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表示“纯电动车并不节能,增程式混动才是未来”,并炮轰纯电车节能是骗局?

回答
杨裕生院士关于纯电动车(BEV)不节能、增程式电动车(EREV)才是未来,以及炮轰纯电车节能是骗局的观点,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他的论证逻辑、技术角度以及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背景来审视。

杨裕生院士的核心论点梳理:

杨裕生院士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他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来展开的:

1. 能源效率的“全生命周期”考量: 他认为,评价一种汽车是否节能,不能仅仅看其使用过程中是否零排放,而是要考察从能源的生产、输送、转化到车辆行驶的整个“全生命周期”的能量损耗。
2. 电力生产的效率问题: 目前中国的电力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煤炭发电厂的转换效率并非百分之百,其中存在显著的能量损失。其次,电力输送过程中也会有损耗。
3. 电池的能量密度与重量: 纯电动汽车为了达到可接受的续航里程,需要搭载大容量、高能量密度的电池组。但即便是目前最先进的电池技术,其能量密度仍然远低于燃油。这意味着要储存相同的能量,电池的重量和体积都远大于燃油,这增加了车辆的自重,导致行驶过程中需要消耗更多能量来驱动。
4. 充电过程的损耗: 充电过程中,从电网到充电桩,再到车载充电器,最后到电池,都会存在能量的转化和传递损耗。
5. 增程式电动车的优势: 增程式电动车通过搭载一台高效的小型发动机(通常是燃油发动机)作为发电机,为电池组充电。杨院士认为,这种模式可以将发动机工作在最经济、最高效的区间,并且发动机可以根据电池电量智能启停,避免了纯燃油车频繁启停和低速低效工况。同时,相比于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车的电池容量可以做得更小,从而降低了车重和成本,解决了续航焦虑,并在纯电模式下实现零排放。

“炮轰纯电车节能是骗局”的表述:

“骗局”这个词汇非常强烈,杨院士这样说,很可能是在强调,当前将纯电动汽车简单地宣传为“零污染、最节能”的说法,忽视了其背后复杂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甚至可能误导了公众的认知。他认为,如果将电力生产的效率、输电损耗、电池制造和回收的碳排放等因素都考虑进去,纯电动汽车的实际节能效果和环保效益可能并没有宣传的那么突出。

深入分析与多角度审视:

1. 技术角度的辩论:
效率对比: 杨院士的核心在于“全链条”效率。普遍的认知是,燃油车发动机的平均效率在20%40%之间,而发电厂加上输电损耗,其整体效率通常在30%40%左右(取决于发电技术和输电网络)。电动车的电机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但算上电池的充放电损耗(10%20%)以及充电损耗,其“轮边效率”可以达到70%80%。所以,从“电能到车轮”的效率来看,电动车通常是高于燃油车的。
能量来源的关键: 杨院士强调了电力来源。如果电力主要来自高效率的燃煤电厂,那么电动车整体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自然会高。但如果电网清洁化程度提高,例如风电、光伏、水电等比重增加,电动车的节能和环保优势就会愈发明显。这是“用清洁的电,驱动更清洁的车”的逻辑。
电池技术的发展: 电池能量密度和成本在不断进步,虽然目前仍有局限,但技术进步是持续的。未来电池的轻量化、高能量密度以及更快的充电速度,都会一定程度上缓解杨院士提出的问题。

2. 增程式电动车的实际表现:
优势: 增程式电动车确实在解决续航焦虑和降低初次购车成本方面有优势。它既能享受纯电驱动的静谧性和低速平顺性,又能通过发动机发电摆脱里程限制。在电池容量较小的情况下,整车重量相对较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能源效率。
局限性: 增程式电动车本质上仍然是“油电混合”,在发动机介入时,会产生一定的排放,并且燃油的消耗是不可避免的。虽然发动机可以工作在经济区间,但相比于纯电驱动,其综合能效和零排放优势就打了折扣。而且,增加一台发动机、发电机、油箱等部件,也增加了车辆的复杂性、成本和潜在的维护成本。

3. “骗局”的定性是否过于绝对?
环保效益: 即使考虑到发电损耗,在大部分地区,电动汽车的整体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物排放,相比同级别的燃油车仍然是较低的,尤其是在城市拥堵路况下,电动车的优势更为明显。从这个角度看,“节能”和“环保”的说法并非完全是“骗局”,而是基于一定的技术和使用场景下的相对优势。
政策导向与技术路线: 中国政府大力推广纯电动汽车,有其战略考量,包括能源安全(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产业升级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虽然杨院士的观点是技术层面的重要提醒,但政策导向并非完全忽视了其论点,而是认为在当前发展阶段,纯电动是更具潜力和方向性的路线,而增程式则被视为过渡技术。

4. 不同技术路线的共存与博弈:
市场选择: 汽车市场往往是多元化的。不同的技术路线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目前市场上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包括增程式)、以及传统的混合动力(HEV)都在销售,说明消费者对不同的解决方案都有需求。
技术演进: 各种技术路线并非静止不变。电池技术、发动机技术、电控技术都在不断进步。未来,哪种技术路线能占据主导地位,还要看长期的技术突破和成本效益。

总结来看:

杨裕生院士的观点,是从一个更宏观、更“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对纯电动汽车的节能性提出了质疑,并强调了增程式电动车的技术优势。他的论证并非全无道理,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电力结构尚未完全清洁化的背景下,对纯电动汽车“零污染、最节能”的宣传,确实需要更审慎的解读。

然而,将纯电动车节能称为“骗局”则显得过于武断和绝对。在许多使用场景下,尤其是在充电桩普及、电网清洁化程度提高的情况下,纯电动汽车确实提供了比燃油车更低的能耗和更少的局部排放。增程式电动车作为一种技术路线,其优势在于兼顾续航和低速纯电体验,是当前市场上的一个重要选项,但其“油改电”的本质,也意味着在完全清洁能源方面不如纯电动汽车。

理解杨院士的观点,关键在于认识到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复杂性,以及评价其优劣需要多维度的考量。这更像是一场关于技术路线选择的“百家争鸣”,能够促进行业内的深入思考和技术进步,而不是非黑即白的定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是一场零和博弈,而是各种技术方案在不同市场需求下共同演进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来看,杨院士的看法太片面了,即使增程式混动真的是未来。

杨院士认为节能减排是电动汽车的宗旨,然而我们的国家规划是否也这些认为呢?

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既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开头

可见,在国家规划中,除了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是为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和培育国际竞争优势。

被杨院士贬得一无是处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可是国务院规划的主要目标中的重点。

(二)主要目标。
1.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可见,发展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中的产业化目标。

技术路线也是非常明确的,纯电驱动是主要战略取向,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是重点。

user avatar

见过他两次,都是大力支持微型电动车,铅酸电池的也支持。

现在电动车是补贴,牌照带动的伪需求,下一步双积分强迫。

插电混合动力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用法。

插电混动可以放纯电动用,可以当纯燃油车用。

怎么用关键看充电是否方便。充电要个停车结合起来。

有车位,有车位上的充电插座,一夜用空调功率能充满,就不需要充电桩。

增程就是串联的插电混动。

国家给政策,应该解决于充电条件的问题,解决插电车和燃油车的差价。

比亚迪搞的那套模块化很好,国家补贴电动车那些钱,不如补贴这种模块的差价。

强制限牌,不如强制给插电车停车位,给停车位安充电插座。

给税费优惠和补贴,把插电车成本和燃油车拉平。

给买车人解决车位充电的问题,傻子才烧油不用电。

你买0到100公里加速10秒,日常行驶噪音65db,市内百公里12个油油耗的suv是20万。

你买加速5秒,日常行驶噪音55db,市内百公里耗电20度,折合油价一升多的同型号同配置车,也是20万。

政府通过法律保障你的车位一定安智能充电插座,一定可以充电。

那你一定会买后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杨裕生院士关于纯电动车(BEV)不节能、增程式电动车(EREV)才是未来,以及炮轰纯电车节能是骗局的观点,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他的论证逻辑、技术角度以及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背景来审视。杨裕生院士的核心论点梳理:杨裕生院士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他主要是基于.............
  • 回答
    歼20总设计师杨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件事绝对是个大新闻,足以引起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首先,这是对杨伟个人成就的最高肯定。中国科学院院士,那可是中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可以说是精英中的精英。能够获得这个称号,意味着你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不仅在本领域内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而且对国家发展做出了.............
  • 回答
    沈昌祥院士关于 Windows 10 操作系统危害中国网络安全的论断,在中国信息安全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沈院士的身份和他的专业领域。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尤其是在信息安全和可信计算方面有着深厚的造.............
  • 回答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贪污案一审被判有期徒刑十二年,这件事在中国社会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毕竟,李宁不仅仅是一位普通公民,更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科学家、工程院院士,他的身份和社会地位都相当特殊。首先,从李宁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在科研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者,是国家选拔出来的科技精英。一般来说,这类人才应该是国家重点.............
  • 回答
    项海帆院士对中国悬索桥发展“过热”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对桥梁工程的深刻理解和对行业发展的审慎观察。要理解他的担忧,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中国悬索桥发展的整体脉络以及其中潜藏的风险。为什么会出现“中国悬索桥热”?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在桥梁建设领域,尤其是悬索桥领域,确实取得了举世.............
  • 回答
    您好,关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半年前的疫情预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疫情反复的背景下。为了给您一个更详尽的解读,我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境和可能的分析维度,希望能让您感受到这篇文章的真实性和深度。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王永炎院士的背景。他是一位在医学领域享有.............
  • 回答
    李宁院士,这位在中国农业科技领域享有崇高声誉的学者,因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这无疑是中国科技界和法治界都十分关注的一件大事。这件事的出现,很难不让人感受到一种复杂而沉重的情绪,它不仅仅是一个个案,更触及了我们对科研诚信、学术道德以及权力边界的深层思考。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一个人在学术上取.............
  • 回答
    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关于“未来能源系统的核心是电力和电网”的论断,在我看来,绝非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对全球能源发展趋势和技术演进的深刻洞察。这种观点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对过往经验、当下挑战以及未来机遇的综合考量。若要详细阐述,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理解:首先,电力作为一种二次能源的终极属性,使其成为.............
  • 回答
    李宁,这位曾经在中国工程院的璀璨明星,以其在工程领域的卓越成就而备受瞩目。然而,他的名字如今却与一场备受关注的贪污案紧密相连。从一审的无期徒刑到二审的十年有期徒刑,这一戏剧性的改判,无疑在中国社会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也引发了公众对司法公正、法律适用以及个人命运跌宕起伏的深刻思考。案件的缘起:一场科研领.............
  • 回答
    李宁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被撤销,这件事挺轰动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作为旁观者,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仔细品味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撤销院士称号本身就不是小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之一,代表着在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学术声望。能够获得院士称号,意味着一个.............
  • 回答
    关于网传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疑似涉嫌剽窃论文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并了解相关信息和背景。一、 事件的起因与网传内容: 核心指控: 最早的指控主要集中在李兆申院士作为通讯作者或导师的几篇发表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的论文,被指控存在“剽窃”或“学.............
  • 回答
    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人工智能领域候选人悉数落选,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并非单一因素可以简单解释。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工程院院士评价体系、人工智能领域本身的特点以及当前我国科研发展环境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工程院院士评价体系的侧重点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提出的“制定院士行为负面清单,从严完善院士退出制度”,是一项涉及中国院士制度改革的关键举措。要理解这项举措,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背景与动因:为何要进行这项改革?这项改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中国院士制度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的回应。主要动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 回答
    李彦宏在2019年未能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无疑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话题。对这件事的看法,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不应仅仅停留在“成功”或“失败”的简单二元对立上。首先,我们得明确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评选标准。院士并非仅仅看重个人的商业成就或行业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在工程技术领域是否有重大突破、杰出贡献.............
  • 回答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沈国舫教授再次就李宁院士案发声,这在中国科技界和公众舆论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沈国舫教授此次发声的意义和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李宁院士案的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李宁院士案的基本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沈国舫教授发声的背景: 被指控的违规行为: 2023.............
  • 回答
    看待茅台总工王莉落选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件事,咱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才能看得更明白。这事儿,说起来,也不是简单的“一个人院士没选上”这么简单,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性质。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谁更厉害”的比赛,它有着一套相当严谨且历史悠久.............
  • 回答
    比尔·盖茨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个人层面来看,这绝对是盖茨职业生涯中一个相当亮眼的“荣誉勋章”。你想想,这位曾经的全球首富,叱咤科技风云三十载,一手缔造了微软帝国,后来又转战慈善事业,在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领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现在,他又获得了一个来.............
  • 回答
    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士不建议普通孩子学奥数这件事,确实是个挺值得聊聊的话题,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咱们就好好说道说道,抛开那些官方的、套路式的说法,尽量接地气一点儿。首先,我们得明白,说这话的不是个普通人,而是中科院院士。这院士头衔可不是盖的,意味着他们在各自的科学领域是顶尖的,脑袋里装着的是科学最前沿.............
  • 回答
    杨振宁和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事件无疑在中国科学界和公众舆论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他们的个人选择、时代背景、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以及可能引发的思考。事件背景回顾: 杨振宁: 生于1922年,20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
  • 回答
    这事儿可不小,丁仲礼副院长这回亲自跑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去调研,背后能挖出的信息和意义,那可真是细细一品,有嚼头。首先,得说说丁仲礼是谁。他现在可是中国科学院里响当当的人物,副院长,管着科研发展、战略规划这些大方向。而且,他过去还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的校长,这说明他对高等教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