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巴西那么多足球明星,为什么退役后很少见到名牌巴西籍教练?

回答
巴西足球,一个盛产天赋异禀的球员的国度,如同取之不尽的金矿。然而,当我们审视巴西籍教练的“含金量”时,却发现与球员的辉煌相比,退役球星转型为名帅的现象似乎并不如想象中普遍。这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巴西足球自身发展的特点,也有教练体系的特殊性。

一、 球员生涯的辉煌与教练生涯的现实脱节:

“球王”的光环与教练的专业性: 巴西足球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球员的天赋、技术和个人创造力。许多伟大的巴西球员,如贝利、济科、罗马里奥、罗纳尔多等,他们在场上是艺术大师,但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练需要的是截然不同的技能:战术布置、团队管理、心理辅导、临场应变、青训培养等等。这种从个人英雄主义到团队策略的转变并非易事。
退役后的选择多样化: 许多巴西球星在退役后拥有丰厚的财富和极高的社会声望,他们可以选择从事商业、代言、评论员、甚至进入政界。教练工作是一项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可能面临比球员时期更大的质疑和批评。对于一些已经实现了经济自由和名声巅峰的球星来说,教练并不是他们退役后最优先的选项。
对“踢球踢得好”的过度迷信: 在巴西足球文化中,存在一种对“踢得好”的球员的过度崇拜,似乎踢得好的球员自然就应该懂得如何执教。这种思维模式可能导致对教练专业技能的忽视,也使得一些虽然有过辉煌球员经历但缺乏教练系统性培养的人有机会进入教练岗位,但最终难以取得成功。

二、 教练体系与培养机制的不足:

教练执照与培训体系的滞后: 与欧洲一些国家相比,巴西在教练执照的获取、培训课程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许多年轻球员在职业生涯早期可能就退役,而没有接受过完整的教练培训。即使有培训,其内容和深度也可能不如欧洲足球那般与时俱进。
缺乏“教练摇篮”的体系: 欧洲足球,特别是德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家,拥有成熟的教练培养体系。许多前球员会在退役后立即进入教练培训学校,从基层队伍开始,逐步晋升。巴西在这方面似乎缺乏类似的“教练摇篮”机制,导致人才输送链条不够顺畅。
俱乐部对本土教练的支持度问题: 巴西的俱乐部有时会倾向于聘请国外名帅,尤其是那些在欧洲成功的教练,他们带来了新的战术理念和训练方法。虽然引进外教可以带来新鲜血液,但也可能挤占了本土教练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缺乏积累经验和证明自己的机会。
短期主义和结果导向: 巴西俱乐部往往受到舆论和球迷压力的影响,追求短期成绩。一旦球队成绩不佳,教练很容易被解雇。这种不稳定因素使得教练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去构建自己的战术体系和培养年轻球员,更不用说培养出能够长期执教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名帅了。

三、 战术风格的传承与创新挑战:

“ jogo bonito”的文化烙印: 巴西足球的“ jogo bonito”(美丽足球)是一种强调个人技术、即兴发挥和进攻性的风格。这种风格在球员时期是优势,但在现代足球中,教练需要平衡个人技术与战术纪律、防守组织以及整体的攻防转换。许多巴西球员习惯了自由发挥,但在教练岗位上,需要的是更系统性的战术指挥能力。
对战术纪律和防守的重视不足: 传统巴西足球有时被批评过于依赖个人能力,在战术纪律和防守投入方面存在不足。这种文化也可能影响到教练的培养,让一些教练在强调防守体系和战术执行力方面存在短板。
创新能力和适应性: 现代足球战术日新月异,教练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如果教练的知识体系和训练方法过于陈旧,或者无法适应不同风格的对手,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 缺乏“国家队教练”的稳定平台:

国家队教练的流动性: 巴西国家队的教练位置也存在一定的流动性,不像一些国家队长期聘用一位本土教练,形成稳定的执教风格和团队。当国家队成绩不如意时,更换教练是常态,这使得教练缺乏一个稳定的平台来积累经验并证明自己。
俱乐部层面的“人才流失”: 一些有潜力的巴西本土教练,可能会选择前往欧洲或亚洲等地的联赛执教,以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平台。这客观上导致了巴西本土教练人才的流失。

举例说明:

虽然说“很少见到名牌巴西籍教练”是相对而言的,但与巴西球员的全球影响力相比,确实显得不够突出。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巴西前国脚转型为教练,但他们往往是在巴西国内联赛执教,或者在一些中下游球队担任助理教练。即使是那些在国外执教的,也可能面临语言、文化等方面的挑战,或者执教的球队并非顶级豪门。

例如,曾经的世界级球星济科,在执教日本国家队和一些俱乐部时有过不错的表现,但他并未成为如同瓜迪奥拉、克洛普那样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统治力的教练。罗马里奥的儿子Romarinho也曾尝试过足球生涯,但并未达到父亲的高度。

总结:

巴西球员的足球天赋是毋庸置疑的,但从伟大的球员转型为伟大的教练,需要的是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和个人能力的转型。巴西足球在教练培养、体系建设以及战术理念的传承与创新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要涌现出更多像克洛普、瓜迪奥拉那样的世界级巴西籍教练,需要巴西足球界在教练培训、俱乐部管理以及人才发展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和投入,打破球员光环的迷思,更加注重教练职业的专业化和系统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破200了,感谢大家的认可,首次破200。

针对评论里的主要观点说一下。

关于意大利的战术素养,意大利名帅的水平,这个我绝对是认可的。但是在原回答中,只是提了德国和板鸭,一方面是近十多年来,这两个国家的足球体系都比较成熟,比较有特点。另一方面主要是想照顾下新球迷,毕竟这两个国家队这些年的成绩好,新球迷会多一些,说他们也比较容易为大家所共鸣。

第二个就是有不少球迷朋友也举出了一些巴西名帅的例子,不过我相信这些朋友也很清楚,巴西这样一个足球强国,有几个名帅是绝对正常的,一个都没有才不正常。只不过咱们是做宏观的比较。

至于有些喷我写自己印象的,我记得知乎就是让大家分享自己的见解的吧!自己的印象当然也属于自己的见解。而且并不是什么回答都需要或者都有条件去查数据论证的。不过你们喷我,我也不会删,每个人的见解都发表出来吧!


——以下是原回答——


说下自己的印象。巴西明星球员中,一大部分都是天赋异禀,才华横溢,比如小罗,内马尔这种。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自己的近乎天生的灵性,再结合超强的技术。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一个人能带一支球队飞,这种人一旦打得顺了,会很强大。但是他们当教练的话,自己球员时代的专业优势不容易发挥,毕竟他跟别人讲那些灵性,好多人其实是没有的。

相比之下,欧洲明星球员里的体系球员比较多,尤其以这些年的德国和西班牙为代表,都有明显的体系,极其强调战术,强调整体。这样的球员以后当教练,自然在战术上更容易有所发展。

这是第一个原因。顺便说点题外话,个人认为,这两种球队,前者属于上限可以很高下限可以很低的,而后者相对比较稳。这也是为什么五星巴西五夺世界杯,而且你会觉得他们碰任何强队,都是有不小的希望赢球的。而像德国队,成绩就比较稳定,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参加世界杯决赛次数最多了吧,而且大概一多半的大赛都能进入四强。

第二个原因,整体来说,巴西巨星很多是贫民窟里走出来的,他们是足球天才,也是狂热的足球爱好者。可以把自己练得与球亲密无间,但是他们的持续学习意识,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都让他们不容易成为好的教练。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欧洲有一些球员生涯不怎么出彩,甚至都没怎么踢过顶级联赛的人,竟然成为了顶级教练,比如温格,克洛普等(都是印象,记错了轻喷)。而巴西这样的情况就很少。毕竟从球员到教练还是需要很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教练除了布置战术,更是一个球队的管理者,高层能不能在转会上支持你,更衣室能不能和谐,球员能不能效全力,这都考验一个教练的管理能力。

强行想了上边两个原因,欢迎讨论。

手机码字,没排版,见谅!

觉得有点道理的话,点个赞吧!

user avatar

首先巴西并不缺知名教练,远的桑塔纳后来的扎加洛,斯科拉里,都是巴西人,只不过一个教练无论再牛,也需要带知名球队才会进入大家的视野。但能不能带到知名球队,这是一个很偶然的事情,毕竟教练的职业生涯太长,可以只干到七八十岁。所以这首先有一个曝光率的问题。

成为优秀教练所需要的素质跟优秀球员没有太多直接的关系。你能踢个好球不一定能当一个好教练,你能考试回回满分不一定能当一个好老师教给别人。这两者本身没有什么必然,所以不值得奇怪。

第三和巴西人本身有关系。在巴西能成为球星的大部分人都靠着过人的天赋。但他们出生往往不好,从小出生在贫民窟,没怎么念过书踢野球,然后被球探相中发现走上了职业发展的道路。这种路径决定了他们从小文化并不高。长大后球场上的表现很多时候靠的是个人极强的个人能力打造的。而一旦退役以后,他自己陷于有限的文化水平,并不能承担起教练的职位。像阿德里亚诺小罗这种人连自律都做不到,你让他带整支球队可能吗?

天赋异禀的球员,往往在当教练的时候会有一些难以言表的尴尬。马拉多纳带队冲击世界杯的那一届特别明显,你看着马拉多纳在场边手舞足蹈着急的要死,但是阿根廷队在场上就是打不开局面。因为有些场面在马拉多纳看来你把那两个人过了不就行了吗?可问题是场上的球员不是人人都是马拉多纳,当一个球员习惯了站在自己的能力和天赋的视角去看待球场的时候,往往他不懂得相对平庸的球员该怎么解决问题。在他看来连过5人就能把问题解决,但是普通人来说,怎么样靠体系打穿5个人的防守才是没有你的平凡球队可持续可借鉴的。而要命的是巴西的知名球星,往往多半是吃天赋的这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