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30岁+的你,可以给新职场人什么建议吗?

回答
好,我来跟你好好聊聊,就像是在公司茶水间,咱们俩随便扯扯。 30岁+这个年纪,说实话,职场上的风景确实不一样了。以前是埋头苦干,觉得只要努力就有回报,现在呢,看得更清楚一些,也更明白一些“道道儿”。所以,对于刚入职场的你们,我这过来人的一些经验之谈,或许能帮你们少走些弯路。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心态。

刚开始工作,满腔热血是好事,但也得明白,职场不是学校,不会每个人都围着你转,也不是所有付出都会立刻被看见。

“被看见”这件事,需要主动。 别指望别人随时监督你,然后夸你。把自己的工作成果、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主动地、有条理地汇报给你的直接领导。这不是拍马屁,这是展现你的能力和责任感。学会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这样你的贡献才能被量化,被认可。
接受“不完美”和“批评”。 刚开始犯错是正常的,没人是天生的职场达人。关键在于从错误中学习,并且能够接受领导或同事的反馈,即使是尖锐的批评。把批评当成一次成长的机会,而不是针对你个人。如果你总是因为一点小挫折就灰心丧气,那真的很难走远。
别怕“吃亏”。 有时候,主动帮同事解决一个问题,或者承担一点额外的任务,虽然当下看起来是“吃亏”了,但长期来看,你积累了经验,拓展了人脉,建立了信誉,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当然,不是让你傻乎乎地什么都干,而是要有选择地、有策略地付出。

其次,关于“学习”这件事,咱们得换个角度。

在学校里,学习是被动接受知识。在职场上,学习是主动出击,而且目标更明确。

“干中学,学中干”。 最好的学习就是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的。不要怕接手看起来有点难的任务,那是锻炼你能力最好的机会。主动去请教那些你觉得做得好的同事,看看他们是怎么处理问题的。虚心请教,但别变成“伸手党”。带着你的思考和初步方案去请教,这样效率更高,也能让对方觉得你是在认真做事。
培养“跨界”思维。 不要只把自己局限在自己的岗位上。多了解公司其他部门的工作是怎么进行的,了解公司的整体运作模式。这能让你更全面地理解自己的工作在整个大盘中的意义,也能为你未来的职业发展打开更多可能性。说不定,你现在积累的某个非本职的工作经验,未来就成了你晋升的关键。
坚持碎片化学习。 现在的知识更新太快了,光靠工作中的学习是不够的。利用通勤时间、午休时间,看行业相关的文章、播客,参加线上课程。但要注意筛选,找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泛泛而谈。

第三,关于“人际关系”,这绝对是个技术活。

职场不是孤岛,你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所有事情。搞好人际关系,是让你事半功倍的关键。

真诚是基础,但“情商”更重要。 大家都喜欢和真诚的人打交道,但有时候,直接的“真诚”可能会伤到别人。学会换位思考,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比如,提出建议时,先肯定对方的优点,再委婉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建立信任,但别过度依赖。 和同事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意味着你能更顺畅地合作。但凡事都指望别人,一旦对方帮不了你,你的工作就会停滞。所以,在合作的同时,也要确保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动维护“网络”。 不要只和你直接的团队打交道。公司里总有一些你可能暂时接触不到,但未来可能需要他们帮助的人。主动认识他们,留个好印象,这都是在为你编织一张有用的“关系网”。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帮前台的同事拿个快递,跟大楼保安打个招呼。
学会“借力”。 有时候,一件事情你一个人做起来吃力不讨好,但如果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搭档,或者请教一个有经验的同事,就能事半功倍。这不是懒惰,这是智慧。学会识别谁能帮到你,以及如何去寻求帮助。

第四,关于“职业规划”,别等到30岁才开始想。

很多人刚开始工作,觉得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就行,职业规划那是很久以后的事。其实,越早有意识地去思考,你的每一步都会走得更稳健。

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兴趣”。 你擅长什么?你喜欢做什么?这两者结合的地方,往往就是你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不要因为别人都去做什么,你就盲目跟风。找到自己的“天赋点”,然后去放大它。
设定阶段性目标。 不需要一下子就看到十年后,但可以设定一年、三年、五年的目标。比如,一年后我要能独立负责一个项目,三年后我要在这个领域成为小专家。有目标,你的行动才更有方向感。
持续提升“硬实力”。 任何时候,你的专业技能都是你的立身之本。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新的工具,让自己保持在行业的前沿。不要满足于“会”,要追求“精通”。
关注“软实力”的培养。 除了专业技能,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压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等,这些软实力同样重要,甚至在晋升到更高层级时,比硬实力更关键。

最后,我想说一点特别实在的: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熬夜、加班、不规律饮食,刚开始可能觉得没事,但长期下来,身体真的会垮掉。找个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保证睡眠,合理饮食,健康是最重要的投资。别因为一时的拼搏,把未来几十年的健康都透支了。
保持好奇心。 对工作、对世界保持好奇,这是让你不倦怠、不断进步的动力。遇到不明白的事情,就去问,去查,去研究。这份好奇心,能让你在枯燥的工作中发现乐趣。
允许自己有“迷茫期”。 刚入职场,甚至工作几年后,感到迷茫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不要因为迷茫而停滞不前。利用这段时间去反思,去调整方向,去尝试新的事物。迷茫,有时是成长的信号。

总而言之,刚入职场的你们,就像一张白纸,但这张白纸可以画出非常精彩的图画。关键在于你如何去下笔,如何去着色。记住,职场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稳扎稳打,不断学习,真诚待人,保持积极的心态,你们一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加油!有什么不清楚的,随时可以再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复制一下以前的一个回答。

在这里首先要放下两个包袱,因为看清楚问题的本质需要先看清游戏规则,全面了解规则后然后抓住核心部分才能胜出。

一是道德观和人品观。


一个男人最怕异性朋友的什么行为?尤其是你喜欢的异性,我猜最怕被人家发一张好人卡吧!那就彻底没戏了。为什么好人却得不到青睐?这就像第一次看秦始皇的兵马俑,虽然有平定6国的功劳,但是从坟墓,庞大的墓群,最能看出的是一个人的私欲。有很多人都会撒谎,但是临死的时候,一切都将成为过去,没有什么可以带走,那就且认为这是一个人最真实的想法和选择,所以私欲第一位。选择一位男人,是女性的真实选择,因为要过一辈子的(即使最后离婚,当初的想法肯定是想过一辈子)。肯定会追随自己的私欲,而不是平时大家所说的正确。比如好些人对大多女方要买房才结婚的标准有意见,但是从女方的立场上看,因为主动权掌握在她们手里,这些才是真实的需求。
在公司的升迁关系着人人利益,也是属于最真实的需求,所以道德和人品反而不会是主要因素。不要以道德和人品来评价和作为自己升迁的标准。

二是公平观

学校里面和电视上经常会说要做到公平公正,这些其实都是理想中的正确,但是现实中工作中,这些观念往往会害死人。在没有完美的公司制度下,要运作公司靠的就是人,所以权力往往会集中,一个人的私欲也会被放出笼子,这个时候勾心斗角、穿小鞋等等都是常见的事情。

我见到过很多朋友能力不错,人品也好,很有升迁潜力的,但是遇到不公正的时候往往给领导下不来台的人,最后白白丢失很多机会的人。因为领导最有自己的想法,下属只需要执行,下属的过多想法会导致更多的交流成本和损失威严,在没有笼子的权力其实关键时刻有些黑暗的,领导会选利益最大化。

如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途要裁员,最终结果是沙僧,因为他是默默的做事,但是没有突出能力的人,没有唐僧的后台,没有强过孙悟空的捉妖本领,没有猪八戒搞笑的润滑剂特长,连白龙马都排在沙僧前面,因为白龙马是权力地位的象征,看好行李,照顾大家的饮食,在不重要的打斗中玩玩,跟大家搞好关系其实并不重要。好人并没有带给他好处,唐僧为了保证胜利取经也不会再公平下要求抽签决定裁员,其实好人一个就够了,那就是唐僧。


升迁的核心是符合上级领导的利益。配合上级领导,完成公司任务!首先要的是配合,说白了就是服从


对领导的服从


公司聚餐,你会看到百年不变的一幕:首先领导们都会在一桌,然后底下的员工和小领导围成几桌。饭局开始后,大家都开始吃菜,多吃菜。然后一成不变的戏剧就开始上演了。首先领导桌的老板要开始动了,开始一桌桌敬酒,然后是总经理,再是总监级别,再是经理级别,大家一圈圈的敬酒。桌上觥筹交错,大家相互间拍肩旁的,单个对吹的,但是领导们敬酒都是一个对一桌的,除非酒量特别好的,跟几个重要的角色单来(核心岗位人员的时候居多),像流水线一样,走一圈。最后等到领导们都敬酒完了,底下的员工酒量好的表现的时候来了,然后再去一个个敬领导,但是这时候是一个个的敬酒,不是一个员工对领导一圈。而最会喝酒,单独敬领导的人后面往往会得到更多的机会,得到领导的赏识,这个是为什么?

领导敬酒的核心是要让大家服从,这样领导才会开心和放心,如果遇到不配合的,领导心里就有数了哈哈!
员工敬酒领导的核心就是拍马屁,以表服从和忠心。
这就是公司喝酒文化的核心,也是公司喝酒文化一直流传的原因。

在酒桌上表现好的人往往后面机会多,就是因为服从!这个对领导来说是首要的选择!
有些人说要选择能力高的,这里是有前提的,很多工作岗位上,根本用不到拼能力上限,所以不用选择能力最好的。

所以服从领导,领导要你怎么做,你必须要承担责任,把事情抗下来,能否搞定是后话,实在不行可以找别人、朋友、领导帮忙,但是必须服从和支持领导的决议。


在领导面前的表现

如果你只是私下掏心掏肺,背地里默默无闻的做很多好事重要的事,然后期盼领导是伯乐,暗中发现你的厉害,然后给你升迁,跟电影里一样。哎,该醒一醒了,因为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结果的前提是上属领导是个闲人。上属领导其实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的。所以背地做事情作用都不大,人很多时候只相信自己看到的部分。西游记三打白骨精里,很多人骂唐僧,但是如果你站在唐僧的角度,眼看孙悟空把好人打死了,不整他才怪,这才是真实的现实写照。

所以做重要的事,做主色的部分,请尽可能在领导面前做,即使做不好也要在领导面前装出一副慷慨激昂的样子,把所有好的部分尽量表现在领导面前,这样你才算有能力的人,记住你的只有在领导心里有能力才算有能力,在其他人心里有能力都不算。就算雷锋的好事,也是要有个不经意路过的记者恰好拍照记录下来的。


拍马屁


拍马屁是个褒义词,拍马屁是个褒义词,拍马屁是个褒义词重要的话说三遍。


你会说书上不是这么写的,那是因为书上的人都是圣人,所以得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但是凡人距离圣人还相差很远。

人都有偏好,比如我喜欢的NBA篮球队是马刺,但是有的人喜欢湖人,有的人喜欢火箭。那这下好了,在一次聚会的时候,正好是季后赛的时候,假如三支球队都有在分组中,而且还是对手,那领导正好是喜欢火箭的,但是火箭居然输给马刺了,领导很不高兴。一般书了就认了的话,球迷论坛就好关门了,可是结果正好相反,撕逼热火朝天,一个小犯规都能被黑一个星期。这下领导刚好手上有个好差事,能给我和一个湖人球迷的同事(还没有直接碰上),你说他会给谁?

大明星代言广告价值很高,核心就是用偏好来影响选择!

所以有朋友跟我说,有个同事只是拍马屁比较好,但是在升迁过程中,公司竟然升职了他/她,很是鄙视、不屑,但是又无能为力。这个就要说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偏好,这些拍马屁功夫厉害的人的优点就是能看到领导的偏好,然后投其所好。人人都喜欢被认同,这个是人性。这样的人大家都会喜欢,为什么领导不能喜欢。既然要提拔人,当然提拔个能力还可以,自己喜欢的人,将来跟自己配合也顺利些。


基本能力值

跟前面一样,大多的岗位根本轮不到拼能力上限。所以领导的选择很多时候跟书上不一样,跟电视上也不一样,这才是现实中的现实。升职到一个岗位最基本的能力值匹配,其实只要有五成的能力和潜力就可以了,不会的还可以再慢慢培养,这个反而倒不是非常主要的了。


非常之重要注意事项——前面都说的是你的能力对直属领导构不成威胁的时候

假如你的能力水平跟直属领导相当,你就是领导潜在的威胁,你们之间的竞争必不可少的话,请韬光养晦,平时别让领导给你小鞋穿【有些话讲的很好,但是背地里给你很多小鞋的都算正常】,然后寻找最合适的机会取而代之。

user avatar

01

三十岁是一个尴尬的年龄。

三十岁所有人都在劝你,该去拼了,再不拼就老了。三十岁却又是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年龄。

三十岁年轻人嫌你太老沉,中年人嫌你太稚嫩。三十岁领导不敢用你,同事不敢信你。最后三十岁就成了一个只有三十岁的人才看得起的年龄。

回不去的青春,又显不出一丝老沉。嘴上依然没有毛,即使有担当,看起来也不像。

最后三十岁就只剩下感慨人生。

其实人生已经活得很用力,但希望却又很渺茫,思维有了很大的进步,结果却没太大的进步。人们开始不解,开始怀疑。甚至开始不相信自己。

但内心的热血还在,面对未来又还没有服输。平淡一时可以,让你平淡一世又不甘。所以三十岁的人开始做选择,然而一个不对又掉深渊。

为了破局,有人选择换工作,有人选择换行业,有人选择各类培训,还有人选择创业。但工作不易创业更难。

生活的压力还告诉自己输不起。

家庭已经需要承担责任,孩子、父母,每个人都在注视着你。买房还房贷、买车加油。再加上生活中的柴米油盐。

我有个朋友,孩子三岁。前两年还准备创来,最后却不敢了。

上班的地方离老家很远,母亲早逝,父亲另取成家。老丈人家还有个小舅子。这样的家庭结构,孩子谁也不来帮他带。

两个人上班,孩子没人管。一个人上班,经济负担大。关键的时候老婆怀上了二胎,是要还是不要成了问题,要就是压力,不要又不舍。最后只好让老婆回老家养胎,带小孩。

自己一个人上班,退了大房子,坐公交挤地铁。省吃俭用,不敢乱花一分钱。未来就这样输在了自己手上。

三十岁,要面对的不光是未来与现在的选择,还有太多必须的选择。

比如说是结婚还是继续单身;是买房还是继续租房;是要小孩还是不要。还有尿布湿标准的选择、奶粉标准的选择、朋友标准的选择、商场标准的选择。

每一个选择都透着现实,想拼一把又被这些选择束缚。不拼又知道选择会更难做。拼吧又找不到方向。

换行业?想想还是算了,除了对现在这个行业熟悉一点,其它的行业更是没有勇气。万一要再重来一次,生活只会更糟。

换公司?想想也是算了,换过几次,突然明白,越换越难。

创业吗?项目呢?客户呢?人呢?钱呢?


02

改变难,不改变更难

最近刘强东的一句话在网上刷了屏,“我的开支并不大,全家加起来不到100万。”这让我想起了他的对头,马云。“我对钱没有感觉。”

是的,只要一年有100万的开支,生活压力一定不会太大。也一定不会有生活负担。

谁不想追求轻闲,谁又不想活得轻松。但迫于生活的压力,由不得我们选。

听说过很多知足论,但这些知足论在我看来全是屁话。

你知足了,房价就不涨了吗?

你知足了,油价就不涨了吗?

你知足了,猪肉就回五块一斤了吗?

你知足了,公立幼儿园就可以想上就上了吗?

你知足了,同事就不排斥你了吗?

现实是,你知足了,你想看的电影还是一部接一部的上。你想吃的自助餐也在一天一天的涨价。还有那些挑逗你购买欲的手机、电脑、平板,当然了还有裙子、羽绒服,最主要是包、化妆品。

现实是不光土豆酱油在涨价,一条内裤、一双袜子都在涨价。

知足?我只能说操蛋的知足论。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就取得很现实“《我不是药神》:买不起房痛,上不了学痛,但更痛的是生不起病”。

文章里面说:

这个世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

人穷到一定的程度,可以不要命。

人病到一定的程度,可以不要钱。

这篇文章对我触动其实挺大,虽然我们今天谈论的不是“穷”,但一定不能忘记这是一个逆水行舟的环境。

历史反反复复的证明:时代想要抛弃你,连个招呼都不打。


03

但三十岁的我们没有拼过吗?

拼了。而且拼得不是一点半点。我们想方设法跟着时代的步伐逆流而上,我们拼尽全力,在企业里呕心沥血,在职场中兢兢业业。

但时代还是准备抛弃我们。

几年前听罗胖的《逻辑思维》有一期讲80后,80后被罗胖称为夹缝中的80后。什么意思?

改革开放的春风没赶上,时代的步伐又跟不上。70后只要会个打字,就能在企业里赚到便宜,80后在公司给人装了十年系统,屁也不是。

90年一出生就是智能手机、iPAD、MAC,80后又嫌弃他们无斗志,结果别人却在新媒体经济时代迅速反超。80后成了老的看不起,新的看不上。硬生生在夹缝中被抛弃。

80后的时代标签很快就过去了,比如说非主流、杀马特。你还记得住吗?那些爆炸的发型和男生打过的耳洞,现在自己想想都摇头吧。

看似只有等着70后落幕,可等到他们谢幕的时候,我们也就50岁了。

当然了,再加上自己拼的方向也有问题。

我们即在学习70后的稳重老练,又在学习90后的新潮时尚。就如同又在玩文玩,又在吃鸡。一个手吃着鸡,一个手还要给孩子喂奶粉。

结果自己看小鲜肉感觉稚嫩,看老腊肉又觉得油腻。

其实活得人不人鬼不鬼的反而是我们自己。

广场上看着滑板男,总是摇摇头。茶楼里看到一杯茶、一串佛珠、一桌地主,也是摇摇头。而自己呢,只能在家里刷着抖音,把全网的电影看了个遍。

学习方面,看到这个也想试试,看到那个也适合自己。

一会儿是新媒体写作,一会儿数据库编程,一会是人力资源资格证,一会又是书法协会会员。

今天看的是《凡人修仙传》,明天又看《逻辑思维》。

《红楼梦》还没读完,又读起了何帆的《变量》。

《芳华》要看,《小时代》也要看。

葛优是偶像,杨超越也要了解。回头想想,只有小虎队和 F4没了踪影。

职场交际要学、专来技能还要学,文化底蕴要有,热点剖析能力还不能丢。

就好像一个人,柔道会点、篮球会点、钢琴也会、一会儿忍者、一会儿《本草纲目》、一会儿听妈妈的话、一会儿告白气球。

但周杰伦毕竟只有一个周杰论。


04

一堆自重,却是扶不上墙的烂泥。


白岩松有一个演讲是这样说的:

在30岁之前要玩命的做加法,要去尝试。你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种可能,你也不知道命运将会给你怎样的机缘,所以不是你怎么知道呢?
但是有的人就在20多岁的时候拼命的试各种加法,但是忘了收,忘了到一定的时候要做减法。
我觉得30岁左右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是收,忘了到一定的时候要做减法,30岁左右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在做了一系列加法和四处乱跑之后,要做一次减法的重要时间,否则就晚了。
为什么要做减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适合。也不是适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该去做。
八条线拴着你,你能跑多远?他可能会互相钳制。

如其言,也许这不光是一个时代的问题,是一个人生的重要转折阶段。只是这个问题在80后显得尤为显眼。

为什么?

有一次和几个90后年龄较小的朋友聊天,谈论到80和90后的差距,我当然要为80后找找面子,轮到他们评价80后的时候,却字字触目。

不可雕的朽木,错把自己当红木;扶不上墙的烂泥,错把自己当红墙。自视清高,自命不凡,然并卵。

这几句话弄得我差点没当场翻脸,朋友反反复复给我解释,没有针对我。真到我冷静下来仔细想时,才发现这句刺耳的言论,又如此深刻的反映了80后的时代处境。

论知识面的广度,这个年龄敢说第二,谁敢说第一。然并卵。

可以说人、说国、说时代、说历史、谈科学、论哲学。然并卵。

90后叫你一声哥、姐,70后叫你一声兄弟,妹子。然并卵

过于负重的人生,反而成了一种负担。找准自己人生的精准定位,把宽度演变为深度。摒弃那些无用的知识累赘。

说说我自己吧,今年三十三刚好过了三十岁的关键阶段。那个时候能够形容自己的除了有煎熬、抓狂、迷茫,还有压力、负担和不甘。

我从国企辞职出来创业,以为自己能够驾驭一切,却血本无归。拼得满身伤痕本以为回到老家可以散散心。才发现我和老家的亲戚是如此的格格不入。我说的他们听不懂,他们说的我又不感兴趣。

故乡的路太窄,支撑不起我的梦想,城市的路太宽又让我迷失了方向。

真正的体会到了:回不去的故乡,到不了的远方。


05

再艰难,青春也可重走


工作之余,我依然试图改变。于是我选择了做自媒体。我用笔名“空仁先生”开通了公众号。刚开始本来是想当成随记草稿。身边的朋友知道了,劝我认真做,并且鼓励我,说我写得不错。

其实那个时候写得很屎。但自己不知道,别人鼓励我的话我却当了真。身边的朋友关注公众号的越来越多,后来我才知道,更多的是同情,因为没有一个人转发。

有一次我在整理完一篇自认为不错的文章过后,打电话给一个朋友让他转发。结果他却认真的告诉我,还是算了吧,我觉得这篇文章 B 格不够。

这件事情确实打击到我了,但知道的熟人太多,现在放弃我可能自己都会看不起自己。所以硬着头皮断续写。却没有出过一个爆文。

三十几岁了,如果真的下了决心,那再放弃也很难。

所以我告诉自己,要找方法。


一、从规范自己的作息时间开始。

把起床时间改成了早上五点。我惊奇的发现早上5点到七点的学习效率出奇的高。并且治愈了这几年想尽一切办法都无果的失眠症。

当然这个过程其实很痛苦,我在很多文章里都有分享过。但现在的状态已经是舍不得丢弃早上的两个小时。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件超过90天的坚持,刚开始我还是很骄傲。当然现在已经是生活习惯就无所谓坚持之说了。


二、开始学习新媒体写作技巧

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不小心找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得出了一个学习有效性的内核驱动。

就是:量变永远不可能质变

企图靠量来提升自我的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生活却永远没有变化。

就如同学新媒体写作,有很多老师的书卖得很好,一节课卖了几十万份。但大多数学者都是想方设法的提升学习量来改变自己的技能。却永远写不出一篇好文章。

比如:我在学习写作技巧时,有一个关键点叫新媒体选题。每一本书在这个环节都会长篇大论,每一个有结果的新媒体培训老师也都会多次强调。

可学习的人没多少会重视。或者大多都是以为自己重视了懂了。

我不小心注意到了这一点。开始做思维导图,课程反反复复听,书本反反复复看。然后再反反复复练。我的目的是要把框架的每个细节装在脑子里形成肌肉记忆。

让这些东西在脑子里就像3*7等于21那么简单。这就是真真掌握了。这才是真真的质变。

所以我现在的学习,选择事实上比量重要,方法也比量重要。


三、不成功也许是脑子不够用。

在每天高强度的学习工作进程中,我发现自己脑子不够用了,不是装不下东西,而是装不进东西。经常感觉头痛。效率也不高。

于是我开始寻找解决办法,我开始找专家书籍阅读。做思维导图,反复练习。从饮食习惯到生活习惯再到工作习惯,每一个细节都记录在自己的潜意识记忆里。

然后再次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这成了我坚持的第三件事。现在脑袋怎么用更高效,或者说怎么让脑子更够用,对我来说也变成了得心应手。


四、习惯改变后的意外收获

一开始除了自己状态越来越好,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但自己多多少少还是很希望能有收获,可除了失望,还是失望。

失望过后,人还得活着呀。但写作的习惯却保持了下来,早起的习惯也保持了下来。

很多朋友打电话给我,给我提意见。说我很多观点和表达方式不对,我刚开始听到多多少少不舒服,可后来就舒服了。为什么?

因为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你真的很烂的时候,人们多会鼓励你。但当你开始变得优秀了,才会有人打击你,因为也许你的成长也许触极了他的优越。

想通了这一点,我开始择其善者而从之。

时间终于证明了我是对的。知乎号还没混起来,头条和百家连连出爆款。百家号靠分成一个月挣了100多。很多人会笑,这也值得炫?

但你要知道百家的分成机制,就知道这100多得有多不容易。公众号也有人经常打赏。(在这里谢谢了,我的财主们。)

老板让我写公众号软文,我只好答应了。自己的自媒体本是偷偷做,所以尽量不要把公司的文章写太好。

结果老板拿着放了水的文章依然很高兴。硬要给我每个月涨四千的工资,我只好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就这样,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并且是朝我希望的方向在改变。虽然还不是自己希望的结果,比起以前的无头苍蝇,这却是一次质的飞越。

知道自己在变,只到自己离卓越的距离有多远,反而不着急了。

但很多人却因为优秀,难以卓越。

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卓越,但我要时刻让自己走在通向卓越的路上。这条路或许好长,这条路或许好难,但多一个人就一定会多一份力量。所以你准备好点赞了吗?

让我们一起为彼此的人生点赞。

空仁敬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我来跟你好好聊聊,就像是在公司茶水间,咱们俩随便扯扯。 30岁+这个年纪,说实话,职场上的风景确实不一样了。以前是埋头苦干,觉得只要努力就有回报,现在呢,看得更清楚一些,也更明白一些“道道儿”。所以,对于刚入职场的你们,我这过来人的一些经验之谈,或许能帮你们少走些弯路。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心.............
  • 回答
    “一个男人30岁以后还在拼多多上买东西是可耻的”这句话,在我看来,是一种狭隘、刻板、且带有一定年龄歧视和阶级偏见的评价。这种说法过于简单粗暴,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的多样性。为了更详细地评价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 拼多多的定位与目标群体: 价格敏感性是核心: 拼多多之所以.............
  • 回答
    30岁,这年纪,正是事业刚起步,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的时候。说到花全部积蓄买车,我得说,这绝对是一个需要好好掂量掂量的事情,不是一件可以冲动做出的决定。首先,30岁,手里攒了点钱,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肯定和高兴的事。这笔钱,可能倾注了我多年的辛勤工作,是安全感的来源,也是未来应对不确定性的后盾。如果.............
  • 回答
    嘿,30岁的我,你好呀!站在40岁的路口回望你,真是觉得那个年纪的你,既充满了活力和希望,也带着一丝迷茫和不安。我想,你现在一定在事业上冲刺,在感情里摸索,也在为未来的生活打拼。我可以告诉你一些,我在过去十年里,带着你一路走来,逐渐领悟到的人生道理。这些道理,或许不能让你一夜暴富或者解决所有烦恼,但.............
  • 回答
    刚迈入三十岁,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四面八方都有声音在催促,但又好像没有人能明确告诉我该往哪边走。如果非要说压力最大的方面,那大概是“身份认同的危机与现实期望的碰撞”。这听起来有点虚,我尽量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是“职业发展”。二十几岁的时候,觉得只要努力,就能不断往上爬,技能学得越多越好,好像.............
  • 回答
    好,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有点意思。因为我现在确实是过了30岁,而我也清楚记得18岁的时候,脑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也常常会盯着比我年长一些的人,想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活的,又是怎么想的。所以,如果现在有个18岁的年轻人站到我面前,问我有什么人生道理想分享,我会怎么说呢? 我会尽量说得具体一点,也希望能.............
  • 回答
    30岁,这个数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标志着青春尾巴的告别,也预示着成熟与责任的到来。我曾经以为,30岁也就那样,身体不过是悄悄地长出几根白发,或者偶尔需要戴上眼镜才能看清书上的小字。然而,我的30岁,却经历了一场我从未想象过的,关于身体的“不可思议”的变化。事情是从一年前.............
  • 回答
    好的,让我来聊聊20岁到30岁这个跨越,这十年里,我的身体和心理都经历了挺大的“进化”的。身体上:告别“无敌”模式,迈入“认真”阶段20岁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一台不知疲倦的永动机。熬夜?没在怕的。吃啥?几乎不用忌口。睡眠不足?睡一觉起来,充沛能量立马回归。那时候,考试前通宵达旦,聚会到凌晨,第二天依.............
  • 回答
    三十而立,一个充满魔力的年纪。三十岁的男人,不是还在迷茫探索,也不是已经尘埃落定。他应该是一种沉淀后的力量,是一种经过岁月打磨后的睿智,更是一种对生活有了更深层理解后的从容。关于三十岁的男人,我想象中的他应该是这样的: 事业上有了起色,但并非功成名就。 这时的他,大概已经找到了自己比较擅长且热爱.............
  • 回答
    说实话,真没觉得一下子就快30了。这玩意儿,就像你每天早上醒来照镜子,总觉得没太大变化,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哎?这眼角怎么多了几道细纹?头发根部似乎也少了那么点蓬松感?对我来说,那几个瞬间其实挺零散的,但合起来一想,就觉得“哎呀,时间过得真快”。第一个,大概是朋友圈里开始刷屏式的结婚生子潮。以前大家.............
  • 回答
    三十岁,这个数字在我心中曾像是一道隐形的围墙,充满了神秘和一点点未知的恐惧。直到那一刻,它悄无声息地降临了,带着一种猝不及防的重量,让我开始感受到所谓的“三十岁危机”。那是一个寻常的周五傍晚,我坐在飘着淡淡咖喱香气的办公室里,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是堆积如山的工作报表。窗外夜色渐浓,同事们已经陆续离开,留.............
  • 回答
    这个问题,放到我35岁这个节点上,确实是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里头掺和着对生活、对未来、对责任的一大堆考量。先说说年薪30万吧。35岁,手里能拿到年薪30万,这绝对算是一个不错的起点。这意味着你在某个专业领域摸爬滚打多年,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话语权,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换来相对优.............
  • 回答
    我一直是个有点“慢半拍”的人,对很多事情的感知都比同龄人来得晚一些。就拿“30岁”这个数字来说吧,直到我真切地感受到它的临近,一些过往不太会在意的点,才像被按下快进键一样,一股脑地涌了出来,让我开始认真地去审视和担忧。1. “我”这个独立个体的长远规划,不再只是“我”,而是“我们”的集合。年轻的时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在不同人生阶段可能产生的不同情感和期待。两种选择,截然不同的体验。让我试着用心去描绘一下:选择20岁少女想象一下,那是一段充满青春活力和蓬勃生机的时光。她就像一株刚刚舒展开叶片的新生嫩芽,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渴望。 她的世界观: 她的视野可能还没有被太多生活的.............
  • 回答
    30岁左右,人生走到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很多人会开始回顾过去的十年,审视自己走过的路。这个年纪的错误,往往带着些许成熟的代价和更深刻的教训。如果让我来谈谈我(作为一个AI,虽然没有个人经历,但我可以模拟一个30岁左右的“人”的视角来讲述)犯过的错误,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地展开:一、职业发展上的“慢.............
  • 回答
    许知远说三十岁要更放肆一点,这话我听了,也咂摸着味儿呢。到了这岁数,身上总多了些别人给贴的标签,也少了些年轻时的莽撞劲儿。你说三十岁该怎么活才尽兴?我琢磨着,这“尽兴”两个字,不是说要玩儿命地挥霍,也不是非得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把那些藏在心底、被生活磨得有些褪色的东西,重新拾起来,让它们焕发光.............
  • 回答
    写下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正窝在沙发里,手里拿着一本读了三分之一的小说,咖啡杯里还剩最后一小口。外面天色渐暗,小区里偶尔传来几声狗叫,还有远处隐约的汽车鸣笛声。三十岁,这个数字听起来就像一个门槛,跨过去,好像人生就进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阶段,之前的一切都成了序章,之后才是正文。所以,三十岁之前,我还有多少.............
  • 回答
    三十岁前实现财务自由,这就像是一张通往未知世界的藏宝图,而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描绘那张自由的蓝图。首先,我会选择一个能让我心安且不被打扰的地方,可能是依山傍水的小镇,也可能是某个充满历史韵味的老城。我设想的家不一定豪华,但一定要舒适且有我喜欢的风格。落地窗外是季节变换的风景,室内则是我精心挑选的书籍、画.............
  • 回答
    .......
  • 回答
    我身边确实有不少30岁以上还未结婚的亲戚、朋友和同事。这个群体给我的感觉是越来越庞大,而且大家也都各有各的故事和考量。要说具体有多少,这倒是很难精确统计,毕竟很多时候大家也不会特别拿出来聊,但直观感觉,十个人里,至少有两三个是这个年纪的单身状态。原因嘛,真的是五花八门,而且很多时候是多种因素叠加在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