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土豆没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主食?

回答
土豆在中国未能成为像米饭、面条那样的主食,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历史、农业、文化、饮食习惯以及经济等多个层面。虽然土豆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种植和消费,但其地位始终未能完全超越传统的谷物主食。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

一、历史引进的相对较晚

时间线: 土豆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在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初期才通过海路(可能是葡萄牙或荷兰商人)传入中国。相比之下,稻米和小麦作为主食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
早期认知与推广: 当土豆刚传入中国时,它是一种新奇的作物,人们对它的了解有限。最初的推广主要依赖于一些官员、士绅或传教士的尝试。与已经根深蒂固的农业体系和饮食习惯相比,土豆的推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缺乏早期政策支持: 与稻米和小麦在古代农业发展中享有的政策倾斜(如劝课农桑、水利建设等)不同,土豆在早期并没有获得类似的系统性支持。

二、农业种植的局限性与适应性

对种植技术的依赖: 虽然土豆相对容易种植,但要获得高产高质量的土豆,仍然需要一定的种植技术,包括选种、整地、施肥、病虫害防治等。这些技术在土豆传入初期并不普及。
水土不服与品种改良: 土豆最初传入的品种可能不太适应中国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尽管后来经过引进和选育,但与其他传统作物相比,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最优适应性区域可能相对受限,或者需要更多改良。
与其他作物的竞争: 在许多地区,土地是宝贵的资源。农民需要在种植土豆和种植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之间做出选择。考虑到粮食安全和市场需求,传统粮食作物往往是优先选项。

三、饮食文化与习惯的强大惯性

“五谷为养”的观念: 中国传统医学和文化中,“五谷”被视为养生的基础,其中稻米、小麦、小米、高粱、豆类是代表。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将谷物置于饮食结构的核心地位。
烹饪方式与菜肴搭配: 数千年来,中国人的烹饪方式、菜肴制作都围绕着米饭和面条等谷物主食展开。例如,很多炒菜、炖菜都是为了搭配米饭或面条食用。土豆的烹饪方式虽然多样,但其“配角”的定位往往更明显,例如作为菜肴中的配料(如红烧肉里的土豆块、酸辣土豆丝),而非独立支撑一餐的主角。
口感与风味偏好: 米饭的颗粒感、面条的筋道,这些都是中国人熟悉的口感和风味。土豆的粉糯或爽脆口感,虽然也受欢迎,但在作为主食的体验上,与谷物主食存在差异,可能难以完全替代人们对谷物主食的心理期待。
象征意义: 米饭和面条在中国往往与团圆、丰收等美好寓意联系在一起,是节庆和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土豆在这方面的文化象征意义较弱。

四、经济与市场因素

市场成熟度: 米饭和面条的市场体系非常成熟,从种植、加工、流通到销售,整个产业链非常完善。土豆的产业链相对较短,尤其是在精加工和品牌化方面,与谷物主食存在差距。
加工与存储成本: 相较于谷物,土豆的保鲜和储存需要更多的技术和成本。新鲜土豆容易变质,而加工成淀粉、薯片等形式则会改变其作为“主食”的属性。
经济作物定位: 在许多地区,土豆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经济作物,其价格和收益可能更具市场波动性,农民也更倾向于将其作为蔬菜或出口商品,而不是稳定的口粮。

五、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转变

从救荒作物到经济作物: 在近代中国,特别是遭遇饥荒的年代,土豆因其高产和耐旱的特性,在推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救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危机。但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粮食生产的稳定,土豆的“救荒”属性减弱。
作为蔬菜的广泛接受: 土豆在中国,更多地被定位为一种重要的蔬菜,其在烹饪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它成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种土豆菜肴在中国各地都非常流行,如土豆炖牛肉、酸辣土豆丝、麻辣土豆片等。
西方饮食文化影响下的“主食化”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西式快餐(如薯条、土豆泥)和一些西式烹饪方式在中国流行,土豆的“主食化”倾向有所增强。但这种趋势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地区和特定消费群体,尚未能动摇传统谷物主食在中国的主导地位。
国家粮食安全政策: 中国政府在制定粮食安全政策时,始终将水稻、小麦等传统谷物作为战略储备和重点扶持对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谷物在国民主食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总结

土豆在中国未能成为主流主食,并非因为它不被喜爱或不被种植,而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根基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已经成为中国饮食结构中极其重要的一员,扮演着蔬菜和重要作物的重要角色。然而,要撼动米饭和面条在中国数千年形成的主食地位,需要克服的不仅是口味和烹饪习惯,更包括深厚的文化认同和农业经济的系统性调整。

简而言之,土豆在中国更像是“百搭的明星配角”而不是“永远的C位主角”。它丰富了我们的餐桌,但在“主食”的定义和国民认知上,其历史角色和文化接受度与稻米、小麦仍有显著差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不小心2500赞了……一点儿也没想到!

看了一下答复,喷我的也没什么,随便喷吧!不过,有件事还是要强调一下:发芽的土豆千万不能吃!发芽的土豆千万不能吃!发芽的土豆千万不能吃!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不知道是现在中毒的人少了还是怎么回事?反正在我小时候,也就是差不多三十年前左右,有关发芽土豆不能吃这件事,刚刚出现的电视台在宣传,学校里在宣传,街坊里弄也在宣传,这件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几乎已经变成一件常识。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居然有人会不知道或装不知道这个常识,到底是蠢?还是坏?还是又蠢又坏?

再次强调!发芽的土豆不能吃。因为土豆发芽以后会产生龙葵素,剧毒!少量摄入会有腹痛,大汗,但实际上龙葵素是神经毒素,你感觉的腹痛实际上是神经被破坏了!而严重的,就是死!食用发芽土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曾经造成多人死亡的!

理论上来说,龙葵素只存在于土豆芽和发芽部位,去除芽和芽根有毒部位之后是可以食用的。但问题是,你很难准确去除有毒部位,而一旦去除不干净就会很麻烦。以现在土豆的价格,你确定你想冒这么大的风险?

所以除非你被困在什么地方,除了发芽土豆之外没有任何食物,千万不要冒这个险!只要有任何其他食物,对付发芽土豆最好的方法就是找点土把它种下去,等两个礼拜左右就可以收获新土豆来吃了……这件事,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干过。你也可以试试!


因为土豆是一种非常难以贮存的粮食!

现有已知的土豆贮存方法有四种:

  1. 苹果搭配储存法。将马铃薯放在旧纸箱中,并在纸箱中一起放进几个苹果。这些苹果在成熟的过程中会散发出—些乙烯气体,乙烯气体可使马铃薯长期保鲜。
  2. 稀盐酸浸泡储存法。贮藏前将马铃薯放入浓度为目分之一的稀盐酸溶液中浸泡15分钟左右。这样,可使马铃薯贮藏一年后,相对减少一半左右的损耗,且这样不影响食用及繁殖。注意在保存过程中,一定要避免阳光照身射,另外要定期翻动、检查。
  3. 温湿度调控储存法。严格挑选,除去受病虫害的、机械损伤的及蔫萎的。然后将选好的马铃薯放在12~16摄氏度的地方,以后在 40天内逐渐将温度降至3~5摄氏度,相对湿度保持在百分之八十五至百分之九十五之间,可贮存很长时间。
  4. 土窖储存法。挖个小土窖,使温度适当,且隔几天就通通风,也可使马铃薯存放数月不坏。

但这些方法,其实都必须保持土豆的湿度,根本就不是常规的粮食贮存方法,常规的粮食方法必须保证能耗少或无能耗,大量,至少一年以上。而土豆根本就无法满足这样的条件!

无法常规贮存,也就是说无法常规运输!此外,更加要命的是,土豆和其它粮食不同,其它粮食如果变质了,去除变质部分食用,可能会有人腹泄,但可能性较低,也没什么太大的生命危险。而土豆这玩意儿,长芽了的话,不仅仅是长芽部分不能吃,连放在一起的未发芽土豆都不能吃,吃了立刻就会有生命危险!

一个不能贮存的粮食,哪怕经济效益再好,也没办法成为主食的!

user avatar

因为岁月静好。

二战前,胡萝卜在英国的主要作用是喂驴。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我认识一个长辈,年轻时“上山下乡”,从上海发配到西北某村。口粮是类似土豆的山芋。公社发给他两麻袋:山芋干。每顿“饭”就拿几片出来,热水里泡泡。一年到头就这样。那个村肯定属于中国。无论是该村村民,还是发配过去的上海人,应该都算中国人。

user avatar

“有没吃过土豆的中国人吗?”

“反正我没遇见过。”

首先我得纠正一下,土豆没有成为国人主食并不意味着土豆在国内没有存在感,相反中国人对于土豆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有人第一次认识土豆是在陕西省兴平县,最早追溯到16世纪后期;也有人说京津地区可能是亚洲最早见到土豆先生的地区之一。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土豆作为外来一个人口,非常受欢迎。古有徐渭曾作“土豆”诗;也有地区人民把他当作餐桌主角,比如有人戏称“洋芋、土豆、马铃薯”是甘肃定西三宝,其实这三个名称都是马铃薯家族的别称,但足以表明大家对马铃薯的喜爱,以及重要地位。

马铃薯名称的来源,则是因为我们的先辈觉得土豆先生长得很像古代的马铃,福建《松溪县志》云:‘马铃薯掘取,形有大小,略如铃子’

不管你信不信,其实最早期,马铃薯花用来观赏的。

马铃薯花很漂亮,然而土豆却长的长得很丑,能有今天的地位,全凭它的才华和运气!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填饱肚子、五谷丰登才能国泰民安

而土豆恰好体内刚好富含碳水化合物,饱腹感极强、热量又足,据记载乾隆年间,土豆是饥荒地区的重要物资。但到清中叶以后,才开始大范围撒种,到晚清时期土豆开始传播全国,走上百姓餐桌。

但是土豆作为一个处女座,对生长环境要求有很高,遇见太过潮湿的环境,就容易红曲霉菌感染,身体出现红铁锈般的菌丝;为此,中国的科学家们和农民们为马铃薯家族做了不少贡献,精心呵护、改良基因

后来土豆不光登上越来越多中国人的餐桌,也与中国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汪曾祺笔下的“人间美味”,还有在《报菜名》里的“炒金蛋”。

▲ 甘肃马三洋芋片

▲ 西藏饮食

▲ 土豆炖牛肉

千年以来,马铃薯家族游遍全国各地,与各种食材出碰撞出火花。成为国人餐桌常见的主角

▲ 酸鲊肉土豆。

山西岚县人民为了表示欢迎,则办了场土豆盛宴,研制出108种吃法,甚至用土豆做出身形和味道如鲍鱼、辽参的菜品。

▲ 洋芋球。

洋芋对于云南人来说是一种情结。

同样如此偏爱土豆的,还有东北,土豆芸豆排骨一起炖、鸡肉土豆一起炖、茄子土豆一起炖、总之土豆可以炖一切。

土豆,在新疆是种灵魂人物般的存在。比如大盘鸡这道菜,土豆吸收了肉汁、辣味,比鸡肉还好吃!同样味道浓郁的还有哈萨克土豆片

陕西汉中洋芋夹夹也是道土豆制成的传统小吃,土豆丝裹上面油炸,类似日本的天妇罗;陕北地区将土豆擦成粗丝,然后将面粉均匀洒在上面,反复揉搓,使面粉与土豆条紧密结合,后上锅蒸熟 ,取名洋芋叉叉。

在甘肃,洋芋搅团更是登上了《风味人间》,把煮熟的土豆去皮,用木锤反复敲定,使其土豆淀粉分子形成大分子链,口感有点像糯米糕,又糯又滑

山西人爱吃面,也爱吃土豆,于是他们把土豆和面放在了一起。用土豆做河捞(一种面食),学名叫——磨擦擦饸烙

贵州,考洋芋是当地特色小吃。

关于土豆与中国的故事,还有很多。作为一种平价无奇的食物,却带给国人数不清的惊喜,也被玩除了一个个花样,而土豆是否成为国人主食似乎也有了答案!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在说为什么,土豆作为主食在中国人的餐桌上至少是北方人的餐桌上至少要到上世纪70年代,与玉米红薯一起填饱了中国人的肚皮,现在,在西部多个省份,煮土豆蒸土豆已然是当地人们的主食,不仅仅有经济原因,也有传统使然,土豆粑粑、土豆糊糊等多种加工方式已然存在于日益丰富的菜谱上。

user avatar

用一句老话 “凡事先问是不是 再谈为什么”

也许提问者生活在东部发达地区 这里主食丰富 米面充盈

也许提问者生活在不那么发达的中部地区 但主食也会有稻米 麦面这样的五谷杂粮

然而眼前并非一定是全部 脚下也不见得就是所有 尤其是以“中国”这个名义来看待一些事物的时候

事实上 在广大的西部地区 尤其在云贵川的一些大山里 土豆不仅是主食 甚至可以算是“唯一”的食物





(照片来自网络搜索引擎 侵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