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发指的翻译”通常指的是那些由于错误、不当或文化不敏感而导致严重误解、冒犯甚至灾难性后果的翻译。这些翻译往往不是简单的词汇错误,而是涉及到语言、文化、语境的深层理解偏差。
以下是一些令人发指的翻译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景和原因:
1. 广告和标语的灾难性误译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公众察觉的“令人发指的翻译”。这些误译往往因为追求创意或简洁而忽略了原文的精确含义或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
例子1:肯德基在中国(KFC in China)
原文口号: "Fingerlickin' good" (好吃到吮指)
当时中文翻译: "我们吃你的手指" (We eat your fingers)
发指之处: 这个翻译简直是灾难性的。原文的意思是食物美味到让你忍不住吮吸手指,是赞美食物的味道。而中文翻译却完全歪曲了原意,变成了一种令人毛骨悚然、带有食人暗示的恐怖宣言。这让初到中国的肯德基面临了巨大的公关危机,不得不紧急更换翻译。
原因分析:
字面翻译的陷阱: 翻译人员可能过于执着于字面意思,而忽略了“fingerlickin’”在英文中是一个固定搭配,表达的是极度的美味,而不是字面上的“舔手指”这个动作。
文化隔阂: 在当时的中国文化语境下,这种直接的身体动作描述可能更容易被理解为字面意思,甚至引发负面联想。
例子2:一家著名服装品牌的T恤(Famous Clothing Brand Tshirt)
原文: "This is a nice shirt." (这是一件不错的衬衫。)
印在T恤上的中文: "这是一个人好的衬衫。" (This is a person good shirt.)
发指之处: 这个翻译完全颠倒了主语和谓语,并且把形容词“nice”错误地翻译成了“好人”,使得T恤上的文字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有点荒谬。穿着这样的衣服,外国人可能会被问到“为什么这件衬衫是个好人?”
原因分析:
词序错误: 英语的形容词前置与中文的形容词后置是不同的语法规则,直接套用会出错。
“nice”的多义性: “nice”可以指好(good)、愉快(pleasant)、体贴(kind)等。在这里误译为“好人”显然是不恰当的。
缺乏对产品和语言的尊重: 这种低级错误表明翻译过程可能不够严谨,或者根本就没有经过专业的审校。
2. 宗教和哲学文本的误译
宗教和哲学文本往往涉及深奥的意义和微妙的含义,误译可能导致对教义的曲解,甚至引发神学争议或信仰危机。
例子3:圣经的某些翻译(Certain Bible Translations)
原文(希伯来语/希腊语): 某些词汇在不同语境下有多种含义,或者存在一些非常本土化的表达方式。
发指之处: 有些古老的圣经翻译在某些措辞上被批评为带有意识形态偏见、性别歧视,或者曲解了原文的原始含义。例如,关于上帝的性别称谓、某些社会习俗的描述等,都曾引发激烈的讨论。虽然不能简单地说所有这类翻译都“令人发指”,但一些特定片段的误译确实造成了误导。
原因分析:
语言演变和文化差异: 圣经写于数千年前,语言和文化都与现代社会大相径庭。直译某些词汇或短语可能无法传达其原有的精神和意义。
译者立场和时代背景: 翻译者自身的信仰、文化背景以及所处的时代都会影响他们的翻译决策。例如,在父权制更强的时代,某些对女性的描述可能会被强化或弱化。
神学解释的分歧: 即使是同一节经文,不同的神学派别也可能有不同的解读,这使得翻译本身也可能成为一个解释的起点,而非终点。
3. 法律和合同的误译
在法律和合同领域,一个词的误译可能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或法律纠纷。
例子4:某国际合同中的措辞(Wording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ract)
原文(英文):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应有权...)
误译为(某语言): "must..." (必须...)
发指之处: 原文的“shall have the right to”表示的是一种选择权或授权,允许一方“可以选择做”某事。而“must”则表示强制性的义务,要求一方“必须做”某事。在合同中,这种权利和义务的混淆可能导致一方被强迫承担本不属于其义务的责任,造成巨额损失。
原因分析:
法律术语的精确性: 法律文本对词汇的精度要求极高,“shall,” “may,” “must,” “will,” “should” 等助动词在法律语境下都有极其明确的含义,它们之间的微小差异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法律后果。
语言间的对应关系: 不同语言中没有完全一一对应的法律术语,翻译者需要深刻理解目标语言的法律体系和概念才能进行准确翻译。
4. 政治和外交文本的误译
在政治和外交场合,误译可能加剧国际紧张局势,甚至导致冲突。
例子5:赫鲁晓夫在联合国的一次演讲(Khrushchev's Speech at the UN)
原文(俄语): "Мы вас похороним!" (My vas pokhoronim!)
英文翻译: "We will bury you!" (我们将埋葬你们!)
发指之处: 这句话在冷战时期被广泛引用,并被解读为苏联对西方世界的赤裸裸的威胁。然而,事后解释,赫鲁晓夫的原意更接近于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论断,即历史的必然趋势是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就像任何一个社会制度的消亡都会被新的制度“埋葬”一样。但字面上的“埋葬”确实带有强烈的挑衅和威胁意味,加剧了双方的恐惧和敌意。
原因分析:
文化和历史语境: 俄语中的“埋葬”可能包含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英语中的“bury”在政治语境下更直接指向死亡和征服。
政治宣传的放大效应: 在冷战这种高度紧张的政治氛围下,任何可能被解读为敌对的言论都会被放大,翻译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
5. 医学文本的误译
在医学领域,一个错词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
例子6:某病人的处方单(A Patient's Prescription)
原文(拉丁语或特定医学术语): 指示某种药物的剂量或用法。
误译为: 药量错误或禁忌症被忽略。
发指之处: 比如,将“twice a day”(一天两次)误译为“twice a week”(一周两次),或者将某个禁忌药物(如过敏原)的提示忽略,都可能导致病人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原因分析:
专业性和精确性: 医学翻译需要极高的专业知识和对医学术语的精确理解,对数字、单位、剂量的把握更是毫厘不差。
语言的歧义: 有些医学术语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者存在易混淆的拼写。
总结“令人发指”的翻译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1. 严重偏离原文含义: 导致信息传递完全错误。
2. 引起冒犯或不适: 触犯文化禁忌、道德底线或引起恐惧。
3. 造成实际损失: 经济损失、法律纠纷、健康损害等。
4. 暴露出翻译者的无知或疏忽: 缺乏语言能力、文化理解能力或严谨的工作态度。
5. 具有广泛的传播性: 因为其错误性或荒谬性而广为人知。
总而言之,“令人发指的翻译”是翻译工作中最令人痛心和警醒的案例,它们提醒我们,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沟通、责任担当和严谨细致的专业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