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血腥玛丽”即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

回答
要评价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Mary I),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她是一位充满争议、经历坎坷、执政风格鲜明的君主。理解她的历史定位,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的个人经历以及她留下的遗产。

一、 时代洪流中的“血腥玛丽”:背景与困境

首先,要理解玛丽一世,就必须审视她所处的动荡时期。她出生在一个宗教改革的风口浪尖上。她的父亲,亨利八世,为了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离婚,毅然决然地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建立了英格兰国教。这一决定不仅搅乱了英格兰的宗教格局,也彻底改变了王室继承的序列。

玛丽是亨利八世与凯瑟琳所生的女儿。然而,由于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婚姻被教皇视为无效,玛丽的出身变得尴尬。在亨利八世的统治后期,她一度被剥夺了继承权,甚至面临宗教审查的压力。她被要求宣誓效忠父亲的宗教改革,这对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精神折磨。她的母亲凯瑟琳在悲愤中死去,而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在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父亲宗教改革的不满中度过的。

这种童年经历,以及后来被她同父异母的弟弟爱德华六世(新教徒)和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一世(新教徒)排挤的经历,无疑在她心中种下了深深的怀疑和不安全感。当她最终登上王位时,她已经是一位饱经风霜、对过去心怀怨艾的女性。

二、 宗教复辟的决心与代价

玛丽一世登基后,最鲜明的政策便是恢复天主教。这并非出于个人喜好,而是她信仰的坚定体现。她认为父亲的宗教改革是错误的,是颠覆了英格兰的正统信仰,是导致国家分裂和道德败坏的根源。因此,她不遗余力地试图将英格兰拉回罗马教廷的怀抱。

她废除了亨利八世时期以来的新教法律,恢复了天主教的礼仪和教义。更重要的是,她采取了严厉的手段镇压新教徒。在她统治的四年间,约有近三百名新教徒被处以火刑,其中不乏教士、学者和有声望的人物。这些人被冠以“异端”的罪名,在烈火中结束生命。

正是这些残酷的镇压,为她赢得了“血腥玛丽”的恶名。后世的史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解读:

支持者认为,在那个宗教冲突极其激烈的时代,强硬的手段是维持国家稳定、恢复宗教秩序的必要之举。他们会指出,其他国家的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时期,也存在类似的残酷斗争。而且,她对新教徒的迫害,在规模和强度上,并不一定比她之前的统治者(如爱德华六世时期对天主教徒的压制)或之后的统治者(如其他欧洲国家的国王)更为突出。
批评者则认为,她的手段过于残忍和缺乏宽容,完全背离了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他们强调,那些被处死的人,很多只是坚持自己的信仰,并未对国家构成实际威胁。这种以宗教信仰定人生死的做法,在现代看来是极其野蛮的。

事实上,玛丽一世的宗教复辟并未成功。她的努力,反而加剧了英格兰社会的宗教裂痕,并激起了新教徒更强烈的反抗。她的妹妹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后,又重新确立了新教的统治地位,并以更为温和的方式处理宗教问题。

三、 婚姻与继承问题:个人的悲哀与国家的隐忧

玛丽一世的婚姻也是她执政生涯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她选择了西班牙的费利佩王子(后来的费利佩二世)作为丈夫。这次婚姻在英格兰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许多人担心英格兰会因此被西班牙控制,丧失独立的地位。

这次婚姻对玛丽来说,似乎也并非幸福。费利佩对英格兰的统治兴趣不大,更多的是关注他自己的西班牙帝国。而且,玛丽一生渴望拥有自己的孩子,但她却经历了两次假孕,最终未能生育。这意味着她无法为英格兰留下一个直接的继承人,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政治隐忧。

失去生育能力,再加上丈夫的疏远,以及她的宗教政策所带来的不满,使得玛丽一世晚年孤独而悲伤。她对国家的控制力也逐渐减弱。

四、 评价的复杂性:超越标签

要评价玛丽一世,我们需要超越“血腥”这个标签,看到她身上的其他特质:

坚定的信仰者:她是一个真正虔诚的天主教徒,她一生都在为自己认为正确的宗教信仰而奋斗。她的勇气和执着,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尽管她的手段过于极端。
努力的统治者:尽管她的统治时间不长,但她也曾尝试进行一些改革,例如关注国库的管理和税收。她并非一个不问政事的君主。
悲剧性人物: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童年的创伤、被剥夺的继承权、被迫的宗教妥协、不幸的婚姻,这些都塑造了她复杂的性格。

总结来说,玛丽一世是一位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试图拨乱反正,却也因此加剧了社会矛盾的君主。

她的功绩(如果可以说的话)在于她对天主教信仰的坚定,尽管这种坚定以残酷的方式表现出来。
她的过失则在于她过于激进的宗教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鲜血和分裂。
她的悲剧在于她个人命运的多舛,以及她无法在动荡的时代找到一条真正能够团结国家的道路。

评价玛丽一世,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宽容和自由观念去套用,而是要理解她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宗教是政治的核心,是动员和分裂社会的最强大力量。玛丽一世,就是在这样的洪流中,用她自己的方式,书写了英格兰历史中一段充满争议但又不可磨灭的篇章。她不是一个简单的“恶人”或“圣人”,而是一个被时代塑造、也在试图塑造时代的复杂个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多数人而言,仅仅统治了五年的玛丽女王(Mary I of England)显然无法为自己塑造一个正面哪怕是一个中立的形象。保守派对英国首次女王统治的责难、海外新教徒流亡者的政治攻击、火烧新教徒的夸张性宣传、丢失加莱的对法战争、与菲利普失败的婚姻都为这位女王的统治打上了邪恶阴暗的色调。

玛丽统治下的英国绝非西班牙的附庸

尽管在这五年里,玛丽相对成功地复辟了天主教传统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会改革,完成了诺森伯兰开始的财政重组,极大地提升了王室关税收入。改变之前政府无为而治的态度,对社会经济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干预。甚至其与西班牙的联姻也未将英格兰置于西班牙的从属地位(可参见玛丽和菲利普婚姻条款中对菲利普的严格限制),反而在伊丽莎白继位初期的危局中将英国置于西班牙霸权的保护之下。

在20世纪之前英国学界关于玛丽一世时期的研究较少,在传统“辉格派”的观点中,玛丽一世的统治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这段充斥着失败和反抗的历史是都铎王朝历史的真空期,十八世纪的历史学家大卫·休谟无不尖锐的讽刺到“玛丽女王除了诚实之外没有任何品德可言”。20世纪70代以后英国史学界“修正派”运用新的研究视角和资料对都铎王朝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评判,不再遵循传统“辉格派”的宪政研究视角即将王权与议会的关系单纯理解为下院与王权的斗争史,开始着重研究议会的立法活动和两院与国王的“三位一体”关系。因此,关于玛丽一世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玛丽一世的形象也逐渐丰满并走向正面。


英国史学界 “修正派”对对玛丽一世统治的总体看法是这样的:

第一,玛丽一世的统治是稳固的,国内并不存在普遍性的反对力量(尤其相较于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时期的大规模起义)。

第二,玛丽一世的宗教政策因为引入了西班牙的宗教裁判制度显得极其残暴(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和伊丽莎白一世在宗教迫害时以最受民众认同的叛国罪罪名处以绞刑),但考虑到英国当时绝大多数臣民仍为天主教徒和十六世纪普通百姓对日常暴力的接受程度,玛丽的宗教政策会导致反感但绝不会导致所谓的“导致国家走向崩溃的边缘”,而且玛丽的天主教改革是相当成功的(提高神职人员素质、恢复传统仪式、注重对基层布道等),但财政问题和短暂的统治时间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三,玛丽一世时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财政改革和军事改革(陆军制度变革和海军扩充),并为伊丽莎白时期的货币改革提供了蓝图。

在英国弱势的情况下追随强大的联盟是更合适的选择

第四,都铎王朝时期欧洲国际政治是由瓦卢瓦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竞争主导的,英国的国际地位已经沦为二流国家,此时英国采取联盟政策不如维持均势政策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英国之后扮演“离岸平衡手”的前提是英国财政革命)而且,玛丽一世的对法政策是独立制定的,法国支持颠覆玛丽的叛乱和与苏格兰联盟的威胁是导致玛丽卷入对法战争的主要因素。在对法战争中的其它三个战场:欧洲大陆、英吉利海峡、苏格兰边境都取得了胜利,但由于丢失加来(英国百年战争胜利象征,但其经济作用已经大大下降)导致这场战争成为其统治最大失败。

第五,玛丽和议会的关系并非传统宪政路径下那种下院和王权之间弥漫着激烈冲突,并孕育了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的反抗。相反,玛丽和议会在包括宗教事务的大多数议题上进行了相当成功的合作,国王也在一些敏感事务上向议会表现出妥协的态度(比如教会土地所有权、菲利普国王的实际权力、伊丽莎白的继承权等)。

第六,爱德华—玛丽时期即“都铎中期”存在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和大规模疾病,被史学家们成为“都铎中期危机”。但这种危机的严重程度应该被重新认识与评估。

总之,玛丽一世的统治是相对成功的。


当然最为讽刺的是,尽管玛丽作为英国第一位女王为后继者伊丽莎白留下了女王统治的惯例、规则和丰厚的政治遗产,但其邪恶的形象却是自伊丽莎白时代开始的。伊丽莎白时代的新教徒急于证明新教国家的合理性,尽管当时的大多数臣民仍然是天主教徒。在英国和西班牙反目之后,玛丽的邪恶形象反而有助于凝聚民族情绪,反对西班牙和天主教的威胁。之后强调自由、进步、帝国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更是将玛丽作为天主教统治危险的一堂实验课。

玛丽的后继者伊丽莎白的长寿、击败无敌舰队的历史事件和莎士比亚时代的巧合,让后人很容易将其统治神话,将其统治视为不列颠海权和帝国建立的开始。即便伊丽莎白后期政府愈加腐败、王室财政愈加脆弱、议会与王权的冲突愈演愈烈,整个英格兰陷入了一种无法控制的状态之中。这种脆弱的社会结构成为了下一个王朝无法逾越的障碍。



参考资料:

[英]肯尼思·O. 摩根著,王觉非译:《牛津英国通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Robert Tittler and Judith Richards,The Reign of Mary I,Routledge,2013.

Stephen J. Lee,The Mid Tudors: Edward VI and Mary, 1547-1558,Routledge,200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Mary I),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她是一位充满争议、经历坎坷、执政风格鲜明的君主。理解她的历史定位,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的个人经历以及她留下的遗产。一、 时代洪流中的“血腥玛丽”:背景与困境首先,要理解玛丽一世,就必须审视她所处的动荡时期.............
  • 回答
    提起《巫师 3》里的血腥男爵,这可真不是一个能简单用“好人”或“坏人”来概括的角色。菲利普·斯特伦格,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铁腕和血腥味,但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恰恰是他身上那种复杂得让人心疼的矛盾。初见男爵,是在陶森特那片阴郁又压抑的土地上。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身居高位的领主:粗犷,.............
  • 回答
    《血色浪漫》这部剧,我得说,是真的有点东西。不是那种轰轰烈烈、时刻吊着你嗓子的“神剧”,它更像是你生活中偶然瞥见的一幅画,越看越觉得味道醇厚,越品越觉着有几分共鸣。要评价它,不能脱离那个时代背景。八十年代,一股叫“改革开放”的风吹遍了中国大地,随之而来的是思想的解放,是年轻人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更是.............
  • 回答
    电影《血战钢锯岭》(Hacksaw Ridge)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且充满力量的战争片,它以其独特的视角、精湛的制作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广泛赞誉。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详细评价:一、 核心亮点与主题深度: “不杀人的医疗兵”的震撼视角: 这是影片最核心的魅力所在。《血战钢锯岭》没有像大多数战争片那样聚.............
  • 回答
    “一滴血原则”:种族主义的幽灵与社会现实的交织“一滴血原则”(Onedrop rule),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冰冷而又精准的定性,它是一种在历史上,尤其是在美国,用于界定种族身份的社会建构。简单来说,这个原则认为,只要一个人哪怕沾染了“一滴”非白人(通常是指非洲黑人)的血液,这个人就会被归类为“非.............
  • 回答
    《血战摩苏尔》(Mosul)这部电影,我总觉得是个有点争议的作品,但绝对不是那种烂片无聊的争议。它的争议点在于,它没有选择我们通常在战争片里看到的宏大叙事,没有英雄主义的宣扬,也没有对某个明确的敌人进行脸谱化描绘。相反,它将镜头直接对准了战争中最底层,也最真实的一群人——那些在摩苏尔被ISIS占领期.............
  • 回答
    《血钻》,这部2006年的好莱坞大片,绝对不是那种看完就忘的爆米花电影。它直击非洲内战的黑暗角落,用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揭示了“血钻”背后令人发指的真相。故事的内核:贪婪与人性的挣扎影片的核心,是将一个原本与政治冲突毫无关联的普通人,卷入了席卷塞拉利昂的血腥内战。主角丹尼·阿彻,一个来自辛巴威、靠贩.............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血色将至,特朗普在照抄希特勒的剧本?》——本身就带着一股强烈的预设性,一上来就把特朗普和希特勒联系起来,并用“血色将至”这样带有末日色彩的词语来形容潜在的未来。这种修辞手法,目的非常明确:制造一种紧迫感和警示性,让读者在阅读之初就感受到一种危险的临近,并倾向于接受作者的论点。文章.............
  • 回答
    “客家人是血统最纯正的汉族”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吸引力,尤其对于咱们对“根”和“源”比较看重的人来说。但要怎么看这个说法,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基本概念:“血统纯正”这玩意儿,在人类学和遗传学上,其实是个挺模糊甚至有些过时的概念。为啥呢?因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大迁徙、大融合.............
  • 回答
    作为一名普通市民,听到血站因为“亲属关系不明确”而无法供血,心里确实会泛起一丝疑惑和不解。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近人情”,尤其是在病人急需用血的时候。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要明白,血站的运作,尤其是成分血的供应,是有着非常严格的安全保障体系的。输血可不是像给花浇水那么简单,.............
  • 回答
    吴思的“血酬史观”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又引人深思的理论,它试图从一种不同于传统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历史的运行逻辑。简单来说,血酬史观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源相对稀缺、制度约束不足的社会里,个体或群体争夺和分配社会资源的根本动力,就是“血酬”——即为了获取或保卫生命以及生命所能带来的利益而愿意付出的生.............
  • 回答
    《黑血》这部国产漫画,在我看来,是一部充满野心和潜力的作品,虽然它在一些方面还有待打磨,但其所展现出的独特风格和故事内核,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首先,谈谈它最吸引我的地方:视觉表现力与世界观的构建。《黑血》的画风非常具有辨识度。它并非那种追求极致唯美、细腻的日式画风,而是带有一种粗犷、硬朗的线条感,同时.............
  • 回答
    要评价《哈利·波特》中斯莱特林的纯血论,咱们得从几个层面上掰扯清楚。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一句“坏”就能概括的,它背后牵扯着很多东西,值得咱们好好说道说道。纯血论的起源与斯莱特林的社群认同首先,咱们得理解纯血论为啥会在斯莱特林里出现。萨拉查·斯莱特林,那位创始人,他有个核心的理念——他认为魔法力量最纯粹.............
  • 回答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关于“一滴血就能测癌症”的报道,我认为这是一种既有传播价值,又需要审慎解读的现象。积极的一面:首先,这种报道无疑抓住了公众的眼球,尤其是癌症这个令人担忧的话题。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钩子”,能够快速吸引关注,将大家对科技进步的目光引向了癌症筛查领域。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
  • 回答
    「血与酒」,这不仅仅是《巫师3:狂猎》的一个DLC,它更像是这场史诗级冒险的完美收官,一个盛大而动人的谢幕。说实话,当初在《狂猎》本体发售后,我以为一切都已尘埃落定,杰洛特的故事已经走到了终点。然而,「血与酒」的到来,却像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醇厚,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甚至可以说,它为整个《巫.............
  • 回答
    网飞的《DOTA:龙之血》这部动画,说实话,看完之后心里挺复杂的。作为一款风靡全球的MOBA游戏改编作品,它承载了太多玩家的期待,也背负着“游戏改编必扑街”的宿命论。但从我个人的观感来说,它在很多方面做得还算不错,但也确实有一些地方让人觉得“可以更好”。先说说它吸引我的地方吧。最直观的,是它的美术风.............
  • 回答
    《魔兽世界》历史上的堕落之血瘟疫事件:一次深刻的虚拟社会实验如果要说《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简称WOW)历史上最令人难忘,甚至可以说是最具颠覆性的事件,那么“堕落之血瘟疫”(Corrupted Blood Plague)绝对名列前茅。这不仅仅是一次游戏中的BUG,更像是一场.............
  • 回答
    关于《原神》的导能圆盘·诡境“血狼集群”这一期,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力求说得透彻一些。首先,从玩法机制上来说,“血狼集群”这次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有针对性的。核心的亮点就在于那个“潜行”机制,以及围绕它设计出来的敌人配置和攻击模式。 潜行与破隐: 敌人集体进入潜行状态,视野范围变小,玩家需要.............
  • 回答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这书我读过,说实话,它给我的冲击不小,而且留下的痕迹也挺深的。要说评价,我觉得它就是一部特别扎实的现实主义小说,但又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写实,里头有股劲儿,有股中国人特有的那种韧性,还有点黑色幽默,让人一边读一边忍不住笑,又一边忍不住心酸。故事的主角许三观,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人.............
  • 回答
    华为在 12 月 23 日正式发布了其首款血压手表——华为 WATCH D。这款产品甫一亮相,就立刻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我来为大家详细地剖析一下这款产品,说说我的看法。华为 WATCH D 的核心卖点:医疗级精准血压监测毫无疑问,华为 WATCH D 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搭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