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纽约客》对北美留学生日报的报道?

回答
评价《纽约客》对北美留学生日报的报道,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这篇报道的影响深远,不仅揭示了该公众号的运作模式,更引发了关于中国留学生群体、信息传播以及媒体责任的广泛讨论。

以下是对这篇报道的详细评价:

一、 报道的深度与广度:

深度挖掘,触及核心问题: 《纽约客》作为一家以深度调查和长篇报道著称的杂志,其对北美留学生日报的报道并非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运作机制、资金来源、内容生产以及对目标群体的影响。报道通过采访多方相关人士,包括公众号的创始人、编辑、前员工、用户以及关注中国留学生群体的人士,力求构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画像。
广泛的议题关联: 这篇报道巧妙地将北美留学生日报的案例与更广泛的议题联系起来,例如:
中国国内的意识形态宣传和信息控制: 报道将北美留学生日报的行为置于中国政府加强对外宣传和信息传播的宏大背景下,探讨了其如何服务于国家宣传机器。
社交媒体的议程设置和信息茧房: 报道揭示了公众号如何利用算法和用户偏好,构建了一个封闭的信息环境,影响留学生的认知和观点,从而探讨了社交媒体在塑造公众舆论中的作用。
年轻一代的身份认同和民族主义情绪: 报道触及了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身份认同困境,以及民族主义情绪如何被引导和利用。
“大外宣”的策略与效果: 报道对中国官方对外宣传的策略进行了审视,并试图评估其在海外年轻群体中的实际影响。
叙事技巧的运用: 《纽约客》的文章通常以扎实的文献研究、细致的现场描写和生动的个人故事来吸引读者。这篇报道也不例外,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引人入胜的叙述,将原本可能枯燥的信息传播分析变得引人入胜。

二、 报道的价值与意义:

信息透明化和公众监督: 《纽约客》的报道最直接的价值在于将一个长期处于模糊地带的机构——北美留学生日报的运作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这有助于提高信息传播的透明度,并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监督的视角。
警示作用和反思: 报道为留学生群体敲响了警钟,提醒他们警惕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引导和信息操纵。同时,它也促使相关机构(如大学、媒体)反思在信息时代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获取多元、准确的信息。
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对话: 虽然报道揭示了一些负面现象,但它也提供了理解中国留学生群体以及中国信息传播方式的一个窗口,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对话。
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审视: 这篇报道对中国官方对外宣传的策略和效果进行了较为坦率的审视,为理解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供了参考。

三、 报道的潜在局限性与争议点:

尽管报道具有重要的价值,但也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或引发争议:

“中国威胁论”的视角? 部分读者可能会认为报道过于侧重负面解读,带有“中国威胁论”的色彩,将所有中国官方背景的宣传都视为恶意操纵。然而,《纽约客》作为一家西方媒体,其报道视角带有一定的文化和政治背景是难以避免的。关键在于报道是否基于事实,而非臆测。
对留学生群体的刻板印象? 报道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加剧对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刻板印象,将他们描绘成容易被操控的群体。实际上,留学生群体是多元的,其思想和观点也各不相同。报道的焦点在于机构的运作,而非对整个群体的道德评判。
“事实核查”的难度与平衡: 信息的真实性核查在任何报道中都至关重要。对于涉及复杂的宣传网络和地下运作,记者可能难以获得百分之百确凿的证据,在平衡报道的深度和证据的严谨性上可能存在挑战。
报道的受众和传播范围: 《纽约客》主要面向的是西方受众,其报道的观点和解读方式可能与中国国内的语境存在差异。这也会影响到报道在中国留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和影响力。
对“个人主义”和“精英主义”的解读: 报道中对于公众号创始人个人经历和动机的解读,也可能被视为一种“精英主义”的分析,试图通过个体分析来解释宏观现象。

四、 报道的影响:

引发中国留学生群体的讨论: 报道在留学生群体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许多留学生开始反思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对信息的判断能力。
提高公众对信息操纵的警惕: 报道也使得更广泛的公众群体提高了对网络信息操纵和虚假信息的警惕性。
影响西方媒体对中国留学生群体的观察: 这篇报道可能会影响西方媒体在今后观察和报道中国留学生群体时所持的态度和角度。

总结:

《纽约客》对北美留学生日报的报道是一次 有深度、有价值、有影响 的调查性报道。它成功地揭示了一个在海外中国留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信息传播渠道的运作模式,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进行审视。

从正面来看, 报道具有重要的 信息透明化、公众监督和警示教育 作用,促使人们反思信息传播的本质、媒体责任以及青年一代的认知形成。它为理解中国对外宣传策略和信息时代下的信息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然而,我们也应理性看待报道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如潜在的视角偏差、对群体画像的刻板印象以及在证据获取上的挑战。评价报道时,需要结合其报道的语境、作者的意图以及自身的判断能力。

总而言之,这篇报道是一次值得深入阅读和思考的媒体事件,它引发的讨论至今仍在继续,并对我们理解当前复杂的信息传播环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北留确实水平太低了,而且越来越低。

节奏自媒体推荐乌鸦校尉,水平很高,CGTN需要这样的人才。

中国近些年出了一些战斗力很强的自媒体,强到让人觉得他们和CNN、BBC、RT的差距主要在财力方面,如果给予足够的资源和正确的引导,他日必成大器。。。

user avatar

北留可以吹一辈子了

纽约客是什么,创建于1925年的西方老牌媒体,逼格的化身,在人们的印象中是跟时代周刊、经济学人一挂的

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牌媒体,专业和品味的化身,亲自下场怼了一家成立数年的自媒体(这个自媒体连独立的网站和APP都没有),就显得格外有意思

如果这篇文章攻击的是RT或者环球,那还说的过去,魔幻的是,它亲自下场,煞有其事的‘扒皮’了一家微信公众号,郭德纲有个段子说“我和火箭科学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煤,煤还得选精煤,水洗煤不好。如果那科学家要是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纽约客这个科学家不仅看了一眼,还亲自跑来跟人干了一架,所以我很想知道,是什么让纽约客坐不住了

如果一定要打个比方,我只能想到《Science》上发了篇文章抨击凡伟,这是凡伟的胜利

user avatar

我先从头到尾仔细把纽约客这篇文章通读了一遍,把里面提到的人物,事件,新闻标题都做了一个大概的梳理,然后加了留学生日报的公众号,翻了一下对应的内容和时间,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内容。

On a Monday morning in February···

这篇报道的采访时间是2019年2月的一个周一,大概是2月11日

“I Showed My Syrian Friend a Video of Fireworks from Lunar New Year’s Eve. He Broke Into Tears.”

文章里详细描述的这篇有关叙利亚的文章的发布时间,是2月6日


“Of Course, Only Chinese People Can Save Planet Earth.”

文章里描述的这篇有关流浪地球的文章的发布时间,是2月5日

“It’s true! 1% of Rich Americans Own 40% of the Wealth—The Gap Is Worse Than a Hundred Years Ago”

而上面这个标题的文章就更早了,在2017年四季度左右;

剩下的所有这篇报道提到的所有文章相关时间,再也没有一个晚于2019年2月的,意味着作者对于留学生日报的报道梳理,以及这篇报道的几乎所有主要内容,都完成于2019年2月左右,但这篇报道的发表时间,是2019年8月19日。


这篇文章有一个内容特别的突兀,在所有其他截止于2019年2月的内容之外,多了下面这个内容:

When College Daily, after weeks of silence, finally weighed in on the protests in Hong Kong, in August, it toed the government line, uncritically publishing a headline that used the phrase “I Support the Hong Kong Police”

在这句话之前,这篇报道提到的所有留学生日报的文章,都最迟截止于2019年2月,而这一部分,我觉得勉强说得上理客中,你仔细去阅读就能发现作者至少是完整阅读过这些报道和梳理过这些报道出处的;

a saying that has been popularized by the People’s Daily, an official orga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但是涉及到上面这个话题,文章作者或者发布方的内容把控就乱套了,变成了纯情绪化的宣泄了

weighed in,uncritically

终于站队,不加辨别的引用,官方媒体说的,大家自行体会一下这些用词···


然后我就去翻了一下近期的报道,8月9日找到了一篇相关的留学生日报撑警队,反对暴力的立场鲜明的文章;

然后留学生日报发了一个文章,把纽约客作者的微信记录贴了出来:

2019年8月9日撑警队,谴责暴力,6个月都没排上的报道,3个小时候就给你排期发表,是不是很巧,很意外,很惊喜!

2019年2月和以前的部分,可以说内容丰富,逻辑自洽,作者有阅读文章,有采访文章作者,采访受众对于这些报道以及留学生日报本身的看法,等等等等,至少称得上一篇报道;

但是这后面夹私货的部分,就差得一塌糊涂了;

纽约客的报道甚至把8月9日这篇文章是人日转留学生日报,还是留学生日报转人日都搞错了,作者很明显也根本没有仔细看过这篇文章,对其内容没有一个字的描述···

2019年2月之前的部分:

内容:有深入阅读

出处:有仔细查阅,来源正确

文章作者:大部分有采访,部分为作者介绍

读者回访:有2名读者访谈

作者对于文章的解读:有

--------------------------------------------------------------------------------------------

2019年8月的部分:

内容:没读过,只有标题

出处:来源直接错误

文章作者:编辑根本不知道作者是谁

读者回访:没有

作者对于文章的解读:没有


把这个文章直接拆成两部分,是不是一下就好理解了?

而2019年2月到2019年8月期间,作者没有引用和阅读过留学生日报任何一篇报道,一篇都没有,添加了8月这个内容之后仓惶审核发表,甚至不能确保正确。


Xiao Qiang, who teaches at the U.C. Berkeley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runs a bilingual Web site called China Digital Times, said. Google, Facebook, Instagram, and Twitter are all blocked in China, so students in America largely rely on WeChat to stay in touch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back home and keep up with the news in China. “If they used to spend five, six hours a day on WeChat back home,” Xiao said, “they are still spending five, six hours a day here. There isn't any big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ir move to America.”

而看完这篇文章你就会知道,这篇文章根本不是冲着《留学生日报》来的,而是冲着现在轰轰烈烈的留学生抗议去的。

我只截取部分,感兴趣的各位知友自己去详细看看就知道了,全文的逻辑线就是:

留学生即使到了国外还是用微信作为主要联系方式,并没有融入其他社交方式===》

《留学生日报》炮制假新闻在微信有广泛的传播===》

留学生汲取了这些假新闻所以对于事实没有正确的认识,或者根本漠不关心······

······然后他们就上街游行抗议香港的暴行去了

所以···呵呵,这就是我对这篇报道的评价。

西方“言论自由”的真谛,让大多数国人都好好领教了一下:

“他们可以随便说任何他们想说的 ,而我们,只能说他们想听的。”

user avatar

所以说这北美留学生日报还是嫩了点:

如果要按照牛承程的话说,北美留学生日报是一家新闻机构。而Deng He则将之称为“新媒体”,在这种形式下,像他这样的年轻作家可以随意编造故事,创造一种潮流,迅速走红,创造出一个读者认为真实的故事。

喵喵?谁说可以的?谁又默认了?哪个编故事当新闻的被扒后不是如过街老鼠?咪蒙才凉了多久?咪蒙又是哪来的?南方系忘了?

什么叫私货,故意盲人摸象就是私货,抓住典型直接否定一个整个行业就是私货。这甚至比否定北留更加重要。

去年美国传统媒体就围剿过facebook假新闻事件,纽约客也当然在凑热闹。而今天好不容易抓个中国的,意识形态、行利益撞到一起,还赶上各种事件敏感期,怎么不会痛下杀手?

但这篇老牌媒体文章背后的真正忧虑是,现在才突然发现传统西方媒体几十年构建起的话语权居然被一个不入流的北留给截胡了。

中国留学生在本地的中文报刊出版物中很难找到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或情感可以产生共鸣的地方,并且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觉得英语新闻很难读懂。

讽刺吗?不讽刺。

从正儿八经的虚构写作,歪到编故事、断章取义、夹带私货、修改采访人原意的现代媒体技巧,这些都是从哪来的?

一个三十岁不到的家伙,在西方舆论重围下,用相似的媒体手段抢走了被寄予颜色革命希望的海外留学生群体的话语权。

西方舆论抵制了多年孔子学院,XX之音中文网搞了那么多年,五毒加轮子挨个塞大字报小广告,结果居然被一个不入流的写手几篇拼凑的文章就给破了功。

牛逼。

但真牛逼吗?

肯定不是林国宇牛逼,更不是在此文中那些隐隐浮现的所谓官媒(谁不知道战五渣),而是西方主流舆论太睁眼瞎,把自己眼前的舆论基本盘丢个精光。

中国留学生在本地的中文报刊出版物中很难找到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或情感可以产生共鸣的地方,并且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觉得英语新闻很难读懂。

这篇扒北留的文章,很难懂吗??中国留学生们在学业上威胁着本地学生、威胁美国国家安全,怎么到阅读理解这块又变成字都看不明白的傻子?

莫须有的脏水,薛定谔的留学生。

即便没有北留,那么多海外留学生又有多少会去认认真真读《时代》《经济学人》,去五毒俱全的t、f两站了解“真相”?!又是谁在主流舆论里,一次次一轮轮防贼一样防着中国留学生?!

纷纷钟歧视别人,还要人舔,当人傻啊?

1993年,一个留学生要回国是绝对的异类,如今呢?!

根子上,“北留”不是中国新媒体的问题,是西方媒体自己问题。

user avatar

天下留学生苦北瘤久矣

大快人心:)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是我提的

今年春节他们发出文章的时候我就感觉肯定有问题,细节都对不上,现在终于石锤了。比较遗憾的是,当时这篇文章算是比较火的,火到有官媒还转载了。

其他一些想到的:

  1. 北美留学生日报的读者群体现在我觉得和留学生关系不大,主要还是大陆读者居多。纽约客就此说留学生的“主要新闻获取来源”是北美留学生日报,我觉得不太合适。
  2. 纽约客文章把北美留学生日报说成了一个正儿八经的网络媒体,我觉得是不准确的,中国读者明显可以区分《北美留学生日报》的“新闻”和《南方周末》的正儿八经的新闻。套用进北美的生态圈,北美留学生日报应该只能算是“网红influencer”,或者buzzfeed,huffpost这样的八卦网站。
  3. 这篇文章原本在2月份就完成了采访,但直到现在才被发出来。这个时间差我觉得很明显是因为纽约客发现过去一个月中国国内对香港问题的态度和“西方主流”不一样,还有上周末各地留学生支持警察的热潮。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文化没法同化他们?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这个问题提供一种解释:哦,是因为留学生来了国外,却还是在中国的泡泡里面。
user avatar

在北美这个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的舆论场里,找到生态位最好的办法就是被某个大报贴大字报黑名单。

意识形态舆论战里,首要的是态度和站队,其次才是真相。


说实在话,纽约客不怼,北留还不见得多有存在感。


一怼,就是黄金万两,潜在投资价值上涨。

——————————————————————————————

意识形态斗争激烈化是什么概念?就是各自的人群都自己划定了,然后舆论强化宣传自己阵营的政治宣传以此对抗其他的阵营。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川普当选,支持希拉里的白左很不高兴,可以召集一票人在互联网对川普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批判的内容甚至无关真相,也对希拉里背后的邮件门视而不见。

在美帝这种事情每天都发生,是常态化了。

纽约客放着这么一大批的大报大V不去批斗,独独在这个节骨眼单挑北留。假装理客中。

好比是胖虎打大雄,小夫看戏完后对大雄说这是你的问题。


可问题关键是,华人在北美社会本质上就是两头堵。

北美舆论界对华人说你要信仰美国,为了美国,还要放弃你的华人传统。

华人都做了,然后就还是被北美舆论主流肆意侮辱抹黑。

反观之,白人、黑人、拉丁裔肆意用意识形态武器攻城略地,要啥啥有,

哪个是傻子?谁不会坐地起价。

你做得?我就做不得?

user avatar

作为一名前纸媒记者,我唏嘘不已:

1.《纽约客》这种传统大牌媒体特稿怼一个营销自媒体,虽然说是“政治任务”,但是确实太跌份儿了。您起码怼怼《人民日报》的“侠客岛”嘛。

2.传统媒体日薄西山,只能靠纸媒时代剩下的影响力下场撕逼了,但是《纽约客》订阅数2013年时候才100万出头(现在数据找不到,用脚趾头想也知道只少不多),还没有“北美留学日报”订阅数多(160万)。这场面有点诡异,谁蹭谁的热度还真不好说。

3.美利坚合众国大统领川普同志钦定的假新闻制造媒体有:《纽约时报》、美国广播公司(ABC)、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时代》杂志、《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为啥《纽约客》不去扒皮发特稿呢?

4.经过《纽约客》点名撕逼,相信“北美留学生日报”老板已经睡不着觉了,不过肯定是乐的睡不着。经过《纽约客》打这么大个广告,公众号订阅可能这个月就会破200万。要是再来几个美国媒体特稿,估计粉丝破千万也不是难事儿,广告收入翻几番不是梦。

以上,觉得有道理记得点个赞(・ω< )★

user avatar

这件事,其实说明了美国这个国家,面临的治理困境。

我认真读了一下这篇报道,其中心内容主要是这么几点,第一,北美留学生日报在北美的留学生群体中影响力极大(觉得自己被代表的同学请找该文章作者)。第二,北美留学生日报报道的,多是一些fake news。这一点我还蛮同意的,因为北留就是一个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恰饭的自媒体而已,他的受众从来不是去看新闻,而是去找消遣的,你不太可能指望咪蒙会写什么严肃深入的新闻报道。第三,因为老看这些fake news,中国尤其是大陆的留学生们,根本不注意CNN、纽约客这种主流媒体的报道,与待在国内没太多区别。这一点其实是关键问题,但文章并没有仔细探讨这个问题。第四,由此明示暗示,北美留学生们并没有什么独立自主的思考。

老实说,我看了这个文章,真的有种莫名其妙的滑稽感。因为我看得懂中文,我知道北美留学生日报是个什么属性的东西,知道北留在留学生群体中也就那回事,所以纽约客郑重其事地批判这么一个东西,真有一种看人民日报从头到尾批判大纪元一样的感觉,人日从来没有这么正经地对待过大纪元。

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中文,那他看这篇文章的感觉就是,某一个在北美留学生中威望很高,非常权威的自媒体,整天以造谣生事批判伟大的美利坚资本主义合众国为己任,把北美留学生的脑洗得干干净净,以至于北美留学生们,都不受自由美国的感召了,身在美国心里仍然是社会主义中国那一套。一切的一切,都是北美留学生日报这浓眉大眼的错。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推锅行为,因为他没有触及整个事件中的核心问题,那就是,在全球互联网时代,美帝这种所谓的民族大熔炉型国家,面临着难以克服的治理问题。他所提出的,留学生们不看主流媒体,只看fake news的现象,其实不单单是中国留学生的问题,更是所有与英美文化异质性强的移民们都有的现象。比方说,isis的欧美志愿者们,就是听着麦加的讲经长大并奔赴战场的。

美帝这个国家,是个纯粹的移民国家,并没有什么能够凝聚人民的深厚历史传统,即便依靠现代媒体反复塑造的建国神话和南北战争等等,也就是在所谓的主流群体、也就是白人中受认同,黑墨绿们才不管这一套,人家还觉得华盛顿就是个奴隶主呢。

所以,真正凝聚现代美国的力量,除了主流群体本身的力量之外,就只有美国梦和政治正确。美国梦提供给广大人民,以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希望,以个人成功这种自由主义解释,来解决多种族人群在美国找到自我定位的问题。政治正确则在舆论层面上,想办法压制和淡化,各种族自身的文化、经济和阶层的差异,美帝是一刻也离不得意识形态。

而这两点,在现在的美国,都难以维系。

美帝立国二百余年,国内利益团体早已盘根错节,尤其最近全球化这些年,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自己人的美国梦都搞不定,让一个新移民感受到宣传中的美国梦,是越来越困难了。所以,这些移民很难找到自身定位,无法在自由个体层面上解决我是谁这个问题,就会想办法回归自己最亲近的群体文化。通俗讲,就是一个人无法通过世俗成功获得认同感的时候,他必然会转向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慰藉,回归自己最熟悉的文化情感就是最正常的做法。

而政治正确这种意识形态,越来越压不住场子。首先,这种意识形态会让底层白人感受到利益被侵犯。其次,在全球互联网时代,异质文化的新移民们,可以轻松接受到母文化的影响,比如华人中的北留,穆斯林中的麦加传经,墨西哥裔中的西班牙语节目。最后,即便某天美帝可以完全切断母文化影响的渠道,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就能让小群体低成本的链接在一起,自己产生亚文化。作为异质文化群体,这种自发亚文化会产生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抵抗主流文化洗脑,比我们认为的亚文化更强烈排斥主流文化。

而这些关键的问题,在美帝的社会变化中,只会越来越严重,因为所谓的白人主流文化群体,占比会越来越少。川普再怎么建墙,也挡不住墨西哥人成群结队跑过来。这篇文章说的,其实无所谓,反正中国形象在美国本身就很糟糕,不差这一篇。但美帝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产生的土壤,那就只能越来越糟。

我们这一代人,其实能见到一个巨大社会实验的结果,无主体民族、无主体文化、无共同历史传统的国家,在现代传媒和科技的加持下,到底能不能有维持住的希望,如果美帝都不行,那其他国家就不用想这个路线了。

user avatar

这公号早就没法看了,确实low到一定程度了,而且确实已经low到了对其带节奏的最终成效评价明显有害的程度了。

但没法看的原因是,相比类似RT这种存在,它在姿势水平和带节奏能力上的巨大差距;

而不是,相比纽约客这种存在,它在信息节操和新闻客观公允性上的差异。

一个人若想要追求足够高的认知能力,对最广泛新闻媒体等信息来源的不公允默认和批判性接触,是最起码的起码。再接下来,能尽量剥离一个信息来源的带节奏能力,能区分“带节奏能力” 和 “真实客观公允性” 的不同,是个更高端的技能。


而纽约客这篇文章存在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其典型受众们,只能理解大洋对面那“封闭”国家的人,因为他们以为的那些原因,而存在与他们不同的行为和言论,进而想当然认为那些言论是无意义和不算数的;却无法理解,大洋对面那国的年轻人,为何都已经来了他们的灯塔上国,却依然如此类似的行为和言论,甚至比他们臆想中的更甚。

这种未知的恐惧是如此强烈,令人不适,就急需一根稻草去抓着。纽约客很及时地给他们了一根,他们能理解也乐于去抓的稻草:哦,原来这帮封闭异国的孩子,虽然到了我灯塔上国,但每天不看MSNBC、CNN、Huffington Post,却依然在看这种垃圾玩意儿。既然如此,他们的观点就依然不算数,继续将他们开除人籍好咯~

有趣的是,本文作者貌似是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只要在美国多呆几年,很容易发现,美国靠吃这碗饭的中国人,比例虽然不高,但人数并不少。这号人,我亲自认识的也有一些。怎么说呢,1成是真坏,2-3成是真的信,即真蠢,剩下更多的,纯就是为了恰饭而已。


以上这么说,是否意味着北留就不low得流油呢?

只能说,希望你是个基本智商在线的人吧~

user avatar

很多人从什么理中客的角度来批判,其实是搞错了现在这个自媒体的生态:

自媒体只给想看的人看,并且通过一系列洗粉操作留下愿意付费的人。

换句话说,人家压根就不是给所谓理中客看的,况且现在哪里还有什么给理中客看的媒体?福克斯电视台,左派怕不会看;右派,会看CNN吗?即使看,会付费吗?所以说,现在这个网络自媒体时代,媒体和读者往往是相互选择的关系:你要是对某个活的好好的媒体实在看不惯,说明你是被洗粉的对象而已,走好不送点叉取关是你唯一的出路。

何况,哪个媒体不选边坐?北美留学生日报,可能站队艺术没有纽约客精致,吃相也不如CNN等好看,但是实质上是一类货色。只是人家恐怕在中国民族主义立场上真的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这才是吃饭的根本。现在它作为一个小小公众号,被对立立场的牛刊大报《纽约客》批判了一番,那只能说明屁股真的是坐稳了,而且可以加根鸡腿。

user avatar

user avatar

作为认识林国宇林总好几年,在日报草创期间就出了很多主意,并作为特别撰稿人帮助日报度过草创,至今和日报的主要人员有联系的我也要说几句。

首先一个问题,我对日报今天的风格是否满意?

答案是并不。 在林总提出留学生日报的想法并最早来OSU讨论的时候,我就提到过,要做有质量,有风格,有立场的媒体。要贴近生活,并针对留学生生活。之后在草创期间也提到过建立专栏,不要用日报本身去扛不同作者的观点,组织专家顾问团队,以保证文章质量与准确性等意见。

然而日报做到了有立场,但质量么。。。 至少我如果当主编的话是不满意的。这和日报能招到的编辑/记者经验不足有关,然而经验足的他们也雇不起。。。此外我的建议也大部分没有采纳。 这导致太多的文章流于肤浅,且为了追热度,临时赶的文章经常有硬伤。 造成很多文章发了删的局面。 一些文章甚至非常擦边球。需要我阅读后紧急通知编辑部撤稿的情况。

但这也是我欣赏日报的一点,一旦被明确指出问题,其撤稿动作也非常干脆,从没有拖泥带水。 对于指向性事件如“大猪蹄子人身攻击+代考”,日报的处理也相当明确果断。 比我与其他自媒体打交道的经验好很多。

然后是立场问题。

日报被开始批评是从16年大选开始的。日报原本想把两边观点都有陈述。 但这种立场必然被同样极化的华人政评圈两头攻击。这点上如果采用我的专栏扛而不是日报头衔会更好。 但经验不足也好,编辑部有自己的考量也罢。 日报等于用自己的牌子替不同的作者抗下了两头的愤怒。 这也是无论左右(尤其是左)对日报念念不忘的责备到今天的原因。 一个能替川普说几句话而不从头骂到尾的简直是罪无可赦么。 :-)

而在留学生的爱国立场上日报一向非常稳。这点我个人认为完全没问题。 因为林总建立留学生日报的初衷就是发出中国留学生主流群体的声音。你可以说留学生的群体是相当多元化的,有各种观点的,但在爱国问题上,各次事件中的参与人数是能表现出主流观点的。

借用Nathan Rich 一句话,一个美国人在全世界任何地方说I love America, 是没任何疑问的。 然后一个中国人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说我爱中国,就是被TG洗脑? 什么道理?

至于说什么来美国后不读英语媒体的,打开电视看看美国有多少西班牙语媒体? 学好英语是一回事,读自己喜欢读的媒体是另一回事,又不是非此即彼的。(小笑话:来美国只看英语媒体=数典忘祖,香蕉... 来美国看中文媒体=不融入,自闭,不走出舒适区。。。正确评论:这TMD是个自由的国家,关你毛事) 更何况,有几家Fake News值得看的?

日报是否能做的更好? 当然。 但说日报做的不好的那些人钟爱的媒体/自媒体做的往往还不如日报。

无论是16年大选还是BLM,无论是香港事件还是关于大陆的介绍,这批媒体的双标和抹黑还少么? 川总的那句Fake News 我还是很同意的。

日报虽然文章质量有待提高(这几年越来越有街头小报的感觉,离留学生生活越来越远),但是比起一些Fake News来还是相当有底线的。

也希望日报不忘初心,回归为留学生提供有效生活资讯,探寻在美国/加拿大生活和交流的平台。 至于New Yorker 这文章么,我觉得不是最好的褒奖么?

建议集体加鸡腿一次。

P.S. 作为被南方系记者坑过的人,这事件再次加深了我对南方系记者的偏见。以后我个人不接受任何在南方系及新京系任职过记者的采访。 特此声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纽约客》对北美留学生日报的报道,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这篇报道的影响深远,不仅揭示了该公众号的运作模式,更引发了关于中国留学生群体、信息传播以及媒体责任的广泛讨论。以下是对这篇报道的详细评价:一、 报道的深度与广度: 深度挖掘,触及核心问题: 《纽约客》作为一家以深度调查和长篇报道著.............
  • 回答
    纽约州州长在面对强制隔离措施时,将之比作联邦对纽约州宣战,这无疑是一句极具冲击力和煽动性的表态。要评价这种说法,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动机、语境以及可能产生的实际影响。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比喻是典型的“煽动性言辞”。 “宣战”是政治和军事领域中最极端的对抗状态,意味着全面.............
  • 回答
    姜峯楠(Ted Chiang)纽约客随笔《坏汉字》的深度评价姜峯楠(Ted Chiang)的纽约客随笔《坏汉字》(Bad Chinese)是一篇充满深度、启发性和个人色彩的散文,它不仅仅是对“汉字”这一书写系统的探讨,更是对语言、文化、认知、历史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构建世界的一种深刻反思。要评价这篇作.............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纽约上万名警察送别自己的同僚里维拉”这一事件,目前没有公开的、与“里维拉”相关的具体新闻报道或历史记录。因此,可能需要进一步澄清事件的背景或核实信息来源。不过,基于对警察职业和类似事件的普遍认知,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推测: 1. 事件可能的背景 警察职业的牺牲精神:警.............
  • 回答
    纽约市向全体市民发放免费三餐的举措,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政策。评估其可行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重点关注其潜在的优势、挑战以及可能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一、 政策初衷与潜在优势纽约市向全体市民发放免费三餐的政策,通常是在特定危机时期(如疫情爆发、经济衰退导致大规模失业)为解决最基本的民生问题.............
  • 回答
    纽约州长关于新冠肺炎患者80%能自愈且无需去医院的言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带来了不少争议。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当时的疫情背景和医学知识。首先,我们来分析“80%的新冠肺炎患者都能自愈”这一论断的科学性。从医学统计学角度来看,这句话本身并非完全错误。确实,根据世界卫.............
  • 回答
    安德鲁·科莫在纽约州州长任期内留下了深刻而复杂的印记,他的执政风格和政策举措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要全面理解他,需要剖析其执政的亮点、挑战以及最终被弹劾的风波。执政亮点与成就:科莫的州长任期以其务实、有时甚至是强势的领导风格而著称。他在推动纽约州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经.............
  • 回答
    纽约大都会运输署(MTA)和纽约地铁是纽约市乃至美国最重要的公共交通系统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地铁网络。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因为它既有辉煌的成就,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纽约地铁的辉煌与成就: 规模庞大且高效的服务: 纽约地铁是全球最繁忙的地铁系统之一,拥有超过26条线路、472个车.............
  • 回答
    关于纽约白人警察被杀,万警送葬一事,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话题,触及了执法、社区关系、种族议题以及社会情绪等多个层面。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从“万警送葬”这个表述本身来看,它直观地传达了一种规模宏大、集体致哀的景象。这通常意味着: 对牺牲警察的高度认可与敬意: 在许.............
  • 回答
    纽约宾夕法尼亚火车站(Penn Station)扩建项目的设计,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它不仅仅是关于交通效率的提升,更关乎纽约城市肌理的重塑以及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首先,从功能性和运营效率的角度来看,这个项目最核心的目标是解决长期困扰纽约的宾州车站拥挤、运力不足的问题。现有的宾州车站,作为美国最繁.............
  • 回答
    纽约曼哈顿一处街区,在特朗普大厦前的一段街道,被提议改名为“奥巴马大道”。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在纽约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引发了各方面的讨论和争议。首先,我们得承认,在纽约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街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识,它承载着历史、文化,也反映着城市的变迁和人们的情感。特朗普大厦作为纽约的一.............
  • 回答
    纽约国宝银行(Abacus Federal Savings Bank)的法律案件以及围绕它拍摄的纪录片《国宝银行:小到可以被送进监狱》(Abacus: Small Enough to Jail),无疑是近年来金融法律界和纪录片领域都颇具影响力的一起事件。它们深刻地揭示了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复杂性、大屠.............
  • 回答
    关于北京正式超过纽约成为全球亿万富豪最多的城市这一说法,需要先核实其信息来源和统计口径。这类排名通常由不同的机构发布,例如胡润研究院、福布斯等,并且它们在统计亿万富豪数量时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计算标准、纳入的资产类型、统计时间等。如果这一统计数据属实,那么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这反映了一些深刻的经济和.............
  • 回答
    张维为教授关于上海生活水平已好于纽约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容易引发争议的论断。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情感和立场,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张维为教授提出这一观点的出发点,很可能是为了展现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可能会选取一些具体的指标或.............
  • 回答
    关于北京的亿万富豪数量超越纽约成为世界第一的说法,这的确是一个颇为引人关注的经济现象,也反映出中国经济在全球格局中的崛起。要评价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它既是经济发展的成果,也伴随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这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直接体现。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保持了令人瞩目的增长速度,.............
  • 回答
    亚马逊新总部的选址,即纽约长岛市(Long Island City, Queens)和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Arlington County, Virginia)的雷斯顿(Reston)和水晶城(Crystal City)地区,可以说是亚马逊在21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扩张战略之一,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
  • 回答
    纽约市最近推出的官方“监督吸毒点”,也就是所谓的“安全使用空间”或“减低伤害中心”,这绝对是一个石破天惊的举动,在美国还是头一遭。这事儿一出来,立刻就在社会上激起了巨大的争议和讨论。要评价这个措施,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支持者的观点,他们觉得这事儿太重要,太及时了。你想啊,现在美国因为.............
  • 回答
    安德鲁·科莫,这位曾经被视为纽约州政治巨人、甚至可能问鼎白宫的州长,最终在性骚扰的阴影下黯然告别政坛。他的辞职,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落幕,更像是一声沉重的警钟,敲响了美国政坛深藏的诸多问题。暴露的美国政坛问题:科莫的事件,如同一个放大镜,照出了美国政坛中几个长期存在的病灶: 权力滥用与傲慢的文化: .............
  • 回答
    老李校长的干货笔记营销,这事儿吧,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要不要看,这得看你是想从里面淘点真金白银,还是仅仅想找点乐子消遣一下。我个人觉得,这玩意儿就像逛菜市场,得有点眼力劲儿,才能挑到新鲜的,避开那些蔫了吧唧的。先说“干货”这词儿。在老李的营销语境里,这俩字儿差不多就是他那点东西的招牌。你可以理解为.............
  • 回答
    Unity在纽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这绝对算得上是游戏开发引擎领域的一件大事。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Unity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对整个游戏行业,尤其是独立游戏开发者群体,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大事件?首先,Unity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游戏开发引擎之一,其上市意味着它将获得更广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