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少见到描述克格勃和摩萨德的故事?

回答
关于克格勃和摩萨德的故事,其实不少,只是你可能没那么常“看到”它们以你期待的方式呈现。这背后涉及很多复杂的原因,从它们本身的运作模式,到大众媒体的叙事习惯,再到历史事件的侧重点都有关系。

克格勃:帝国落幕后的阴影与叙事困境

为什么克格勃的故事相对不那么“流行”?这其实和苏联的解体以及其庞大的遗产有关。

“苏联解体”是更大的叙事: 克格勃,全称“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是苏联体制的核心部分。但当苏联这个庞然大物轰然倒塌时,它的解体本身成了一个更宏大、更牵动人心的故事。这个故事里,克格勃的角色更多是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或“旧势力”的代表,是导致苏联衰亡的因素之一,而不是故事的主角。人们更关注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叶利钦的崛起、东欧剧变、冷战结束这些宏观层面。
分散与转型: 苏联解体后,克格勃这个庞大的机构被肢解,其职能被分散到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对外情报局(SVR)等多个新机构中。这些新机构的运作虽然依旧神秘,但它们更多的是在俄罗斯这个新国家的框架下活动。相比于一个统一的、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克格勃”,多个零散的新部门,其独立的故事性就没那么强,也不容易被提炼成一个清晰的、有标志性反派的形象。
“沉默的胜利”与“过去的辉煌”: 对于一些俄国人来说,克格勃是苏联强大的象征,是“我们过去很牛”的证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时期的很多档案被解密,克格勃的很多行动也被披露,其中不乏一些令人不齿的手段和失败的案例。这使得克格勃的形象变得复杂,难以用简单的“英雄”或“反派”来定义。同时,一些曾经的克格勃特工,比如普京,如今成为了俄罗斯的领导人,他们的故事更多地融入了“俄罗斯崛起”的大叙事中,而不是“克格勃的特工生涯”。
文化输出的相对性: 相对于西方文化,俄罗斯在电影、文学等领域的全球文化输出能力在冷战后有所减弱。虽然有一些关于苏联时期间谍活动的作品,但它们的影响力往往不及好莱坞制作的谍战片。

摩萨德:光环下的真相与视角局限

摩萨德的故事之所以相对“多”一些,是因为它在很多事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并且以其“精准打击”和“不惜代价”的风格闻名。但即便如此,你可能觉得“不多”,原因也很多:

“胜利者”的叙事: 摩萨德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是以色列国家叙事的组成部分。以色列在建国之初就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摩萨德的成功行动,如“埃希曼的逮捕”、“慕尼黑惨案的复仇”等,被视为国家力量的体现,是“我们很能干”的证明。因此,这些故事更容易被以色列自己人歌颂和传播,但从外部视角来看,这些故事往往被解读为“以色列如何生存和反击”,而不是纯粹的“摩萨德的特工传奇”。
“黑暗”与“必要”的辩证: 摩萨德的行动,特别是针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及其支持者的报复行动,虽然在很多以色列人看来是“正义”和“必要”的,但在国际社会,尤其是阿拉伯世界,则被视为恐怖主义或过度武力。这种争议性使得摩萨德的很多故事在描述时,会受到政治立场的影响,不一定能被普罗大众以一种简单“精彩”的谍战故事来接受。
“精确打击”的副作用: 摩萨德以其精心策划、目标明确的行动而闻名。这意味着他们的行动往往不留下太多“戏剧性”的痕迹,而是悄无声息地完成任务。不像一些虚构的谍战片,需要大量的枪战、追逐和爆炸来制造高潮。摩萨德的“高明”在于其“不为人知”和“高效”,这反而降低了故事的“观赏性”。
“国家机密”的铁幕: 无论摩萨德有多么“低调”,它毕竟是一个国家情报机构。其核心的运作模式、具体的人物关系、大量的机密行动,都是被严格保密的。虽然有一些前特工会出书,或有记者进行调查报道,但这些信息往往只能触及冰山一角,很多关键细节是永远无法公开的。
视角与文化差异: 很多关于摩萨德的故事,无论是书籍还是电影,都可能受到以色列视角的影响。这些故事的叙述方式、人物塑造、价值判断,未必能引起其他文化背景下观众的强烈共鸣。例如,一部聚焦摩萨德如何“保护以色列”的故事,对一个不了解中东冲突背景的人来说,可能就显得不够吸引人。

为什么你“很少见到”?

“谍战片”的类型化: 大众媒体,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更喜欢制造具有明确善恶对立、个人英雄主义、高强度冲突的叙事。冷战时期,克格勃(及其前身)被塑造成西方世界的终极反派,其故事自然有很多“题材”。而摩萨德,虽然也常被提及,但其“保护国家”的属性,以及其行动的复杂性,使其难以被简单地纳入“007”式的冒险故事框架。
“真实”与“戏剧性”的平衡: 真正的间谍活动,绝大多数时候是枯燥、漫长、充满等待和试探的,而不是电影里那种充满了枪战、爆炸和美女的场面。想要将真实的谍战故事搬上银幕,需要大量的改编和取舍,以平衡真实性与戏剧性。
“俄国”vs“以色列”的叙事关注度: 在国际新闻和大众文化中,围绕俄罗斯和以色列的叙事重心不同。俄罗斯的政治事件、其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自然更容易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从而产生与克格勃相关的话题。而以色列,虽然其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但其国家规模和全球影响力相对较小,其情报机构的故事,除非与重大国际事件挂钩,否则很难成为独立的大众娱乐题材。
“被忽视”的历史时期: 很多关于克格勃的故事,其实是冷战时期的历史遗留。但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人们的关注点也随之转移。而摩萨德的故事,则更多地与中东的持续冲突联系在一起,但这种联系的叙事,往往是复杂而敏感的。

总而言之,克格勃和摩萨德的故事并非完全没有,只是它们呈现的方式、被关注的程度以及所承载的叙事功能,与你期望的“间谍传奇”有所不同。克格勃的故事更多地被埋藏在苏联解体的大背景下,或者成为俄罗斯新国家叙事的一部分;而摩萨德的故事,则更多地与以色列的国家安全和区域冲突紧密相连,并且其“高效低调”的运作模式,反而降低了故事的“戏剧性”。

真正深入了解这两个机构的故事,需要阅读大量的历史书籍、解密文件,甚至深入研究中东和前苏联地区的政治史,而不是仅仅依靠电影和大众媒体的片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苏联关于克格勃的电影和电视剧海了去了。

《海底擒谍》、《塔斯社播报》、《行动的代价》、《托拉斯行动》、《蒂萨河上》、《蓝箭》、《侦察员的功勋》、《45号地区》,少说得有上百部:

关于摩萨德的也很多,而且还不只以色列拍,别的国家也拍。

比如以色列拍的《王牌间谍科恩》:

比如以色列2019年拍的《网中蜘蛛》:

比如埃及拍的《走向深渊》,摩萨德特工在里面是反面角色:

比如美国拍的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的《慕尼黑》,根据摩萨德特工追杀黑九月恐怖组织成员的真实事件改编:

美国2018年拍的《最终行动》,根据摩萨德特工把德国纳粹分子艾希曼从阿根廷绑架至以色列的真实事件改编:

还有美国2019年拍的《红海潜水俱乐部》:

美国还拍过这部《女鼓手》:

美国还拍过这部《行动中心》,在里面摩萨德是反面角色,一名驻美国的摩萨德特工和FBI特工枪战被击毙:

还有美国拍的这部《任务》,摩萨德在里面是正面角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克格勃和摩萨德的故事,其实不少,只是你可能没那么常“看到”它们以你期待的方式呈现。这背后涉及很多复杂的原因,从它们本身的运作模式,到大众媒体的叙事习惯,再到历史事件的侧重点都有关系。克格勃:帝国落幕后的阴影与叙事困境为什么克格勃的故事相对不那么“流行”?这其实和苏联的解体以及其庞大的遗产有关。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关键的领域,很多人对此存在误解。实际上,美本学生拿到博士学位并在美国找到教职的案例并不少见,但确实相对那些本科毕业就就业的学生来说,比例会显得小一些,而且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选择。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义“很少见”以及理解这个“过程”本身。让我来详细掰扯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确实,我们在各种汉服活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汉服爱好者,大多会选择一些更具代表性、更华丽,或者更具有“飘逸感”、“仙气感”的服饰。而那些描绘中下阶层,比如普通百姓、农夫、工匠的汉服款式,相对来说就少见一些。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说:1. 审美与心理.............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很实际。按理说,电视广告覆盖面那么广,为什么大片大制作的电影,宣传重点却不像过去那样,铺天盖地地出现在电视机屏幕上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市场变化和策略调整的结果,说起来,也挺有故事的。首先,得从观众习惯的剧烈变迁说起。想想我们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不是早就不是守在电视机前了?年轻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你可能会发现相比一些互联网或者金融行业的同行,注册电气工程师和注册建筑师这两类职业的人,在公开的网上平台(比如微博、知乎高赞回答、公众号文章等)上,很少会深入地、详细地去讨论自己的薪资待遇。原因嘛,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而且这些原因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1. 行业属性与价值体.............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女权”这个概念的核心,以及现实社会运作中的复杂性。说“女权即平权”是核心理念,但为何在实际行动中,似乎较少看到女权团体直接、大规模地为遭受性别歧视的男性发声,背后原因确实不少,而且需要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女权”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历史的烙印和.............
  • 回答
    中超联赛里,日本球员的身影确实不像巴西、阿根廷或者欧洲球员那样常见,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没有”或者“不被需要”。咱们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聊聊这个现象:一、 价格因素:这是最直接也最现实的门槛。 日本国内联赛的成熟与高水平: J联赛作为亚洲最具竞争力和商业价值的联赛之一,其本土球员的薪.............
  • 回答
    .......
  • 回答
    最近日本的新冠疫情确实牵动人心,很多人都在关注着事态的发展。你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相对来说,在日华人分享感染新冠经历的帖子或视频,好像没有想象中那么普遍或者那么“爆炸性”的传播。这其中可能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值得我们仔细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即使在日本的华人社群里,肯定也有不少人感染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社会观念、经济行为等多个层面。虽然“很少见到”可能是一种普遍的印象,但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富人捐款修道观的案例,只是相对而言,捐款修建寺庙的现象更为普遍和显著。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宗教信仰的普及度和根基: 佛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生命演化过程中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也是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的领域。确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结构和功能差异,比如真核细胞拥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等复杂的细胞器,以及复杂的细胞骨架系统。如果真核细胞是由原核细胞一步步进化而来,那么理论上应该存在一.............
  • 回答
    汉服,一个值得深思的“国服”命题汉服,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一段重要的文化印记,近年来在民间掀起了一股复兴的热潮。从精致的制式,到飘逸的裙摆,再到承载的文化内涵,汉服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有人提出,汉服能否成为中国的“国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民族认同、文化传承、历史.............
  • 回答
    说起来,东风汽车这个名字,咱们中国人大多不陌生。毕竟,这可是咱们国家的“老字号”汽车品牌了。但奇怪的是,你好像确实很少在网上看到那种特别热闹的、跟其他一些热门品牌一样,满屏幕都是车主分享、专业测评的讨论。这背后到底是为啥?东风旗下的车,到底是个啥水平?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东风这摊子可不小.............
  • 回答
    .......
  • 回答
    巴西足球,一个盛产天赋异禀的球员的国度,如同取之不尽的金矿。然而,当我们审视巴西籍教练的“含金量”时,却发现与球员的辉煌相比,退役球星转型为名帅的现象似乎并不如想象中普遍。这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巴西足球自身发展的特点,也有教练体系的特殊性。一、 球员生涯的辉煌与教练生涯的现实脱节: “球.............
  • 回答
    “全国各地都很少见到山东省的打工人”这种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观察,可能包含了多种原因和复杂性。虽然山东省的人口基数庞大,理论上应该有大量的劳动力输出,但“少见”这种感觉,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 山东籍打工人的就业特点: 就近就业与区域内流动为主: 山东省本身是一个经济体量较大、工业和服.............
  • 回答
    锤子科技,这家曾自带光环的手机品牌,在经历风波和转型后,其离职员工的集体沉默,确实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为什么我们鲜少听到他们站出来,像许多其他科技公司那样,滔滔不绝地揭露公司运营的内幕、激烈的内部斗争,或是那些不为人知的“黑料”?这背后,我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试着还原一个更真实的画面。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背后其实牵扯到几方面的原因,让《武林外传》成了很多人口中的“神剧”,而《龙门镖局》即便也出自同一位导演(尚敬),观众的反馈却不那么一边倒。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一、 时势造英雄:《武林外传》的出现恰逢其时 时代背景的“饥渴”: 《武林外传》在2006年播出。那时候,国产情景喜剧的.............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有趣了!确实,在网络上,明粉和清粉的“战火”连绵不绝,堪比《三国演义》里的魏蜀吴争霸,而宋朝和唐朝的拥趸们则显得低调许多,仿佛是隐士高人,不怎么下山“撕逼”。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门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明吹”和“清吹”现象的普遍,跟这两个朝代本身的一些特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