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
“爱情”的核心并不是爱,而是Romance。
Romance是啥?其实是那种中世纪游吟诗人传唱的英雄传说——通俗点讲就是说书人讲的《说岳全传》《杨家将》这类的东西。只不过东方用来讲因果报应、忠孝节义、伦理道德,西方讲得更像《西游记》——带英雄美人的西游记。
这个东西还真没有一个对应的中文原生词来代替,只好称为“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的本质,是彻底的理想主义所透射出的强烈的勇气光芒。它本来是出于歌颂英雄主义的目的而被创作,但很显然创作者们发现了最能带来赏金和人气的是这里面的英雄-美人桥段。
观众本能的能感应到,无论是拥有这种勇气、还是成为这勇气的效忠对象,都会触发极大的精神愉悦,会直接带来强烈的安全感满足。
不必遮遮掩掩——这会带来加倍强化的性快感。
安全感是性欲的根基。性欲勃发,其实是安全感需求得到满足时的连带反应。这也是为什么金钱、权力、才干、信心能激发出性欲的根源所在。
性快感直接与人类的欣快感的底层机制相连,可以说是人类快感最直接的源泉,是最毋庸置疑的快乐之一。
浪漫感是可以直接购买性快感的货币,怎么可能不被人重视?又怎么不会被人捧得很高?
古人捧得不高,是因为生活极端不稳定,随时随地要面对饥荒、战乱、疾病带来的死亡威胁。
生产力发展了,Romance的“快感性能”排位就显然的提升了。
Romance在大众人生观中地位的提升,其实是一种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这其实是一种带毒、带瘾的危险事物,可惜这种警示对于享乐主义本位的现代人未必有实际意义。
“让我为了健康而拒绝快感……没有快感的健康的意义何在?”
为什么说“爱情”是带毒、带瘾的危险事物?
因为Romance和“爱情”之间是靠一系列的变异关联在一起的。
实际上,作为爱的最大原始出处,拉丁文版圣经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中,“爱”的原文不是Love,而是拉丁文Caritas,在最早的英王钦定本中,它被翻译为Charity。
中文里的“爱”用来对应caritas本来是极好的。可惜英帝国/美国所属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在近现代的大炽,不可避免的迁移了爱的指向对象,将原本近于慈善的caritas,迁移向了近于享乐、欲念的love。
而中文在“爱”上加“情”,更把这种迁移传神的表达了出来。
爱是超越的、神性的,而情是世俗的、人欲的。
爱与情相嵌,人类是将情视为本体,视为主要食材,而将爱视为修饰,视为调味品。
现在流行于世主流爱情观,其实不过是以爱为春药的欲望之和罢了。
当然是有毒,有瘾之物。
除非,把爱视为主体,而把“情”视为衍生物。
情胜于爱,只是一场一过性的毒瘾发作。毒品强烈成瘾,且边际效用递减,剂量上限终将致命。
情为欲生,欲必生恨,不恨不散,必恨必散。
爱胜于情,
爱是永不止息。
因为人类贪心又孤独。
渴望有种东西,可以战胜血缘的羁绊,肤色的偏见,民族的差异,财富的沟壑,礼教的拘束。
渴望有一个人,即使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势利、庸俗,是个二流货色,但还是爱你。
渴望对方爱你所爱,想你所想,不求回报,为你煞费苦心,为你喜怒哀乐。
渴望他懂你的灵魂,渴望他理解你存在的意义,渴望他到你的世界来看看,渴望他为你带来一盏灯,让你暖一暖。
渴望他承担你的寄托,成为你情感上的支柱。
你对他也如此。
之前不知道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
人类的孤独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残疾。
没有人能真正解救你的孤独,但有个人陪着,总归会好受一点儿。
就像瞎子和瘸子,在这世上互相搀扶着向前走。
因此千千万万被幻想冲昏头脑的“你”和“我”,以为爱情可以战胜俗世里那些根深蒂固的期待。
事实证明,大部分的“爱情”只是将生活中所有的荒诞,痛苦,龃龉拆开了一纤一毫摆给人们看,警告人们“爱情”是不存在的,或者转瞬即逝的,不堪一击的。
但人类的贪婪又有点可爱。
面对爱情,天生就像个赌徒。
谁知道这种像六合彩一样的东西不会发生在自己的头上呢。
赌一把也好,就一把。
反正过把瘾之后都得死。
因为傻子喜欢
而且傻子钱好赚
多数人营营苟且一生,其实就只是做个DNA链条传递者的角色,把自己的生命密码和生物多样性特征遗传下去以后就算结束了使命,其他都是多余。
那么,在这多余的无意义的人生旅途中,你既无思考生命意义,发现生命价值的智慧大脑,又无带领民众走向新纪元的神力,除了能够结合自己才貌与情绪,理解一下爱情的滋味,还能干啥?
宣扬一男一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是这一万多年来,配合一夫一妻制推广的政治需要,某种程度上,把并不普遍的、小心眼的、死心眼的心理及行为神圣化了,以便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细化责任制来促进抚育幼儿效率的最佳社会生活方式。
历史上,尤其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与公元后16世纪左右,有过几次大规模的群众宣传运动,宣扬一男一女之间爱情的神圣性,《关雎》、《蒹葭》、《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相当于打了几剂精神预防针,效果不错。这一点人们要归功于上古时期与中世纪末期的非政府组织—雅礼会,他们一直在不遗余力地神话一男一女之间长期的爱情,把我们乐礼会斥责为淫荡,从而压制下来了。
这个状态在生产力并未极度发达之前,还会再持续50-70年左右吧,但要做好一夫一妻制在逐步解散之前的松动时期,人类社会对爱情观念更加宽容的思想准备了。
未来几年宣传男女男之间、男男女男之间、女男女之间、女女和男男等,诸如此类的泛化爱情的作品会大量出现,去预言社会生活的新形态,这可真令人神往呀。
人无需教育就会沉迷:
傲慢、嫉妒、憎恨、懒惰、贪婪、暴食、虚荣、色欲。
这些东西很容易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然后他们的组合往往被包装的很好,有一个高尚和令人向往的外表,用来替代真正宝贵的东西,并且对道德共识进行了“免疫逃逸”,这种伪装的“宝贵”在欺骗道德自律之后,迎合了人内心的欲望,比真货更加流行。
比如:
傲慢+憎恨,常常被伪装成“正义”。
嫉妒+贪婪,常常被伪装成“进取心”。
傲慢+懒惰,有时候被伪装成“善良”。
懒惰+暴食,会被伪装成“小确幸”。
很多被歌颂的高大上的爱情,其实也是伪装的山寨货李鬼:
傲慢+嫉妒+憎恨+贪婪+虚荣+色欲。
本能低级元素多,兼容性广,滤镜高深、成瘾性强,当然地位高。
多少恶行是以爱情之名?
真货根本就不会出来说。
因为爱情是“所有人际需求”的集合。
一个需要对象像父亲无条件溺爱的人,和一个需要对象像心理咨询师一样认真倾听和回应的人,以及一个需要对象像明星一样外表出众光芒闪耀的人。
他们的需求截然不同,但他们都管追求的东西叫“爱情”。
“爱情”就是个无所不能许愿石:你的一切对对象的人际需求,都可以让“爱情”来满足。
当然被捧得高了。
从长期历史看,爱情地位高只是暂时的现象。
首先这很大程度是个近现代才有的事情。古代虽然也有爱情文学表明古人这方面的欲望,但绝大多数人不能像今天这样自由恋爱。定居地区大量搞包办婚姻(即使权贵后代也很难自由恋爱),非定居区有大量抢夺(而且人口远少于定居区)。
现在爱情地位高这件事和工业化,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以及20世纪兴起的消费主义浪潮密不可分。
放眼未来,高性能性爱机器人和人造子宫迟早要搞出来。这两件神器一出,家庭就要解体,爱情地位就会衰落。性爱机器人导致人和人很少再发生性关系,人造子宫导致孩子从工厂出生而政府可以甚至不得不实施真计划生育和社会化抚养。
没有了性吸引力和共同组建家庭的欲望,爱情就没有了根。那么会不会把爱情转移到机器人身上呢?会有新的情感,但这和近现代的爱情会有本质不同。比如近现代文学宣扬的爱情中的忠贞和承诺毫无意义了。又如现代消费主义宣传的提升性吸引力的各种行为也没有价值了。当政府像发低保一样发放各种“冰冰”模样或小鲜肉模样的温柔交谈力远超Siri的机器人时,爱情就基本退出主流了。
因为人类引以为傲的科学,完全解释不了爱情。
从揭短上来说,爱情是脱产阶层对生理冲动的高级粉饰。
从私有制下人性的祝愿层面上来说,祝愿一个人能脱产,能满足性冲动,粉饰还能被理解共情,这是极高的幸运。
一般来说最相信神话爱情的都是女人。男的特别对于条件好的相信爱情的我没见过几个。
爱情这个词是一个非常模糊主观概念的词,因为基本没有权威具体解释。我虽然有解释的能力但不解释,因为会和很多人冲突,避免认知冲突。
一般爱情多出现于影视剧言情剧,都是老套路了,一个高富帅突然爱上了一个普信女,两人经过磨难在一起的俗套故事。这就是爱情!
这里给大家谈谈女人的爱情定义,大多女人都说自己想嫁给爱情。
我们先美化一下,大多女人会倾向于这种情形,一个自己喜欢满意心动的男人,刚好也喜欢自己,然后两个人快乐在一起,结婚,就是嫁给爱情了!
感觉出问题没有!虽然说得很简单,其实问题很多
最主要就是这个“喜欢”,“心动”“满意”大多女人会对啥样的男人这样?这就是个问题
大多数女人喜欢心动,满意,喜欢的男人肯定是高富帅了,特别对于单身的女人。当然我不排除有些女人会和大多女人不一样,会喜欢某个特质,也会心动满意喜欢。
要能产生爱情,还必须这个男人也满意,心动,喜欢这个女生。这个时候大家都会问,高富帅会喜欢满意心动怎样的女生?
我举个极端例子吧,一个又丑又肥性格又差又穷又蠢的女孩说想嫁给爱情,刚好她满意心动喜欢的也是普遍女性眼中的高富帅。
这两个差异巨大的人怎么能匹配在一起,我们要怎么合理化这个匹配现象了,这个时候爱情就出来了。一个高富帅和一个土肥圆相互满意相互喜欢相互心动,这么不符合社会规律,人类常识的怎么解释?那就只有爱情了。
我说到这大家应该已经明白,能让一个不符合匹配条件的人合理化去匹配,只能用爱情来解释了。
所以为啥人类喜欢捧高爱情,因为爱情能包容巨大的价值落差,能让价值低的人理直气壮心安理得去匹配价值高的人。
其实大多数人口中的爱情不过也是语言腐败的一种而已。爱情也是种能打压人的话术。
比如女生因为阈值高对你不发情从而导致她不满意不心动不喜欢你,即使你的条件样样吊打她,但她会觉得委屈,遗憾,但是又舍不得你的优势或者自信觉得你能被她驾驭,或者觉得你被她吸引不舍得离开她,又不想觉得自己占了便宜还贪得无厌。这个时候,一个想嫁给爱情就是一个极致pua的话术了,一方面表明了自己的姿态,自己是一个有信仰的女人,你没法满足我的要求,没法给我爱情的感觉,如果你不想失去我,就去更多付出来争取给我爱情的感觉。虽然这种方式是种逻辑上不理智的赌注,但女人就喜欢去给供养者作啊,毕竟女人更喜欢情绪化做决定,所以她们常后悔,常觉得自己没法驾驭情绪有小脾气,你个大男人怎么这么不理解小仙女了,即使我说错了话你也不该给我计较,你个直男。
所以爱情这个词为啥这么受女孩子欢迎,因为她是一个能让女生理直气壮套利与满足自己幻想的话术。
人类从来没有单独把爱情捧得多高,人类是把一切强烈的利他主义精神都捧得很高,因为人性天然利己,不容易做到的东西当然就要歌颂。
忠孝节义,哪个不是捧,捧是爱情的特权吗?上面这四个,再加一个爱子之心,都是利他主义的典范,在人类历史上哪个不把爱情秒成渣?就说一个爱国主义,一个宗教信仰,广义上都属于“忠”,力量不知道比爱情大到哪里去了。
不要自作多情了,题主只是得不到爱情,看人家得到爱情的样子嫉妒得发狂,就甩锅人类,性焦虑也不必这样子嘛。
捧得那么高?有么?
联合国有上百个下属机构,从防止荒漠化到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没有一个管爱情的。
全世界有成千上万个奖项,从诺贝尔奖到巧克力摔角,没有一个奖励给爱情的。
大学里有数不清的课程,从量子力学到墓葬文化,开爱情课的寥寥无几。
看历史,二十四史上有国家的变迁各地的特产,而爱情只存在于野史八卦。
看未来,人们展望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但是爱情……偶尔提到了也是关于爱情是否会消失。
看当下,家人团聚、扫墓祭祖、庆祝国家生辰、纪念两千多年前的伟大诗人都有法定假期。但是谈恋爱没有假,请假都不行。
手动狗头~
简而言之,除了毒品,释放多巴胺最多的就是“性”。底层设计是这个样子,当然就会延伸出各种看似“合理”的文化。
回过头来,马尔萨斯陷阱困扰了中国古代两千年。其实就是一个人口过剩,自相残杀,人口增加,人口过剩的过程,但是每个朝代都说自己“受命于天”,都恨不得说自己能“王朝万代”,每次自相残杀都要喊“均田地”。每次王朝鼎盛都要尊儒……其实王朝更迭的底层逻辑,就是生产力不够发达。
我一直都觉得人类最大的优点和最大的缺点都是会编故事。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理想化,崇高化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本质上是追求快感,却延伸出那么多浪漫;本质上求生存,但是却提出那么多主义;本质上不劳而获,却非要谈法律权力……
不过,不管多么美的故事都离不开本质。没有那点儿快感的爱情,很少能维持得久。没有好处的主义,常常半途而废;没有利益的法律,经常推行不下去。
剥开故事美丽的外衣,许多东西既不崇高,也不伟大,甚至还很猥琐。
可是如同《少年派的漂流》一样,到底信哪个故事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因为爱情(love,包括男女、父子母女、兄弟姐妹,朋友)是可以真正剥开人的社会化外衣,显露出其原始本性的情感。
也是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血缘的传递的。
如果没有爱,那么剩下的全部都是社会化的东西,每个人都按照权力(支配他人)和财富(支配物质)的量级来匹配。
人类灭亡会更早的到来。
因为人类的知识、财富、权力截至目前为止都无法解决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死。
因为有死这个必然到来的结局横亘在我们面前,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走在一条从摇篮到坟墓的单行道上。
一个不可避免的同时又完全未知的结局在等着我们。这是古往今来人们花费最多时间、金钱、精力也没能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所有的宗教都在向我们许诺一个死后的世界。西塞罗说“哲学的意义就在于让人们不再畏惧死亡。”但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客观的看它们近几千年来在这个问题上所取得的成就其实还是相当有限。
既然谁也无法让大部分人客服对死亡的恐惧,坦然而无所畏惧的在通往坟墓的道路上狂奔。这时候爱情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因为无论身份、地位、财产、权力上相差多少,在爱情里的两个人至少在生命的角度上是平等的。在人生这条单行道上有人和我结伴而行,当我闭上双眼沉入虚无的时候有人会守在我身边。有人会在我的身体化为灰烬之后在他/她的余生里记得我。这些都意味着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战胜死亡。
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情其实代表着人性里最基本的一个需求,那就是对死亡的抗拒。人类有无数种方式可以实现这一点,比如说立德、立言、立功,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宗教的解脱也是常见的一种。
在所有这些方式里爱情的优势在于它门槛最低、群众参与度最高,同时取得的成就又最坚实、最让人踏实。
你站在聚光灯底下,享受着人们的掌声,那一刻你觉得你战胜了死亡。你看着自己的书被印出来摆在橱窗里,一本又一本,你觉得它们应该一时不会被做成纸浆。虽然你不是萨福,但你也可以相信“在另一片星空下,有人会谈论我们!”这一刻你也觉得自己战胜了死亡。
但曲终人散的时候呢?当你在人们的掌声中离开,然后半夜醒来想起自己的什么东西丢在会场里了,你自己开车回去,看到空荡荡的会场,没人收拾的垃圾,宣传单页被随手扔在地上或者椅子上。那一刻你环顾四周只有不耐烦的工作人员,你还相信自己战胜了死亡么?
你看着整条街橱窗里的灯光渐渐熄灭,路灯的光照在你的书上,拖出一条长长的阴影,覆盖在一本《弃儿汤姆琼斯》上,然后你想了半天也想不起这本书里的任何一句话。你终于想起“特洛伊城破之后经年累月,谁为英父、览异邦之殊俗、睹城邦之异制”。然后你发现这还tm是用文言翻译的奥德赛。你觉得你还能战胜死亡么?
即使再怎么花团锦簇,人终究是孤独的。有再多人对我们微笑,再多人为我们鼓掌,再多的支持者、朋友、知己,我们终究是孤独的。当我们独自一人的时候,只要没能适时的睡去,我们就难免会陷入孤独。而一旦陷入孤独,我们就会从白天的外壳里蜕出来,回归到那个软弱、孤独、忧愁、对死亡战战栗栗的内心。
这时候爱情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因为这时候只有爱情这个借口可以让人陪伴在我们身边。当你看着灯火阑珊的城市的时候,只有爱这个理由可以让一个人站在你身边。万事皆空,但爱情相对不那么空,至少欺骗性更强,这是爱情能被抬到这么高的地位上的另一个理由。
爱情的另一个优势是虽然科技进步已经让它和生育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微漠了。但人们总归还是会觉得生命是爱情的结晶。在人类的社会里生育是最大的奇迹,也是唯一可见的创造生命的奇迹。创造生命就等于战胜死亡。这是生殖崇拜的基础。
也就是说在爱情这件事里其实涵盖了死亡这个终极问题的绝大部分解决方案。门槛低、参与度高,人人都可以分享。同时还从延续生命到战胜死亡的两个角度全方位的回应了死亡这个人生的最大难题。所以爱情的地位想不高也难啊。要让爱情回归生殖冲动,剥离全部光环,恐怕只能等科学战胜死亡之后了。
因为爱情很难。
被奉为崇高的,都是很难的东西。比如忠诚、正直、公义、利他、无私、牺牲……是没有人能够完全做到的。
因为达不到,所以崇高。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但是现在人们渴望的爱情,大多数时候不是那个艰难的爱情,而是一种被人宠爱、呵护、自己成为世界中心的「爱情」。
这种「爱情」可以给你的人很多,让你觉得被呵护、被宠爱也不是一件多难的事。甚至只要学习一些技巧、一些手段就能达到。
但是这样的「爱情」是有代价的。
因为你的爱是建立在私欲被满足的基础上。而人的私欲是个无底的深渊。欲望的黑洞效应会将你获得满足的阈值越拉越高。以至于你越被纵容,越不知足,越要索取,乃至索取更多。
到最后,先不说你的爱人还能不能满足你无尽的求索,单是你自己就会变成你最讨厌的那类人——自私自利贪得无厌之人。
这不是真正的爱情。
真正的爱情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你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真正的爱情是完全利他的。但这个「利他」与你所渴望的宠爱不同。真正的爱情应该总是为了你的益处着想,而不是总要满足你的欲望。
甚至有的时候为了你的益处,我不得不拒绝你的欲求。
这种爱,对爱的人和被爱的人来说,都是极艰难的修行。
是我们凡人皆尽一生所追求、却无法真正企及的高贵的情操。
所以爱情崇高。
它需要不断的操练、自省、试错、和忍耐。很多时候极其痛苦,叫人心如刀割,痛哭流涕。有的时候需要背负羞辱、承受委屈;还有时候为了ta的感受必须克制非常想做的一件事,再有的时候为了ta的益处,可能要断然决然离ta而去。
这样不舒服的爱、麻烦的爱、委屈的爱、舍己的爱,你还仍然渴望吗?
如果你仍然渴望,那么恭喜你,假以时日,你一定可以体会到爱情的崇高之处——它会让你和你所爱的人都成为这个世界上更加美好的人。
因为,爱情是进化之神赐予人类不多的『不是人人天生拥有』、但『人人都可以拥有』的东西之一。
爱情不是人人天生拥有的,你的父母亲情、兄弟亲情、姐妹亲情,这是天生的,虽然也很宝贵,但是既然天生就有,而且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可能被抬高到最高的位置。
爱情又是人人都可以拥有,什么叫『可以』拥有,就是你要是运气好、把握得好,你就拥有,但是如果你运气不好、自己也不争气,那就没有,这还是成为大富豪那样只有极少数人才能享有的机会,因为『人人』都『可以』拥有,所以更显得值得捧一捧。
想想看,一样东西,你天生没有,但是你还是机会获得,是不是让你更心痒痒?
既然所有的人都心痒痒,是不是这种东西基本无脑可以觉得全人类都可以接受?
那不就得了!
此外,爱情这东西还是和进化之神的终极目标一致,为了长期延续人类DNA,人类最好有爱情,爱情可以对让人类以自主方式配对,这样配对整体来说对于DNA延续更有利。
进化之神很满意,你看,神和人类都有充分理由崇尚爱情,所以爱情当然被抬得很高。
文明本身,就是概念和包装。
而语言,就是概念的集合和载体。
所以文明的奥妙,全在于语言之上。
仓颉造字,为什么会天雨血,鬼神哭?巴别塔的故事里面,为什么上帝要让人们说不同的语言?
语言是有魔力的。
而爱情,只不过是无数充满魔力的概念、故事、包装里面的一个而已。
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偏偏就是爱情的概念股被炒的这么高呢?
这和时代的特性有关,爱情这个概念的确非常适合一个和平的,消费主义主导的商业社会。
古今中外,所有震撼人心的故事作品,戏剧,歌剧,电影,主题永远脱不开两个主题
“爱情和死亡”
什么是爱情?我认为,爱情的隐喻是生殖,后面是新生命的诞生
死亡是人生最本质最底层的要素,爱情可以和死亡并列,你说其高度是不是应该是最高呢?
“爱情和死亡”,本质上就是“生和死”,这就是生命的全部故事
再往后,到精神层面。从轮回的角度看,所有的相聚,都是久别重逢;而所有的相聚,又有分离的那一天
“爱情和死亡”,在此又可以看成“相聚和分离”
而爱情,就是灵魂之间最热烈的相聚,你说应该不应该捧呢
如果一样东西地位真的很高,那是无须捧的。
恰恰是爱情在现实里地位非常低。
很多东西都可以打败爱情。
在很多力量面前爱情实在微不足道,于是人们才会去捧爱情。
正如你不需要去说金钱多么多么好,因为你已经在用了。
你却要论证爱情多伟大。
谢邀。
爱情=情爱+性爱。
睾酮和雌激素决定着性吸引,苯乙胺令人坠入爱河,去甲肾上腺素让人内心犹如小鹿砰砰直跳,血清素令人欢愉富有安全感,多巴胺让人兴奋而快乐。内啡肽令人产生类似于阿片的成瘾机制,对爱人欲罢不能。再之后催产素发挥作用,令人产生亲情的温馨感觉。
当失恋时,人会因为血清素的降低而痛苦和抑郁,会因为内啡肽的成瘾机制,对曾经的恋人无限思恋和渴望。
总的来说,爱情的秘密,实际是“自私的基因”通过激素,对我们大脑的操控,然后让基因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但人自诩为万灵之长,总想跳出这个框架。虽然总有人乐衷于纯粹的爱情,但绝大部分的人最终还是屈服于生殖。
屈服于生殖之前的人,大多数是无忧无虑的年轻人,也是歌颂爱情的主要群体。
善男信女,之所以歌颂爱情,是因为脑子里存在一个完美而理想的爱情。
渣男渣女,之所以歌颂爱情,是他们寻找一个个本能冲动对象,冠冕堂皇的借口。
绝大部分普通人,之所以歌颂爱情,既是表达自己爱对方,也希望对方爱自己。本质更加接近于一种互利互惠,这种关系,往往能较好的过渡到婚姻阶段。
至于屈服于生殖的人,对于那部分婚约幸福的人,没有不歌颂爱情的理由。
即便婚约不幸福的人群里,也有相当大的群体,会怀念曾经的幸福爱情,或羡慕渴望理想中的爱情。
也有一部分站在人类角度的学者或诗人,从人类繁衍、族群、家国的角度歌颂爱情的伟大。
当然,总有人会觉得爱情一文不值,甚至痛恨、厌恶爱情,但这些人终究是少数。
人作为生物物种之一。
生命的本质,无法摆脱不了两大根本性范畴:
生存+繁衍。
爱情作为繁衍的催化剂,无论你认为她高或者不高,或者如何看待她,都无法改变她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性。
这种重要性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
爱情,似乎低劣到了本能的地步?
恰恰相反。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爱情早就超越了生物性的范畴。
但人类的本质却是生物性的。
所以,人类从来没有真正得到过爱情。
有人以为爱情是人类捧上去的花瓶。
但实际,她是仰望不及的女神,人类从揭开她的面纱,目睹她真实的面孔。
无数人在内心里歌颂着,完美的那个她。
当把爱情放在哲学的角度来说,她是超越人类本能的。
她是缪斯的本我,也是人类意图站在客体的角度,对自身超我的认知。
因为相比之下,别的更容易得到,或者买到。
人生已经不易,
难得有这样一个状态,一场游戏提高对生活的看法,
并且还关系到种群的延续,
理所当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