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民党在大陆没分土地给农民,但是到台湾后却分土地给农民?

回答
国民党在大陆时期和台湾时期在土地政策上的差异,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历史、经济、社会和政治多重因素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大陆时期的土地政策及其困境:

国民党在大陆时期,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虽然名义上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并颁布了相关政策,但实际上未能有效且大规模地推行土地改革。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土地制度的根深蒂固的阻碍:
地主阶级的强大势力: 在国民党统治的大陆,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地主、官僚和买办手中。这些大地主不仅拥有经济实力,更在政治、军事和社会上有强大的影响力,他们是国民党政权的重要支持基础。
利益集团的阻挠: 土地改革必然触动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会运用一切手段阻挠改革的实施,包括政治献金、游说、甚至暴力威胁。国民党内部也存在不少大地主或与大地主有利益关联的官员,这使得改革的决心和执行力大打折扣。
官僚体系的腐败: 国民党政府的官僚体系相对腐败,执行政策时常常出现阳奉阴违、中饱私囊的情况。即使有好的政策,在执行层面也难以落实到基层,容易被扭曲或架空。

2. 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不同:
关注城市经济和工业化: 国民党政府在经济发展上更侧重于城市和工业的现代化,希望通过发展工商业来振兴国家。在他们看来,农村的土地问题固然存在,但并非最紧迫的经济发展要素,或者说,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发展工业提供就业机会)来解决农村问题。
财政压力和资源有限: 土地改革需要大量的政府投入,包括土地的评估、补偿、重新分配以及对新农民的支持。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财政状况非常困难,难以承担如此大规模的改革成本。

3. 政治上的考量和策略:
巩固政权的需求: 国民党在大陆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巩固其执政地位,对抗共产党。他们担心过于激进的土地改革会引发社会动荡,疏远其支持者(包括部分地主和中产阶级),甚至为共产党提供机会。
“和平改良”的策略: 国民党倾向于采取“和平改良”的方式,而不是像共产党那样通过革命手段解决土地问题。这种方式往往力度不足,难以触及根本。
与地方实力派的妥协: 在一些地区,国民党政府对地方的土豪劣绅和地方实力派的依赖,也使得他们难以在这些地区推行触及地主利益的土地改革。

4. 执行层面的困难:
政策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虽然有土地政策,但其具体实施细则往往不够清晰,缺乏可操作性。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机制: 即使政策被颁布,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机制来确保政策的公平执行,农民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社会秩序不稳定: 在国民党统治后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内战爆发,经济混乱,这使得任何大规模的改革都难以有效推行。

二、 台湾时期的土地改革及其成功原因:

与大陆时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在台湾时期成功地推行了土地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为台湾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其成功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时势与环境的根本性转变:
“退守台湾”的特殊政治环境: 国民党在大陆战败后,退守台湾,其政权合法性受到严峻挑战,急需巩固统治基础并证明自身的执政能力。土地改革被视为一项能够赢得民心、稳定台湾社会的重要举措。
共产党在大陆的土地改革经验的刺激: 国民党看到了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获得的巨大民意支持和控制力,也认识到土地问题对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促使他们必须采取更积极的措施。
台湾社会结构的差异: 相较于大陆,台湾的土地制度、社会结构和地主阶级的力量相对较弱,阻力也较小。虽然也存在地主,但其规模和影响力与大陆大地主不可同日而语。

2. 改革的明确目标和策略:
“耕者有其田”的坚定推行: 国民党在台湾明确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
分阶段、有重点的改革措施:
三七五减租: 这是土地改革的第一步,将地租最高限制在土地年产量的37.5%,这显著减轻了佃农的负担,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和生产积极性。
公地放领: 将政府拥有的国有土地(公田)分配给耕种的农民,让他们成为土地的拥有者。
耕者有其田计划: 这是最核心的改革措施,由政府以发行公债和有价证券的方式购买大地主手中超过一定数量的土地,然后将这些土地出售给实际耕种的佃农。地主因此获得补偿,而农民则以较优惠的价格获得土地所有权。
补偿机制的设计: 针对地主的补偿,虽然地主认为补偿不足,但采用了公债和有价证券的形式,且补偿价格是根据“土地估价”而非市场价,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对地主利益的直接损害,但也降低了改革的成本。同时,这些公债和证券很多可以用于购买台湾的工厂,帮助地主转向工商业发展。

3. 执行的决心和效率:
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支持: 台湾当局拥有更集中的权力,能够有效地推动改革的执行。
较强的基层组织和动员能力: 国民党在台湾拥有相对稳固的基层组织,能够动员和组织农民参与土地改革。
严格的法律和监督: 通过法律手段和行政命令确保改革的推进,并对执行过程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

4. 改革带来的多重效益:
激发农村生产力: 农民获得土地后,拥有了生产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释放。
促进经济发展: 土地改革不仅提高了农业产出,也为台湾的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和资本。被补偿的地主将手中的资金投入到新兴工业中,促进了台湾的工业发展和经济转型。
稳定社会和政治基础: 土地改革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消除了农村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为国民党在台湾巩固统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农民成为了土地的拥有者,也自然成为拥护现有政权的重要力量。

总结来说:

国民党在大陆时期未能有效推行土地改革,主要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利益阻碍、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政治上的顾虑以及执行层面的困难。而到了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共产党土地改革的刺激、台湾社会结构的有利条件、明确的改革目标和策略以及较强的执行力,国民党成功地推行了土地改革,并带来了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可以说,台湾的土地改革是国民党在历史转型时期吸取了大陆失败的教训,并结合了台湾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一项“顺应时势”且卓有成效的政策。它不仅解决了土地问题,更成为了台湾经济起飞的“第一把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际上北伐以后,他国民政府是进行了一定的温和土改,比如“二五减租”就是将缴纳给地主的百分之五十的佃租,减去至百分之二十五,1929年,浙江省政府订颁“浙江省佃农佃租减租办法”,首先实施二五减租。1941年4月,湖北省颁订了“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十四个县进行试验,但是在1943年湖北省主席陈诚离任以后就不再推行。到了1945年11月5日,国防最高委员会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等联合开会讨论,讨论实施行政院所拟的“二五减租办法”,出席者普遍赞成为农民减租,但讨论以后表示难以实行。委员们准备准予备案,由国民党中央党部及行政院分令各省市党部,各省市政府随时汇报实施情况。“务期达到增进佃农利益目的。”

到了1946年10月24日,国民政府颁布《川滇黔桂绥靖区土地处理办法》规定区内佃农佃租,不得超过耕地正产物年收货量总额三分之一,也就是“三一减租”。

1947年,广西省曾普遍推行减租政策,二五减租政策的成效,仅就四川省而言,受惠佃农大概有一千七百五十万人。

但是实际上,在地主的强大压力,二五减租运动逐渐沦为空文,除了浙江省以外,大部分省份甚至没有减租条例。

像浙江省最高推行二五减租,且力度很大,佃农所得大于地主,这就招致了地主阶级的强烈反弹。

结果浙江省的国民党政府看到地主阶级声势浩大,立马就怂了。

但是很多浙江国民党员以及农会成员都强烈反对政府对地主阶级的妥协,认为是“违背革命原则,莫此为甚。此等消灭民众对本党之信仰的议案,如不予纠正,党国前途,何堪设想!”

当时很多国民党员看到二五减租的成效,浙江农民开始拥护国民党统治,担心一旦废止,原本拥护的农工立马就倒戈相向。

浙江省杭县的执行委员会常委李尹希就指责省政府的妥协是“撕碎本党之政纲政策反革命行为”

当时国民党内部反对声音很大,大量国民党官员都认为这会导致民心尽失,为我党提供发展机会。

这是自四一二清党以后国民党内部两股力量的激烈对抗。

结果国民党政府就是不停的和稀泥,最后在地主阶级的强大压力下,整个二五减租沦为了一纸空文。

在大陆的斗争失败,导致了国民党退入台湾以后痛定思痛。深刻认为就是这二五减租的左右互搏导致了失去农民支持。

这跟美国人什么狗屁土改关系不大,国民党在台湾的三七五减租发生在1949年,公地放领推行在1951年,1953年实施耕者有其田。

简单讲,台湾那就是敌产,国民党动起手来没什么好顾忌的,没有大陆地主阶级那么盘根错杂的联系。打就打了,而且岛内国民党掌握绝对的暴力机关。

再不土改,我党解放台湾就来替他们土改了。

这才把三民主义里的民生主义给落实了。

user avatar

因为刚刚逃到台湾的国民党也是个无产阶级的党,他们的产业已经在大陆丢光了。在大陆土改是自己动手分自己的地,在台湾土改是自己动手分别人的地。

user avatar

1.国民政府时期,大陆的土地集中度并不高,有一个量化指标,基尼系数衡量土地的集中度,按照一般看法, 基尼系数小于0.3 表示比较平均, 0.3~0.4 表示相对合理, 0.4~0.5 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 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1930年代,我们看看各国的土地基尼系数,加拿大为0.496,法兰西为0.653,德意志为0.880,意大利为0.761,美国为0.635。那么中国是多少呢?土地基尼系数仅仅为0.54,比加拿大高一点。也就是中国的土地集中度,远远小于我们的想象。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中国一直有分家析产传统,甭管大老婆生的还是小老婆生的,只要是儿子,一律平等继承家产。所以一直造成中国的地权都比较分散。远远低于欧洲。而且中国的土地权还分田面权和田底权。这个基尼系数只是考虑了田底权,事实上有很多农民是拥有田面权的。相当于是共有产权。如果把田面权考虑进来,当时中国土地的基尼系数,应该低于0.5,属于非常合理的区间。

2.从经济发展规律看,现代转型,农业要现代化,就是要规模化运营,土地要集中,大量的农业人口要进城,所以从经济成本角度看,平均地权并非必要。

3.土地革命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作为反对者,你要设置政治议程,要寻找切入点,划分敌友,形成耗散结构的革命裹挟态势,那么土地革命非常必须。润公说得好,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润公就是天才,天才是什么?就是不需要学习,就是一种直觉和本能,直指问题的核心。我们的朋友,越多越好。什么样的朋友最可靠?一起扛过枪的朋友最可靠。如果没有敌人,那就去设置一个敌人,一起去杀,轮流上阵,那大家就成了革命伙伴,形成了革命友谊。而且把围观者全部裹挟卷入。这就是革命的洪流,每一个人身不由己卷入,源源不断为革命输送燃料。

反对者可以这么设置政治议程,但当政者完全没必要这么玩。国民党在台湾搞土地分配,只是东施效颦,多此一举。这群政治低能儿丢了大陆的大好江山,以为他们的失败原因是因为没搞土地革命,连失败的原因都没找到,所以这群傻瓜不被赶出大陆,真是天理难容。

user avatar

这里面有个利益格局调整过程中的周转金问题

user avatar

很多答主都沒說到重點

因為蔣介石在台灣有大量的公有土地可以分,在大陸沒有。

這要回朔到日本殖民時代的問題,日本人很狠,利用台灣是拓荒社會,土地產權往往不清楚的特質,五十年下來巧取豪奪了大半台灣的耕地,並且從來就不承認山區原住民的任何權利(不論是土地或是基本人權), 因此在戰敗時,日本國家跟企業手上有將近台灣一半的耕地以及全部的山林地權。

如果你讀到日本在乙末奪台後為何前十幾二十年動亂不斷,在不過兩百萬人的島上居然“剿匪” 上萬人? 百人就殺一個??? (后藤新平, 1898~1904 在台任職,在他自己的紀錄中光是他在任的這幾年加上前面一兩年,直接擊斃的"匪"就超過3萬人(台灣人口當時約兩百萬)

怎麼可能那麼慘?? 我就解釋個基本套路吧

泉州同安幾家人到了台灣中部某區拓荒,幾十年下來經歷各種困難跟與原住民衝突後終於發展成一個小有規模的xx村

日本人來了後,請村長到近百里外的台中府說明,請他們出示他們的地契證明他們的所有權,村長傻眼,我們地都是拓荒的哪來地契,清政府根本管不大到遠離幾個發達區外的地方,日本人說: 很好,沒地契那就是國有地了,請你們一個月後滾或是成為我們指定的地主的佃農

回去後,結果當然是眾人暴走要跟日政府拼命(實際上,由於是開荒的社會,本來台灣民風就很慓悍,各村之間尤其是來自不同地區的互鬥很兇,土地產權不清楚一方面是因為清朝想要丈量時往往也是碰到很強悍的抵抗甚至直接暴動,而清朝在台灣的人力不足也往往只能認鱉。),甚至周圍幾個類似的村莊也加入,結果日軍就“剿匪” 沒死的只好認命當佃農。 當佃農還不是最慘,不少例子是後來日本想到新的發展案就把這些佃農轟走做流民了

當然,在台灣是有人有正規的地契,那就是士紳跟比較早期發展的地區,而這中間也不乏漢奸跟日本人狼狽為奸的事情,例如,這個XX村被指定的地主很可能不是日本人,而是附近平原上的XX員外,為何呢?XX員外花了大錢買下了土地啊,日本同時拿到錢跟讓這員外等於是出賣了一堆同胞,一堆人要他命,他日後也只能當日本狗了。這種收買當地某些權貴來當馬前卒是標準的帝國主義殖民套路。

總之,運輸大隊長接台灣後一夕之間成為了台灣第一大地主,不需要去槍斃地主也不需要奪地,因為日本人早就做了。另外,剩下的本土大地主中,不少是之前跟日本人狼狽為奸另一半是受不了當日本奴所以其實大半時間都把下一代放在在大陸發展地(當初同盟會中有許多這種台灣二三代仕紳地子弟出錢出力),前者不用共產黨來他們都怕會被當地的居民拉出去幹掉了,因此不論前後者,在手上有最大土地的國民黨說要做什麼土地政策時,至少很難直接對幹,頂多是想辦法保住最大利益

(或是從中獲得其他新的利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鹿港辜家,有沒有想過,為何老爸開台北城直接去當日本貴族的,兒子會是台灣水泥的董事長還去簽九二協議? 辜家在戰敗後馬上就轉風頭,送上各種利益換取了台灣水泥的股票,最後把國企變成了家族企業,還娶了嚴復的孫女。一下子從日本貴族忽然又變回了華夏正統的捍衛者。(嚴復是福州人,所以本來就跟台灣的仕紳往來甚密,他老婆就是台灣另外的大族林家的夫人。))

國民黨把日本人留下的農地與資產重整成為了幾個大型國企,其中最出名,即使到今天還是台灣第一大地主的是台糖公司,牽台初期台糖基本上是金飯碗,我外祖父母都是大陸那個時代能大學畢業的,他們都當了多年的台糖員工。

( 滿載甘蔗的老火車是日據後期與遷台後初期許多人的共同回憶。 如今台灣早已無法生產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蔗糖。)


知道這層後,就不難理解為何運輸大隊長在台灣能搞土改,能戰士授田等等,因為手上有很多田阿! 不需要冒很大的政治風險先去搞來田去分,這才是他手上真正的資產,什麼大陸黃金,美援等等相比之下根本微不足道,他能給地給老兵跟佃農,等於是買到了這些人一輩子的死忠 (佃農可是當時台灣最多人的職業。),而且地主也因為歷史因素頂多敢怒不敢言 (許多這些被坑的地主子弟是後來民進黨的發起者或是資助者,呵),才是他為何在台灣可以隨心所欲,二十多年整個改變了台灣的社會型態,而且中間沒出什麼太難看的亂子。 (其實戰士授田大多是給奇怪的山林地,那些老兵還得自己開地真的很慘。所謂耕者有其田絕大多數的情況就是把原來該田地上的佃農轉換成自耕農。)

當然,我在這堆歷史巧合中我也碰過不少相關的人物,甚至辜家有幾個子孫是我高中的同學/學長,也見識過山中拿到戰士授田的老兵,小時候社區的保安也是老兵,後來年紀很大了又娶了大陸老婆有個年紀只比我大一點的女兒印象深刻,我也回去弔念過我母親家族小時候長大的台糖社區,當初剛來台百廢待興,他們很快從台北被分配到鄉下的這個地方,可是雖然鄉下,卻有個日本人留下的眷村相對生活條件尚可,如今連廢墟都很難找到,不慎唏噓,當初這個地方我外婆後來轉任高中老師,學生中跟她的兒女中出了許多台灣有頭有臉的人物(舉個例,馬英九時代的台北市副市長白秀雄是她的學生),但如今卻又回歸鄉下,很難想像再次出現同樣等級的人物。

固然,這是歷史的巧合給了委員長大禮物,但他還是適當的運用了。

user avatar

因为土改是美国50年代初冷战政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老蒋流窜台湾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必须靠美援活着,你不想土改不要紧,想不想要美援?

美国在其援外计划中,一般都包含有帮助受援国实施土地改革的内容,对于包括台湾在内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美国更把推动土地改革作为美援最重要、最优先的项目之一。[1]
1950年代美国积极协助亚洲各国推动土地改革,在台湾则透过“中国农村复兴与联合委员会”提供技术与经费的协助。[2]
事實上,當時台籍及外省籍地主在政府中的代言人均反對土改。蔣介石之所以挺住內部的反對聲浪,關鍵在於國民黨對美國的依賴及後者的態度。……二戰後,冷戰格局形成,在美國的圍堵戰略中,在紅色區域的外圍推動土地改革是重要的防滲透戰術。……在與台灣之間的經濟援助協議中,美國就直接規定,實施土地改革是援助的必要性業務。[3]

为了解决冷战一线国家与地区的潜在农民反抗问题,美国将土改作为冷战初期的重点工作狠抓实干,1951年美国农业部成立了一个土地改革问题跨司委员会,专门负责在海外推进土改运动。美国总统杜鲁门、大法官道格拉斯亲自上场,鼓吹必须要解决亚洲农民的土地问题,并将其视之为与共产主义进行对抗的必要手段。

警惕美国打土改牌.jpg

我在这个回答:

里边说过,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改变了自己的东亚政策,决定重新为老蒋提供援助,挽救了已经濒临崩溃的台湾经济。在之后的近十年时间里,如何争取美援一直都是国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美援要是没了、或者是被削减了,那么台湾的经济马上就要出大问题。因此老蒋实施了一系列非常有意思的政策,其中包括重用以胡适、雷震为代表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在美国主导下与日本签订和平协议,积极拥抱美国主导的各项经济政策,等等。

其实纯粹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台湾进行土改的意义不大。毕竟美国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台湾农业发展基本已经见顶,没啥潜力可挖了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already highly intensive, does not offer scope for enough expansion to more than keep pace with population growth.[4]

而从政治角度来说,这事就更有意思了。国共内战的时候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曾经提出过应该在国统区实施土改,以争取农民支持,与共产党打对台戏。47年魏德迈受命调查中国情况,以帮助美国政府决定是否应该向蒋介石政府提供援助——魏德迈乃是中华民国的老朋友,“黄金十年”的首倡者——最后他在中国转了一圈,向国务院交了一份报告,报告中指出国民党应该进行土改,以减轻农民负担、争取民心。为了争取U.S Dollar,国民党拍着胸脯表示这事没问题,兄弟我答应了——然后美元到账之后老蒋根本不甩这茬,开开心心打仗去了。至于承诺好的土改问题……

1948年初《援华法案》通过后,根据法案设立的农复会却迟迟没有动静。美国舆论对国民党政府在土地改革上的拖延感到愤怒。蒋廷黻5月份在大公报上发言,声称中国政府正采取具体步骤,美方不应以其迟慢感不耐。7月,时任职地政处的汤惠荪北上考察土地改革的情况。在河北,傅作义正在进行土地改革的实验,山西的阎锡山也在进行所谓“兵农合一”的土地改革试验。事实上,两地的土地改革并无实质成就。但是,汤惠荪大概为了尽早达成农复会援助事宜,在报纸上鼓吹华北土地改革的成就,声称华北各地推行已见成效。[5]

这是完完全全把美国人当凯子耍。所以等到50年美国重启对华援助之后,如何从美国友人那重获信任几乎是摆在老蒋面前的最大问题之一。所以大家终于算是洗心革面,通过各种办法来展现诚意,告诉美国人我们已经改过自新了,不忽悠你们了,真的。对当时的台湾来说,是否进行土改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政治问题,你可以看到国民党官员在与美国官员沟通的过程中反复不断地提及此事,并将其作为争取美援的重要筹码:

Regarding economic reform Governor Wu spoke of the need for more production, free enterprise and land reform. In regard to the latter he has written General MacArthur to ask for guidance in putting into effect a land reform program based on that used in Japan. Dr. Wu spoke of the desirability of putting a social security plan into effect.[6]

所以很多人认为“老蒋及其手下在台湾没有利益关系,可以放手发动土改”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也是台湾之所以能够土改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这解释不了蒋介石在台湾进行土改的动机。其实想一想就能知道,对在岛内进行极限高压统治的蒋介石来说,土改是他最紧迫的工作么?经济上有美援续命,政治上有反共做大旗,至于岛内民心,是你台湾农民飘了还是我老蒋提不动刀了?二二八图图的少了是么?

正常人很难理解二二八之后蒋介石在台湾建立的是怎样一种恐怖统治,咱们看一张图就能明白:

二二八发生在1947年2月,这之后台湾的通货膨胀是直飞天际,吃米?吃个屁!如果搞土改是为了争取民心、缓和社会矛盾,那矛盾激烈的时候不执行,矛盾缓和下来了反而大力推进,这就非常灵性。

台湾的土地改革严格说起来可以上溯到1947年的“三七五减租”,然而有意思的是通货膨胀最严重的1948年这个政策执行得相当一般,等到老蒋在大陆败相已显的1949年,这个政策的推行力度反而加强了——同时国民党开始对美国大打土改牌,表示我悔改了,给我援助罢!等到了1951年,美援和美国专家都过来了之后土改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而且不要以为党国大员们没有反对过这个政策:1951年台湾开始实施公地放领——就是将出租的公有耕地直接送给农民,然后按照产量的2.5倍你十年分期偿付,十年之后这地就是你的了——许多官员对此强烈反对,然而主导台湾农业政策的“农复会”里的美国人表示你们TM谁啊?我们这讨论土地改革呢有你什么事,硬是给怼回去了。

其实在50年代初,台湾进行土改是具有后来无法比拟的有利条件的。其一是老蒋几乎没付出任何真金白银就把土改给办了——公地放领没花钱不说了;后来1953年老蒋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让地主直接把地分给农民用的是70%实物土地债券(土地上稻谷、甘薯产量的2.5倍分摊十年),30%公营事业(台湾水泥、台湾纸业、台湾工矿、台湾农林四大公司)股票。然后1964年股市大跌,股价一泻千里,群众请愿之后政府勉为其难,又回购了大量公营事业股票……

那么第二个有利条件是什么呢?是二二八加上白色恐怖,导致岛内地主根本不敢发表意见,只能喜迎土地改革。而党国在接收台湾之后掌握了大量生产资料尤其是肥料,想要收拾不听话的地主就跟玩一样,所以台湾土改几乎没有遭到什么阻力。

因此台湾的土改堪称冷战时期之土改典范,其过程之丝滑以至于后来台湾专门建了一个土改纪念馆,并被作为先进典型被美国人拿出来教育其他国家。而老蒋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美国人大量好感,拿到天量美援,双赢,简直赢麻了。

以上。

参考

  1. ^ 张健.美援与台湾经济发展[J].美国研究,1991(01):25-51+3.
  2. ^ 台湾“文化部”·台湾大百科全书·土地改革
  3. ^ 钟永丰. 我等就来唱山歌[M].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4. ^ Report by the Interdepartmental Committee on Certain U.S. Aid Programs
  5. ^ 汪小平. 美国与1950年代台湾地区土地改革的缘起[J]. 晋阳学刊, 2017(2).
  6. ^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by the Ambassador at Large (Jessup) Taipei , January 16, 1950.
user avatar

在大陆:我真的有大量的土地

在台湾:大量土地真的不是我的

user avatar

国民党,在南京,在台北,自始自终主张赎买式土改。可以批判其革命不彻底,向地主阶级妥协。但是必须知道这一不变的思路,才能理解变化的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判断其它贴的真伪。

user avatar

1.国民党跟地主紧密相连,土改就是革自己的命

2.412以后,国民党基层彻底被毁;加上地方军阀各自为政,国民党的各种命令根本就下不去

3.地主为了抵制国民党的土改,就把国民党派来的土改专员污蔑是“共产党”将其杀害。据国民党元老,浙江省主席张静江回忆:当年浙江省按照国民政府的要求进行土改,结果有60万参加土改的国民党员被地主杀害。土改作罢。

4.去台湾后,美国给援助前要求国民党土改

5.台湾有很多土地是日本人的,直接以“敌伪资产”没收发给农民

6.台湾地主跟国民党没什么联系,改起来容易些。

那些说土改这不好那不好的人,建议看看这几个数据:


据《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一书提供的数据,1947年中国的水稻产量只有180斤。因中国化肥工业为零;1947年中国粮食亩产量甚至比几千年前的西汉王朝还要低32%

就这农业产量,就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都得土改了。

据林业专业知识服务系统提供的数据,1949年建国时中国森林覆盖率仅有11.7%

【地主家小姐的口述历史:民国中等地主家庭的真实生活和春节【新春特别加更】-哔哩哔哩】

看看那些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国家和美国,哪个没有进行土改?

英国圈地运动、美国西进运动、俄国农奴制改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