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和珅那么聪明,为什么不提前讨好或巴结一下嘉庆呢?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会觉得和珅那么精明,怎么会在嘉庆上位后栽得那么惨呢?明明可以提前铺路,把嘉庆给“收服”了,结果却好像一点准备都没有。

要说和珅精明,那绝对是毋庸置疑的。从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愣是爬到了权倾朝野的地位,这本身就说明他眼光毒辣,手段高超。乾隆皇帝对他那叫一个恩宠有加,什么好事都紧着他来,让他一人身兼多职,权力和财富都达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在很多人看来,和珅的地位简直是铁打的。

那么,为什么他没能提前巴结嘉庆呢?这事儿还得从几个方面细掰扯一下:

1. 权力惯性与乾隆的绝对权威:

和珅最大的靠山是乾隆皇帝。在乾隆眼里,和珅就是最得力的助手,是自己统治的延伸。乾隆那时候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还硬朗,掌握着绝对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和珅的重心自然是紧密围绕着乾隆转。他花了大量的心思去揣摩乾隆的心思,讨好乾隆,让乾隆觉得离不开他。

你想啊,一个皇帝,尤其是一个像乾隆那样强势的皇帝,是不喜欢自己的亲信和别人搞得太近的,尤其是继承人。乾隆对和珅的倚重,本身就包含了对自己的后继者的一种牵制。他可能也希望和珅能够继续“看住”嘉庆,在他死后也能继续维持朝局的稳定,至少不会让嘉庆太快地改变局面。

所以,和珅如果过早地去讨好嘉庆,反而可能引起乾隆的猜忌。乾隆可能会觉得:“我这么信任你,你倒好,跟我的儿子勾结上了?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这个老头子?”这种怀疑一旦产生,对和珅来说是灾难性的。他必须在乾隆的信任和与未来的皇帝打交道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而这个平衡在乾隆强大的个人魅力和统治惯性下,自然是偏向了乾隆这边。

2. 继承人登基前的“清洗”惯例:

虽然不是每个朝代都如此,但历史上也有不少例子,新皇帝登基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清理前朝遗留的势力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在皇权交接不那么平稳或者新皇帝本身就面临挑战的时候。

嘉庆上位的时候,毕竟是太子,他一直都在等待机会。而和珅作为乾隆朝的宠臣,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这本身就可能成为嘉庆眼中改革的阻碍,甚至是自己权威的潜在威胁。

更何况,和珅在乾隆朝已经树大根深,手下盘根错节,如果嘉庆早早去拉拢他,万一被和珅反过来控制或者利用,那后果不堪设想。嘉庆需要的是一个干净的开始,一个能够完全听命于自己的班底。

3. 和珅对权力的理解和判断失误:

也许和珅真的低估了乾隆死后政局的变化,或者他过于自信,认为自己无论在哪个皇帝手下都能混得开。他可能觉得自己的能力和在官场的影响力,足以让任何一个新皇帝都不得不倚重他。

而且,和珅的权力来源主要在于乾隆的信任和乾隆的私库。他可能以为乾隆的权力能够一直延续下去,或者乾隆的“遗产”能让他继续逍遥法外。他可能没有考虑到嘉庆的性格和他的政治抱负。

嘉庆虽然在乾隆朝显得比较隐忍,但并不代表他没有自己的想法。一旦乾隆去世,嘉庆立刻就能施展拳脚。和珅可能觉得他还可以像以前一样,用他的财力和手段去笼络嘉庆,却没想到嘉庆的决心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

4. 缺乏对嘉庆个人情况的深入了解:

和珅虽然是个聪明人,但他主要活动的圈子是围绕着乾隆的。他接触的“上层”人士主要是围绕着乾隆的喜好和需求。他对嘉庆这个年轻的继承人,可能更多的是从一个臣子的角度去观察,而不是深入了解他的真实想法、政治理念、以及他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仇家或者支持者。

你想,和珅每天忙着伺候乾隆,处理政务,捞钱捞权,这些占据了他绝大部分精力。他可能觉得只要把乾隆伺候好了,其他事情就顺理成章了。他可能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嘉庆,去分析嘉庆继位后会采取什么政策,他可能会对嘉庆的底线和容忍度有错误的判断。

5. 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政治斗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即使和珅真的想去巴结嘉庆,他也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和时机。贸然行动,一旦被别人抓住把柄,反而是给对手递刀子。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很多时候“不作为”也是一种策略。

而且,在乾隆去世之前,朝廷里肯定也有一些暗流涌动,一些看不见的反对和支持的力量。和珅可能也需要谨慎行事,以免在政治漩涡中被卷入。

总结一下,和珅之所以没有提前去讨好巴结嘉庆,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

乾隆的绝对权威和对他的高度依赖,让他不得不将重心放在乾隆身上,过早拉拢嘉庆有被乾隆猜忌的风险。
新皇帝登基后清理前朝势力的惯例,使得和珅不敢轻易暴露与未来的皇帝过于亲近的意图。
和珅可能对权力交接后的政局变化和嘉庆的决心产生了误判,过分自信。
他可能缺乏对嘉庆个人情况的深入了解,低估了改革的阻力和嘉庆的决心。
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让他需要谨慎行事,以免被抓住把柄。

说到底,和珅的悲剧在于,他生活在一个由他深度参与和塑造的旧时代,当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他却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策略,最终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他是一个极具才华和手段的权臣,但在面对历史性的权力交接和政治变革时,他的精明并没有转化为预见未来的智慧,最终功亏一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唉……这问题下还真是群魔乱舞啊。大部分答主还不如“何不食肉糜”呢。起码人家还知道肉糜是拿来吃的……


惯例,先来正本清源。


先回答一个问题:财富从何而来?


来,跟我念二十遍:

财富来自农民的劳动、工人的生产。王侯将相、格格阿哥、公子小姐,对财富的生产全都没有半点贡献。牛逼吹爆吹不来二两米、大山侃倒侃不出半个铜板。

财富来自农民的劳动、工人的生产。王侯将相、格格阿哥、公子小姐,对财富的生产全都没有半点贡献。牛逼吹爆吹不来二两米、大山侃倒侃不出半个铜板。

财富来自农民的劳动、工人的生产。王侯将相、格格阿哥、公子小姐,对财富的生产全都没有半点贡献。牛逼吹爆吹不来二两米、大山侃倒侃不出半个铜板。

……


没错。和食物链一样:植物等生产者吸收来自阳光的能量,制造出淀粉、果糖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被虫子、牛羊掠夺,促进了它们的繁茂;而豺狼虎豹掠食牛羊和其它小动物,用它们的肉养育自己。


类似的,农民、工人采集、制造出各种物资(粮食、矿藏以及各种器物等),这些物资通过各种渠道,到了达官贵人手里。


农民、工人生产的财富,究竟通过什么渠道流通、分配的,这才反映了一个社会体制真正的成色。


打个比方吧。


假设你会DIY,上淘宝淘了若干元器件,给自己DIY了个电子手环。

请问,你会一直造这玩意儿吗?


你不会。除非能赚钱。


没错,这就是“商品社会”。

过去重农抑商,觉得商人投机倒把、平白赚取差价;但实际上呢,商人起了一个资源合理配备的作用:你会DIY,但你找不到买家;而商人帮你牵线搭桥,帮你打开了销路——于是你的“生产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制造了一大批手环给大家用:同时,你和商人从中得到了大量报酬。


类似的,农民种地,我一家种二亩地就够吃了,何必累死累活种那么多?!

但如果粮食能卖,我种二十亩二百亩都不嫌多——毕竟种的多,赚的多。


因此,一个社会,给生产者合理激励是极为重要的。否则就会守着金山,饿死。


好了,有了这两点基本常识,咱讨论起来就不至于那么辣眼睛了。


啊?你问哪两点?

来,跟着我,念二十遍:

1、财富来自农民的劳动、工人的生产。王侯将相、格格阿哥、公子小姐,对财富的生产全都没有半点贡献。牛逼吹爆吹不来二两米、大山侃倒侃不出半个铜板。

2、必须给生产者合理的激励,否则就不会有生产积极性,物资就不可能丰富,贫穷就一定到来。


1、财富来自农民的劳动、工人的生产。王侯将相、格格阿哥、公子小姐,对财富的生产全都没有半点贡献。牛逼吹爆吹不来二两米、大山侃倒侃不出半个铜板。

2、必须给生产者合理的激励,否则就不会有生产积极性,物资就不可能丰富,贫穷就一定到来。


1、财富来自农民的劳动、工人的生产。王侯将相、格格阿哥、公子小姐,对财富的生产全都没有半点贡献。牛逼吹爆吹不来二两米、大山侃倒侃不出半个铜板。

2、必须给生产者合理的激励,否则就不会有生产积极性,物资就不可能丰富,贫穷就一定到来。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谈谈和珅了。


其实是这么回事:有一片辽阔的大草原,我们叫它大青。大青被一条龙统治着,它的名字叫钱龙。


草原太大,钱龙一辈子都不可能走完;但是钱龙还是想垄断这片草原的所有产出——皇帝嘛,天下奉一人嘛。


怎么办呢?

利用食物链。


钱龙养了几只老虎,每只老虎负责管几十只狼;每只狼管一片草场。

但草场实在太大,几百条狼也管不过来;于是狼又管了几千狐狸,狐狸们去管更小的一片草场。


即便如此,分到每只狐狸名下的草场仍然管不过来;于是每只狐狸又养了几百只鸡,每只鸡又养了几千条虫——这才把草场上从事生产的韭菜们管理起来了。


但是,这个管理,其实仅仅是“掠夺”而已。


钱龙说,我要体恤农民,你们割韭菜别用力过猛,割秃噜了大家一起饿死。嗯,一个月割一次吧。


老虎说皇上圣明!

一回头“传令,告诉狼们,三个星期割一次!”

怎么成三个星期割一次了?

一个月割一次,割下来全都是钱龙的;老虎觉得自己经手那么多钱,却只能拿到钱龙手指缝漏的那点……就不说像钱龙那样养三宫六院了,三妻四妾几百跟班,哪个不掏钱能养好?

三个星期割一次,钱龙拿3/4,他们分1/4,挺好。


狼一听老虎号令,“得令!”

一扭脸“传令!告诉狐狸,十五天割一次!”

没错,狼也要额外多剥2/7,好养自家小老婆。


等到了狐狸那儿,照例得加码,成十天割一次了。

狐狸再传给鸡,照例加码,一星期割一次!

鸡马上就吩咐虫,五天一次。


虫说上头也太狠了,这样韭菜半个月都得被割秃噜!管他,三天割一次,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

没错,还不准虫有个相好的粉头了?



最后,钱龙能得到什么呢?

虫对鸡说,上头太狠了,秃噜了!这五天就这么点草尖尖……

鸡对狐狸说,今年灾荒,这星期实在收不上来钱粮……

狐狸对狼说,天灾人祸流民四起,这半个月只有这点产出了……

狼对老虎说,今年不同往昔,这仨星期真收不上来了……

老虎对钱龙说,人口增加土地兼并,这个月收入就这么点了……


当然了,这个东西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加码的。刚开始可能就是三十天一个周期;执行中你加点猫腻我添点彩头,慢慢就这样了。


请问,如果你是钱龙,你能怎么办?


钱龙没办法。


因为这些老虎是他养的,规则是他定的。就好像溥仪吃鸡蛋一两银子一个一样,这是定例。

他甚至都不敢不吃这个鸡蛋。因为这个“鸡蛋福利”,他手下的每个人都在吃——人家甚至能拿出批条来“厨房采购两成火耗,这是钱龙爷传下来的规矩”“鸡蛋乃是生鲜,生鲜加三成火耗,这是顺治帝的规矩”“食材不同其他,库存加二成五损耗,康熙帝的规矩”“饭菜须有人试吃,一成损耗;还要给试吃者赏银一钱”……


你看,敢动这些规矩,以后他还睡得着觉吗?

今天你动了鸡蛋,明天会不会动鸭蛋?后天是不是要砍火腿?大后天这果蔬……大伙儿这日子,还怎么过啊?!

保不准哪个脑袋有问题的铤而走险:毒死你个昏君!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也是皇帝的无奈。

规矩不能动,不然……韭菜翻不了天,被他自己养肥的一窝窝狼虫虎豹可不是省油的灯!


新皇帝可以装傻:什么时候的定例?我怎么不知道?哦,有批条就算了……等等,这里这个字……不对劲儿!批条作废!

老皇帝没法:这个字可是您亲自涂的,您忘了?


类似的,老皇帝动了和珅,怕群臣心凉——辛辛苦苦一辈子,临老一场空不说,连个善终都得不到。今天他能用这个原因砍和珅,明天就能换个原因砍你我……


而新皇帝呢,可以假装不知道你是先皇的左膀右臂劳苦功高白手套,人家就盯住你贪腐了:“一个月割一次,怎么到你这儿成三星期割一次了?哪来的什么先帝默许……好你个贪官!我砍!”

群臣呢,他们不会像老皇帝一样,觉得这新皇帝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对老皇帝,这是“老匹夫你自己安排的人安排的事,结果出尔反尔,以后还怎么过?”

而对新皇帝,这是“愣头青刚接手,看不惯也是正常的。都收敛点,谁触这个霉头谁傻!都忍一忍,过了这一阵儿就没事了!”


于是,老虎一月1/4积攒了好多年的钱就归新皇帝了;同时新皇帝每月又能加多1/4收入……

韭菜听说自己被割秃噜的元凶被逮住了,都怪老虎,它加了1/4——好!明主!

韭菜就是韭菜。他们就没发现,自己的处境一点没变,还是三天被割一次……


你看,多实惠。



当然,龙仍然是忙不过来。所以他需要养一只新老虎代替。但为了养这只新老虎……

渐渐的,渐渐的,新老虎又把收割周期改成三星期了……龙默许的。

不然自己一党穷的叮当响,跑前朝权臣面前一对比,哪来的乞丐?

想让他们对抗权臣,就必须给点甜头。


新老虎改收割周期了,狼呢?

龙和老虎之间的买卖,和狼有什么关系?人家照样半月割一次韭菜。

哦不,现在收割周期从一月改三星期了,所以要加税!半月改13天!

照例,狼加,狐狸就加;狐狸加,鸡又加;鸡加,虫就加。


没错,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老百姓没啥实惠。

任何一项税费,一旦搞出来了,那就别想轻易取消。替龙割韭菜的那干子人就指着这个活呢。

哪怕取消了,韭菜也不能得到实惠。因为狼虫虎豹们必须维持自己的生活;龙取消了,它们就改个名目继续收,甚至都不会少收——亏的是龙,它少了一项收入;实惠的是中间那些狼虫虎豹,本该给龙的那些东西落他们手里了。


龙心知肚明,但它没办法。因为它孤家寡人,大青这片草原太大,它一辈子都不可能亲自走一遍。

它只能依赖这些狼虫虎豹。


之所以它登基时,可以大刀阔斧撤换一批人,搞搞“一朝天子一朝臣”,是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它需要培养自己的班底。

可整个草原哪片都有狼虫虎豹占着,它实在拿不出钱给自己的“新班底”;那么它就必须开一开杀戒,把一些较为突出、不知收敛的老虎换掉——换成自己挑选的那些新老虎;新老虎再把老老虎的那干子狼赶走,换成自己的狼……

当然,后来因为“老虎成气候把龙吃了”这种事过多,龙不再允许老虎养自己的狼,全都由龙自己养——但由指定的老虎代管。因为它实在没精力去管;为了避免老虎借管理权变相养自己班底,下面的狼啊狐狸啊鸡啊也不是一辈子呆一个地方,而是不断的随机轮换。这样既避免了老虎拉帮结派,又防止狐狸占山为王。这也使得整个系统中,每一只老虎每一条狼都可以随时撤换。


但相应的,换新皇帝时,再“一朝天子一朝臣”,它也换不了多少人。多半就是找几只老虎的晦气,意思意思而已。

这里面有着一个度,视朝臣-天子的实力对比而定。有的皇帝能把所有老虎换了自己还安安稳稳,有的皇帝打虎不成把自己命都送了。


这个问题,就是有这么复杂。


显然,嘉庆之所以要杀和珅,是因为嘉庆实在没有别的出路了。


乾隆在位时间实在太长,积弊沉重,民怨沸腾——那些韭菜都不光是被割秃噜了,那是连根都被拔了。


但嘉庆必须有忠于自己的班子。

有人统计过,中国历史上当过皇帝的,超过40%都是非自然死亡——换句话说,皇帝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工伤死亡率超过40%。


嘉庆面前有两个选择:死,或者……

因此,他必须尽快拉起自己的班底——这很容易,提拔起用新科进士,提拔乾隆时代不得志的能人。


但这又极不容易。

想要养一个省长,就必须有一个省——也就是几十万平方公里——的空缺;想养一个市长,就必须有一个市,也就是数千乃至上万平方公里的、位置地形皆为上乘的优质土地。


没有?

那你拿什么养自己的老虎?


不养?

不养就死。

超过40%死亡率的危险职业,这种有关生死的严重问题,哪有你嘉庆选择的余地。


嘉庆没有选择,和珅也没有选择。

他还有一个大家族要养活,不可能放弃既得利益。

拍嘉庆马屁没用。漂亮话救不了嘉庆的命。

真金白银以及无主的大片土地,那才是嘉庆的命。

这些,和珅倒有。他敢给吗?

一给,就是把柄,就是心虚。这一刀子,只会来的更狠、更快。


这是赤裸裸的弱肉强食。嘉庆是捕猎的龙,和珅以及一干朝臣都是等着龙来捕食的猎物。

多一句废话,多一丝响动,都可能招来嗜血的龙吻。

所谓“伴君如伴虎”。

这也是有时权臣不得不反的原因——朝臣中你个最高肉最肥,龙不吃你,吃谁?


和珅知道自己最肥;但他也知道自己不是造反的料。没自己的势力,也没造反的胆量。

他只能摆出一副最恭顺的样子,期望龙的怜悯。

他如此,其他朝臣莫不如此。


嘉庆这个嗅嗅,那个舔舔。终于眼睛一瞪,一口把和珅吞下肚。

群臣松了一口气。

龙吃饱了。他们安全了。


被龙吃是自然规律。

和珅改变不了这个规律,嘉庆也无能为力。


就好像被连根拔起的韭菜们终于会变成嗜血藤,狂乱的杀死草原上的一切活物一样,都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

这就是所谓的“一乱一治”。也叫“王朝周期律”。

摆脱不了这个魔咒,和珅-乾隆-嘉庆-洪秀全的故事就会反反复复的上演。


王朝周期律的根本原因很明显,韭菜被割秃噜了,席卷全国的超大灾荒就来了。


因此,想要摆脱这个周期律,首先就必须保护好韭菜。韭菜长的越好、草原越是繁茂,就越是养得起更多的狼虫虎豹。


但是,层层加码是自然规律;狼虫虎豹多了,韭菜就一定会被过度收割;然后王朝周期律就会再次回来……


没错,必须限制狼虫虎豹,每个人都知道。

但是,不管开国时赋税再轻,之后就一定会继续加码——不然大大小小的狼虫虎豹们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一种想法是,想办法让那些狼虫虎豹们不停争斗吧。多了,就斗死一大批;哪些狼虫虎豹不知节制、先把韭菜薅秃噜了、先把自己饿瘦了,哪些狼虫虎豹先死——古书上把“伐无道”称为“吊民伐罪”,这是个好词。

如此一来,狼虫虎豹就不会太多、也不敢把韭菜糟践的太过严重。代价是战乱不断。


嗯,还是两个选择:一是狼虫虎豹大团结其乐融融,韭菜们一点一点被压垮,然后杀的“千里无鸡鸣”;二是狼虫虎豹不停争斗,人人朝不保夕——但战争的烈度、割韭菜的力度都有所节制,不然领主就会被淘汰。



从历史上看,后一种选择胜出。


原因是前者会压制生产力,由于生产力发展会引起社会财富更快失衡、继而导致乱世提前来临;因此它抑制商业、鄙视“奇技淫巧”,时时处处和自然规律对抗,于是越发跳不出一乱一治循环。当然,一些短期内就能看到效益的改良还是可以保留的;但商业、工业乃至科技这类见效慢、甚至短期有害长期才能看到收益的方面嘛……

(比如商业,短期只是让少数商人暴富,却带来了民间财务纠纷变多、务农务工者不安心生产、交通往来频繁使得子民难以管理、野外劫道的匪徒增多等等弊端,因此一向被皇朝严厉打击,甚至一旦从商便被视为贱民,连子孙的政治权利都被剥夺。)


而后者呢,为了帮自己“武装到牙齿”,狼虫虎豹们不得不鼓励工匠、研究科技;也不敢过于压制商业,毕竟无商不富(合理范围内,商业和工农业是互利共生关系),于是日子在曲折中前进,技术于战乱中发展……



终于,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了。


讲这个之前,我还是得科普点基础知识。

不同生物之间存在若干种关系,比如捕食、寄生、共生等;共生又分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偏害共生等多种关系。


其中,互利共生指的是对双方都有利的那种共生,典型如大豆和根瘤菌:根瘤菌帮助大豆固氮,大豆给根瘤菌提供养分。甚至,我们细胞中的线粒体很可能就和我们是一种互利共生关系,以至于现在我们和线粒体已经谁也离不开谁了。


而偏利共生呢,则是对一方有利、但对另一方无影响(比如在树枝上搭窝的鸟);类似的,偏害共生是对一方有害但对另一方无影响(比如在树上挖洞居住的鸟)。



其他人和农民、劳工的关系也类似。


盗贼对农民、劳工是捕食关系,这是最差的一种,双方毫无合作可言。

皇帝/领主对农民、劳工是寄生乃至偏利共生关系——简单说就是寄生虫;只是这些寄生虫的存在抑制了盗贼,对农民、劳工(以后简称草根阶层)有利,此时勉强能算是互利共生。

——亦因此,现在有很多替皇帝翻案的。毕竟皇帝结束了战乱,多好啊。


但随着时间流逝,皇帝/领主越发奢侈、他们养的一套班子越发腐败,于是他们本身就成了盗贼产生的原因、甚至变成了盗贼本身。此时共生关系被破坏,变成了偏害共生、寄生甚至捕食关系。


一旦完成这个转化,统治阶级之间就成了“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草根生产出来的东西被统治阶级争夺,你多争一点他就少得一点,这叫零和;因为争斗再搭进去无数物资、人命,这叫“负和”。


一个社会一旦陷入零和甚至负和博弈,它的崩溃就指日可待了。

——皇帝终结了战乱,所以得到了一个国家;但皇帝也还会给这个国家带来最惨烈最血腥最彻底的崩溃。别着急为他翻案。



后来,人类终于消灭了帝王将相,人与人之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捕食关系,一个相对美好的时代这才来临。


在这个时代里,人与人之间普遍存在“正和博弈”。

比如说,农民把自己的粮食卖掉,换机械厂生产的拖拉机等大型机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机械厂雇佣学有所成的专家,专门研究各种新机械,既提高了机械工作效率和操控方便度,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赢得竞争。

机械厂的竞争使得农民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购买机械,于是机械化生产规模更大、生产效率更高。

类似的,国家收税,对内有警察维持治安,对外组建军队保卫国家安全——于是草根和国家之间也存在互利,也成了正和博弈。


但这些互利又是脆弱的。

那些有权有钱、有更大社会能量的人会有意无意的改变分配规则、增加自己的获益——极端者就搞成了偏利共生(员工生病都得请假,老板想去哪就去哪)甚至偏害共生(员工996007,老板一个子都不多出)甚至……寄生乃至掠食……

无论如何,现代的主流,每个人都在和别人互利——工人不帮老板干活就拿不到工资;老板不组织人做点有利于他人的事(比如送快递造手机),就没法得到盈利。

虽然我们仍然不得不时刻防备他人占便宜,虽然我们还有个终极目标,那就是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种本质上是偏利共生的落后关系(不然仍然会有经济危机这种周期性的大崩溃);但和皇帝时代比,现在就是天堂。

因为这种互利保护了草根利益,使得他们生存无忧,只要稍微踏实肯干一点就能赚更多钱(反过来说也对:这就是为什么现代这么害怕失业率高企的原因)。


前面念了起码120遍,也不知道有没有记住:财富是农民和工人靠血汗和一身职业病换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你们喜欢的格格阿哥以及秃瓢皇帝都是寄生虫;寄生虫有自己的兴衰规律,这个规律决定了嘉庆必须吞掉和珅


别拿宫廷剧当真。

不要把我们这个时代的情况推广到封建时代,更不要把这个时代的臆测、戏说乃至胡说当真。

还嘉庆蠢,好好养着和珅就能躺赢……算了我洗眼睛去了……

user avatar

和珅以为自己成功了。

和珅无数次向嘉庆帝示好、邀功,嘉庆都表扬了他。

嘉庆韬光养晦,和珅屡屡因政事请示嘉庆的批复,嘉庆都说:“惟皇爷(乾隆)处分,朕何敢与焉?”

每天早朝,群臣还是向太上皇乾隆请安,嘉庆就坐在一边陪同,像个从来不哭也不闹的乖宝宝。有朝鲜使者亲眼目睹了大清朝的新皇帝的状况:“上喜则亦喜,上笑则亦笑。”

乾隆同大臣说事情,乾隆笑,嘉庆就笑,乾隆喜,嘉庆就喜。

你看,嘉庆快四十岁的人了,人家谈事他光知道点头,人家笑他就跟着笑,像不像一个没主见的sb?

光觉得像,还不行。

和珅也觉得像,但他不放心。

和珅在嘉庆身边安插了眼线,有些事,他从乾隆那边透露给嘉庆,有些事,他又从嘉庆那边透露给乾隆。

像不像双料间谍?

和珅有能力把事情做得滴水不漏。

但,豪横者是掩盖不住自身的豪横的。

嘉庆韬光养晦,扮演一名大龄sb,和珅却无法保持低调。

我给你八百亿,让你随便花,你低调得起来吗?

乾隆已经是个死死攥住大权,不忘提防嘉庆帝的老糊涂,处理政事的权力落在了和珅手里。和珅不是不知道谨慎,可他屡屡向皇帝汇报,皇帝就一句话:“俺听皇爷的。”嘉庆帝本人似乎也对和珅很恭敬,例如有事要奏报给乾隆帝时,基本都托和珅传话。有人向嘉庆反映和珅及其朋党胡作非为时,嘉庆居然训斥说:“朕才刚刚打算依靠和相公管理四海,你们怎么可以轻侮他呢!?”

连站在嘉庆帝这边的大臣,都觉得新皇帝仿佛有些傻屌。

嘉庆四年如一日,持续扮演傻屌,演得自己都信了。

他和和珅相互之间的示好是持续的。

和珅送嘉庆一块好玉,嘉庆就写文赞扬这块玉,其主旨是:好玉!好玉!真是好玉!和相公送的!全天下最好的玉!祝福全天下的农民伯伯能够大丰收!

这诗到底是传到了和珅耳朵里。

和珅怎么想?

挺好的,为以后继续受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嘉庆还自秽,专写一些无心政事,躲在小屋里泡茶喝的诗歌。但这样未免显得太乖了,又写诗讽刺和珅抽烟、喝酒、烫头(前俩有,这个并没有),抽烟抽得手指黄,牙齿黑,妻子怎么看?小妾怎么看?看似嫌弃,实则既显示了同和珅的亲近狎昵,就跟台下的看于谦似的,又显示了自己的粗鄙浅陋胸无大志。

如此,直至乾隆去世,和珅都不觉得嘉庆要弄死自己。

乾隆死后,和珅就被派去给乾隆帝守灵,说是守灵,实则软禁。嘉庆就是用这种两全的办法断绝了和珅与外界的交流,随后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操作,满朝文武,集体控诉和珅罪行,要求将他凌迟处死,最终嘉庆赐和珅自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会觉得和珅那么精明,怎么会在嘉庆上位后栽得那么惨呢?明明可以提前铺路,把嘉庆给“收服”了,结果却好像一点准备都没有。要说和珅精明,那绝对是毋庸置疑的。从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愣是爬到了权倾朝野的地位,这本身就说明他眼光毒辣,手段高超。乾隆皇帝对他那叫一个恩宠有加,什么好事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民族智力、勤奋程度的衡量,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首先,我们需要非常谨慎地对待“最聪明”和“最勤奋”这两个标签。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存在个体差异,但将特定民族标记为“最聪明”或“最勤奋”缺乏普遍科学依据,并且容易陷入刻板印象和偏见。然而,我们可以从.............
  • 回答
    王思聪和孙一宁的这段过往,可以说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不少人对他们的关系感到好奇。要说“糟糕”到什么程度,这确实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每个人评价的标准和关注点都不太一样。但如果想了解得更详细一些,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事件的开端与网络爆料:事情的起点,是孙一宁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控诉王思聪,.............
  • 回答
    在《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戏说性质的电视剧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精彩的斗智斗勇,尤其是在赈灾这样关系民生的大事上,和珅和纪晓岚的赈灾方式更是展现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政治手腕。如果假设剧中的情节都成立,那么要判断谁的赈灾法更有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和珅的赈灾法:和珅的赈灾法,在剧中通常.............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许多人对两种传统服饰的直观感受。说和服“好看有质感”,汉服“感觉很廉价”,这种说法其实挺笼统的,但背后确实有一些可以细聊的原因。这不仅仅是设计本身的问题,也跟历史演变、文化传承、制作工艺、以及现在市场上呈现出来的成品息息相关。咱们先从和服说起。和服的美学与质感是如何形成的.............
  • 回答
    中国确实和世界上很多国家保持着友好往来的关系,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都与伙伴们有着广泛的交流。然而,当我们谈到捐赠口罩这件事,尤其是疫情初期,为何只有少数国家伸出援手,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用“交好”与否来概括。首先,我们要理解的是,口.............
  • 回答
    中国和巴基斯坦,这对“好邻居”的关系,大家心里都有数,那叫一个“铁”。从“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到“中巴经济走廊”的宏大蓝图,再到民间那种“巴铁”的亲切称呼,无不彰显着两国之间的深厚情谊。可转头一看,为何论及旅游目的地,巴基斯坦在中国游客心中的存在感,远不如那些东南亚小国,甚至连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欧.............
  • 回答
    普什图语和阿拉伯语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奇特的相似性,足以让人产生“它们为何如此相像却又分属不同语系”的疑问。这种相似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和语言演变过程中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它们各自的家族渊源,并考察它们之间可能的接触与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普什图语和阿拉.............
  • 回答
    关于赤木和三井在《灌篮高手》中为何似乎“没有女粉丝喜欢”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有趣的切入点,但如果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个“没有”可能更像是一种观察角度的局限性,以及故事聚焦的侧重点所造成的表象。首先,让我们来聊聊这两位“硬汉”球员各自的魅力所在,他们绝对是帅的,只是这种帅,可能不是当下流行文化中常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的根本理念。其实说 ARM 和 MIPS “那么多”寄存器,而 x86 “那么少”,这个说法是基于一种常见的观察,但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原因。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多”或“少”的问题,而是不同设计哲学、历史演进和目标市场所带来的差异。咱们就一层一层地剥开.............
  • 回答
    人为什么会觉得颜值和身材很重要?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这事儿跟咱们的老祖宗打下的底子有关。在很久很久以前,大家活着就得靠天吃饭,身体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活下去,能不能生下一堆健康的娃。所以,那些看起来身体健康、生殖能力强的,自然就更容易被看上,也更容易把基因传下去。这就好比.............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晋朝的历史和电视表现确实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晋朝在公众认知和文化作品中的“低存在感”。一、 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与争议性首先,我们得承认,晋朝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如同汉唐般光辉灿烂、一统帝国、名垂青史的时代。它更像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经历了从三国乱世到大一.............
  • 回答
    南北朝时期,之所以改朝换代和篡位层出不穷,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社会以及军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说“容易”,不如说当时的体系已经到了一个非常脆弱、容易被突破的临界点,而像萧道成、杨坚这样的枭雄,则正好抓住了这个机会。首先,我们得明白,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分裂、战乱频仍的时.............
  • 回答
    关于 MIUI 13 和鸿蒙 OS 相似性的探讨近期,小米发布了全新的 MIUI 13 系统,不少用户在体验后都惊呼其与华为鸿蒙 OS 在设计语言和交互逻辑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撞脸”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究竟是巧合,还是某种必然?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下。一、设计语言的“趋同”:简约.............
  • 回答
    大同在山西,却总让人觉得与山西这个地域文化有些“格格不入”,这其中确实有其深刻的历史和地理原因。要说清楚这一点,得把脉络捋一捋,才能明白为啥大同像是山西的一个“另类”。首先,地理位置的天然隔阂是关键。山西,大家印象里最深的或许是黄土高原的地貌,是太行山、吕梁山这些横亘东西的山脉,以及由此孕育出的以农.............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在百花齐放的春天,更喜欢牡丹还是芍药一样,带着点让人为难的趣味。如果我的身边真有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姑娘,那可真是一幅有趣的画面。要说更喜欢谁,这还真不好简单回答,因为她们二位,如同两块温润的璞玉,却又有着截然不同的光泽和质地。我得承认,初见林黛玉,一定会为她那如弱柳扶风般的姿态所倾倒.............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自己好像总是在一个问题的泥沼里打转,越想越纠结,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这大概就是“想太多”和“太较真”的典型表现了。这种状态,就像被一张无形的网牢牢困住,不仅消耗精力,还容易影响心情,甚至阻碍前进的步伐。那么,对于我们这些“想太多”和“太较真”的朋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稍微松弛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