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们常犯的逻辑错误有哪些?

回答
生活中,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就掉进了逻辑的陷阱,说出一些看似有道理,实则经不起推敲的话。这些话,往往会让我们陷入僵局,或者误导别人。要练就一副“火眼金睛”,识别出这些逻辑漏洞,就得对它们有个清晰的认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人们常犯的逻辑错误,尽量说得细致些,也尽量让我们聊得像咱自己人之间的交谈,别有股子“机翻”的生硬感。

一、以偏概全 (Hasty Generalization)

这大概是最常见的一种了。就好像你吃了一口生的红烧肉,就认定这家餐馆所有的菜都难以下咽一样。我们只是接触了极少数的例子,就急着给一大类事物下结论,把个别的情况当成了普遍规律。

怎么个“偏”法? 可能是样本太小。比如,“我认识的那个程序员天天熬夜,所以所有程序员都这样。” 你认识的是一个,你怎么知道所有呢?
怎么个“概”法? 结论范围太大。比如,“我上次买了这个牌子的袜子,穿两天就破了,这个牌子的袜子质量就是不行!” 你买了一双,就判定整个品牌不行,这有点冤枉人家了。
为什么会犯? 懒惰是最主要的原因。我们的大脑喜欢简化信息,这样处理起来更省力。有时候也是因为个人经历比较突出,容易被放大。
举个例子: 看到几个外国人不排队,就说“外国人素质都不高”。看到一个小孩儿不听话,就说“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管了”。这都是以偏概全。

二、稻草人谬误 (Straw Man Fallacy)

这招挺损的,就像本来在和人谈论“应该多吃蔬菜”,结果对方突然把你的观点歪曲成“你应该只吃蔬菜,什么肉都不吃”,然后就开始猛烈攻击这个“只吃蔬菜”的观点。你本来想说的是“多吃蔬菜有好处”,结果对方给你安了个“只吃蔬菜”的帽子,然后去打那个根本不存在的“稻草人”。

怎么个“稻草人”法? 故意曲解、夸大、歪曲对方的观点,然后去攻击这个被扭曲的观点,而不是对方真实的观点。
为什么会犯? 一种是故意为之,为了更容易地击败对手。另一种可能是没有真正理解对方的话,或者是在争论中情绪激动,没能冷静分析。
举个例子:
A:“我认为应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B:“你这是想把我们国家所有的钱都花在教育上,让其他地方都停滞不前吗?太不负责任了!”(B就把A的“增加投入”歪曲成了“花光所有钱”)
A:“我们应该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
B:“所以你是想让我们回到原始社会,什么都不能用,天天抱着树叶过日子吗?”(B把“减少使用”夸张成“回到原始社会”)

三、滑坡谬误 (Slippery Slope Fallacy)

这个有点像滚雪球,一开始只是一个小小的动议,但一旦被允许,就会引发一系列可怕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一个灾难性的结局。但问题在于,这个链条上的很多“蝴蝶效应”都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并没有真正的证据支撑。

怎么个“滑坡”法? 认为一个小的行动必然会导致一系列不希望出现的连锁反应,而没有证据证明这种必然性。
为什么会犯? 恐惧心理在作祟。人们害怕事情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就很容易夸大这种可能性。
举个例子:
“如果我们允许学生迟到一次,他们就会认为迟到是无所谓的,下次可能还会迟到,然后上课就再也不认真了,最终都会变成学习的逃兵。”(从一次迟到,一路滑到了“逃兵”)
“如果我们给他们一点点自由,他们就会蹬鼻子上脸,得寸进尺,最后社会就会陷入混乱。”

四、诉诸权威 (Appeal to Authority)

这里说的是“诉诸不当权威”或者“滥用权威”。并不是说不能引用专家的观点,而是说我们把一个领域的权威,硬生生地搬到另一个不相关的领域,或者仅仅因为某人是权威,就无条件接受他的所有说法。

怎么个“权威”法? 引用名人、专家或者某个机构的说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问题出在哪里? 这个“权威”可能并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或者即使是专家,他的观点在这个具体问题上也未必正确。或者,只是引用了权威的某个观点,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证据。
举个例子:
“那位明星都推荐这个保健品,肯定是真的有效!”(这个明星懂医学吗?)
“某某教授说了,量子力学证明了人真的有前世今生。”(这位教授是量子力学专家,但他在研究轮回方面是权威吗?)

五、否定前因 (Denying the Antecedent) / 肯定后因 (Affirming the Consequent)

这两兄弟常常一起出现,都是在玩弄“如果...那么...”的逻辑游戏。

否定前因:
结构是: 如果 P,那么 Q。非 P,所以非 Q。
问题: 前面的条件不满足,并不代表后面的结果就一定不会发生。因为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导致结果 Q。
举个例子: “如果下雨,地上就会湿。现在没下雨,所以地上一定是干的。”(万一有人洒水了呢?)
“如果我考试不及格,我就会被爸爸骂。这次我考试及格了,所以爸爸肯定不会骂我。”(可能你做错了其他事情,爸爸也会骂你啊!)

肯定后因:
结构是: 如果 P,那么 Q。Q,所以 P。
问题: 后面的结果出现了,不代表前面那个唯一的条件就一定成立。因为结果 Q 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
举个例子: “如果得了流感,就会发烧。我现在发烧了,所以我一定是得了流感。”(你可能是感冒、中暑,或者其他原因发烧啊!)
“如果她喜欢我,就会给我发短信。她给我发短信了,所以她一定喜欢我。”(她可能是有事找你,或者群发信息呢!)

六、虚假两难/二分法 (False Dilemma/Dichotomy)

这就像是在说:“你要么选 A,要么选 B,没有其他任何选择。” 把复杂的情况人为地简化成两个极端对立的选项,然后让你在这两个选项之间做选择,实际上忽略了中间地带,或者其他的可能性。

怎么个“两难”法? 制造出只有两个选择的假象,好像非黑即白,非此即彼。
为什么会犯? 想要迫使对方或自己做出某个选择,或者简化决策过程,回避更复杂的情况。
举个例子:
“你今天要么支持我,要么就是反对我!”(可能我既不支持你的具体做法,也不完全反对你这个人啊!)
“要么接受这份合同,要么公司就会倒闭。”(可能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案,比如重新谈判、寻求投资等等。)
“要么你给我提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要么我就认为你什么都做不了。”

七、诉诸无知 (Appeal to Ignorance)

这个谬误有点意思,它说的是:“因为没有人能够证明 X 是错的,所以 X 一定是对的。” 或者反过来:“因为没有人能够证明 Y 是对的,所以 Y 一定是错的。” 也就是说,用“缺乏证据”来证明某个命题的真实性或虚假性。

怎么个“无知”法? 把“没有被证明错误”等同于“被证明正确”,或者把“没有被证明正确”等同于“被证明错误”。
为什么会犯? 同样是懒惰,或者想要快速给自己一个答案。
举个例子:
“没有人能证明外星人不存在,所以外星人一定存在。”(这也是一个缺乏证据的推断。)
“你没法证明鬼魂不存在,所以我相信有鬼魂。”
“我从来没听过这个理论,所以它一定是错的。”

八、窃取论题/循环论证 (Begging the Question/Circular Reasoning)

这就像是说:“因为 A 是对的,所以 A 是对的。” 整个论证过程就像一个封闭的圆圈,结论被用作论据,论据又被用来支持结论。它并没有提供任何新的信息,只是在重复自己的观点。

怎么个“循环”法? 把需要证明的结论,作为前提或论据来使用。
为什么会犯? 往往是因为对某个观点深信不疑,而忽略了需要外部证据来支持。
举个例子:
“这部电影之所以好看,是因为它的情节非常引人入胜。”(“好看”和“情节引人入胜”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说法,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引人入胜。)
“圣经是上帝的话语,因为圣经自己这么说,而圣经是上帝的话语,所以它当然是真的。”(用圣经的权威来证明圣经的权威。)

九、关联谬误 (Association Fallacy) / 人身攻击 (Ad Hominem)

这两者经常结合出现,目标都是攻击对方,而不是对方的观点。

人身攻击 (Ad Hominem): 直接攻击对方的品格、动机、能力、背景等,而不是反驳对方的论点本身。
怎么个“人身”法? 对方说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什么样的人”。
举个例子: “他是个骗子,所以他说的话都是错的。”(即使他是骗子,他说的关于天气的话也可能是对的。)
“你这么年轻,根本不懂得什么叫生活。”(年龄和对生活的理解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关联谬误 (Association Fallacy): 认为如果一个人或事物与某个负面事物有关联,那么这个人或事物本身也是负面的。
怎么个“关联”法? “它和坏东西沾边,所以它也是坏的。”
举个例子: “他以前经常去夜店,所以他肯定是个坏人。”(去夜店不代表就是坏人。)
“这个公司用了一个有争议的广告公司,所以这家公司的产品也肯定有问题。”

十、合成谬误 (Composition Fallacy) / 分割谬误 (Division Fallacy)

这两个是关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是容易混淆的地方。

合成谬误: 因为一个部分的某个特征是 X,所以整体的特征也是 X。
怎么个“合成”法? 把部分的特征强加给整体。
举个例子: “乐队里的每个乐手都很出色,所以这个乐队一定是一个顶级的乐队。”(可能他们在一起配合不好。)
“我早餐吃了三个鸡蛋,所以我午餐肯定能吃下三个鸡蛋。”(身体的能量消耗不是线性的。)

分割谬误: 因为整体的某个特征是 X,所以整体的每个部分也必然具有 X 的特征。
怎么个“分割”法? 把整体的特征强加给部分。
举个例子: “这家公司利润很高,所以这家公司的每个部门肯定都赚了很多钱。”(可能某个部门巨亏,但整体数据好看。)
“这个足球队赢得了冠军,所以这个队的每个队员肯定都功不可没。”(可能有些队员只是替补,但整体夺冠了。)

结语

犯逻辑错误,其实就像在走路时绊倒一样,虽然不希望发生,但偶尔为之也很正常。关键在于认识到这些错误,并在下次思考或交流时,尽量避免它们。当我们能够一眼看穿这些逻辑的破绽时,我们就能更清晰地思考问题,做出更明智的判断,也能在交流中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争执,成为一个更理智的沟通者。这需要练习,就像练就一双辨别真伪的眼睛,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很多貌似有理的“道理”,其实都站不住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下面这篇文章原作者是

@谢熊猫君

,在此鸣谢。



请对照这二十四条逻辑谬误自行打脸

第一条:稻草人

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

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的歪曲别人的观点,你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

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



第二条:错误归因

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例子:小红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得出是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小红犯了错误归因的谬误。

--------------------------------------------------------------




第三条:诉诸感情

你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逻辑论述,那你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但这也是为什么这种谬误是低级和不诚实的手段。

例子:小红在饭店看到小明吃狗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就像小朋友一样,你忍心伤害小朋友吗?” 小红犯了诉诸感情的谬误。

--------------------------------------------------------------




第四条:谬误谬误

你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很多时候,辩论的赢家获胜并不是因为观点正确,而是因为辩论技巧更好。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例子:一个提倡健康饮食的人在电视上发表了很荒唐的饮食理论来推广健康饮食理念,小红看后觉得健康饮食就是骗人的,于是开始每天暴饮暴食。小红犯了谬误谬误。

--------------------------------------------------------------



第五条:滑坡谬误

你搞得好像如果A发生了,那么Z也一定会发生会,以此来表示A不应该发生。

你不讨论现下的事物(A),而是把讨论重心转移到了意淫出来的极端事物(Z)。因为你没能给出任何证据来证明A的发生一定会造成极端事物Z的发生,所以这是一种诉诸恐惧的谬误,也影响了人们讨论A时候的客观性。

例子:小红反对同性恋婚姻,因为她认为如果我们允许同性恋结婚,那么就会有人想要和桌子、椅子结婚。小红犯了滑坡谬论。

--------------------------------------------------------------



第六条:人身攻击

你讨论时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或处境等,而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当作提出了理据去驳斥对方的论证或去支持自己的论点

人身攻击时不一定是直接进行攻击,也可能是通过背后捅刀子、暗示听众等等方式来造成对对方人格的质疑。你试图用你对别人人格的攻击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例子:当小明提出了一个很合理的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议的时候吗,小红说她不相信任何小明说的话,因为小明不爱国,经常批评政府,不懂得感恩。小红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

--------------------------------------------------------------



第七条:诉诸虚伪

你不正面回应别人对你的批评,而是用批评别人作为你的回复——“你不也曾经.....”

你想要把通过用批评回应批评的方式,免去你为自己辩护的责任。你通过这种方法来暗示对方是个虚伪的人,但是不管别人虚伪与否,你都只是在回避别人对你的批评。

例子:小明在和小红争论的时候指出小红犯了一个逻辑谬误,小红不正面捍卫自己,反而回应:“你之前也犯了逻辑谬误。” 小红在这里犯了诉诸虚伪的谬误

--------------------------------------------------------------



第八条:个人怀疑

你因为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识水平不够,就得出一个事物可能是假的。

一些很复杂的概念,比如生物进化等等需要一些基本的理解和知识。有些人因为不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而觉得这些东西是错误的。

例子:小红指着块石头说:“你说进化论是真的,那你让这块石头进化人给我看看。”小红犯了个人怀疑的谬误。

--------------------------------------------------------------




第九条:片面谬误

当你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你用特例来给自己开脱。

人类都不喜欢被证明是错的,所以当他们被证明是错的时候总会想办法给自己开脱。人总是觉得自己以前觉得正确的东西必须是正确的吗,所以总能找到理由让自己阿Q一下。只有诚实和勇敢的人才能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且承认自己犯错了。

例子:小红说自己有特异功能,能用塔罗牌算出未出生小孩的性别,但是孩子生下来后发现猜错了,于是她就说是算命的人缺乏信仰。小红犯了片面谬误。

--------------------------------------------------------------



第十条:诱导性问题

你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加入了诱导的成分,使得对方只能按着你的意思来回答。

你试图用诱导性的问题来逼对方回答你提出的低级问题,从而破坏理性的讨论。

例子:小红怀疑自己的丈夫孙越搞外遇,为了一探究竟,于是就问他:“陈轩的屁股上是不是有个胎记?”小红使用的就是诱导性问题。

--------------------------------------------------------------



第十一条:举证责任

你认为举证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于质疑观点的人。

当有人提出一个观点结果被人质疑后,你认为举证的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质疑者。不能证伪一个事物,或者举出反例,并不能证明这个事物的合理性。当然,如果只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一个事物是合理的并不能肯定的说明它是不合理的。

例子:小红说他相信宇宙是一个叫KengDie的全知全能神创造的,因为没有人能证明KengDie不存在,所以KengDie是存在的。小红犯了举证责任的谬误。

--------------------------------------------------------------



第十二条:语义模糊

你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来歪曲事实。

你使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当你被别人批评的时候又利用这些有歧义的语言作为自己的挡箭牌。

例子:地上一个猴,树上qi个猴,一共几个猴?

--------------------------------------------------------------



第十三条:赌徒谬误

你认为随机事物的发生和之前发生的事情是有相关性的。

有人在看到独立的随机事件(比如抛硬币)时,总觉得会和前面的事情有相关性(前面连着五个正面,下一个肯定要是反面了。)

--------------------------------------------------------------



第十四条:乐队花车

你试图说明因为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相信同一件事物,这件事情就是对的。

一个事物/观点的流行程度和它本身是否合理没有关系。地球是球形的,在人们相信地球是平的时代地球也是球形的,地球才不管你信不信它呢。

例子:看到《货币战争》怎么那么畅销,小红相信一定是罗斯柴尔德和共济会在背后操纵着整个世界。小红犯了乐队花车谬误。

--------------------------------------------------------------



第十五条:诉诸权威

你利用一个权威人物/机构的观点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要证明一个观点,只是摘录别人的观点是不够的, 至少要知道所提到的权威为什么有那样的观点。因为权威人物/机构也是会犯错误的,所以不能无条件的假设合理性。当然,权威人物/机构的观点有可能是对的,所以不能只因为对方使用了诉诸权威的谬误就认定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

例子:小红不知道怎么反驳进化论,于是就说:“我老公孙越是大科学家,他觉得进化论是错的。”小红犯了诉诸权威的额谬误。

--------------------------------------------------------------



第十六条:合成谬误

你认为一个总体的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性,对于这个总体的其它部分也是普适的。

很多时候,对于一个组成部分存在合理性的事物,对于其它组成部分并不具有合理性。我们常能观察到事物之间的一致性,所以当一致性不存在的时候也会偏见的认为有一致性。

例子:小红买了辆自行车,当她看到自行车的车座是人造革的时候,她就觉得自行车的其它部位也是人造革的。

--------------------------------------------------------------



第十七条: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

你提出了一个观点,并收到了别人的批评,你试图用“诉诸纯洁”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观点

你试图通过马后炮和修改标准的方式来维护自己那有缺陷的观点。

例子:

小红:“所有荷兰人都喜欢喝胡辣汤”。

小明:“孙越就是荷兰人,他就不喜欢喝胡辣汤。”

小红:“好吧,所有【真正的】荷兰人都喜欢喝胡辣汤。”<——小红这里就犯了“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的谬误

--------------------------------------------------------------



第十八条:基因谬误

你通过一个事物的出身来判断它的好坏。

你试图逃避正面的讨论,而转而讨论事物的出处。这种做法和本文第六条“人身攻击”类似,都是想试图通过已有的负面印象来从侧面攻击对方,却不能正面的回应对方的论述。

例子:

小明:“孙越不喜欢喝胡辣汤。”

小红:“孙越是荷兰人,怎么会不喜欢喝胡辣汤?”<——小红这里就犯了基因谬误

--------------------------------------------------------------



第十九条:非黑即白

你把黑和白作为仅有的可能,却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

你使用了简单粗暴的二分法,来掩盖其它可能性的存在。你想通过非黑即白的选择来误导讨论,破坏辩论的建设性。

例子:在谈到反恐战争时,总统说如果你不支持反恐战争,你就是支持恐怖分子。总统这里犯了非黑即白的谬误。

--------------------------------------------------------------



第二十条:窃取论点

你采用循环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一个被包含在前提里面的观点。

这是一种逻辑智商破产的谬误,因为你把你的前提假设默认为真的,然后利用循环论证的方式来证明它。

例子:KengDie教的经文《KengDie Sutra》里面说的东西都是真理,因为在《KengDie Sutra》第一章第二段里面提到了“KengDie所述都是真理。”

--------------------------------------------------------------



第二十一条:诉诸自然

你认为一个事物是“自然”的,所以它是合理、必然并且更好的。

一个事物是自然的并不一定代表它就更好。互相杀戮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不应该互相屠杀。

例子:小红认为吃草药肯定比吃人工制造的药有效,因为草药更加“自然”。小红犯了诉诸自然的谬误

--------------------------------------------------------------



第二十二条:轶事证据

你试图用个人经验或者单独事例来取代逻辑论述或者有力的证据。

比起复杂而确凿的证据来说,轶事证据更容易获得,但是却要粗浅很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量化衡量的科学数据/确凿证据比个人经验/轶事要更加可信。

例子:小红爷爷是个30年的老烟枪,现在80多岁身体还很健康,小红依次得出吸烟对身体无害的结论。小红犯了轶事证据的谬误。

--------------------------------------------------------------



第二十三条:德克萨斯神枪手

你在大量的数据/证据中小心的挑选出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证据,而不使用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数据/证据。

你先开了一枪,然后在子弹击中的地方画上靶心,搞得自己真是个神枪手一样。你先决定了自己的立场,然后才开始找证据,并且你只找对自己有利的,而对于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就选择性忽略。

例子:红X字会为了证明自己尽到了职责,到处宣传自己拨出了XXXX的善款,却只字不提自己公款消费的奢侈无度。红X字会犯了“德克萨斯神枪手”谬误

--------------------------------------------------------------



第二十四条:中间立场

你觉得两个极端观点的妥协,或者说中间立场,肯定是对的。

虽然大多数时候,真理确实存在于两种极端的中间地带,但是你不能轻易的认为只要是处于中间立场的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谎言和实话的中间地带依然是谎言。

例子:小红认为疫苗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孙越从科学研究的结论中得出结论认为疫苗不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小明认为两者观点的妥协——疫苗会造成儿童自闭症,但不是全部的儿童自闭症——才是正确的。小明犯了中间立场的谬误。

user avatar

将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简单粗暴地划等号,是一种必须严加审视的逻辑错误。

昨天收到一则广告,一家美国“司考”(Bar Exam)教辅机构宣称,购买自己网上课程的用户,纽约州司考通过率高于全州平均通过率百分之多少多少。我笑了笑,心中暗自抬了一回杠:就算这个数据是真实的,有没有别的解释呢?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有能力通过司考的考生更有可能买这个网络课程。一个人愿意为这门考试投入时间和金钱,系统地进行复习,说明此人本来就属于更有可能通过考试的那一批人,而不是选择题靠人品,主观题靠朴素正义感的划水考生。这样看来,可能存在一种因果倒置的情况:因为有能力通过司考,所以具体表现为购买网络课程,而不是因为购买课程而通过司考。

另外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通过考试存在困难的人群,没有购买这个课程。(这里只是就事论事,希望大家不要理解为我是在批判任何人。)在美国,一般只有从法学院三年法律博士项目毕业的学生才能参加司考,但纽约州是个例外,允许有国外法律学位的学生参加考试。

数据表明,在美国法学院毕业的考生,通过率为84%,而在外国获得法律学位的考生通过率仅为55%。这家教辅机构基本上面向美国法学院的法律博士在读学生进行广告宣传,因此受众群体可能更多地涵盖了84%通过率的群体,存在取样偏差。另外,在一些国家的一些渠道,还能免费下载到视频课程,这也导致55%通过率的群体相对更少地购买这一课程。

以上两点,都说明一个问题,购买课程和提高考试通过率,虽然具有相关性,但其因果性却并不是这么显而易见的,至少前者不是后者唯一的原因。

联想到本科学经济的时候,经济学第一堂课,钟笑寒老师就指出过“以相关推因果”的问题。他介绍了自己正在做的一项研究,探讨大学教育和收入的相关性,其中就需要避免此类逻辑谬误。

尽管数据表明,大学教育和收入有很强的相关性,钟笑寒老师当时也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释:有没有可能因果颠倒了,或者忽略了其他的真实原因,其实是有潜力获得高收入的群体更有可能上大学,而不是上大学让人获得高收入?例如,城市中产家庭的子女上大学的可能性比农村低收入家庭子女更高,而前者的家庭环境和积累的社会资源,让他们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

这种审慎看待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的思维,不仅经济学研究非常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帮助我们清醒地做出判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