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描述希望成功的「计划」或者「规划」,人们常常叫它为「蓝图」,而不是「红图」「绿图」等等?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谈论成功的计划或规划时,我们习惯性地会想到“蓝图”。为什么是蓝色,而不是其他颜色呢?这背后其实有着历史、技术和象征意义的多重原因,并非偶然。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蓝图”这个词的起源。它最早并不是指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抽象的计划,而是特指一种特殊的复制技术。

技术渊源:晒图法的诞生与“蓝图”的诞生

在摄影技术和复印机出现之前,要大量复制建筑师、工程师绘制的复杂图纸,是一个相当耗时且容易出错的过程。直到19世纪,一种叫做“晒图法”(也称“蓝晒法”或“氰版晒图法”)的技术应运而生,这彻底改变了图纸复制的效率。

这种技术大致是这样的:

1. 感光材料: 将一种含有柠檬酸铁铵和铁氰化钾的混合物涂布在纸上。这种混合物在暴露于紫外线(例如阳光)时会发生化学反应。
2. 曝光: 将绘制好的原始图纸(通常是墨水绘制的,因为墨水不透光)紧密地覆盖在感光纸上,然后将其置于阳光下或紫外线灯下照射。
3. 显影: 照射后,原始图纸被移开。原来被图纸遮挡的部分,感光材料没有暴露在紫外线下,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或者说,在水洗后会呈现另一种颜色)。而暴露在紫外线下的部分,感光材料发生了化学反应,颜色会发生变化。
4. 显色与固定: 随后,用清水冲洗纸张。在这个过程中,被照射到的感光材料(柠檬酸铁铵)被氧化,与铁氰化钾反应,生成一种不溶于水的蓝色沉淀物——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而没有被照射到的部分(被墨水遮挡的地方),则会被水冲洗掉,留下白色的线条。

最终,我们得到了一张底色为蓝色,线条为白色的复制图纸。这张纸,就是最早意义上的“蓝图”。

为什么不是别的颜色?

普鲁士蓝的特性: 普鲁士蓝是一种非常稳定且对比度高的蓝色颜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它能够提供清晰、持久的线条,非常适合用于技术图纸的复制,便于阅读和识别。
对比度与可读性: 相较于其他颜料,普鲁士蓝在白色纸张上的对比度非常显著,使得复杂的建筑线条、机械零件等能够被清晰地展现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图纸的可读性。
成本与可行性: 柠檬酸铁铵和铁氰化钾这两种化学品在当时相对容易获得且成本可控,使得晒图法得以广泛应用。
“负像”的独特性: 这种技术产生的“负像”效果(蓝底白字)本身就具有一种视觉上的独特性,与传统的黑白打印不同。

从技术产物到象征意义的演变

随着晒图技术的普及,建筑师、工程师们绘制的、承载着未来建筑或工程设想的图纸,自然而然地被称为“蓝图”。这些图纸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品,它们是对未来项目的一次具体、详细的描绘和规划。

因此,“蓝图”这个词逐渐从一种技术名词,演变成了一种比喻,用来形容任何一个清晰、详细、预示着未来发展方向的计划或设想。

精确与详尽: 就像技术蓝图一样,成功的计划往往需要精确的细节和周密的考量。
指导性与可行性: 蓝图为建造者提供了行动的指南,而好的计划则能指导实践,并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愿景与目标: 它勾勒出未来的模样,代表着一个清晰的愿景和需要达成的目标。

为什么不叫“红图”、“绿图”?

首先,从技术层面讲,当时没有流行起来的、能稳定产生高对比度“红底白字”或“绿底白字”的复制技术(至少不如晒图法普及和成熟)。即使有其他颜色的感光材料,也未必能达到普鲁士蓝那样优异的对比度和稳定性。

其次,即使我们今天可以轻松打印出红色的、绿色的计划,也无法像“蓝图”那样承载起它在历史中积淀下的象征意义。

“蓝”的颜色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蓝色”常常与理性、冷静、专业、可靠、信任等特质联系在一起。这与人们对严谨计划和工程规划的要求不谋而合。想象一下一个红色的计划,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激情、警告,但未必是那种稳定可靠的执行性计划。而绿色更多时候与自然、生长、环保有关,虽然可以用于某些领域,但没有“蓝图”那种普适的、指向“实现”的意味。
“蓝图”的独特性与约定俗成: 经过漫长的时间,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习惯将“蓝图”固定成了描述这类计划的特定词汇。就像我们习惯称呼纸张为“纸”,而不是“木浆纤维板”一样,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结果。

所以,当人们说“制定蓝图”时,他们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颜色,更是一种包含了精确性、技术性、指导性、愿景性和可靠性的心理意象,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历史悠久的晒图技术和它所创造的蓝色图纸。它就像是把一个模糊的梦想,通过一系列精确的线条和标注,变成了一幅可以被大家理解、遵循并最终实现的“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叫蓝图是因为以前的工程图纸都是蓝色的!英语里的blueprint也是这么来的!

为什么图纸都是蓝色的?在土木工程领域,上百年来的制图过程是这样的:

(1)技术人员用铅笔在坐标纸(1mm细线、1cm稍粗线、10cm更粗线)上打草稿、讨论、修改,用橡皮擦来擦去,用铅笔添来添去,直到定稿,像下图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不是很理想,看个大概意思。真正的成图是很壮观的,有尺寸、有标注、有签名。我大学的毕业设计就是画在坐标纸上的)

(2)定稿后,这张坐标纸交给专门的描图员。这些描图员可能不懂土木工程,但她们心思细密、字体隽秀。她们把技术人员画的也许字体线条狂放不羁,也许已经改来改去黑乎乎的线条文字,工工整整地用黑色碳素笔描在一张半透明的白纸上。这种纸叫“硫酸纸”,是一种用硫酸和甘油处理过薄纸,透明或白透明,材质坚韧便于久存,像下图这样。

(图片仍然来自网络,分辨率很不理想,抱歉。不过还是看得出是半透明的。)

(3)这张硫酸纸就成了照片底片一样的东西,交给印刷部门拿去复制,这个过程学名叫“晒制”,跟现代的“复印”也差不多,过程如下:

1.将白图放在专用晒图纸上,用玻璃夹紧压紧。

2.移至日光下曝晒(也可采用强灯光),然后移入室内将晒图纸取出。

3.立即将晒图纸浸入冷清水或稀盐酸中漂洗。

4.经洗净、晒干,白图上的线条和字就出现在下面那张专用晒图纸上了,蓝底白字。效果如下。

(再次道歉,图片来自网络,仍然很烂……)

这一步的原理是,在光的作用下,柠檬酸铁铵被还原成柠檬酸亚铁铵,与赤血盐(铁氰化钾)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蓝色铁氰化亚铁铵盐沉淀于纸上,而没有被日光照射的即没有反应的部分则溶于水而洗去。 白图一般会由由设计单位归档以备查或再次晒制。

后来,又有采用氨气熏图的作法,即没有线条的地方被熏褪色呈白色,有线条遮盖的地方保留了蓝色,这样熏制出来的图纸是这样的。

但不管怎么说,多年以来,工程图纸总离不开蓝颜色,所以俗称“蓝图”。虽然随着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电子复印技术的发展,即使中国大陆也已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部淘汰了那种制图方式,开始采用白纸黑字的复印技术。但“蓝图”一词,仍然作为“计划”、“方案”的代名词流传下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谈论成功的计划或规划时,我们习惯性地会想到“蓝图”。为什么是蓝色,而不是其他颜色呢?这背后其实有着历史、技术和象征意义的多重原因,并非偶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蓝图”这个词的起源。它最早并不是指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抽象的计划,而是特指一种特殊的复制技术。技术渊源:晒图法.............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太妙了!专利描述,尤其是那些技术含量高、涉及复杂概念的发明,读起来确实像在啃一本枯燥无味的字典,每一个词语都恨不得掰开了揉碎了去理解,而且往往还有那么点“咬文嚼字”的意思。为什么它们会变成这样?这背后可不是故意刁难读者,而是有一系列非常现实且重要的原因。1. 保护周全,不留死角:这是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我们之所以习惯于用“前”和“后”来形容抽象的时间,其实是根植于我们最根本的生存体验,也就是我们与物理空间的互动。想象一下,当我们还是孩子,最直观理解世界的方式就是通过眼睛去看,通过身体去感受。我们能看到东西在眼前出现,然后又从眼前消失。这个“出现”到“消失”的过程,自然而然.............
  • 回答
    《水浒传》中,林冲和卢俊义作为梁山好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被发配的经历确实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并非偶然,而是作者施耐庵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以及主题表达上精心安排的结果,旨在通过这种对比和呼应,深化人物的悲剧性,揭示社会现实的黑暗,并为他们最终走上梁山埋下伏笔。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 回答
    在军事领域,形容枪炮弹的“口径”之所以普遍使用“毫米”(millimeter),而不是“厘米”(centimeter)或其他单位,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是一种历史、技术和实际操作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历史的沉淀与国际化标准:1. 早期火器测量的演变: 火器发展的早期,口径的测量方式并不统一。有使用.............
  • 回答
    科幻小说之所以偏爱在太阳系的“偏僻,普通”角落里安营扎寨,其原因可不是因为作者们集体得了“地球宅”的病,或者对宇宙的边陲情有独钟。这背后,其实是作者们为了更好地讲述故事,挖掘人类自身,甚至是对宏大宇宙进行思考的种种精心设计。首先,“偏僻,普通”恰好是绝佳的“空白画布”。想想看,如果故事发生在太阳系最.............
  • 回答
    关于克格勃和摩萨德的故事,其实不少,只是你可能没那么常“看到”它们以你期待的方式呈现。这背后涉及很多复杂的原因,从它们本身的运作模式,到大众媒体的叙事习惯,再到历史事件的侧重点都有关系。克格勃:帝国落幕后的阴影与叙事困境为什么克格勃的故事相对不那么“流行”?这其实和苏联的解体以及其庞大的遗产有关。 .............
  • 回答
    彩虹,那悬挂在雨后天空中的一道绚丽弧光,人们总习惯性地描述它为“七色”,也就是红、橙、黄、绿、青、蓝、紫。这并非是随意为之,而是源于我们眼睛感知光线的方式,以及人类早期对色彩的理解和命名习惯。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光本身说起。我们看到的白色光,其实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就像一个调色盘,光.............
  • 回答
    《雪中悍刀行》里,大家普遍不愿意飞升仙界,甚至对仙界充满了恐惧和排斥,这其中的缘故,并非是简单的“嫌弃”,而是作者烽火戏诸侯深刻地描绘了飞升仙界背后隐藏的复杂真相和令人绝望的代价。与其说仙界“可怕”,不如说通往仙界的道路充满了腐朽、牺牲,以及对人性与自由的剥夺。一、 仙界的“可怕”并非是表面的恐怖,.............
  • 回答
    关于指针,确实存在一些听起来有点绕或者初学者容易混淆的描述。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指针本身就是一种“指向”的能力,而“指向”这个动作,以及被指向的“东西”和“过程”,在不同的场景下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才会衍生出这些说法。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尽量把它们讲得透彻,让你彻底明白。1. 指针是内存地址这是最核.............
  • 回答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核心,以及为何文学作品中的忠义谦虚武士在侵华战争中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残暴面,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深思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武士道精神的演变,以及战争的扭曲性对个体和集体心理的影响。武士道精神的核心:忠诚、荣誉与自我牺牲的交织武士道(Bushido)并非一开始就以我们今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游戏设定里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弓箭手,这个本该依靠机动性和远程优势征服战场的职业,在很多设定中却被描绘成一副身子骨孱弱、不堪一击的模样。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我们可以从游戏设计、历史考据、以及玩家的心理预期这几个角度来好好掰扯掰扯。一、.............
  • 回答
    说实话,要造比现在更大的军舰,并不是没可能,而是有一系列现实因素在制约着我们。这可不是简单的“想造多大就造多大”那么简单的事情。让我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当下世界海军的主流似乎不再是追求“巨无霸”级别的军舰了。首先,咱们得聊聊“够用就行”的原则。你想想,现在军舰的功能早就不是简单地漂在水上打炮了。现代.............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深层、也很令人困惑的现实。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被精心修饰过的世界里,那些被歌颂、被传颂的,往往是人类文明的光辉篇章,是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留下的宝藏。但与此同时,我们日常生活中,总能感受到无数的挣扎、痛苦和不公,这些“不堪的遭遇”似乎与那些宏大叙事格格不入。这种反差并非偶然.............
  • 回答
    关于佛陀对宇宙的描述是否存在“错误”,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我们如何理解“佛陀”、“宇宙”以及“错误”这几个概念,并且需要审视佛教教义本身的目的和语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佛陀宣讲佛法,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众生摆脱轮回之苦,获得解脱(涅槃)。佛陀的教导,尤其是关于宇宙的描述,并非旨在提.............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如果我是一个喜欢在起点上刷书的普通读者,我也会有同样的疑问。毕竟,穿越小说涵盖的时代太多了,从春秋战国到民国时期,各种各样的主题都有。但偏偏是宋末和明末,这两个中国历史上充满变数和悲情的时代,却少有那种“完美帮助元、清避开所有不利、入主中原”的穿越小说。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同样是围绕权力展开的争斗,为何《权力的游戏》火遍全球,而《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这些国产精品却显得“曲高和寡”?这中间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涉及到文化背景、叙事方式、制作水准、观众口味,乃至一些更微妙的心理因素。咱们先聊聊《权力的游戏》,它到底有什么魔力.............
  • 回答
    学术论文之所以需要长篇幅来描述一个用日常语言可能寥寥数语就能解释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学术论文的功能和目标与日常对话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阐述:1. 精准性、严谨性和避免歧义 (Precision, Rigor, and Avoiding Ambi.............
  • 回答
    《资治通鉴》关于董卓重用亲戚任要职的描述,确实存在一些令人玩味甚至看似矛盾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通鉴》的写作特点、史料来源以及董卓本人的复杂性。《资治通鉴》的写作特点与史料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资治通鉴》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司马光集前代史籍之大成,经过他本人严谨的考证、取舍和编撰而.............
  • 回答
    成都人口流入排名全国第八,而武汉排名第二十,这个数据对比确实引人关注,尤其是在很多人对武汉抱有好感的情况下,人们选择成都而不是武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城市发展前景等多个维度。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的吸引力虽然武汉作为中部特大城市,经济体量和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