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客家人是血统最纯正的汉族」这一说法?

回答
“客家人是血统最纯正的汉族”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吸引力,尤其对于咱们对“根”和“源”比较看重的人来说。但要怎么看这个说法,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基本概念:“血统纯正”这玩意儿,在人类学和遗传学上,其实是个挺模糊甚至有些过时的概念。为啥呢?因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大迁徙、大融合的历史。数千年来,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通婚、融合是常态,想要找到一个在基因上“纯粹”不与外界接触过的群体,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客家人血统最纯正”的说法呢?这主要源于对客家历史的解读和对他们一些文化特征的观察。

客家人的历史是怎么说的?

客家人的历史,可以说是“迁徙史”的浓缩。他们的祖先,主要是因为战乱、饥荒等原因,从中原(大致是今天的黄河流域)地区屡次南迁,最终在中国的南方(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等地的山区)扎下了根。

中原汉族迁徙: 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概有几次大规模的南迁,比如“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汉族士族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下。之后,再经历安史之乱、黄巢起义、靖康之变等等,每一次动荡都会促成一次或数次人口的迁徙。
“客”的称谓: 他们到了南方,与当地的原住民(主要是百越族系)相遇。由于他们是后来者,并且往往居住在相对孤立的山区,慢慢就形成了“客”的称谓,与当地已经定居的“主”相对。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他们“纯正”?

这种“纯正”的说法,往往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的:

1. 中原文化基因的保留: 由于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他们在南迁过程中,确实带去了当时中原地区的语言、习俗、文化、姓氏等。在相对封闭的山区环境中,这些来自中原的文化因子,经过漫长的时间,可能比那些留守在中原或与更多外来群体融合的汉族群体,保留得更完好。
语言: 客家话被认为保留了许多中古汉语(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的特点,比如一些古老的词汇、发音方式。这就像一张老照片,相比于被反复修改的照片,它更接近原始的样子。
习俗和礼仪: 在一些传统的节日习俗、宗族观念、婚丧嫁娶的仪式等方面,客家人也被认为保留了较多来自中原的传统。
姓氏: 客家人中有许多来自中原的大姓,而且他们对宗谱的重视程度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他们与中原祖先的联系感。

2. 融合的程度相对较低(表面上): 相较于一些在中原或沿海地区与更多民族、更多群体频繁接触的汉族地区,客家人聚居的山区,与外界的交流可能相对较少。这种“相对孤立”的环境,在一些人看来,就意味着他们对外来基因和文化的“稀释”程度更低,从而被解读为“纯正”。

但我们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融合”是必然的,也是进步的: 人类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就是不同文化、不同人群融合互鉴的结果。客家人虽然有明显的北方汉族基因和文化印记,但他们南迁后,也必然会与当地的原住民发生接触和融合。这种融合,使得客家文化更加丰富多元,也使得客家人的基因构成更加复杂。仅仅因为“融合”就否定“纯正”,或者仅仅因为“保留了中原特征”就宣称“纯正”,都可能过于片面。
“纯正”的定义模糊: 究竟什么是“汉族”?汉族本身就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概念,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融合。如果按照最严格的“只与起源地人群完全相同”的标准,那么没有任何一个当下存在的民族群体能够达到“血统纯正”的要求。
遗传学上的证据: 从现代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客家人确实在基因上与北方汉族群体有着较强的相似性,这支持了他们是北方汉族南迁后裔的说法。但同时,遗传学研究也表明,客家人与南方当地的原住民群体也有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所以,与其说“最纯正”,不如说他们是“保留了较多北方汉族基因特征的南方汉族群体”。

那么,如何评价这个说法?

我认为,“客家人是血统最纯正的汉族”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情感认同的表达,而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结论。

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 这个说法很好地承载了客家人对自身起源的追溯,以及他们在漫长迁徙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它是一种对自身文化根源的强调,一种对祖先荣耀的传承。客家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凝聚群体,传承文化。
作为一种过度简化: 从科学和历史学的角度看,这个说法过于简单化了人类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它忽视了人类族群之间普遍存在的基因交流和文化融合。即使在历史上,中原汉族自身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也存在地域性的差异和基因上的流动。
潜藏的民族主义情绪: 有时候,这种“纯正”的说法,也可能带有一点点排他性或优越感,这需要我们警惕。在多元文化的今天,强调“纯正”不如强调“多元融合”更有建设性。

总结一下:

客家人确实是历史上从中原地区南迁并逐渐形成的汉族民系,他们保留了许多来自中原的语言、文化特征,并且相对而言,其基因构成中北方汉族基因的比例较高。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确实是“汉族”大家庭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分支,并且在某些文化层面上,“复古”的程度较高。

但如果一定要用“血统最纯正”来形容,那可能就有点绝对了。因为“纯正”本身就是个难题,而且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常态。

所以,与其纠结于“最纯正”这个词,不如更欣赏客家人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将中原的根基与南方的水土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文化群体。他们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也是对“家国情怀”和“乡土情感”的深刻诠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客家人,可以明确的说,碰到这种说法的人,你可以直接给他个白眼。我们客家人为保存了一定的民系文化而骄傲,但更骄傲的是作为中国人认同。

语言上来说,确实是有些古音,但这个古指的是唐宋。

血统上来说,我们都是自认为是汉人,但绝不会说自己是纯正汉人。以我自己为例子,祖籍河南颍川,北宋南迁。也就是说,血统上我们一开始就是有着五胡乱华以后的胡人血统,我大方承认。南迁后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加上土地资源和围屋这种封闭文化产物的影响,可能混的本土畲越血脉少一些,但我觉得肯定还是有的。毕竟近一千年,跨种族的爱情(或许直接就是人口劫掠)肯定是有的。这点就不够说纯正了。

但是那又怎样?我们不想学有些粤吹(声明,绝不是针对广府的朋友,只针对那些带节奏或者无知之人),恨不得拉出DNA来给你看。

那么客家人为什么还有资格自认为是汉家子弟。因为汉这个概念根本是文化概念。

耕读传家,修文守礼。千年的南迁,脸可能换了一张又一张,体内也流淌过不同血,但从没放下手中的孔孟教化,从不否定过自己中国人的认同。从不认为自己比别人更高贵。

再完善一下这个回答。

1.大部分客家人一直都承认客家是汉土混血而成,我儿时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我父亲就是这么告诉我的。他有着大专学历,可以算是当时较高水平的知识分子了。可见这个说法在他那个皇汉尚未出现的时代就广为接受。

2.我非常自豪拥有畲苗瑶的血统。因为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这份血统至少证明我们在法理上拥有脚下这片土地的合法继承权。

3.客家纯种论一度让我也很着迷,但是本着严谨的态度,从基因资料,外貌,古代经济形态等方面考证,所谓纯种根本经不起推敲。而且各位如果细心点,会发现这种论断往往出现于看点,地摊文学,浏览器自带文章中,显然是为了吸引流量,反而这个回答下面的客家人的回复基本没有赞同此类说法的,这让我甚感欣慰。

4.客家人热衷于向他人辩解自己不是少民,而是汉族的一支,这是因为我们把汉人身份看成是一种无上的荣光,即使是在这个现代这个4等汉体系下。相比之下,现在不少人为了加分和政策优惠反而竭力证明自己不是汉人,这实在是讽刺。谁心向汉谁心向外一目了然。

如果有人抨击客家纯种论,我表示支持。但如果有人怀着"我乃中原正统,尔为南蛮"的傲慢大加贬斥,那这种行为就是在分裂。

user avatar

当年,皇汉日常互相开除汉籍的手段罢了......

明清土客械斗,两边互相开除汉籍,说对方是苗族。已经完成改土归流的苗族也站出来,说客家人是“山蛮”。

太平天国被皇汉说成是“汉族”反抗“满族”的统治,但现存的广西汉人祖上却普遍对太平军没啥好感,因为广西客家人就是因为在械斗中全面落败才被迫下矿做苦力,并因此起义。在抗太战争中,广西汉人冲在抗太第一线。如今广西客家人占比不到5%,还全都在靠近广东那边...

但广东就不太一样。广东客家人比广府人更热衷当官,所以形成了均势。

孙中山把负面评价太平天国给定为刑事犯罪,因为孙中山是客家人...孙冒称广府,是因为广府社团眼里,“满”和“客”有点类似一小撮维毒眼里的“回”和“汉”:“汉”只要撵走就行,“回”可是不能留种。

湖南也和广西类似,魔怔到一边给萧朝贵立像纪念,一边官方夸赞击毙萧朝贵。

user avatar

这个说法不足以采信,但这个说法的产生值得注意。

19世纪,中国南方一带因资源紧张,多地爆发本地人(广府人,湘人,赣人)等与客家人之间的冲突,即所谓“土客械斗”,名为械斗,但其残酷程度不亚于同时期的陕甘回乱。同为汉人,相互屠杀,不论老幼,乃至全村杀尽,宗脉断绝,令人震惊。

在这起冲突中,客家人和当地人相互称对方“非汉种”,如广府人称客家人为畲族,而客家人称广府人为蛮夷等,而自视为南迁之纯正汉人。这样将对方标签为非汉人的做法,让两派针对对方毫无怜悯,是上文种种非人暴行的舆论基础。

其中,客家人在这一系列冲突中随可能一开始有优势,但往往以失败告终,收到代价及其惨重。也因此,客家人如同犹太人一样,在悲惨历史中,一方面固守自己文化,所谓“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另一方面,因为上文所提及的一系列丑化的教训,客家人非常重视舆论和宣传。因此,客家人积极考取功名,而客家知识分子也极力维护族群,如客家历史学家罗香林提出的“客家人是最纯正汉人”的说法,也体现于此。

美国曾经推行“一滴血原则”,凡是组上有有色人种血脉的即非白人。如今皇汉思想发展,这样的思想竟也产生,那么天下的汉人又有谁能免祸呢?人人指责对方有蛮夷血统而非汉人,则人人非汉人,则汉人亡矣。

user avatar

地摊文学而已,没有任何依据,甚至不值一驳。

首先,客家人当然是汉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谁又不是呢?

至于“血统是最纯正的”,我寻思“民族”不是社会学概念吗?社会学概念的“民族”跟生物学概念的“种族”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吧?

说我们的祖先是不是像客家话那么说话,显然不是,这一点早就有无数语言学大师(如王力等等)多方论证过了。客家话并不是中古汉语,虽说客家话确实保存了一些中古汉语语法特征和词汇,但谁又没有呢?

更何况,自五胡乱华以来至今差不多也快1700多年了,目前为止除了部分世系明确的家族,比如曲阜孔家可追溯至2400年以前的春秋时期之外,平民百姓的家谱有据可查的能追溯到宋初都已经非常不易了,宋朝以前编纂的、攀附贵人的,有多少水分自己心里不清楚吗?

而且就算把话题仅限于讨论生物学概念中的“纯正”,即使最讲究血统的纳粹,判断某日是否日耳曼人也只是将家族回溯定到18世纪早期,为啥呢?再早便无据可查了呀,本就无稽可考的东西又能多么有说服力呢?历史可不是神话传说,历史本就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而在论证血统这方面,只有人类基因分子学的可信度最高,毕竟谁也没可能在基因根前说谎。

一言蔽之,客家人就是汉人中的一个特定地方的人群,跟其他地方的汉人一样,并不特殊,就事论事而已,无意冒犯客家同胞。

user avatar

这种YY言论慢慢就忽悠不下去了。趁大家普遍觉醒前找找文化正统论吧,反正血缘是完蛋了。

没发现现在网上普遍把南方人蔑称作“百越”而不是“马来”和“南蛮”了吗?如果说后者是歧视,那么前者已经是种族主义了,更精准,也更致命,因为这个说法是有DNA支撑的。

十多年前,单纯的北方人哪知道什么百越啊,还不是南方“纯汉”们逼的。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河南人来回答一波。

我发现很多客家人现在知道谎言不好编了,开始鼓吹“全体汉族都不纯”这个新的谣言了。然而他们完全不看分子遗传学的相关研究。纯汉不是没有了,不是消失了,而是你们编造的“客家纯汉”的谣言被击碎之后,还要拉全体汉人下水,把整个汉人都说成是胡人。完全不看现在的北方人,尤其是华北地区,基因仍然是与仰韶,龙山文明高度同源的。这就是客家人可恶的地方,一心想要标榜自己,谣言破碎之后,还要把北方中原汉人的后代一起拉下水。

上图摘自复旦大学王传超教授19年发表的高影响因子SCI。

下面两张图翻译自复旦大学王传超教授今年六月的SCI




最新的分子人类学研究已经证明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北方华夏文明核心区人群的遗传稳定性。某些人只知道五胡乱华,完全不知道五胡到底有多少人。外蒙古现在有现代科技的加持,人口才三百万,古代游牧民族的生产力,能有个一百万都不错了。一百万是什么概念?还没山东一个大县人口多。。。我会告诉你们五胡乱华时期的北朝总人口有三千多万人吗?而且胡人还相互攻杀,冉闵又屠了一波,到北周时期关中胡兵就已经损失殆尽了,宇文泰这才不得不大量启用汉军汉将,这才有了关陇军事集团的崛起。想反,南方壮傣,侗台民族都是农耕民族,本来就人口众多,所谓衣冠南渡,不过是一滴水汇入大海。南渡的几大家族,王氏,谢氏后代,在南方完全不见踪迹,客家人只能死死抱住程旼,陈元光,王审知这些小人物,可是这些小人物根本不足以繁衍出上千万人的群体出来。。。。以刘氏宗亲为例,刘家统治了全国四百多年,现在刘姓中的刘邦后代也不过百分之七,陈元光,王审知这种小人物的影响力,还是洗洗睡吧。。。。和刘邦相比,客家人认同的始祖都是些小人物,怎么可能繁衍出一个上千万的大群体出来?更多的是少民改姓而已。

退一万步讲,客家人宣传的所谓唐宋时期中原人南渡,那也是五胡乱华之后的事情了。



客家人一直宣传客家土屋来自河南,然而根本不是这个样子。中原人讲究天圆地方,北方的古建筑除了天坛,没有谁会把房屋修的圆形像一个坟头一样,此乃大凶之兆也,现存的中原古建筑群,除了祭天建筑,全是方方正正,因为中原人以“周正”为美。


客家人爱说“河洛”一词,其实不过是“福佬”的音变。客家人说祖上是唐朝时期,从河南移民过来的,并以“河洛文化”标榜自己。然而河洛一词是洛阳的专属,和河南其他地方没有任何关系。唐朝的河南和洛阳根本不属于同一个道,所以这就属于攀附中原又没有做好功课。河南当时属于河南道,洛阳作为东都,属于独立建制的都畿道。河南道的人,不会说河洛两个字,只会说自己是中原,中州。更何况,中原地区除了洛阳,还有一堆古都,相互之间都不服气对方,而且河南类似河洛的词汇一大堆,汴州,大梁,汝南, 陈州,许都等等。。。连离洛阳那么近开封人都不会说河洛两个字,客家人怎么开的脑洞,族谱伪造成固始,颖川,还一口一个河洛。。。。其实,不过是“福佬"转变而来的而已。客家人拿着族谱说自己祖上是固始,颍川等地的,然而这两个地方都是豫东,从来不会说自己是河洛。即便是洛阳人,古代也是自称“洛邑,洛京,雒阳"等等,唐朝时期洛阳和河南连行政区划都不一样,就好像如果你是安徽人,你移民到广东,你会说自己是河南人? 而从古至今,包括洛阳在内的整个中原地区,他们的共同文化认同一直是中原,中州,而不是河洛,这也是河南人爱说“中”的原因。

客家人说客家话是正统古汉语,更是经不起推敲。读一读北宋河南的地方志,还有二程遗书吧,里面大量的土语土话和现代河南话几乎完全一样。北宋《说郛》记载一件事:北宋开封有个女人,他丈夫从军,家里有个孩子叫窟赖儿,她花钱让一秀才给丈夫写信时,对秀才说:“窟赖儿娘传语窟赖儿爷,窟赖儿自爷去后,直是憎儿,每日根特特地笑,勃腾腾地跳。天色汪囊,不要吃温吞蠖底物事”。请标榜自己是河洛话的客家人,读一读这句话,能读的顺吗?河南话可是能一字不差读出来。

客家人的族谱更是滑天下之大稽,要知道嘉靖之前,修族谱是皇族和士大夫的特权,朝廷是禁止民间私修族谱的,情节严重甚至是要杀头的。也就是说,如果哪个族谱能追溯到嘉靖之前,那这个族谱一定是假的。以袁世凯为例,袁世凯是汉代汝南袁氏的后裔,世代居住在豫东袁寨。而贵为汝南袁氏后代的大总统袁世凯,自己的列祖列宗都无法登记在册。天下孔姓同出一源,山东曲阜孔子后代一大堆,除了衍圣公,其他的几乎都没有族谱,贵为孔圣人后代的孔氏,都无法修族谱,你客家人又何德何能能冒着杀头的风险,在嘉靖之前私修族谱?

嘉靖年间大礼议之争后,民间才有了修族谱的权力,这一时间广东,福建出现了大量族谱匠,开始伪造族谱,然而在专业的历史学研究中,客家人的所谓族谱连信史都算不上。贵为一国大总统的袁世凯的祖先不过是两千年之前的汉代汝南袁氏,都无法详实考据自己汉代之后历代祖先的姓名,而客家人动辄族谱就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商朝,竟然还能做的有名有姓,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最后,客家人宣传自己人口多,八千万人的巨大人口,必然是中原人南渡,这也经不起推敲。建立了南方农耕文明的百越民族本来就人口众多,人数远超草原游牧部落。以秦始皇南征百越为例,当时战斗力在世界都首屈一指的秦国40万大军在南征途中几乎损失殆尽,主帅屠睢战死,试问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强大的人口和实力,能打的秦军如此之狼狈?这四十万秦国大军精锐此前曾摧枯拉朽灭亡六国,但在武德充沛的百越各部面前,仍然只能勉强算是“惨胜”,连秦军主帅都阵亡。

而百越各部与今天南方各大方言的分布高度重合,进一步证明了南方诸民族的强大实力和文化底蕴。在这里,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中原中心论的思想,南方诸原住民族都曾建立过不输于中原的文明,甚至还有超过五千多年历史的良渚文化,完全没必要为了政治正确而攀附中原文明。

这篇回答也没有贬低客家同胞的意思,只是为了正本清源,破除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华北五省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在语言,文化,习俗, 长相上都高度一致,分子人类学已经证明,五省人口是古中原民族的直接后裔。而南方各地,文化地理分布情况则由于中原迁移人口的多寡,呈现出明显的梯次性,从文化上极其接近中原的江淮官话区和属于中原官话区的鄂北地区,向南到江南文化区,两湖楚文化区时,开始具有一定的南方本土特色,再到两广福建迥异于北方的岭南文化,在这些地区中,真正受北方移民的影响从北至南是逐步减小的,除了少数如杭州等地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接近中原的吴语区方言岛,其他地区的文化分布都是符合上述的梯次分布规律的。

所以,中原人口有没有南迁?肯定有,但主体南迁人口以江淮地区最多,鄂北,江南次之,因此南北朝时期真正大量接纳北方移民的地区,都成立了侨州,如南豫州,南雍州,南徐州。这些侨州几乎都分布在江淮,鄂北等地。而江淮地区北汉基因有7成,江南,鄂北只有5到6成。江淮,鄂北,江南人都不敢说自己是纯正汉人南迁,基因比江淮,鄂北,江南都要“南”的多的客家人又凭什么说自己是纯正汉人?这置四亿仍然留在中原的华北人民于何地?毕竟我们无法找出自称中原南渡的客家,与现在的华北人群,在基因,文化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客家人是血统最纯正的汉族”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吸引力,尤其对于咱们对“根”和“源”比较看重的人来说。但要怎么看这个说法,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基本概念:“血统纯正”这玩意儿,在人类学和遗传学上,其实是个挺模糊甚至有些过时的概念。为啥呢?因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大迁徙、大融合.............
  • 回答
    看到你因为袁崇焕的事情跟人争论,心里感到不平,这我完全理解。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像袁崇焕这样牵涉到家国命运的大臣,总会引起很多讨论,而“黑粉”的存在更是常事。我们不妨抛开情绪,冷静地来看看袁崇焕。说他“功大于过”,并且“辽东策略是对的”,这其实是很多持肯定态度的历史学者的主流观点,也有其相当扎实的.............
  • 回答
    黑土麦田公益:播撒希望,扎根乡村的探索者要评价一个公益组织,不能仅仅看它的口号,更重要的是它在实际行动中带来的改变和影响。黑土麦田公益,一个致力于在中国乡村振兴领域探索和实践的组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是什么?黑土麦田公益,简单来说,它是一个“连接城市与乡村,用创新的方式支持乡村发展”的公益平台.............
  • 回答
    人民日报客户端在2024年春节期间刊发了题为《春节嘲讽山东人是文化堕落》的文章,这篇文章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可以说是对近期网络上针对山东人的一些刻板印象和地域歧视言论的一次集中回应。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文章的核心观点和背景文章的核心观点非常明确:将春节期间网络上普遍存在的、.............
  • 回答
    关于“女孩子等地铁时蹲在下客区是没教养”的这种说法,我觉得它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我得承认,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我脑子里闪过的念头也多少有点刻板印象在里面,觉得“哦,好像是不太雅观”。但冷静下来想想,这种“没教养”的标签,扣得是不是有点太快、太绝对了?咱们先拆解一下这个说法背后的逻辑。为什么蹲着就等.............
  • 回答
    对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解读,来理解其核心观点和潜在的表达意图。首先,文章标题“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这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文学比喻,用来形容外表光鲜亮丽,但内在却腐朽不堪的事物。将上海与此相类比,作者显然是想表达一种“看起来很好,实际不然”的观点,认为上海的繁荣和现.............
  • 回答
    对于前央视“一哥”张宏民被网友批“人生失败”的事件,以及如何看待人生评价标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一、 如何看待前央视“一哥”张宏民独自在街头吃雪糕被网友批“人生失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件事的核心:一个公众人物,因为一个看似平常的个人行为,被放大并贴上了负面标签。 事件的表象:.............
  • 回答
    “美国人说韩国是超级大国”,这个说法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激起讨论的。要客观地看待它,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不同维度去审视,不能光听一面之词,更不能因为它来自“美国人”的口中就轻易信以为真,或者直接否定。首先,我们得明白,“超级大国”(Superpower)这个词本身就不是一个有严格定义、放之四海而.............
  • 回答
    如果美国的全球影响力瞬间归零,这个世界将经历一场剧烈且深刻的重塑。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权力真空,而是一个由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层面组成的复杂系统,在失去最主要的驱动者和稳定器后,将如何重新排列组合的问题。首先,全球经济体系会陷入巨大的混乱。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将瞬间崩塌,这不仅仅意味着.............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其中的关键角色和关系。首先是小米和极客公园。 小米:作为一家以性价比和互联网营销著称的科技公司,小米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自身硬件产品线,也在积极地通过投资和孵化生态链企业来构建自己的影响力和用户生态。这是一种常见的科技巨头扩张策略,通过投资能够触达更广泛的科技爱好者和.............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奥里奥尔·保罗(Oriol Paulo)这位西班牙悬疑大师继《看不见的客人》(Contratiempo)之后带来的又一部烧脑力作——《无罪之最》(El inocente)。说实话,一提到奥里奥尔·保罗,大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肯定就是那个层层反转、逻辑严谨的《看不见的客人》。所以,当他.............
  • 回答
    《看不见的客人》,一部来自西班牙的悬疑片,真心是让我拍案叫绝。第一次看完它,我脑子里就只剩下“牛逼”两个字在回荡。这片子不是那种靠一惊一乍的jump scare吓唬你的那种,它玩的是一种更高级、更深入人心的惊悚,是那种让你一边看一边忍不住在脑子里拼凑碎片,然后被导演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快感。故事的主角是.............
  • 回答
    这是一件挺让人心疼的事。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服务生,在新加坡一家餐厅工作,因为不会说英语,被客人当众训斥。首先,我们得承认,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英语是主要的通用语言。在服务行业,尤其是在面向国际客人的餐厅里,会说英语确实是一个非常基本的要求。从这个角度看,客人对服务生沟通能力上的不满,也不能说.............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观察点,一进门就点名要“一杯蓝山咖啡”的客人,就像给咖啡馆里增添了几分别样的“色彩”。说实话,这样的客人,你一眼就能“认出来”,他们自带一种“特定标签”。首先,我们得承认,蓝山咖啡,确实是咖啡里的“名门望族”。它产自牙买加的蓝山地区,以其“风味均衡、醇厚,带有明亮的酸度,以及一丝甜味.............
  • 回答
    朱棣(1366年-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明成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且军事能力极强的帝王。他的军事生涯不仅奠定了明朝的强盛基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军事能力: 一、靖难之役:军事奇袭与政治博弈的结合1. 战略背景 建文帝即位后,朱棣因削藩政策.............
  • 回答
    评价《纽约客》对北美留学生日报的报道,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这篇报道的影响深远,不仅揭示了该公众号的运作模式,更引发了关于中国留学生群体、信息传播以及媒体责任的广泛讨论。以下是对这篇报道的详细评价:一、 报道的深度与广度: 深度挖掘,触及核心问题: 《纽约客》作为一家以深度调查和长篇报道著.............
  • 回答
    关于极客湾测出的“高通骁龙 8 Gen 1 功耗爆炸、性能孱弱”这个结论,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且需要放在特定语境下去理解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说骁龙 8 Gen 1 就是“功耗爆炸、性能孱弱”的代表,但同时,极客湾的测试结果也确实揭示了一些真实存在的问题。要深入评价,我们需要拆解几个.............
  • 回答
    极客湾对天玑 9000 的评测,可以说是相当精彩,也着实让不少人大跌眼镜,甚至有点“真香”的味道。我记得他们当时对这款芯片的评价,可以用“惊喜连连”、“实力不俗”来形容。首先,我们先来聊聊天玑 9000 在性能上的亮点,有哪些地方值得大书特书: 能效比的巨大飞跃,这是最让人称道的地方。 过去大家.............
  • 回答
    关于元朝的评价,一直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做到“公正客观”,我们首先需要抛开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从历史的多个维度去审视它。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它所带来的影响深远而复杂,既有前所未有的成就,也存在着难以回避的弊端。一、 统一与疆域:前所未有的整合与挑战元朝最显.............
  • 回答
    凡客诚品的“充值520元返520元”活动,怎么说呢,这确实是个让人眼前一亮、又有点让人琢磨不透的营销手法。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这福利力度绝对是够劲的,但仔细一品,里头的水分和门道也着实不少。咱们先从“好”的说起,为什么它能吸引人: “520”这个数字本身就自带话题性: 在咱们这个日子里,很多品牌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