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少见到汉服爱好者出更中下阶层的服饰?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确实,我们在各种汉服活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汉服爱好者,大多会选择一些更具代表性、更华丽,或者更具有“飘逸感”、“仙气感”的服饰。而那些描绘中下阶层,比如普通百姓、农夫、工匠的汉服款式,相对来说就少见一些。

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说:

1. 审美与心理需求:逃离现实,追求理想化的美

汉服的象征意义: 对于很多汉服爱好者来说,穿汉服不仅仅是穿一件衣服,更是一种文化认同、一种情感寄托。它承载着对过去美好时代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而这种向往,往往容易被理想化,人们更愿意将汉服与“盛世”、“繁华”、“高雅”等词汇联系起来。
视觉吸引力与社交媒体: 华丽、飘逸、色彩鲜艳的服饰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关注和点赞。在讲究“上镜感”的时代,人们自然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更吸引眼球的款式。而一些表现中下阶层的服饰,可能在色彩、纹样上相对朴素,或者款式更显笨拙,不太符合当下流行的审美标准,也可能在社交媒体上表现平平。
“美的享受”: 穿汉服很多人是为了追求一种美的体验,这种美可能来自于精美的刺绣、华丽的织锦、流畅的廓形,这些往往是上层阶级服饰的特点。而中下阶层的服饰,虽然也有其独特的朴实美,但可能没有那么“抓人眼球”,或者说,它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感”和“烟火气”,不一定是所有人穿汉服时所追求的首要目标。

2. 历史资料的局限性与解读偏差

文献资料的侧重点: 现存的关于古代服饰的文献,很多时候会侧重于记录帝王将相、文人名仕、大家闺秀等上层社会的礼仪、服饰制度,因为这些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服饰特征更能体现当时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而对于底层民众的日常穿着,可能记载得就比较零散、粗略。
绘画与雕塑的表征: 古代绘画和雕塑虽然也有描绘市井生活的作品,但很多时候为了凸显人物的身份和气质,也会对服饰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和理想化处理。再加上年代久远,很多服饰的原貌已经难以考证,复原者在参考时,更容易被那些“清晰可见”的、更具代表性的上层服饰所吸引。
“复原”的难度: 真正意义上的“复原”中下阶层服饰,需要非常深入和细致的历史研究,包括对面料、颜色、制作工艺等进行考证。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果信息不足,很容易出现主观臆断,反而失去了“真实性”。

3. 经济成本与实际穿着考量

复原的成本: 高度还原的汉服,尤其是一些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价格往往不菲。即使是中下阶层的服饰,如果严格按照历史记载来制作,也可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例如使用某些特定材质的布料,或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手工装饰。
“性价比”的选择: 在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爱好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那些“看着像汉服”,并且在穿着场合更广泛的款式。一些过于朴素的或者特定职业化的汉服,可能在日常穿着中会显得有些“突兀”或者不够“实用”。
穿着的“便利性”: 很多汉服爱好者会将汉服融入日常生活。一些中下阶层的服饰,例如农夫或工匠的服装,可能设计上更注重实用性、耐磨性,没有太多飘逸的元素,这在某些场合下可能不如那些更具装饰性的款式受欢迎。

4. 圈层文化与身份认同的构建

“主流审美”的形成: 在汉服复兴的初期,以及在很多线上线下的社群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主流的审美和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可能更偏向于对那些“经典”、“华美”、“有代表性”的服饰的推崇。
模仿与传承: 很多新入门的爱好者,会从一些被广泛传播、被认为是“好看”的款式开始接触汉服。这些款式往往是经过筛选的,也更容易被模仿和推广。而对中下阶层服饰的研究和复原,可能更需要一些资深研究者或对特定历史时期有深入了解的爱好者来推动。
文化符号的塑造: 汉服爱好者群体在构建自己的文化符号时,自然会选择那些更能代表“汉服”核心特征的元素。而那些代表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服饰,在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文化意义之前,可能不容易成为首要的符号选择。

5. 误解和“刻板印象”

“汉服就是华丽”的误解: 有一种普遍的误解是,汉服就应该是“绫罗绸缎,珠光宝气”。其实不然,汉服的范围非常广阔,不同朝代、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服饰都有其独特的风貌。
对朴素的低估: 对于一些朴素的、甚至显得有些“粗糙”的汉服,一些人可能会因为“不够精致”而忽略它们的存在和价值。然而,正是这些朴素的服饰,才更真实地反映了大多数古人的生活状态。

那么,有没有人关注中下阶层的汉服呢?

当然有!随着汉服文化的深入发展和爱好者的多元化,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历史的真实面貌,也开始欣赏不同阶层服饰的独特魅力。一些研究者、复原者,以及对特定历史时期(如明代的市井生活)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正在努力地去挖掘、考证和复原这些被忽视的服饰。例如,一些以表现古代劳动人民生活为主题的汉服活动、话剧表演,或者一些汉服商家推出的更贴近生活化的“日常汉服”,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对中下阶层服饰的关注。

总而言之,汉服爱好者不常穿中下阶层的服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审美偏好、历史资料的特点、经济成本、圈层文化,以及一些普遍存在的误解。但这并不代表这些服饰没有价值,或者没有人去关注它们。随着汉服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元、更真实的汉服展示出现在我们眼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连诸位据说是“汉服爱好者”的,相互的言论都不统一。

另外,我很好奇这些回答对中国古代民间服饰究竟有没有什么具体认知。

张嘴就来的所谓“民族服饰”,还有什么“XX好看”、“礼服路线”、“漂亮高级”这些,充分显示了所谓的“汉服爱好者”对我国古代服饰的臆想和倔强。

我最好奇的是,所谓的“推广和复兴汉文化”,是推广什么玩意儿,复兴什么玩意儿?

是发起文言文运动?重启古诗词创作?还是把今古经学、宋明理学、阳明心学啥的都翻出来?

是把古文观止搞回启蒙教育?是经史子集“读经教育”彻底回归到我国教育体系当中?还是把三礼生套到到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中?

以及,怎么个“推广和复兴汉文化”?这玩意儿又和生搬硬套的“汉服”有什么关系?

以及,所谓的“汉服”,是哪门子的民族服饰???怎么就“自己的盛装”了?

到底哪个朝代服饰主体算汉服?

还是去掉元清都算所谓的“汉服”?

当然没法追求形制,追求哪门子的形制?哪个朝代的形制?

连起码的统一定义都没有,哪来的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标准?

这种强行统一的定义诸位能拿来安慰自己,你靠啥让人家接受?

就凭打了一口民族主义的鸡血???

另外,啥时候和服、唐装、旗袍、韩服只保留礼服用途了?

去日本旅游温泉体验穿和服的都算啥?

韩式烤肉店里穿韩服服务员的都算啥?

还有就是,这么多年了,各位自称“爱好者”的,到底有没有经过脑子想一想,到底怎么把你们所谓的“汉服”,正儿八经的让广大人民群众穿上他?

就算你们说当礼服用,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最近数据,2017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7661万人。全年农民工总量28652万人,本地农民工11467万人,外出农民工17185万人。

而我国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两万五;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三万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一万三。

诸位最好是靠着起码的思考来回答一下,怎么让五亿的乡村常住居民,三亿的农民工,一堆承受着房价飞涨以及教育、食品成本的二线以下城镇居民接受这个强塞的“礼服”。

以及这么庞大群体,需要你们推广什么“汉文化”?

————————————————————————————————————————

这本来是个很现实的问题,然而很不幸的,诸位“汉服党”们以及“汉服爱好者”们,除了“好看就行啊”“不追求形制”和“复兴汉文化”“本民族服饰”这种自相矛盾的慰藉,和各种以民族主义污名化别人的行径以外,也就不会搞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确实,我们在各种汉服活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汉服爱好者,大多会选择一些更具代表性、更华丽,或者更具有“飘逸感”、“仙气感”的服饰。而那些描绘中下阶层,比如普通百姓、农夫、工匠的汉服款式,相对来说就少见一些。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说:1. 审美与心理.............
  • 回答
    汉服,一个值得深思的“国服”命题汉服,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一段重要的文化印记,近年来在民间掀起了一股复兴的热潮。从精致的制式,到飘逸的裙摆,再到承载的文化内涵,汉服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有人提出,汉服能否成为中国的“国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民族认同、文化传承、历史.............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关键的领域,很多人对此存在误解。实际上,美本学生拿到博士学位并在美国找到教职的案例并不少见,但确实相对那些本科毕业就就业的学生来说,比例会显得小一些,而且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选择。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义“很少见”以及理解这个“过程”本身。让我来详细掰扯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很实际。按理说,电视广告覆盖面那么广,为什么大片大制作的电影,宣传重点却不像过去那样,铺天盖地地出现在电视机屏幕上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市场变化和策略调整的结果,说起来,也挺有故事的。首先,得从观众习惯的剧烈变迁说起。想想我们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不是早就不是守在电视机前了?年轻人.............
  • 回答
    关于克格勃和摩萨德的故事,其实不少,只是你可能没那么常“看到”它们以你期待的方式呈现。这背后涉及很多复杂的原因,从它们本身的运作模式,到大众媒体的叙事习惯,再到历史事件的侧重点都有关系。克格勃:帝国落幕后的阴影与叙事困境为什么克格勃的故事相对不那么“流行”?这其实和苏联的解体以及其庞大的遗产有关。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你可能会发现相比一些互联网或者金融行业的同行,注册电气工程师和注册建筑师这两类职业的人,在公开的网上平台(比如微博、知乎高赞回答、公众号文章等)上,很少会深入地、详细地去讨论自己的薪资待遇。原因嘛,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而且这些原因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1. 行业属性与价值体.............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女权”这个概念的核心,以及现实社会运作中的复杂性。说“女权即平权”是核心理念,但为何在实际行动中,似乎较少看到女权团体直接、大规模地为遭受性别歧视的男性发声,背后原因确实不少,而且需要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女权”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历史的烙印和.............
  • 回答
    中超联赛里,日本球员的身影确实不像巴西、阿根廷或者欧洲球员那样常见,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没有”或者“不被需要”。咱们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聊聊这个现象:一、 价格因素:这是最直接也最现实的门槛。 日本国内联赛的成熟与高水平: J联赛作为亚洲最具竞争力和商业价值的联赛之一,其本土球员的薪.............
  • 回答
    .......
  • 回答
    最近日本的新冠疫情确实牵动人心,很多人都在关注着事态的发展。你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相对来说,在日华人分享感染新冠经历的帖子或视频,好像没有想象中那么普遍或者那么“爆炸性”的传播。这其中可能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值得我们仔细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即使在日本的华人社群里,肯定也有不少人感染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社会观念、经济行为等多个层面。虽然“很少见到”可能是一种普遍的印象,但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富人捐款修道观的案例,只是相对而言,捐款修建寺庙的现象更为普遍和显著。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宗教信仰的普及度和根基: 佛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生命演化过程中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也是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的领域。确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结构和功能差异,比如真核细胞拥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等复杂的细胞器,以及复杂的细胞骨架系统。如果真核细胞是由原核细胞一步步进化而来,那么理论上应该存在一.............
  • 回答
    说起来,东风汽车这个名字,咱们中国人大多不陌生。毕竟,这可是咱们国家的“老字号”汽车品牌了。但奇怪的是,你好像确实很少在网上看到那种特别热闹的、跟其他一些热门品牌一样,满屏幕都是车主分享、专业测评的讨论。这背后到底是为啥?东风旗下的车,到底是个啥水平?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东风这摊子可不小.............
  • 回答
    .......
  • 回答
    巴西足球,一个盛产天赋异禀的球员的国度,如同取之不尽的金矿。然而,当我们审视巴西籍教练的“含金量”时,却发现与球员的辉煌相比,退役球星转型为名帅的现象似乎并不如想象中普遍。这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巴西足球自身发展的特点,也有教练体系的特殊性。一、 球员生涯的辉煌与教练生涯的现实脱节: “球.............
  • 回答
    “全国各地都很少见到山东省的打工人”这种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观察,可能包含了多种原因和复杂性。虽然山东省的人口基数庞大,理论上应该有大量的劳动力输出,但“少见”这种感觉,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 山东籍打工人的就业特点: 就近就业与区域内流动为主: 山东省本身是一个经济体量较大、工业和服.............
  • 回答
    锤子科技,这家曾自带光环的手机品牌,在经历风波和转型后,其离职员工的集体沉默,确实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为什么我们鲜少听到他们站出来,像许多其他科技公司那样,滔滔不绝地揭露公司运营的内幕、激烈的内部斗争,或是那些不为人知的“黑料”?这背后,我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试着还原一个更真实的画面。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背后其实牵扯到几方面的原因,让《武林外传》成了很多人口中的“神剧”,而《龙门镖局》即便也出自同一位导演(尚敬),观众的反馈却不那么一边倒。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一、 时势造英雄:《武林外传》的出现恰逢其时 时代背景的“饥渴”: 《武林外传》在2006年播出。那时候,国产情景喜剧的.............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有趣了!确实,在网络上,明粉和清粉的“战火”连绵不绝,堪比《三国演义》里的魏蜀吴争霸,而宋朝和唐朝的拥趸们则显得低调许多,仿佛是隐士高人,不怎么下山“撕逼”。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门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明吹”和“清吹”现象的普遍,跟这两个朝代本身的一些特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