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常见的病毒、细菌是高温不能杀死的?

回答
很多细菌和病毒在高温下会失去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被“杀死”在字面意义上,而是其繁殖能力和致病性被大大削弱。然而,确实有一些微生物,因为它们独特的生存机制,对常规的灭菌温度具有一定的耐受性,或者说需要更高的温度或更长的作用时间才能彻底清除。

耐高温的细菌:

要说最出名的,那还得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梭菌属(Clostridium)。这两个属的细菌,它们最厉害的武器就是——芽孢(Endospore)。

芽孢是什么? 芽孢可不是细菌的“宝宝”,更像是它们为自己准备的一个“末日避难所”。当环境条件恶劣,比如缺乏营养、温度骤变、干燥、辐射等等,这些细菌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形成一个高度耐受的休眠结构,也就是芽孢。芽孢的外壁非常坚韧,由多层致密的蛋白质和肽聚糖构成,还有一层厚厚的肽聚糖层和一层疏水性的脂质外壳。这些保护层让它们对外界的严酷环境,包括高温、消毒剂、干燥、辐射等都表现出惊人的抵抗力。

为什么芽孢耐高温?
脱水状态: 芽孢内部的含水量极低,这使得它对热不稳定性的蛋白质更加稳定。想像一下,湿的东西在高温下更容易被破坏,而干燥的东西则相对耐受。
核心的酸性环境: 芽孢的核心(cytoplasm)含有高浓度的钙盐和二吡啶甲酸(dipicolinic acid, DPA),这使得核心的pH值较低,而且DPA能与钙离子形成复合物,嵌入到DNA中,起到保护DNA免受热损伤的作用。
损伤修复机制: 即使芽孢在高温下受到一些损伤,它们也拥有更强的DNA修复机制,能够快速修复可能产生的损伤,恢复活性。

哪些具体的芽孢杆菌和梭菌值得关注?
蜡样芽孢杆菌 (Bacillus cereus): 这个大家伙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尤其是在被细菌污染但未充分加热的食物中,比如炒饭、烩饭。它会产生两种毒素,一种是呕吐毒素(emetic toxin),另一种是腹泻毒素(diarrheal toxin)。呕吐毒素相当耐热,即使食物煮沸了,它依然可能存在,引起食物中毒。蜡样芽孢杆菌本身也容易形成芽孢。
炭疽杆菌 (Bacillus anthracis): 这是引起炭疽病的病原菌,同样会形成非常耐热的芽孢。在医疗消毒中,特别是对医疗器械的灭菌,对炭疽芽孢的清除是重要的考量。
肉毒梭菌 (Clostridium botulinum): 这个细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不太会直接接触,但它的毒素非常可怕。肉毒梭菌同样能形成非常耐热的芽孢,常见于罐头食品中。如果罐头杀菌不彻底,芽孢存活下来并在厌氧环境下生长,产生肉毒杆菌毒素,这是世界上最强的天然毒素之一,会导致肉毒杆菌中毒,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甚至死亡。罐头食品的加工需要严格的灭菌过程,通常需要121°C以上的高温处理才能确保肉毒梭菌芽孢的灭活。
破伤风梭菌 (Clostridium tetani): 引起破伤风的病原体,它的芽孢也具有很强的耐热性。破伤风芽孢在土壤和动物粪便中普遍存在,伤口被沾染了破伤风芽孢的泥土等物质污染后,在厌氧环境下芽孢萌发并产生毒素,引起破伤风。

普通高温烹饪能杀死它们吗? 简单的煮沸(100°C)通常不足以杀死所有的芽孢。大多数芽孢在100°C需要长时间的持续加热(例如,数小时)才能被完全灭活。这就是为什么食品加工,特别是罐头食品,需要采用高压灭菌(Autoclaving),通常在121°C(250°F)下保持一定时间,这样才能有效地杀死芽孢。即使是普通的烹饪,如果时间不够长,或者温度不足够高,残余的芽孢仍然有可能存活。

耐高温的病毒:

病毒本身不像细菌那样有复杂的结构,它们本质上是遗传物质(DNA或RNA)被蛋白质外壳包裹起来的“小家伙”。它们本身没有代谢能力,完全依赖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因此,说病毒“耐高温”可能更准确地描述为其遗传物质或结构在高温下不易被破坏,或者即使一部分被破坏,病毒粒子仍然具有感染性。

病毒的结构和耐热性:
包膜病毒(Enveloped viruses): 这类病毒外层有一层脂质包膜,这个包膜对热、干燥和有机溶剂(如酒精)比较敏感。一旦包膜被破坏,病毒就失去了感染能力。常见的如流感病毒、HIV病毒、冠状病毒等都属于包膜病毒。
无包膜病毒(Nonenveloped viruses): 这类病毒没有包膜,只有一个由蛋白质构成(衣壳)的坚固外壳,保护着里面的遗传物质。这使得它们比包膜病毒更能抵抗环境因素,包括某些情况下的高温。

哪些病毒可能表现出一定的耐热性?
某些肠道病毒(Enteroviruses): 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这些病毒通常是无包膜病毒,它们产生的“疾病”也多与消化道有关。在一些研究中发现,这些病毒的基因组(RNA)在某些温度下(例如,高达60°C)可以维持活性一定时间,而它们的蛋白质衣壳也能提供一定的保护。不过,在严格的灭菌条件下(如121°C高压灭菌),它们同样会被灭活。更常遇到的问题是,在一些不严格的消毒环境中,它们可能比容易受破坏的病毒更顽固。
某些肝炎病毒: 比如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无包膜病毒,它对一些环境因素(包括干燥和一定程度的热)表现出一定的耐受性。虽然不至于在日常烹饪温度下顽强存活,但在一些不彻底的消毒或清洗过程中,需要比其他病毒更谨慎。

高温对病毒的影响机制: 高温主要通过变性蛋白质来灭活病毒。病毒的蛋白质外壳(衣壳)和包膜中的蛋白质,在高温下会失去其三维结构,从而无法结合宿主细胞或完成复制所需的步骤。病毒的遗传物质(核酸)也可能在高温下被破坏。然而,病毒的“耐热性”更多体现在其“完整的感染能力”在一定温度下可以维持更久,或者说需要更高的温度或更长的作用时间来彻底破坏其所有必需的结构和功能。

总结一下:

真正“不怕”高温的是那些能够形成芽孢的细菌,如蜡样芽孢杆菌、肉毒梭菌、破伤风梭菌等。它们在100°C甚至更高的温度下都能休眠,需要高压灭菌(121°C以上)才能被有效杀灭。
病毒方面,虽然没有像细菌芽孢那样明确的“耐热结构”,但无包膜病毒通常比有包膜病毒更耐热。某些肠道病毒和肝炎病毒在一定的温度下可能表现出更强的“存活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能经受住标准的灭菌程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充分的加热(煮沸、蒸、烤等)可以大大降低大部分细菌和病毒的风险。而对于医疗器械等需要严格无菌的环境,则必须依靠高压灭菌等更专业的灭菌方法来确保所有微生物,包括那些耐热的细菌芽孢,都被彻底清除。理解这些微生物的特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好食品安全和个人防护工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温靠不住。一般的明火就能完全杀死细菌病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细菌和病毒在高温下会失去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被“杀死”在字面意义上,而是其繁殖能力和致病性被大大削弱。然而,确实有一些微生物,因为它们独特的生存机制,对常规的灭菌温度具有一定的耐受性,或者说需要更高的温度或更长的作用时间才能彻底清除。耐高温的细菌:要说最出名的,那还得是芽孢杆菌属(Baci.............
  • 回答
    生活中,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忽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而这些疏忽,在临床医学中,有时却可能酿成大祸。很多时候,疾病的发生并非完全是身体的“背叛”,而是我们自身警惕性不足,未能及时捕捉到身体发出的信号,或者因为一些生活习惯的“小瑕疵”而为疾病埋下了伏笔。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聊聊那些由于病人缺乏警惕性而.............
  • 回答
    咱们老百姓常说的“穷人病”,其实不是什么医学术语,而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反映。它指的是那些因为贫困、生活条件差而更容易得,或者病情更重、更难治愈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咱们身边很多亲戚朋友可能都经历过。要说“穷人病”,其实很难一概而论,因为贫困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很多样。不过,有几类疾病是.............
  • 回答
    关于张文宏医生关于艾滋病病毒比新冠病毒更狡猾的说法,以及艾滋病必须了解的常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张文宏医生为何说“艾滋病病毒比新冠病毒更狡猾”?张文宏医生之所以这么说,并非是对新冠病毒的低估,而是基于他对两种病毒特性深入的比较和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他这句话的含义:1. 潜.............
  • 回答
    道德绑架是指利用对方的道德感或责任感,强迫对方接受某种观点、行为或要求,否则就给对方贴上负面的道德标签,使其感到内疚、羞耻或被孤立。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令人不适的沟通方式,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控制欲、操纵欲或缺乏有效沟通的技巧。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道德绑架形式,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特点、运作方式和常见场景: .............
  • 回答
    在寻常巷陌,当我们匆匆走过,可能并不会留意那些平凡的食物是如何诞生的。然而,深入探究,你会发现许多日常饮食背后,隐藏着令人惊叹的技艺与耐心,是匠心与自然的完美结合。1. 豆腐:豆子的优雅蜕变提到豆腐,大家脑海里浮现的或许是白嫩、滑软的豆制品。但你知道吗?从一颗颗坚硬干燥的黄豆,到入口即化的嫩豆腐,这.............
  • 回答
    “何不食肉糜”这句经典之语,出自中国历史上的西晋时期,讲的是晋惠帝面对百姓饥荒,问出“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的惊人之语。这句话之所以流传千古,就在于它精准地道出了某些身处高位、脱离现实的人,面对底层疾苦时,那种何不食肉糜式的无知与冷漠。如今,放眼社会各处,类似的“何不食肉糜”言论,可谓层出不.............
  • 回答
    “有没有有没有,给我来一个!”听到这句话,你可能会觉得有点熟悉,但细想一下,它其实带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洋气”。没错,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中文表达,其实都在不经意间受到了外来语的影响。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有哪些中文句式,是“混血儿”?1. “有没有”句式:疑问的执着与强调“有没有”这个句式,在现.............
  • 回答
    那些看似自然而然、根深蒂固的观念或情感,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无形中被“印”上的思想钢印。它们不是我们独立思考、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在特定环境、特定时期,被反复灌输、强化,最终内化成我们认知和情感的一部分。这些钢印一旦形成,往往难以撼动,甚至我们自己都不曾怀疑其真实性。常见的思想钢印有哪些?1. “.............
  • 回答
    在我们化学探索的旅程中,有许多忠实的伙伴,它们默默地陪伴着我们,帮助我们理解物质世界的奥秘。这些工具,我们称之为化学仪器,它们各有千秋,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从最简单的测量到最复杂的分析,都离不开它们的身影。今天,就让我们来细数一下这些常见的化学仪器,并深入了解它们各自的“本领”。1. 盛放与反应的容器.............
  • 回答
    好多咱们平常吃熟的食物,其实生着吃也别有一番滋味。今天就跟你唠唠几个我个人觉得生吃特别棒的,而且不陌生,都是厨房里常见的身影。先来说说番茄(西红柿)。这玩意儿估计没人不认识吧?平时炒菜、做汤,或者凉拌,熟的番茄软糯多汁,味道也挺开胃。但我特别喜欢在夏天,尤其是刚从地里摘下来,还带着点阳光温度的番茄,.............
  • 回答
    说起刻板印象,那可真是无处不在,像空气一样,有时甚至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它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把人往某个框框里套,简单粗暴,有时候还挺伤人的。今天就来聊聊那些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刻板印象,试着给它们“扒一扒”,看看它们到底是怎么回事。1. 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男女有别,好像不是一般的“别”这可能是最.............
  • 回答
    想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辨别真假人民币,其实并不难。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就能有效避免收到假币的风险。下面,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最实用的假币识别技巧,尽量讲得详细点,让你一看就懂。一、看——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一摸(浮雕感) 拿到一张钱,先别急着看,用指尖轻轻触摸一下。真币的很多.............
  • 回答
    关于汽车,人们常常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误解,这些误解往往源于信息的不对称、过时的观念或是以讹传讹。下面我们就来仔细扒一扒这些常见的“坑”,希望能帮大家拨开迷雾,更理性地看待爱车:误解一:新车买来就完美,不需要磨合,也无需特别的保养。这可能是最普遍的一个误区了。许多人认为现在的汽车制造工艺已经非常先进,新.............
  • 回答
    不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触碰到《劳动法》的条条框框,有些是明目张胆的,有些则是披着“合规”外衣,让劳动者难以察觉。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企业里常见,但很多人可能没那么在意,甚至不知道其背后违法之处的行为。1. “弹性工作制”下的“工时陷阱”“弹性工作制”听起来是那么人性化,你可以自由安排工作.............
  • 回答
    年轻人,这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思维上的“小坎坷”。这些误区并非源于恶意,更多的是经验不足、信息茧房或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年轻人身上比较常见的一些思维误区,希望能帮助大家拨开迷雾,看得更清晰一些。1. “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这是很多年轻人特别容易陷入的一.............
  • 回答
    说起法医,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电影里那些在尸体旁细致检查、抽丝剥茧寻找线索的形象。这份职业光鲜背后,却是与常人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内容,也因此带来了一系列独特的职业病。它们不像普通人想象的那样“血腥”或者“恐怖”,更多的是长期工作习惯、环境因素以及心理压力叠加的产物。一、 呼吸道和皮肤问题:与“特殊.............
  • 回答
    静态模型涵盖了非常广泛的领域,从战争模型、飞机模型、汽车模型、高达模型,到建筑模型、人物模型等等。因此,静态模型的品牌也极其众多,并且在不同领域有着各自的代表性品牌。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静态模型常见的牌子以及制作静态模型常用的工具: 静态模型常见的牌子静态模型的牌子通常根据模型类型(如高达、军事模型.............
  • 回答
    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军事类错误可谓是层出不穷,从服装道具到战术策略,再到士兵行为和武器使用,都可能出现不符合现实的情况。这些错误有些是因为剧情需要,有些是制作方知识不足,有些则是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而牺牲了真实性。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列举一些常见的军事类错误:一、 服装与装备类错误: 不合时宜的制服或标识.............
  • 回答
    拉丁美洲是一个广阔且多元化的地区,但人们常常对其存在许多常见的误解。这些误解往往源于媒体描绘、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对地区内部巨大差异的忽视。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一些最常见的误解:1. 拉丁美洲是一个单一、同质的国家或文化群体。 误解所在: 这是最普遍也最严重的误解。很多人将拉丁美洲视为一个整体,认为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