如果你认可多元价值,那么自然就知道对方口中的好坏对你很可能没有用,甚至完全是 bullshit。但是,如果反过来,如果你抱着非要说服的态度,那你不过就是一名“非洲古典音乐沙文主义者”,比那个“亚洲古典音乐沙文主义者”好不到哪去,也和自由平等没什么关系。


未来的可能性是一种好的愿景,但是不能直接拿来用。

谁不想能有一个全知全善全能的政府,生孩子是基因育种育出来之后丢给人造子宫,生完了是社会福利委员会统一养,多好,普通人瞎几把活,完全没有压力。最好是连养孩子都不是人的工作,而由人工智能代劳。

问题在于没有。一般来说,放在产假等方面的财政补贴就是一种弱的“强迫”,如果你觉得这种机制上的针对都不是强迫,那么而人家指桑骂槐地喷一句杨丽萍如何失败则更加不是。所谓法律上的不能杀人,不是上帝口中的“要有光,就有光”或者发条橙里面那种心理牢笼。你杀了,被抓,死刑,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个人选择。毕竟规则订立出来就是拿来违反的,如果一个东西你根本没法违反,也就没有做一条规则出来针对它的必要。但是,如果法律写的是“你不应该杀人”而后面没有任何关于杀人的惩罚(类似于上述失败的评论),那你说谁强一点?问题就在于,大多数人不敢反产假,就口头上反反那些 loser,没意思,真的没意思。所以我的建议是,真的要反强迫,就从取消产假开始。不要光捡软柿子捏。

当然,从保护女性权益上来说,上面说的都是瞎几把扯。产假的本质和最低工资差不多,在劳工和雇主之间,前者是弱者,而后者是强者。强行平等无非等同于“强奸不过就是人身伤害,最多不过就是肌肉撕裂加上可能的感染风险,赔点医药费最多了”(当然,阻断药物还挺贵的)。类似的例子还包括了为什么性交易合法化反而有可能降低女性的权益(如果觉得这个“反而”不明显,考虑从禁止做某个行业到可以,比如说,从不能当商人到能当的过程。某个行业的合法化本质上是一种“赋权”,但是赋权本身可能导致恶的结果) 。

问题就在于这个地方到底哪一步是合理的,哪一步是步子迈太大了扯到蛋?

汪。[1]


另一个思路无非就是“不生孩子没有伤害任何人,但是说别人‘失败’是一种伤害”。

然而“伤害”不“伤害”都可以扯。你考第一名没有伤害任何人?小明也想考第一名,他考不到第一名会被他爸打。短期之内,显然你不考第一名,把第一名让给他,比教育一顿他爸更有操作性。但是我觉得你可以考第一名,你也不用去教育他爸,小明被打了也就被打了,不是你的责任。类似地,你自杀,有人会难过,你伤害了你的家人、朋友。但是我依旧觉得你可以自杀。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退一步,会发现这里并不是说“做/不做某事不会伤害任何人”,而是“有些伤害是可以接受的”或者,虽然有些伤害从因果链条上与我有关,但是我不必为之负责。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接受这一点,我们就很难再用“共情”“以心比心”去说服别人了。俗话说得好“来啊!相互伤害啊!”

这里或许有一种普遍的标准,但是很有可能没有。我们可能只有一种普遍的元标准,比如说,假设我们的元标准是类似于陪审团机制的东西。它不输出具体的标准,而只给一个判定过程。于是我们没有普遍的标准(“做/不做某事算不算伤害”或者“我们是否要为某事负责”),每次判断都相对于陪审团的。选一个陪审团是一个结果,换一个是另一个结果。而最后就变成了“为了找一个理由给自己‘脱罪’,去选择一个陪审团”(比如说,去豆瓣建个什么小组倒倒苦水,上知乎抱怨一下,在微博搞个小号)。——这谈不上错误,但是着实不算什么有价值的行为。这和鸵鸟有什么区别?

但是你要正面肛吧,还是那个问题,反生育这一点作为主流价值观是不现实的。而如果不主流,那么必然会有一些手脚过长的人对此说三道四。我们至多可以像某些邀请制论坛一样,强迫每个人的发言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审核,问题是,别人不乐意来怎么办?你不能指望别人又被你管着,又用你家的产品。你当然可以用很严格的标准把用户管得不说话,但是作为具体网站/论坛的管理人员你没有办法强迫所有人都来你这里说话。事实上这个问题本身已经展现了这一点:跑来知乎提问,你说为什么?

所以控制个别论坛不行,要普遍。那也就只有国家机器能做这种事情了,但是你如果真指望这种东西能够在国家层面获得支持,加入政治正确中去,那我觉得还是个税起征点提到五万现实一点。

而且就算你全国统一信仰了,大东亚圈还都得听你的不成?大东亚共荣?十字军东征?

所以说,中间道路在哪里呢?

汪。[1]


参考

  1. ^ a b 翻译: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毕竟我只是一条狗。
user avatar

你优秀,你优秀有啥用啊,到老了不照样满脸皱纹,你连个孩子都没有,你孤苦伶仃到时候有你受的!现在看着再牛逼,没孩子那也是失败,到老了没福气可享!

这字里行间不仅让飒姐再次深刻地感受到了那句话:对女人最大的恶意,往往还是来自于女人。

生育,有时候更像一种赌博,你可能会赢,也可能会输。很多人都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

生育对于女性来说,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很遗憾,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女人的价值,绝对不是只有生育。认为女性只有靠生育才能保证自己的幸福,或者是女人就应该不生育保证自己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幸福的,都是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我们看到一个平凡的女人,用她自己的生育价值观,来衡量一个根本和自己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杰出舞蹈家,一位女性艺术家,认为杨丽萍60岁还没有结婚生育,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这无疑是可笑的。

在那些和杨丽萍一样,那些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物质基础,并且取得一定成就,根本不需要依附于人或事来决定自身价值,已经足以让自己的内心获得满足的女性们看来,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出属于自己生活的选择,其他任何人都无从下这个「成功或者失败」的定义。

所以,生育对于女性来说,究竟是保护,还是摧残,这个定义因人而异,终究还是要看你认为什么更重要。



如果你觉得,拥有自己的孩子,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要大于在妊娠分娩过程中所遭遇的辛苦,所受的罪,那么它对于你来说,对于你的人生来说,就是利大于弊,是值得的。

同样,我们也应该理解,不是所有女人都梦想着成为母亲,也不是所有女人都适合成为母亲。对于这些女性来说,她们选择不生育,不要孩子,这对于她们来说,就是自己生活的条件之下,进行选择的利大于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圈,有着自己的三观,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起点会带来不一样的生活态度和路线。

有人觉得儿孙满堂是天伦之乐,有人却因为家中聒噪争夺财产而日夜烦忧,这就是生活的不同水平面。

《庄子·秋水》中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跟井底之蛙谈论大海,蛙不能理解。只生活在夏天的小虫子,怎么会理解冰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同样的,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的眼光来衡量他人的生活,因为我们的生活可能只是自己生存的井底,怎么能了解别人处在海洋之中的一番怎样的光景?

用自己的短浅眼光,来定义甚至是去鄙视那些和自己本来就处在不同水平面的人,如同燕雀自以为是地鄙视鸿鹄,只能是给别人徒增笑料罢了!

而对于像杨丽萍老师这样的,本身就拥有去做另外一种选择资本的女性们来说,飒姐觉得,这样的噪音根本不会影响到她们什么,因为她们在努力向上飞翔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

飞得越高,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们眼中的形象,就越是渺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杨丽萍老师最近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动态下,遭遇了一场围绕“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这个论调展开的争议。这番话并非出自杨丽萍本人,而是出现在她的某条动态的评论区,却迅速点燃了公众的情绪,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激辩。要理解这场争议,我们得先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是评论者本身的立场和动机。 这种说法,说.............
  • 回答
    孙杨在喀山世锦赛男子800米自由泳比赛中,以0.13秒的微弱劣势屈居亚军,未能实现四连冠。赛后,这位中国泳坛领军人物在混合采访区几度哽咽,表示自己“实在游不动了”,对结果感到非常遗憾。然而,在网络上,针对孙杨赛后情绪的解读却出现了分化。一部分网友对他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身体和精神.............
  • 回答
    杨裕生院士关于纯电动车(BEV)不节能、增程式电动车(EREV)才是未来,以及炮轰纯电车节能是骗局的观点,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他的论证逻辑、技术角度以及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背景来审视。杨裕生院士的核心论点梳理:杨裕生院士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他主要是基于.............
  • 回答
    最近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的,是台湾某动画作品对中国游泳运动员孙杨的侮辱性描绘,以及其中包含的“最爱作弊的中国”这样的言论。这件事情触及到了体育竞技的公平性、国家民族情感以及创作的边界等多个层面,因此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体育竞技的公平性与兴奋剂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正视的是,孙杨的事件确实.............
  • 回答
    杨超越登上《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因为它触及了当下中国娱乐圈、粉丝文化、社会价值观以及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看待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 媒体选择与战略考量: 主流媒体的认可与影响力扩散: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国内有影响力的时事周刊,其封面选择通常代表.............
  • 回答
    杨倩代言小米Civi系列,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且多维度考量的营销合作。要详细地看待这次合作,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目标消费者与品牌调性的契合度: 小米Civi系列定位: 小米Civi系列自推出以来,一直主打“潮流美学”、“自拍”、“颜值”、“轻薄”等年轻化、女性化的标签。它瞄准的是对.............
  • 回答
    杨超越关于“种 100 斤玉米只能买 3 斤猪肉”的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个说法本身可能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用来表达她对当前农村收入情况、农产品价值以及生活成本的看法。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1. 核心观点:农产品价值与生活成本的失衡杨超越的这句话最直接的含义是,她认为农民辛勤劳作所得的.............
  • 回答
    杨国福麻辣烫拟邀请张亮做代言这件事,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品牌方、代言人、消费者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品牌方(杨国福麻辣烫)的角度 目标与动机: 提升品牌形象与知名度: 杨国福麻辣烫是国内知名的连锁品牌,但仍有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吸引年轻消费者和拓展市场的空.............
  • 回答
    杨笠的“男人还有底线呢?”这句言论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并且成为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要理解这句话,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其背后的语境、引发的反应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意义。1. 言论的语境与来源:首先,这句言论出自脱口秀演员杨笠在一次演出中的内容。脱口秀作为一种喜剧形式,常常通过.............
  • 回答
    杨安泽(Andrew Yang)的妻子 Evelyn Yang 和他们的儿子在一家商店购物时,被店家误认为是中国人并带有歧视性地对待,此事引发了杨安泽公开表达“作为亚裔感到羞耻”的言论。要理解这一事件及其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事件的背景和经过:1. 杨安泽是谁? 杨安泽是一位美籍华人,.............
  • 回答
    杨振宁先生关于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的言论,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界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包括他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思考、他对基础科学前沿的认知、他对资源配置的考量,以及他对科学研究模式的理解。一、 杨振宁先生的担忧与核心论点杨振宁先生在公开场合多次表达了他对中国建造大型.............
  • 回答
    杨振宁先生是享有盛誉的物理学家,他在科学界和哲学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关于他是否“认为有造物主的存在”,这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和理解他公开表述中的 nuanced 含义,以及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方式。理解杨振宁的立场:科学、哲学与信仰的交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科学本身并不直接“证明”或“证伪”.............
  • 回答
    杨振宁先生在1986年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后引发的争议,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涉及到科学贡献、民族情感、政治考量以及个人选择等诸多因素。要详细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杨振宁的科学成就与国际声望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杨振宁先生的巨大科学成就。.............
  • 回答
    杨振宁和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事件无疑在中国科学界和公众舆论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他们的个人选择、时代背景、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以及可能引发的思考。事件背景回顾: 杨振宁: 生于1922年,20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
  • 回答
    杨幂凭借《逆流而上》获得休斯顿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Platinum Remi Award for Best Actress),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成就,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一、 对杨幂个人演艺生涯的意义: 国际认可的突破: 这无疑是杨幂演艺生涯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长久以来,杨幂在中国拥.............
  • 回答
    杨洁篪主任与沙利文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之间的会晤,是当前中美关系背景下的一个重要事件。而杨主任在那次会晤中提出的“中方反对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这一表述,确实触及了中美关系的核心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其含义和潜在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竞争”这个词在当前中美关系语境下的复杂性。美国官方,特别是特.............
  • 回答
    杨超越的抖音回复,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每次她一有什么动态,网友们总能找到各种角度去解读,而她自己的回复,更是常常能引爆话题。要说怎么看,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从内容上看,杨超越的抖音回复通常是挺“接地气”的。她不太会像一些明星那样,回复得特别官方,或者像写小作文一样,而是更偏向于生.............
  • 回答
    关于杨荣武先生质疑2021年生物联赛“垃圾DNA”的说法,这背后牵扯到对生物学前沿研究的理解,以及在竞赛题目设计上的严谨性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1. “垃圾DNA”概念的演变与现代生物学理解 曾经的认知:“垃圾DNA”的由来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垃圾DNA”这个词是如何诞生的.............
  • 回答
    关于杨笠在脱口秀中关于“不要轻易调侃男性,只调侃成功的,男的不如意会无理取闹,就跟女的一样”的这个段子,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个段子,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杨笠的脱口秀风格和她一贯的议题选择。杨笠以其犀利、敢于触碰敏感话题的风格著称,她常常将日常生活中女性观察到的性别刻板印象和不.............
  • 回答
    杨振宁、姚期智两位先生的国籍变更和加入中科院院士,无疑是近年来中国科学界乃至社会层面都备受瞩目的重大事件。这不仅仅是两位科学巨擘的个人选择,更折射出中国在科技实力、人才政策以及国际视野上的发展与变化。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两位科学巨擘的个人选择:回家与贡献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