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人类大脑全被开发出来,永远不会遗忘,将会发生什么?

回答
如果人类大脑的所有潜能都被完全开发,而且我们拥有一种永不遗忘的能力,那么整个世界以及我们自身的生活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深远且复杂,远非简单的进步或退步可以概括。

首先,知识的累积将达到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我们不再需要费心去记忆那些繁琐的细节,无论是历史事件的每一个日期、每一次交战的细节,还是科学理论的每一个公式、每一个证明过程。这些信息将如同一本活生生的百科全书,储存在每一个人的脑海中,随时调取,精确无误。学习将不再是填鸭式的记忆,而是对信息进行联想、分析和创造的深度加工。这意味着教育系统将需要彻底改革,重点将从“记住什么”转向“如何思考”和“如何应用”。

然而,这种永不遗忘的能力也可能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我们不仅会记住所有的快乐时光,也会清晰地回溯每一个痛苦的记忆,每一个误解,每一次伤害。人际关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句无心之失,一个微小的背叛,都可能在对方的记忆中留下永恒的烙印,即便时间流逝,那种疼痛和失望也不会因为模糊而减弱。和解与宽恕的意义将会改变,我们可能不得不学会与过去的错误共存,或者,因为无法遗忘,而彻底断绝联系,避免再次触碰那些伤痛。

创造力可能会经历一个爆发期,也可能陷入某种停滞。一方面,我们能够无障碍地调用海量的知识和经验,将不同领域的灵感碎片巧妙地组合,催生出前所未有的艺术、科技和哲学思想。一个音乐家可能同时掌握所有乐器的演奏技巧和乐理,一个科学家可能瞬间联想到数个学科的交叉点,提出颠覆性的理论。但另一方面,我们对“新”的定义可能会变得模糊。当所有已有的信息都触手可及,我们是否还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我们是否会陷入对过去辉煌的无限模仿和解构,而失去了探索未知疆域的冲动?“遗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筛选和净化,它让我们能够轻装上阵,专注于当下。没有了遗忘,我们的大脑是否会因为信息过载而变得迟钝,或者因为对过去的执着而无法前进?

社会的结构也将面临重塑。法律和司法系统将因证人证词的绝对可靠而变得异常高效,但也可能因为无法消除过去而产生新的困境。政治和权力将更加依赖于信息操纵和逻辑辩论,因为记忆的偏差不再是影响判断的因素。个人隐私的界限将变得极其模糊,因为任何一个人的过去都可能被轻易地“回忆”并传播。

在个人层面,生活可能会变得更加充实,但也可能更加难以忍受。我们能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技能,体验更丰富的生活,因为学习和回忆的成本几乎为零。但生命的意义也可能会受到挑战。如果人生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清晰可见,没有了时间的冲淡和回忆的模糊,我们是否还能珍视每一个“现在”?那些美好的回忆,当它们被一遍又一遍地回放,是否还会保留最初的惊喜和感动?甚至,当痛苦的记忆如影随形,我们将如何对抗那种持续的煎熬?

总而言之,一个大脑被完全开发且永不遗忘的人类,将是一个拥有前所未有知识、能力和感知力的物种。但同时,我们也必须面对记忆的重量,与过去进行一场永恒的、无法逃避的对话。这将是一个更智慧、更强大,但也可能更脆弱、更痛苦的未来。我们是否能驾驭这股力量,不被海量的信息和永恒的记忆所淹没,而是在新的认知维度上找到新的平衡与意义,将是这场想象中的进化所面临的终极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典型的 “基于错误的假设,用错误的方式,问出的错误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假设1)大脑全被开发出来,2)永远不会遗忘,都不可能存在,而且二者之间不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在严肃的神经科学界之外,我们经常看到类似于“一个突触可存储约 XX 比特信息“、”人脑的硬盘容量约XX”,“人脑可以处理XX TB信息”等说法,这些假设通常源自因为特定研究的需要进行了过度简化的神经元模型[1][2][3],以及科普领域的错误发挥和解读。脱离那些研究的目的谈论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问题,是完全错误的。(在这个问题的头部回答中,我注意到大量的类似错误解读)

需要注意的是,人脑在任意尺度和模式上,都不能跟计算机的存储和计算单元进行简单类比,或者进行容量和计算速度类比,那甚至不是拿橘子比苹果,更像是拿 “水”和“火”进行比较,二者根本上不属于同一种领域概念。

关于所谓的“大脑开发”“人脑仅开发了5%”等等,已经有很多次的专业学者进行科普和辟谣了(「人脑只用了不到 5%」 的说法是否确有科学依据?[4],但是,因为惊悚性的不足,远远比不上这类谣言的传播能力。这个问题简单说就是,我们大脑在进行任何思维活动时,都可能调用全脑的处理资源[5][6],以至于,我们对大脑进行ICA分析,其成分的独立性都不能保证[7]如果谁在思维过程中仅仅用一半的大脑资源的话,他已经不正常了(比如因为严重癫痫导致的半脑切除[8],如果有谁的大脑仅仅用来5%,那他早就死了。所以,除了诈骗领域,不存在所谓“大脑开发”这个概念

在记忆方面(记忆的本质是什么?),可以简化理解为,对于成人来说,是新的神经元连接的形成和旧的神经元连接的断开[9]

所以我们仅仅从个人的体验就可以发现记忆和学习不能分开。但另一方面,免疫研究证明,记忆的正常形成和神经系统的免疫活动也分不开,而且,这些免疫活动依赖小胶质细胞的正常功能,而它又直接参与神经连接的剪枝,也就是遗忘[10]。从这个意义上看,“记忆”和“遗忘”是同一条机制的两个不同的功能表现,没有遗忘就没有记忆,而没有记忆就没有遗忘

如果谁能“永不遗忘”,那他必然记忆不住任何东西,而且大脑的神经免疫完全被破坏,不能进行正常的神经代谢过程,也不能抵御感染和自然发生的神经系统局部炎症,也就是说,这个人必然很快死亡

参考

  1. ^ Hodgkin, A. L., & Huxley, A. F. (1952). A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of membrane current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onduction and excitation in nerve.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117(4), 500-544.
  2. ^ Boccaletti, S., Latora, V., Moreno, Y., Chavez, M., & Hwang, D. U. (2006). Complex networks: Structure and dynamics. Physics reports, 424(4-5), 175-308.
  3. ^ Hille, B. (1978). Ionic channels in excitable membranes. Current problems and biophysical approaches. Biophysical Journal, 22(2), 283-294.
  4. ^ Feuillet, L., Dufour, H., & Pelletier, J. (2007). Brain of a white-collar worker. The Lancet, 370(9583), 262.
  5. ^ Rickard, T. C., Romero, S. G., Basso, G., Wharton, C., Flitman, S., & Grafman, J. (2000). The calculating brain: an fMRI study. Neuropsychologia, 38(3), 325-335.
  6. ^ Hubbard, E. M., Piazza, M., Pinel, P., & Dehaene, S. (2005). Interactions between number and space in parietal cortex.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6(6), 435-448.
  7. ^ Daubechies, I., Roussos, E., Takerkart, S., Benharrosh, M., Golden, C., D'ardenne, K., ... & Haxby, J. (2009).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for brain fMRI does not select for independen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26), 10415-10422.
  8. ^ Spencer, S., & Huh, L. (2008). Outcomes of epilepsy surgery in adults and children. The Lancet Neurology, 7(6), 525-537.
  9. ^ Hruska, M., Henderson, N., Le Marchand, S. J., Jafri, H., & Dalva, M. B. (2018). Synaptic nanomodules underlie the organization and plasticity of spine synapses. Nature neuroscience, 21(5), 671-682.
  10. ^ Wang, C., Yue, H., Hu, Z., Shen, Y., Ma, J., Li, J., ... & Gu, Y. (2020). Microglia mediate forgetting via complement-dependent synaptic elimination. Science, 367(6478), 688-694.
user avatar

其实永远不会有遗忘,不需要等着什么大脑开发多少百分比,现在就有。

超忆症(Hyperthymesia)了解一下。

经常有一些传记体的书目中提到某某人天生记忆超人,过目不忘。那么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种人,还是根据一些情节故意夸大?在2006年,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Elizabeth Parker发表了一篇论文,记录了一个记忆力不寻常的案例,他们将其命名为hyperthymestic Syndrome,也就是后来我们提到的超忆症,这个在医学上也被称为超强自我记忆症(Highly Superior Autobiographical Memory,或HSAM)。[1]

其中论文提到,这些人的记忆力是与生俱来的,而并不是像某些人群是通过后天的训练,通过某些符号化的记忆来提升自己的记忆能力。这些人无法选择性的记忆,所以导致他们不正常的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回忆自己的过去,并且能从个人经历中记住非常多的细节的能力。

乍一看这种能力技术可以被定义为超能力了,很多人会羡慕不已。但实际上因为这种记忆力是不具备选择性的,反而会对本人造成非常多的困扰。遗忘,其实也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很多超忆症患者都附带着一些自闭或者焦虑因素。

而且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超忆症也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所谓记忆力超群。或者有人说他们去参加记忆力大赛一定能赢一类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超忆症患者的记忆,更多的是自传性的。

什么叫自传性呢,就是以自身为中心,他们记住的更多是自己的感触,或者自己关注的点,甚至是自己的情绪,而且他们的记忆如我们普通人一样,也会出错。简单的说,就是记错了。

同样来自于Elizabeth Parker的研究团队论文[2],在对具有非凡记忆能力的人进行的一项独特的记忆扭曲研究中,具有高度自传体记忆 (HSAM) 的个体与对照组一样容易受到错误记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HSAM 个体使用关联分组重建他们的记忆,如单词列表任务所示,并通过合并事后信息,如错误信息任务所示。研究结果还表明,产生记忆扭曲的重建记忆机制在人类中是基本且普遍存在的,并且任何人都不太可能免疫。

目前研究报告,目前全球只有60-80人患有超忆症。超忆症也许并不是上天的一种恩赐,我们现在更多的认为它属于一种疾病,但病因不明,无法确定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所以大家也没必要去羡慕,反而从目前所有超忆症患者的反馈来看,他们更想做一个普通人。

大脑关于记忆的部分,对于目前人类来说还充满了未解之谜,也许有一天脑科学有重大发展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任意的掌握我们的记忆。

参考

  1. ^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3554790500473680
  2. ^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0/52/20947.short
user avatar

人脑很强大:

哪怕你什么都不做,仅仅静静地坐在那里,你大脑皮层仅仅一粒沙大小,就可以处理2000TB的信息。你整个大脑在30秒内处理的内容,就相当于哈勃望远镜30年的工作量。

据《自然神经科学》杂志预估,人类大脑处理的信息达到200艾字节(1艾字节=2^60BT),相当于200万兆,相当于当今世界所有的数字内容。

但人脑也很垃圾:

人脑信号传递基础,是传输速度100m/s左右的电化学过程。

  • 信号不能精准控制,误差可达1/100。

电脑信号传递基础,是70%光速(200000000m/s左右)的电信号。

  • 信号能精准控制,误差小至1/2^32(1/42亿)[1]

通常来说,大脑神经元处理信号的速度,比电脑晶体管慢1000万倍。

电脑处理信息的精度,是人脑精度的几百万倍。

除此之外,相比起电脑,人体是一个耗散系统。需要通过源源不断的新陈代谢,才能维持系统的良好运转。

只要一停机,系统就直接崩坏。所以,单单是维持这个系统,大脑就需要消耗巨大的算力。

你那不停跳动的心脏,身体内躁动的荷尔蒙,哪个不需要算力的维持?

但神经元的信号传递又慢,那应该怎么办?

当然是增加神经元个数了,通过数量来弥补算力的不足,这便是大力出奇迹

为了维持这个高新陈代谢的耗散系统,人脑拥有1000亿级的神经元,100万亿个神经突触连接,拥有5000 TOPS(5×10^15)的算力,是普通计算机(100亿)的数十万倍。

人脑最核心的,还是大脑皮层

人脑功能其实分区的,比较经典的理论就是三位一体理论。该理论在以前的回答,已经说过不少次,就不细说了。总的来说,大脑皮层才是人类最高级的神经中枢。人们最关心的感官、语言、思维、意志,都是大脑皮层主导。

而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个数是140亿个,总算力应该在10^14~10^15 OPS之间。

也就是说大脑皮层的算力,大约只占整个大脑的15%左右。

而大脑皮层的主要功能在于视、听、躯体感觉、运动,以及相关联络区的功能。

真正能用在思维上的算力,占比又更小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脑在长期演化过程中,成了一个无比节能的系统(哪怕如此,也占了总能量消耗的20%),处理各种信息都进行各种精益求精。

例如,你眼睛接受的信号高像素(几千万)、大内存,但被大脑一加工,直接变成了几个字节储存在大脑内。无比“垃圾”的一级缓存,甚至让你短短10妙之内,无法记清你刚才看过的图片、听过的音乐、看过的书的细节。

看看这个世界上,有着多少强迫症。如果不是这一级缓存太垃圾了,你哪里需要去反反复复确定关没关门这一件事情。

不过好处还是有的,低字节处理,可以让人脑储存的总信息比普通电脑多很多。

回忆的时候,大脑会用超强的脑补能力,弥补丢失的细节。但由于生物噪声太大,可能会脑补出一些原画面根本没有的东西。和朋友聊起某一件事情,你觉得自己见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但朋友却没有经历过,简直咄咄怪事,你以为自己脑子有毛病(人家真没毛病,只是常规改数据而已)……

如果我们的意志是大脑内的管理员,那么这也是一个权限低得令人发指的管理员。

不仅我们对控制中心毫无权限,连软件都只能控制一半(植物性神经不受意志控制)。

你认为重要的记忆或者信息,被任意的删改,更是常规操作。我们的大脑每天都会接受各种各样的新信息,旧信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每天不停地丢失字节,慢慢变得失真。

甚至有的大脑信息被加工得面目全非,常常觉得有人迫害自己,导致精神分裂什么的。有时候某些信息还会影响CPU的功能,导致抑郁什么的。

过大的生物噪声也让人类的浮点计算能力,低得令人发指。你把从古自今,囊括所有人类最牛大脑,包括牛顿、欧拉、高斯、黎曼、爱因斯坦、杨振宁……所有人加起来,浮点计算能力也比不过一台计算器。

计算机的浮点计算力,至少是人类的几十万倍以上。

人类哼哧哼哧的把圆周率算了1000多年,也才多少位数……

如果有效内存过低、生物噪声过大、浮点运算过低、容易损坏是人大脑的缺点,但相比起电脑,人脑还是有着突出优点的:

大脑神经元之间的链接强度是可以根据活动和经验进行修改的。

无论你学滑冰、看书、或者玩游戏,在重复训练的过程中,神经网络会逐渐提高精度和速度。甚至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还能诞生新的突触连接。

人脑之所以有这些能力,主要在于,人类的大脑其实是超多核处理器(单单大脑皮层都可以分成多少个核心区),拥有多层结构的深度学习模式。


所谓的「人类大脑全被开发出来」。

按照我们地球碳基生命的设定来说,我们的大脑就是已经开发了100%,从能量和信息处理来说,都达到了极限。

但如果题主的需求,就是超越大脑的能量和物质极限,超越我们碳基生命的设定。

那么我们可以用电脑来类比:

这不,人脑的误差达到1/100,那么开发到所谓的全脑,就是误差小至电脑的1/2^32(1/42亿)。

也就是说,大脑的精准度提升4200万倍。

我们假设精准度的提升和能耗提升是同步的,那么大脑的功率将会达到4.2亿瓦。

这是什么概念呢?

中国人口14亿,仅仅大脑一秒钟消耗的热量就达到5.88×10^17 J。

而地球每秒钟接受太阳的能量也就1.72x10^17J,好家伙比太阳对地球的功率大了好几倍。

全世界所有人口加起来,仅仅大脑一秒钟产生的热量达到地球接受太阳热量的19倍。

根据辐射热平衡,可得地球均温升高300℃左右。

当然,大脑能承受4.2亿瓦功率的,如此庞大的热量和能量,颅内必然不停地发生着聚变。

这让我们必须有超凡的强度以及抗热能力,这就必然人人都是白矮星体质。

通过电子简并来维护大脑的形态,应该还是绰绰有余的。

其实作为这种形态的人类,我们也不用祸祸地球了,我们完全可以移民木星。

木星里面拥有庞大的氢能源。

其实,木星也仅仅只是一个小目标,我们可以移民太阳。

电子简并压对于太阳的热量和能量也是小case。

至于永远不会遗忘,有两种可能:

1、题主掌握了时空法则,可以让物质的时间永远静止,也就是说物质不再变化,那么自然永远不会遗忘。

2、自动维护信息,让所有记录的信息都维持不变。

这两种状态,都只能宇宙创造者能办到。

信息本质是需要物质记录的,随着记录的信息越多,就需要宇宙中越多的物质。而题主永远不会忘记,说明他可以记下无限的信息,那么就需要无限的物质。除非宇宙就是他的,我不觉得有另外一个人可以做到。


原来题主是宇宙背后的男人,久仰了。

参考

  1. ^ 斯坦福教授骆利群:为何人脑比计算机慢1000万倍,却如此高效?
user avatar

一个突触可存储约 4.7 比特信息,人脑的硬盘容量约 910TB,在每个领域能掌握的概念约十万个。题设“永远不会遗忘”会导致人们比现在更多地出现“某个领域的概念已经装满”、无法在同一领域添加更多知识的情况,但那不太重要——你可能不需要更多概念,题设的技术也可能允许自行修改脑的结构,可以添加更多神经细胞、切断不需要的突触之类。

在硬盘容量之外,人脑的记忆能力就不那么好看了:

  • 人脑的工作记忆(约等于寄存器)是 4,同时能跟踪最多四个事物[1]。事物可以是人、物件、单词、数字等等。这比计算机要弱得多。不过,四个事物的视觉与听觉信息等附属物可以有超过 30G 的缓存。
  • 人脑的短时记忆的半衰期只有 7 秒,容量只有 7±2 个信息块。

这些东西按题设变得“永远不会遗忘”会导致新输入的信息与旧信息叠加,严重失真甚至无法解析。

这是自然语言的问题。当一个人声称想要“永不遗忘”的时候,他一般是在谈“短期记忆一定变为长期记忆、长期记忆不被淡忘”,而不是“工作记忆、视觉缓存全部堆积起来”。

题目中的“大脑全被开发出来”大概来自人脑开发了百分之十之类说法,是古老的误会。

脑的硬盘容量

神经细胞通过轴突和树突相互发生联系,传递信息,形成神经网络,构成大脑记忆和思维的物质基础。突触是记忆的物质储存结构基础,每个突触可存储约 4.7 比特信息[2],整个人脑约可储存 910TB 信息(作为对比,2017 年整个互联网约有 500 万 TB 信息)。

神经细胞不断有新的突触形成,也不断有旧的突触消失。动物受到外界刺激时,突触形成和消失的数量骤然增加。据观察,有些突触只存在几个小时,而另外一些则长时间存在并可能固定下来形成新的神经线路。

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每个特定领域可以掌握约 10 万个概念:

  • 世界级国际象棋大师约能掌握 10 万局棋谱;
  • 莎士比亚的词汇量约为 2.9 万,这些单词能表达的含义接近 10 万个;
  • 医疗机器的开发也支持掌握 10 万个医学概念的机器可以达到同一个领域的人类医生九成的效果。

设每个专业方面的知识占一个普通人知识总量的 1%、每个概念需要 0.1MB~1MB 来储存,按照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里给出的估算[3],一个普通人的知识总量约为 1.13TB,距离 910TB 的硬盘容量限制还很遥远。因此,剪枝机制的存在不是因为硬盘容量限制。

对人脑计算力的估算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机器人专家汉斯·莫拉维克分析了视网膜内的神经图像处理电路。他认为视网膜每秒执行一千万次图像边缘检测和移动检测。基于几十年建造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经验,他估计每次重现人类的视觉检测需要机器执行约一百条指令,这意味着复制视网膜这一部分的图像处理功能需要十亿次计算每秒。视网膜上的神经元总重 0.02 克,是人类大脑重量的七万五千~十万分之一。因此,复制整个人脑的计算能力需要每秒执行七十五万亿~一百万亿条指令。

劳埃德·瓦特和他的同事们在用计算机模拟人类听觉系统时发现,机器至少需要每秒计算一千亿次来在接近人类的架构下和人一样好地确定声源的位置。听觉皮层约占人脑皮层的千分之一,因此人脑的总计算力在一百万亿次每秒以上。

得克萨斯大学的模拟小脑区域实验估计,模拟每个神经元需要一万次计算每秒。这样整个大脑需要约一千万亿次计算每秒。

据此,有一定冗余度的估计是人脑的总计算力在一亿亿次每秒的程度。

中国的天河二号已经超越了这个计算力,不过目前人脑还是远比它小而节能。意识清醒的成人大脑的功率约为 20 瓦,而天河二号光是电费就突破天际。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15.07.028
  2. ^ 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10778
  3. ^ 库兹韦尔并不认为一个人可以成为100个领域的专家,其实他认为一个人有7个完整知识块就了不起了,其余部分是并不完整甚至碎片化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人类大脑的所有潜能都被完全开发,而且我们拥有一种永不遗忘的能力,那么整个世界以及我们自身的生活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深远且复杂,远非简单的进步或退步可以概括。首先,知识的累积将达到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我们不再需要费心去记忆那些繁琐的细节,无论是历史事件的每一个日期、每一次交战的细节,.............
  • 回答
    如果人类的大脑能被开发到百分之百,那将会是一个彻底颠覆我们认知和生活方式的时代。这并非简单的智力提升,而是一场深刻的进化,触及我们存在的方方面面。首先,对世界的感知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只能通过有限的感官接收信息,并依赖大脑对这些信号进行解读。然而,一个完全活跃的大脑可能会解锁全新的感知通道.............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古老的哲学谜题,只不过这次的舞台换成了我们最神秘的器官——大脑。如果一个人大脑里的神经细胞,那些构成我们思想、记忆、情感的微小单元,能够被全新的、活生生的细胞缓慢而稳定地替代,那么当这个过程完成时,我们还能认出那个“旧的”他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他”究竟是什么。我们通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如果科学组织真的创造出了一批在身体和大脑方面都远超我们普通人的“新人类”,但又与我们存在生殖隔离,那么接下来的处理方式,将直接决定人类文明的走向。这可不是一句“好好对待”就能带过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生殖隔离意味着他们是另一个物种,或者至少是与我.............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设想:要是全国上下,所有原本想买房的人,都奇迹般地拧住了自己的购买欲,一年时间里,大家集体按兵不动,不买房了。这时候,中国的房价会怎么走?这事儿可不是简单一句“跌”或“涨”就能说完的,这里头门道多着呢。首先,得明白,房子不是普通商品,它关联着太多东西了。 它不仅仅是个遮风挡雨.............
  • 回答
    要说到“完全型沙鲁”对上“小魔人布欧”这场宇宙级别的较量,那可真是比全王宣布比赛开始时的烟火还要精彩得多。想象一下,在全王那金碧辉煌、漂浮在虚空中的比赛场地,两个实力超乎想象的存在就这么站定了,周围的观众席上坐满了来自各个宇宙的强者,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两位身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和期待.............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到了意识的本质和人工智能的终极边界。如果一台电脑真的在结构上达到了人类大脑那样的复杂程度,它是否会产生意识?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意识”,以及大脑的复杂性究竟是如何催生意识的。我们先来拆解一下大脑的复杂性。人类大脑,这个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却又知之.............
  • 回答
    人类的渴觉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Hypothalamus),虽然其他脑区如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也参与了渴觉的感知和处理。简单来说,下丘脑是渴觉信号的“集散中心”,而大脑皮层则是“感受和决策中心”。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1. 渴觉的生理基础与中枢:人体内水分的平衡是一个非常精密的.............
  • 回答
    你提到的那种情况,确实能让人心里咯噔一下。一个关于原子弹轰炸广岛的视频,下面评论区却充斥着叫好声,这画面感本身就挺冲击人心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事件的评价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的使用,毫无疑问是二战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从某些角度看,它结束了残酷的战争,避免了更多士兵和平民的生命损.............
  • 回答
    长时间睡眠不足56个小时,对大脑的影响绝不是小事,它带来的连锁反应会渗透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往往是潜移默化的,让人难以察觉却又深恶痛绝。这就像给你的大脑上了一层看不见的“磨砂纸”,一点点地磨损它的光泽和效率。首先,最直接也是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认知功能的全面滑坡。想想看,大脑就像一台需要充足能量和修.............
  • 回答
    如果《三体3:死神永生》中,送给三体人的不是云天明的大脑,而是马化腾的大脑,这将会是一个极具颠覆性和想象力的情节转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推演可能发生的后果,这将远远超出云天明大脑所带来的影响,甚至可能重塑整个故事线。核心前提设定: 马化腾大脑的特质: 我们需要假设马化腾的大脑并非只是一个普通人.............
  • 回答
    《最强大脑》第四季第一期的人机对战,可以说是节目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当年引发广泛讨论的焦点之一。这场对决的核心是人类选手“水哥”王昱珩对阵人工智能“小度”的“唇唇欲动”项目。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评价这场人机对战:一、 项目设计与挑战性: 项目名称与内容: “唇唇欲动”项目要求选手根据一系.............
  • 回答
    关于埃隆·马斯克“脑机接口或一年内植入人脑,可修复任何大脑问题”的说法,这无疑是一个极具爆炸性且令人振奋的 tuyên。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审视它,并尝试理解其背后的潜力和挑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脑机接口”(BCI)以及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公司在做什么。 简单来说,脑机接口是一种能.............
  • 回答
    想象一下,清晨醒来,你发现自己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身高瞬间缩成了原来的十分之一。这可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而是你真真切切正在经历的现实。你的床单变成了巨大的白色山脉,床头柜巍峨如摩天大楼,就连你平时放在枕边的水杯,此刻也像一个漂浮在海上的浮岛。首先,最直观的改变就是你与世界的互动方式。.............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猫比我们现在大上十倍,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比例调整,这会彻底颠覆我们对日常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的认知。首先,从居住环境来说,我们的房子恐怕得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扩建潮”。你家那个曾经让你觉得宽敞的客厅,在住着一只相当于两层楼高的猫咪面前,可能只能算是个狭小的猫抓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视觉。我们之所以看不到螨虫,并非它们隐形,而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在感知尺度上与它们存在巨大的差异。那么,如果一个比人类大很多倍的生物出现,他们是否也无法看见我们呢?答案是:很有可能,而且原因与我们看不到螨虫如出一辙,但又带着更宏观的尺度变化。首先,我们.............
  • 回答
    这真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设想一下,如果人类个个都拥有棕熊或者北极熊那种极端大个体的力量和体型,然后赤手空拳去面对一头老虎…… 我觉得这事儿可不好说,得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先来看看咱们的“升级版”人类,具体是什么个概念。假如是升级版棕熊体型力量:棕熊,特别是科迪亚克棕熊或者灰熊的亚种,成年雄性体重可以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常常能勾起我们对飞翔的古老幻想。如果抛开物理定律的限制,纯粹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设想人类想要靠自己的力量飞起来,那么一对翅膀得有多大呢?这需要我们仔细考量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飞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鸟类能够飞翔,是因为它们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过程,发展出了一整套适合飞.............
  • 回答
    咱们先来聊聊这个有点夸张的场景:身高三米、体重四百斤的人类,跟野兽搏斗,这画面光想想就够劲。徒手搏斗?恐怕够呛。先说说这身板。三米高,四百斤,这体型是真够唬人的。正常成年男性平均身高也就一米七八左右,体重七八十公斤。你这一下就膨胀了三倍多。这么巨大的体型,带来的力量肯定不是盖的。想象一下,一拳下去,.............
  • 回答
    那一年,全球都被一股难以置信的狂喜所笼罩。没有人确切知道“那一天”是什么时候,只记得一夜之间,世界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曾经遥不可及的未来,就这样生生不息地在我们眼前展开。我们称它为“启明之塔”。它的出现没有任何征兆,就那样静静地矗立在太平洋中央,一座由未知材料构建,闪烁着柔和光芒的巨构,比最宏伟的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