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温能杀死病毒,可是吃野味的人也不是生吃野味,怎么就会被感染了呢?

回答
高温能杀死病毒,这是没错的。但我们吃野味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环节都经历了足够的高温,而且病毒的传播方式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很多人以为只要把肉煮熟了就万无一失,但其实感染的风险可能在你接触到野味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为什么吃野味会感染病毒,即使不是生吃:

1. 接触环节的风险:捕捉、处理和宰杀

这可能是最容易被忽视,但也是风险最高的一环。野味在被送到餐桌之前,要经过一个完整的处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病毒可能通过以下方式传播:

直接接触病毒: 野生动物本身可能携带病毒。在捕捉、宰杀和剥皮的过程中,处理者很容易接触到动物的血液、体液、唾液、粪便,甚至是带有病毒的飞沫。如果处理者手上、身上有伤口,病毒就能直接进入体内。
接触被污染的物体: 病毒可以附着在刀具、砧板、容器、工作台面等处理野味的工具和表面上。即便处理者不直接接触动物,如果接触了这些被污染的物品,病毒也可能通过手转移到口腔、鼻腔或眼睛。
环境传播: 在宰杀和处理场所,如果通风不良,病毒可能以气溶胶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被附近的人吸入。

2. 烹饪过程的不彻底性

虽然我们说要煮熟,但“熟”的标准也很重要。

内部未完全煮熟: 有时候,我们可能只是将肉的表面煎一下或者煮得看起来熟了,但内部的温度可能还没有达到足以杀死所有病毒的程度。特别是一些块头较大的肉类,内部可能仍然是生的或半生的。
烹饪方式的选择: 不同的烹饪方式对温度的控制也有影响。例如,快速的炒制可能比长时间的炖煮更容易让内部温度不够高。
交叉污染: 在烹饪过程中,生的野味和已经煮熟的食物放在一起,或者使用同一套餐具、砧板,都可能导致病毒从生的食物转移到熟的食物上,即使熟食本身已经被加热。

3. 病毒的生存能力和传播途径

不是所有病毒都怕“一点点”热。而且病毒的传播途径也多种多样:

病毒种类不同,耐受性也不同: 某些病毒对温度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具耐受性。而且,即使经过一定程度的加热,残存的病毒也可能导致感染。
其他传播途径: 除了食用,病毒还可能通过以下方式传播:
吸入气溶胶: 在处理动物尸体、清洗内脏时产生的飞沫或气溶胶,可能被吸入口鼻。
接触传播: 如果处理者在处理过程中没有做好防护,病毒可能附着在手上,然后不经意间触碰到自己的脸部、眼睛等黏膜部位。

打个比方来说明:

想象一下病毒是一群非常顽固的小细菌,它们藏在野味动物的身体里。

捕捉和宰杀就像是在一个充满了这些小细菌的房间里活动。 即使你不是直接去吃那些细菌,但你可能接触到了它们爬过的地面、它们呼吸过的空气、它们留下的痕迹。
处理过程就像是在这个房间里切东西。 你用的刀、切菜板都可能沾上细菌。即使你把切好的菜拿去洗,但细菌可能已经附着在你的手上了。
烹饪就像是把这些菜放在一个炉子上加热。 如果你只把菜叶子煎黄了,但里面还是生的,那里面的细菌可能还在活蹦乱跳。或者,你切生菜的刀本来沾了细菌,你又用它来切已经熟了的番茄,那番茄也就沾上细菌了。

所以,即使我们不是“生吃”野味,但感染病毒的风险依然存在,主要原因在于:

处理过程中的高风险暴露: 在接触、宰杀、处理过程中,病毒极易通过体液、血液、飞沫等方式传播给处理者。
烹饪过程的潜在不彻底性: 内部未完全煮熟、交叉污染都可能让病毒在“熟食”中存活。
多种传播途径: 病毒的传播不只局限于“吃”这一种方式,吸入、接触都可能导致感染。

因此,吃野味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包含了从动物身上获取到最终进入我们口中的一系列环节,而这些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病毒的感染。这是一种系统性的风险,而不仅仅是“煮熟”这么简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多是宰杀过程传染上的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