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们有哪些常见的对汽车的错误认识?

回答
关于汽车,人们常常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误解,这些误解往往源于信息的不对称、过时的观念或是以讹传讹。下面我们就来仔细扒一扒这些常见的“坑”,希望能帮大家拨开迷雾,更理性地看待爱车:

误解一:新车买来就完美,不需要磨合,也无需特别的保养。

这可能是最普遍的一个误区了。许多人认为现在的汽车制造工艺已经非常先进,新车就像手机一样,即插即用,不需要“磨合期”。然而,即使是现代汽车,发动机内部的活塞、气缸壁、曲轴等精密部件在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极其微小的凸起或不规则,它们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运行来相互“咬合”和“适应”。

详细来说:

磨合期是为了让发动机内部零件更好地配合。 在磨合期内,如果长期高转速行驶,或者突然急加速、急刹车,会让这些未完全配合好的零件承受过大的冲击和压力,可能导致早期磨损,甚至留下永久性的“暗伤”,影响发动机的寿命和性能。
变速箱也需要磨合。 齿轮、离合器片等部件也需要在特定工况下逐渐适应,才能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
刹车系统也需要磨合。 新刹车片和刹车盘接触面需要一定时间的摩擦才能完全贴合,从而发挥出最佳的制动效果。
所谓的“磨合期”并不是说不能开,而是需要注意驾驶方式。 普遍建议新车在最初的10002000公里内,避免长时间匀速高转速行驶,尽量保持转速在20004000转之间(具体请参考车辆说明书),并避免频繁的急加速和急刹车。
初次保养非常重要。 磨合期结束后(通常是第一次保养),车厂会更换发动机机油和机滤。这是因为在磨合过程中,会有一些微小的金属碎屑产生,这些杂质需要被清除。初次保养是确保发动机在良好状态下继续工作的关键一步。

误解二:柴油车比汽油车更环保。

很多人因为柴油车在燃油经济性上的优势,或者曾经柴油机的“低排放”宣传,就认为柴油车比汽油车更环保。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柴油车带来的环境问题更复杂。

详细来说:

柴油发动机的优势在于燃油效率高。 这意味着在相同行驶里程下,柴油车消耗的燃油量通常比汽油车少,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CO2)的排放。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有直接影响。
然而,柴油车在排放其他污染物方面存在显著劣势。 柴油燃烧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烟”。
氮氧化物(NOx): NOx是酸雨的主要成因之一,还会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加剧雾霾。
颗粒物(PM): 这些微小的固体颗粒能够深入肺部,引起呼吸道疾病,甚至进入血液循环,对心血管健康造成威胁。
虽然现代柴油车通过复杂的后处理系统(如DPF颗粒过滤器和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来减少PM和NOx的排放,但这些技术增加了车辆的复杂性和成本,并且在某些工况下效果会打折扣。
“柴油门”事件的出现,更是让人们对柴油车的环保性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一些厂商为了通过排放检测,在实际驾驶条件下故意“作弊”,导致柴油车排放的污染物远远超出标准。
所以,笼统地说柴油车比汽油车更环保是错误的。 它们只是在不同污染物方面表现不同。在城市环境中,柴油车的PM和NOx排放问题往往比汽油车更令人担忧。

误解三:高标号汽油对所有车都更好,能提升动力和性能。

这是很多车主为了“呵护”爱车而产生的误解,认为加高标号汽油就是“高级享受”,能让车子开得更爽。但实际上,并非所有车都适合高标号汽油,强制使用高标号汽油反而可能是白花钱,甚至有潜在危害。

详细来说:

汽油标号代表的是汽油的抗爆性。 抗爆性越高,汽油在发动机高压高温环境下越不容易发生爆震(俗称“敲缸”)。爆震会对发动机造成严重损害。
发动机设计决定了它需要使用何种标号的汽油。 汽车制造商在设计发动机时,会根据其压缩比、点火提前角等参数,来确定推荐使用的汽油标号。
高压缩比的发动机(通常是性能车或涡轮增压发动机) 需要高标号汽油来防止爆震,保证正常工作。
普通家用车的发动机压缩比相对较低, 使用普通标号汽油(如92号)就能满足其抗爆要求,正常工作。
强制使用高标号汽油,对不需要的发动机而言,并没有任何好处。 它的抗爆性再高,也无法被充分利用。就像给普通锅炉加了高级燃料,除了多花钱,并不能让锅炉烧得更旺。
反而,一些情况下强制使用高标号汽油可能存在潜在问题。 虽然不至于直接损害发动机,但汽油的成分配比可能略有不同,长期使用不匹配的汽油,可能会对催化转化器等排放控制系统造成影响,或者导致燃烧效率下降。
如何判断? 最权威的参考就是车辆的用户手册或油箱盖上的标识。上面会明确告知推荐使用的汽油标号。

误解四:刹车片磨光了才会影响刹车效果,平时不用检查。

这是很多人对刹车系统保养的误区。刹车片不仅仅是简单的磨损,它还关系到刹车盘、刹车油等一系列部件的配合,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详细来说:

刹车片的工作原理是摩擦制动。 当你踩下刹车踏板时,刹车油推动活塞,将刹车片压紧在刹车盘上,通过摩擦将动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减速或停车。
刹车片是有厚度的,它会随着使用而逐渐磨损。 大部分刹车片上都设计有“磨损指示器”。当刹车片磨损到一定程度时,这个指示器会与刹车盘接触,发出刺耳的金属摩擦声,提醒你该更换刹车片了。
不要等到磨损指示器发出声音才更换! 那个声音响起时,说明刹车片已经非常薄了,再继续使用,不仅刹车效果会明显下降,更容易导致刹车盘被过度磨损,增加维修成本。更重要的是,会大大增加行车安全风险。
刹车片磨损不均匀也是一个问题。 例如,如果某个车轮的刹车分泵卡死,或者刹车盘不平,都可能导致该侧刹车片磨损过快或不均匀。
定期检查非常重要。 每次保养时,都应该请技师检查刹车片的剩余厚度,以及刹车盘的表面情况(是否有裂纹、沟槽等)。同时也要关注刹车油的液位和颜色。
刹车踏板的感觉也需要注意。 如果感觉刹车踏板行程变长,或者踩下去感觉“软绵绵”的,这都可能是刹车系统出现问题的信号,应立即检查。

误解五:汽车保养就是换机油、机滤,其他都不重要。

很多车主觉得汽车保养很麻烦,而且花费不菲,所以只做最基础的“换油保养”,认为这样就能万事大吉。但汽车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很多其他的零部件同样需要呵护。

详细来说:

机油和机滤是发动机的“血液”,非常重要。 它们负责润滑、清洁、冷却和密封发动机内部的运动部件。定期更换是保证发动机健康运转的基础。
然而,汽车还有许多其他关键的保养项目:
空气滤清器: 过滤进入发动机的空气中的灰尘杂质。如果堵塞,会影响进气量,导致动力下降、油耗升高。
空调滤清器: 过滤进入车厢的空气,保持车内空气清新。堵塞的空调滤清器会影响空调效果,甚至滋生细菌。
火花塞: 负责点燃混合气。老化或积碳严重的火花塞会导致点火不良,影响燃烧效率,出现动力不足、油耗增加等问题。
刹车油: 刹车油具有吸湿性。时间长了会吸附水分,导致沸点下降,在紧急制动时可能导致刹车失灵。同时,刹车油还会随着时间氧化变质。
变速箱油: 无论手动挡还是自动挡,变速箱油都需要定期更换。它负责润滑、冷却变速箱内部的齿轮和离合器等部件。长期不换会导致磨损加剧,甚至变速箱报废。
冷却液(防冻液): 负责散热,防止发动机过热。它也会随着时间失效,失去防冻和防锈的功能。
正时皮带/链条: 这是发动机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正时皮带是有寿命的,断裂会导致发动机立即报废。正时链条寿命更长,但也需要检查。
轮胎: 需要定期检查胎压、磨损程度和是否有鼓包、裂纹等损伤,并进行四轮定位和动平衡。
电瓶: 影响汽车的启动和电器系统。
“车辆定期保养周期表”是您最好的指南。 每款车都有自己的保养周期表,详细列出了不同公里数或时间节点下需要进行的保养项目。严格按照保养计划进行,才能最大程度地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保证行车安全。

误解六:四驱车一定比两驱车省油、抓地力更好,冬天开四驱车就万无一失。

四驱系统听起来很高大上,很多人就觉得它在任何情况下都比两驱车优秀。但现实情况是,四驱系统并非万能,它也有自己的优缺点,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两驱车表现更佳。

详细来说:

四驱系统的优势在于提升了车辆的动力输出和抓地力。 当动力被分配到所有车轮时,车辆在起步、加速时能够获得更好的牵引力,尤其是在湿滑路面或越野情况下。
然而,四驱系统也带来了劣势:
更重的车身重量: 四驱系统增加了额外的传动部件,导致车身重量增加,这会增加油耗。
更复杂的结构: 更多的机械部件意味着更高的制造成本和维修成本。
传动损耗: 动力在传递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损耗,所以理论上四驱车的动力输出会比同款两驱车略低一些(同等发动机功率下)。
操控感受的差异: 不同的四驱系统在动力分配逻辑上存在差异,有些会影响车辆的转向手感和灵活性。
关于省油: 普遍而言,两驱车(尤其是前驱车)比同级别的四驱车更省油,这是因为四驱系统带来的重量和机械损耗。即使是经济模式下的四驱车,在普通铺装路面上也难以做到比两驱车更省油。
关于抓地力: 四驱车在起步和加速时,抓地力确实更强。但在刹车时,抓地力主要还是取决于轮胎的性能和刹车系统的能力,四驱系统对刹车效果的提升是有限的。
关于冬天: 冬天使用四驱车确实能提供更好的牵引力,帮助车辆在冰雪路面上起步和行驶。 但绝对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冬季驾驶的风险。四驱车只是能让你更容易启动,但一旦发生侧滑,四驱系统同样无力回天。更重要的是安装防滑轮胎(雪地胎)和掌握正确的驾驶技巧。 如果在湿滑路面上急加速或急转弯,即使是四驱车也可能失控。

总结一下, 很多时候我们对汽车的认知,是被各种信息碎片、似是而非的概念所影响。保持开放的心态,多学习、多了解车辆的实际工作原理和保养需求,才能让我们的爱车更安全、更可靠地为我们服务,也才能避免成为商家不当消费的“小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例如汽车越重越安全之类的。
user avatar
例如汽车越重越安全之类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