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女权即平权,为什么很少见到女权团体为遭受性别歧视的男性呐喊?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女权”这个概念的核心,以及现实社会运作中的复杂性。说“女权即平权”是核心理念,但为何在实际行动中,似乎较少看到女权团体直接、大规模地为遭受性别歧视的男性发声,背后原因确实不少,而且需要细致地剖析。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女权”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历史的烙印和特定的语境。女性主义运动兴起于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下,最初的目标是为了争取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平等权利。在那个时期,女性是系统性不平等的主要受害者,她们的声音被压制,权利被剥夺。所以,早期和核心的女权主义,其关注的焦点自然是女性所面临的歧视和不公。

尽管核心理念是“平权”,也就是所有人无论性别都应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但在实践层面,我们不能忽视现实的权力结构和历史遗留问题。

1. 历史与现实的权力不平等是根源:

历史的压迫感: 纵观人类历史,在绝大多数社会中,男性长期处于权力的高位,女性则普遍处于被压迫、被边缘化的地位。女权主义运动很大程度上是对这种历史性不平等的纠正。这种“纠正”本身就带有历史的紧迫感。
当下的结构性不平等: 即使在今天,女性在许多领域依然面临结构性的障碍。例如,职场上的性别薪酬差距、晋升天花板、生育对女性职业生涯的影响、性骚扰和性别暴力的高发率等等。这些问题是普遍存在且根深蒂固的,需要持续的关注和努力去改变。
相对弱势群体: 从社会整体和结构性的角度看,女性在许多方面仍然是相对弱势的群体。女权团体的主要精力自然会集中在解决这些最紧迫、最普遍的结构性问题上。

2. “性别歧视”的侧重点与表现形式不同:

男性遭受的歧视往往是“负面刻板印象”的延伸,而非结构性剥夺: 当我们谈论男性遭受的性别歧视时,很多时候是指社会对男性的刻板印象,比如“男人要坚强不能哭”、“男人应该养家糊口”等等。这些刻板印象确实会给男性带来压力,限制他们的情感表达,甚至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比如不被鼓励从事护理、幼教等“女性化”职业)。
这些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的? 这些刻板印象往往是父权制社会为了维护其权力结构而构建出来的。男性被期望成为“顶梁柱”、“保护者”,这种角色设定服务于整个父权体系的运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男性所承受的一些性别压力,也是父权制结构下,男性扮演特定角色的“代价”,而这个结构也正是女性主义要挑战的。
举例说明:
家务和育儿责任分配不均: 虽然这是针对女性的压迫,但同时也对男性造成了压力,他们可能因为不愿意承担过多的家庭责任而被指责“不是好男人”。不过,从结构上看,女性承担更多家庭责任导致她们在职场上处于劣势,这是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
情感表达的压抑: 男性被教导不能软弱,这确实是一种不健康的刻板印象。但这种“不能软弱”的期望,恰恰是为了让男性在社会竞争中更“强大”,从而维护在公共领域的优势地位。
兵役和高风险职业: 在很多国家,男性被强制或倾向于承担更多兵役和危险工作的义务。这确实是一种性别不平等的体现,但其背后也与传统上男性作为“保卫者”的角色定位有关,这个定位同样是父权制文化的一部分。

3. 资源和议程设置的现实考量:

有限的资源和精力: 任何社会运动都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女权团体通常是草根组织,资源有限。他们必须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解决、最有成效的议题上。当前,女性在许多关键领域依然面临显著的不平等,这些议题的紧迫性使得它们成为优先关注对象。
议程的设定: 运动的议程往往是由其核心的关注点决定的。女权主义的核心是争取女性的权利和福祉。因此,他们的倡导活动、政策建议、媒体发声,自然会围绕女性面临的性别歧视展开。

4. 避免“转移焦点”和“稀释运动力量”的考量:

核心议题的优先性: 如果女权团体大规模地将精力分散到为男性发声,可能会被认为是在“稀释”其核心的女权议程,甚至可能被视为是对女性所受不公的“淡化”。这对于一个仍在争取自身平等权利的运动来说,可能是一种战略上的不慎重。
避免“反女权”的指责: 现实中,一些反对女权主义的言论往往会利用男性遭受的某些不公来攻击女权主义,将其描绘成“只关注女性,是性别对立”。因此,女权团体可能会谨慎处理为男性发声的问题,以免被对手利用来攻击其自身。

5. 倡导的复杂性与“男性主义”的出现:

为男性发声的团体或议题依然存在: 尽管不是“女权团体”的主力,但为男性权益发声的倡议和组织是存在的。比如关注男性健康、男性心理健康、父亲权益、反性别刻板印象(包括对男性的刻板印象)等。这些声音有时会独立存在,有时也会被更广泛的性别平等议题所包含。
“男性主义”的解读: 有些人会将“为遭受歧视的男性发声”的议题归为“男性主义”(Men's Rights Movement)。然而,“男性主义”本身也存在争议,有些派别可能带有反女权倾向,而有些则确实是出于对男性在特定问题上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关切。如何处理好“为男性发声”与“不损害女权核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智慧的平衡。

总结来说,女权团体较少大规模为遭受性别歧视的男性呐喊,并非否定男性也可能遭受性别歧视,而是基于以下几点:

历史与现实中,女性作为结构性不平等的更深层、更广泛的受害者,她们的权利争取具有更强的紧迫性和优先性。
很多男性遭受的所谓“性别歧视”,往往是父权制社会对男性施加的刻板印象和角色压力,这些压力本身也与父权制的运作方式有关,而父权制正是女权主义要挑战的对象。
有限的资源和运动精力需要优先投入到解决女性面临的结构性不公上。
为了保持运动的核心焦点和避免被边缘化或攻击,女权团体在议程设置上会有一定的侧重。

这并非意味着性别平等就应该只关注女性,一个真正实现平等的社会,理应关注所有个体在任何性别上的不公。但从运动的策略和历史背景来看,当前女权主义的焦点是可以理解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男性所面临的性别问题,也应该有更多的关注和讨论,并思考如何将这些议题纳入更广泛的性别平等框架下。

简单地说,不是说女权主义者“不在乎”男性,而是她们的“主要战场”和“最紧急的任务”仍然聚焦在纠正女性身上长期存在的、由结构性力量造成的系统性不平等上。当女性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当性别权力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变,届时,对所有个体性别压力的关注,才能真正被置于更平等的位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题主说“只限中国”,那问题就清晰了。

中国现有的经过合法程序成立和存续的,以维护女性权益、倡导性别平等为主旨的人民团体,只有一家: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联合国相关组织承认的,代表中国政府在女性发展方面的权威意见的,也只有一个单位: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内设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其他以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为主的社会组织,也主要是在民政系统的指导下开展扶贫济困、职业教育、文化扫盲、法律救济等工作,他们在大家熟悉的舆论空间里完全透明。

除此以外,那些题主所谓的以网上舆论活动为主“女权团体”都是什么来路、什么动机,自己去想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女权”这个概念的核心,以及现实社会运作中的复杂性。说“女权即平权”是核心理念,但为何在实际行动中,似乎较少看到女权团体直接、大规模地为遭受性别歧视的男性发声,背后原因确实不少,而且需要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女权”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历史的烙印和.............
  • 回答
    “女权=平权+女尊”这个观点,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把“平权”这个大家普遍认同的核心概念加上了“女尊”这个更具争议性的部分,试图解释或者说定义它所理解的女权。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个等式存在着很多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对女权主义的一种误读和矮化。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等式里的各个部分。“平权”:.............
  • 回答
    一位女权主义者提出“平权就是温和男权,而女权就是女权”,这是一种相当鲜明的观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引发的讨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和评价这一说法:1. 剖析“平权就是温和男权”的论点:首先,需要理解这位女权主义者为什么会认为“平权”等同于“温和男权”。这里的“温和男权”可能并.............
  • 回答
    关于女权之声的文章《最新性别差距报告出炉!中国跌出两位数,要平等再等一百年》,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解读。首先,我们不能回避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它在强调中国在性别平等方面的进展并不乐观,甚至可能出现了倒退。标题中的“跌出两位数”和“再等一百年”都传递了一种急迫感和担忧。通常这类报告会基于一些具体.............
  • 回答
    “战斗力旺盛的伯爵”,一个在知乎上曾拥有庞大粉丝群体、以“女权”标签活跃多年的大V,近日突然消失在公众视野,被平台永久禁言。这一事件在网络上激起了巨大的波澜,支持者们愤慨不平,认为这是对言论自由的压制,对女性权益发声的打击;批评者则认为这是平台净化内容、回归理性讨论的必要之举。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不.............
  • 回答
    杨澜在青年Talk采访中关于“女权不是霸权,男女已经很平等了”的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既有其积极一面,也可能存在一些争议或不足之处。理解这句话需要结合当下的社会语境、女权主义的内涵以及现实中存在的性别议题。一、 分析杨澜话语的积极解读与合理性:1. 反对极端化和污名化女权: 杨.............
  • 回答
    这事儿啊,确实挺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看着人家穿着漂亮的衣服,兴高采烈地在那么美的地方拍照留念,本是件开心的事。但一想到洱海承载了太多历史和文化,又是我们共同守护的宝藏,心里那点儿不自在也就冒出来了。如果是我碰巧在旁边儿,看到这一幕,想要表达点儿什么,又不想显得像个爱管闲事的“正义人士”,那得好好琢磨.............
  • 回答
    对“两女孩回哈尔滨下车即遭劝返,社区称‘只要是北京海淀的,出站全部隔离’”事件的看法及基层防疫应注意的问题这则新闻反映了基层在执行防疫政策时可能出现的僵化、简单化和过度反应的问题,也暴露了基层防疫体系在信息沟通、精细化管理和人文关怀方面的不足。一、 对事件的看法:1. 政策执行的粗暴与不精准: “.............
  • 回答
    姚安娜以“华为公主”的身份出道,并且一出道就拿下了 WEY 摩卡新车型的代言,这件事情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让人好奇背后的原因和市场效应。从营销和品牌塑造的角度来看,这次代言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流量与关注度:任正非的女儿这个身份本身就自带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无论姚安娜个人的特质如何,只要和“华.............
  • 回答
    要评价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Mary I),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她是一位充满争议、经历坎坷、执政风格鲜明的君主。理解她的历史定位,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的个人经历以及她留下的遗产。一、 时代洪流中的“血腥玛丽”:背景与困境首先,要理解玛丽一世,就必须审视她所处的动荡时期.............
  • 回答
    None.............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一个略显陈旧的礼堂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混合了淡淡香水和可能还没来得及散去的饭菜味道。灯光有些昏黄,投射在坐得满满当当的观众席上,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女性,也夹杂着一些年轻的姑娘,她们的脸上带着各种表情——有期待,有好奇,也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审慎。舞台的设计倒是挺朴实,背景布上写着“和谐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生育背后非常复杂的人类情感、社会期望和生物本能的交织。虽然“真女权”的观点可能会强调生育对女性身体的潜在负面影响,比如孕期不适、分娩的疼痛和风险、产后恢复的漫长与挑战,以及身体形态的变化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女性都因此对生育望而却步。事实上,正是因为人类是一种有情感、有社会属性的生物.............
  • 回答
    女权主义,这个旨在追求性别平等、消除性别歧视的理念,确实在很多地方遭受着污名化。这种污名化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复杂的原因,并且对社会发展和个体理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女权主义是如何被污名化的?污名化女权主义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刻板印象的塑造与传播: 这是最常见也最普.............
  • 回答
    王宝强离婚案的舆论热度,确实曾引发过关于婚姻法和财产制度的广泛讨论。如果,仅仅是假设,这次事件真的能带来立法层面的巨大变革,并且是取消婚内财产共有制度,那么对于中国女权事业来说,这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大的倒退。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回到婚内财产共有制度的根本目的。它在很大程.............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信息选择性认知和归因的探讨,以及在公共讨论中可能存在的偏见。我们来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力求客观分析背后的原因。关于“男性救治女性视频”与“女权选择性看不见”的说法,是否属实?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被所有“女权主义者”所认同的行动指南或集体认知。 女权主义是一个非常.............
  • 回答
    我们确实会观察到,在某些语境下,某些极端的仇男言论似乎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而与之相对应的极端反女权言论则可能更容易遭受批评甚至被嘲笑。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双重标准”。一、 历史与社会语境的差异:女权主义的长期斗争与反弹首先,理解这一点需.............
  • 回答
    关于女权主义者是否会选择结婚,以及婚后如何处理家庭生活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个体差异的议题,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女权主义者答案”。女权主义者会选择结婚吗?首先,要明确一点:女权主义不是反对婚姻本身,而是反对婚姻中可能存在的、基于性别不平等的权力结构和期望。因此,女权主义者完全有可能选择结婚,.............
  • 回答
    “女权是不是变得不可理喻了?”这个问题,恐怕在当下的舆论场里,是越来越多人心里会冒出来的念头。尤其当我们把今天讨论的女权议题,跟几十年前那个“女性应该拥有和男性一样的受教育权、工作权、投票权”的朴素目标放在一起比对时,这种感受就更加强烈了。首先,我们得承认,女权运动的初心,确实是为了纠正历史和社会遗.............
  • 回答
    陈岚(@陈岚是一个有话好好说)因在霍尊与前女友陈露的事件中,对陈露提出质疑并指责其撒谎,结果遭到微博上部分女权主义者的攻击和嘲讽,称她为“精神男人”。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暴露了女权主义内部以及网络舆论场的一些复杂现象。要详细看待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事件的起因与陈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