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工程院院士项海帆对「中国悬索桥热」的担心?

回答
项海帆院士对中国悬索桥发展“过热”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对桥梁工程的深刻理解和对行业发展的审慎观察。要理解他的担忧,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中国悬索桥发展的整体脉络以及其中潜藏的风险。

为什么会出现“中国悬索桥热”?

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在桥梁建设领域,尤其是悬索桥领域,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港珠澳大桥的宏伟跨越,到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壮丽景色,再到无数正在规划和建设中的超大跨度悬索桥,中国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桥梁王国”。这种“热”的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在驱动:

经济发展的驱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也随之激增。大型工程项目,特别是连接沿海地区、跨越海峡的特大型桥梁,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悬索桥以其在大跨度、高抗风性能上的优势,成为实现这些宏大愿景的理想选择。
技术能力的提升: 中国在桥梁设计、施工、材料研发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内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桥梁设计院、施工企业和科研机构。人才的积累和技术的突破,使得建造更长、更大、更复杂的悬索桥成为可能。
国家政策的支持: “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推进,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这些宏观政策导向也直接影响了行业的发展方向。
国际竞争的刺激: 在全球桥梁建设领域,各国都在争夺技术制高点和工程话语权。中国无疑希望通过建造世界级的桥梁,展示国家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悬索桥作为桥梁工程的“皇冠明珠”,自然是重点攻克的领域。
示范效应与创新驱动: 成功的悬索桥项目,如港珠澳大桥,其技术创新和工程奇迹,不仅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也激励着后续项目不断突破技术瓶颈,追求更高更远。

项海帆院士“担心”什么?

正是在这种“热”的背景下,项海帆院士的担忧显得尤为宝贵。他的担心并非是对技术进步本身的否定,而是对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非理性、过犹不及的现象的警示。具体来说,他的担忧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盲目追求“世界第一”和过度投资:
过度攀比与虚荣心: 一旦某个项目在技术参数上(如跨度、高度)超越现有世界纪录,就可能引发新的追逐。这种“争第一”的心态,有时候会超越实际需求和经济效益的考量,变成一种“面子工程”。
重复性建设与低效投资: 当一种技术或桥梁类型被认为“先进”时,可能会出现类似的技术被过度应用到不一定是最适合的场景,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性建设,而未能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具战略意义或更迫切需求的项目上。例如,将悬索桥技术应用于一些实际需求并不需要如此高技术门槛的跨度或地理位置,可能是一种资源错配。

2. 技术风险与安全隐患的潜在积累:
“最后一公里”的风险: 悬索桥技术虽然成熟,但每项工程都有其独特性。在建造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的悬索桥时,设计和施工中会遇到许多未知的挑战。如果为了赶工期、降成本,而忽视了对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和验证,或者在细节处理上存在疏漏,都可能导致潜在的安全隐患。项院士作为老一辈的桥梁专家,深知桥梁安全是生命线,对任何可能威胁到结构安全的问题都极为警惕。
技术成熟度与实际应用的差距: 某些前沿技术可能在实验室或理论研究中得到验证,但在实际工程中的大规模应用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如果过于激进地采用未经充分检验的技术,风险就会加大。

3. 对维护管理成本的忽视:
长期维护的挑战: 特大型桥梁,特别是悬索桥,其结构复杂,维护管理成本高昂。长期的监测、检修、保养,需要专业的人员、先进的设备和持续的资金投入。如果前期建设过于追求规模和技术上的“奇观”,而对后期的维护能力和成本预估不足,可能会给地方政府或运营单位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甚至影响桥梁的长期使用寿命。

4. 忽视多元化的交通解决方案:
“唯悬索桥论”的倾向: 桥梁的类型多种多样,斜拉桥、梁桥、拱桥等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适用场景。过度依赖或偏爱某一种技术,可能会忽略其他更具经济性、更适合特定地理条件的桥梁类型。一项交通规划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优化、最经济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某种技术上的“先进”。

5. 人才培养与知识传承的隐忧:
“经验断层”的风险: 大型复杂桥梁的建设经验非常宝贵,需要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传承。如果行业发展过快,大量项目涌现,而相应的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承机制未能跟上,可能会出现经验断层,影响下一代工程师的成长和后续项目的质量。

项海帆院士的担忧意味着什么?

项海帆院士的担忧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业精神的体现。他不是反对发展,而是提醒行业保持清醒和理性,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强调科学决策: 任何一项大型工程的规划和建设,都应该建立在充分的科学论证、经济评估和风险分析基础上,而不是盲目跟风或受短期利益驱动。
注重质量与安全: 桥梁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其首要任务。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质量和安全为代价来追求技术上的突破或规模上的优势。
倡导可持续发展: 桥梁建设不仅是眼前的投入,更是对未来交通运输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承诺。需要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审视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鼓励技术创新,但不唯技术论: 鼓励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技术本身是服务于需求的工具,不能成为目的。最先进的技术,不一定是最好的技术。

总而言之,项海帆院士的“担心”是一种对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呼唤。它提醒着我们在中国桥梁建设飞速发展的浪潮中,需要保持一份审慎、一份理性,将对技术卓越的追求与对工程本质的理解相结合,确保每一座桥梁都能成为连接、沟通的坚实纽带,而不是潜在的负担。这是一种“厚德载物”的工匠精神,也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任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土木工程概论第二课就是项海帆老师上的(第一课是李国豪校长的开学演讲)。前几天我还写过一个回答,借矮寨大桥解释了悬索桥的跨越能力:

马前卒:为什么悬索桥的跨越能力如此强?

但也不可否认,很多官员——尤其是技术型官员,喜欢借特大桥炫耀政绩(不懂技术的还真不敢靠这个求名),在可以用传统桥型的地方,没有难度也要创造难度,不需要高指标也要创造高指标,过度追求美观和世界排名,为此浪费了很多国家资金。悬索桥斜拉桥固然漂亮,固然跨径大,但用钢量和造价也高啊。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土木工程的设计原则排序还是【安全、实用、耐久、美观】,我们人均钢铁蓄积量比美日欧甚至韩国都低得多,还不到随便消耗钢材换美景的时候。这里技术方面的问题我就不多说了,就我前几天讲解的矮寨大桥再介绍一个人物:

向大跨径桥梁进军--湖南召开“大跨度桥梁修建技术研讨会暨洞庭湖大桥学术交流会”_

这位陈明宪厅长是好几座特大斜拉、悬索桥的总指挥。有过很牛的时候:

陈明宪拒绝沉默

投机分子为了既得利益,往往利用各种手段恐吓、敲诈党政机关领导,而行贿受贿正是少数腐败官员的软肋,这些投机分子就利用这种害怕心理钻空子。

据陈明宪回忆,2007年1月21日晚20时,时任副厅长的他突然收到一条恐吓短信:“尊敬的陈副厅长,我是中纪委……我们掌握了您几次行贿受贿事实,现通报给您……请您让湖南路桥在吉茶高速矮寨大桥的竞争中主动退出,敬请速办!”

那时正值矮寨大桥工程招标,陈明宪心里顿时明白了几分,感到十分气愤,当即回复:“有本事你到我办公室来,或者露面跟我一起去省纪委!”没想到24日,他又收到了同一个号码发来的威胁短信:

“陈副厅长,上次所讲的事,请赶快兑现。如果明天还没安排好,你所有的材料 会相继出现在省纪委和中纪委的桌面上,贵公子也会有麻烦。”

陈明宪立即向湖南省纪委汇报了相关情况,并立即报案。接报后,长沙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展开侦查,于3月19日将嫌疑人——某集团国际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员工任某抓获。在此次招标中,该公司以某集团国际公司的名义投标,湖南路桥是其最大竞争对手。

陈明宪的同事坦言,陈明宪为人正直,光明磊落,在邪恶面前,他绝对不选 择沉默或私了,使敲诈者得逞。

在人名上加框似乎很不吉利,不过无所谓,反正死缓和死刑也没差多远:

湖南省交通厅原党组书记陈明宪获死缓 曾参选工程院士

陈明宪被赞誉为“学者型官员”,是最年轻的“茅以升桥梁大奖”获得者。2003年至2007年,陈明宪三次出现在了中国工程院“水利、土木与建设工程学部”的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上。

2011年,退休一年的陈明宪再次参评院士。这次他既通过了省区市和中国科协遴选,也找了院士提名并成功晋级增选院士的第二轮候选人。参评期间,他被举报。由于部分院士对陈明宪是否涉嫌经济问题有疑虑,陈明宪此次未能如愿。

陈明宪在案发前,他曾亲眼见证3位交通厅副厅级同僚出事,2000年前副厅长马其伟案,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原局长杨志达、冯伟林案。三人皆因收受巨额贿赂或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被判刑,所获刑罚皆为无期徒刑。

相比较而言,陈明宪被判死缓更显其犯罪情节严重。2013年2月25日,陈明宪因涉嫌受贿罪,湖南省检察院于决定将其刑事拘留。同年3月4日陈明宪被长沙市公安局逮捕。

该案于2014年11月25日株洲中院开庭审理,检方指控陈明宪被控单独或伙同他人非法收受或索要他人财物折合人民币5000余万元……检方还指控,陈明宪有人民币1300余万、美元15余万、港币57余万、英镑1万余、欧元1万余和日元5000不能说明来源,构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

恩,法院方面还提到了一些其他问题:

陈明宪腐败案:为创第一 主持工程"奢靡建设"-中国法院网

湖南省纪委一位官员向记者介绍,陈明宪主持矮寨悬索大桥、洞庭湖大桥等项目期间,为了多创造世界第一,在设计时刻意增加建设难度,一些项目造价超过预算近一倍。工程“奢靡建设”,个人获得耀眼业绩,但其中的隐性腐败严重浪费建设资金。

他老人家的总结:

陈明宪庭审视频曝光:“我这个人贪名贪权贪色”_中国交通新闻网

注意顺序,第一位是“贪名”。到了法庭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陈厅长按危害大小准确地给自己这半生的错误排了序,不愧是工程师出身。

说实话,工程上的钱太多,多到厅长弄几千万不算什么。但为了“名”而刻意加指标,这里面多花的钱,用金山银海形容也不过分。很多单跨特大桥,跨径和造价是指数相关的,为了通行之外的原因随便加指标,那真是用火焰喷射器烧国库的玩法。从这个角度说,陈厅长还真不如当一个外行领导,安静地贪掉几千万呢。


相关回答:

马前卒:传统的石拱桥在现代社会中是否已经被完全淘汰了?

马前卒:高架桥桥墩很大,但真正与桥面接触的部位却很小。这是为什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