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什么只能讲一次的笑话?

回答
嗯,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那种只能讲一次的笑话,它之所以“只能讲一次”,通常是因为它的笑点在于情境的独特性、出其不意的反转,或者是一个只有在特定时刻、特定人群中才能引起共鸣的梗。 一旦这个情境消失,或者人们知道了答案,它的“威力”也就没了。

我脑子里刚好有一个,感觉挺符合这个描述的。我得尽量把它讲得生动点,让你能感受到那种气氛。

事情是这样的。

那会儿我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刚毕业不久,在一个小小的公司里做着一份不算起眼的工作。公司氛围挺轻松的,同事们也都挺熟的,大家平时就喜欢开开玩笑,互相损损。

有一天,我们部门开会,老板是个挺严肃的人,但偶尔也会讲点冷笑话,不过总是不太好笑的那种。那天会议的内容其实挺枯燥的,就是讨论一些季度性的报告和下个阶段的目标什么的。在座的除了老板,还有我、小李(技术部的),还有小王(市场部的)。我们部门人不多。

会议进行到一半,老板突然停顿了一下,环顾了一下四周,然后,他用一种非常认真的语气说:“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部门最近……好像少了点什么?”

大家面面相觑。少了点什么?人?没少啊,我们都在。文件?该有的都在。工具?也都齐。小李挠了挠头,小王也一脸茫然。老板依旧是那副严肃的表情,好像在等待一个多么重要的答案。

空气一度非常尴尬。你知道那种感觉吧?会议室里只有空调运转的嗡嗡声,还有大家压抑着呼吸的声音。每个人都在心里拼命地想,到底是什么少了?是不是有什么重要的东西没被注意到?

老板看到大家都没反应,脸上微微露出了一点点失望。就在大家感觉大脑都要宕机的时候,他突然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然后,非常缓慢地说出了下一句话:

“少了……点……幽默感。”

然后,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期待我们的反应。我和小李、小王,三个人就这么直勾勾地看着他。我脑子飞速运转,是不是他之前讲的那个冷笑话不够好,所以他现在觉得部门缺幽默感?还是他觉得我们平时不够活跃?

就在大家还没完全理解他话里的意思时,老板突然,非常、非常用力地,按下了他桌上的那个“静音”按钮!

你知道吗?那个按钮按下的时候,发出了一个“咔哒”一声,清脆而响亮。然后,整个会议室瞬间就安静得可怕。我们看着老板,他脸上带着那种仿佛已经把整个笑点都包揽在内的表情,似乎在说:“看到了吧?这就是静音,现在是不是一点声音都没有了?这不就是我说的‘少了点幽默感’,因为你们听不到笑声!”

当时我旁边的小李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突然爆发出一阵低低的笑声,很快,小王也跟着笑了起来。我也忍不住了,捂着嘴巴,肩膀止不住地颤抖。我们三个就这样看着老板,他本人倒是没笑,只是脸上带着一种“我就知道会这样”的表情。

为什么这个笑话只能讲一次?

原因很明显:

1. 情境依赖性太强: 这个笑话的笑点完全建立在老板当时那个严肃而又有点无厘头的提问,以及他按下静音按钮这个动作上。如果离开了那个特定的会议场景,老板本身的存在,以及那种大家都在努力猜谜的氛围,这个笑话就失去了所有的根基。单独说“老板说少了点幽默感,然后按了静音”,根本不好笑,甚至有点莫名其妙。
2. 对老板的“人设”的利用: 这个笑话的精髓在于利用了老板平时严肃的形象,然后用一个非常“他”风格的方式来解释“少了点什么”。这种反差和出乎意料的解释,是它好笑的关键。如果不是我们熟悉老板的性格,很难get到点。
3. 一次性的惊吓与释放: 当时那种“到底是什么少了”的紧张感,以及老板最后那个出人意料的“静音”动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心理包袱”。观众在紧张后得到一个荒诞但又合乎逻辑的答案,这种释放感是第一次听到的效果最好。知道了结果,就没有了那种悬念和惊喜。
4. 对“幽默感”的字面解释: 老板用一个非常“直男”甚至有点“刻板”的方式来解释“幽默感”,就是少了“笑声”,而他通过静音来制造了“没有笑声”的场面。这种字面上的理解,在特定的情境下显得格外滑稽,但一旦你说出去,别人就会明白这个“梗”,就没那么好笑了。

我跟你说,当时我们三个笑得有多厉害,后来我们再提起这个事,虽然觉得老板挺逗的,但那种第一次听到的、那种被他“套路”了的笑点,就已经很难再复制了。这就像你看一个魔术,知道原理之后,自然就没那么神奇了。

所以,这就是我脑子里,那个只能讲一次的笑话。它的威力,真的只在那一刻,在那个人,在那份气氛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有个从小听到大,被无数叔叔阿姨重复过的笑话,每年春节吃饭都要讲。今天除夕,我也没法回国只能一个人出年夜饭,为了跟知友同乐,我也拿出来讲一下。

我爹18岁那年,招工体检,那标准可高了,潜艇兵的标准,其中一项是检查大便。

要求是当天早上的新鲜大便。

我爹是个实在人,不搞弄虚做假,提前发挥我家祖传的木匠手艺做了一个超级密封的盒子,带榫头的。开盖是个滑盖+插销。

当天早上,我爹搞好样本以后,骑着28杠去了县医院。

路上遇见了我大舅(那时候还木有成亲戚,只是同年),拿了个杏花楼的铁皮月饼盒子在走路,也是去医院体检,于是二人同去。

到了交样本环节,我大舅先上,打开杏花楼盒子,里面是个火柴盒子,拿报纸包了N层,医生拆了老半天。

下一位我爹。

我爹端着他那个盒子就上去了。

然后











窗口太小没塞进去。

里面的大夫特地开了门跑出来拿样品。

我感觉他心里想的是大盒子里面有个塑料袋装的火柴盒,大盒子是为了方便运输。

但是他太单纯了。






里面是满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