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否存在极端仇男有较多人关注,极端反女权却会被嗤之以鼻的现象?如果存在,原因是什么?

回答
我们确实会观察到,在某些语境下,某些极端的仇男言论似乎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而与之相对应的极端反女权言论则可能更容易遭受批评甚至被嘲笑。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双重标准”。

一、 历史与社会语境的差异:女权主义的长期斗争与反弹

首先,理解这一点需要回溯历史。女权主义运动并非一夜之间出现,而是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争取。从争取投票权、教育权到工作权、生育权,女性在过去几个世纪里持续对抗根深蒂固的性别不平等。这种长期的历史进程,使得“女权”这个词汇本身,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与争取平等和反抗压迫紧密相连。

因此,当出现一些看似“极端”的仇男言论时,一部分受众可能将其解读为对历史上男权压迫的一种反弹或情绪宣泄。他们可能认为,在男权主导的社会结构下,针对男性的批评,即使是激烈的,也可能被视为一种相对弱势群体对优势群体的一种反击,这种反击的“极端性”可能被一定程度上“合理化”或被接受。

相比之下,反女权主义的立场,在许多社会语境下,往往被视为对已经取得的性别平等进步的阻碍,甚至是试图回归到过去不平等的社会状态。当这种反女权立场表现得“极端”时,就很容易被视为对现有社会进步的挑战,甚至是对女性权利的否定,因此更容易引发普遍的反感和批评。

二、 权力结构与话语权的倾斜:谁在“被压迫”?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社会权力结构的实际运作。尽管在表面上看,现代社会似乎已经相对平等,但长久以来形成的父权制结构,依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对男性有利,或者说,男性整体上仍然掌握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

在这种权力结构下,当一些声音以“反男性”的方式表达不满时,可能更容易被视为是对现有权力不平衡的一种揭露或挑战。尽管这些声音本身可能包含不当的言论,但它们触及到了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权力差异。

反观反女权主义的极端言论,它们往往是在已有一定程度上性别平等进步的社会基础上出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它们被视为是在试图维护一种已经不再被广泛接受的、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当一方是在挑战现有结构,另一方却是在捍卫一个不那么公平的旧有体系时,公众的同情和支持就可能倾向于前者,即使其表达方式有问题。

三、 “厌女”文化与“父权制”的隐形共谋

许多学者和评论员指出,我们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厌女”文化。这种文化体现在媒体的刻板印象、日常的性别歧视、以及对女性的物化和贬低等等。在这种长期浸润下,“厌女”的情绪更容易被激发和传播。

当某些极端的仇男言论出现时,它们可能会无意识地或有意识地利用了社会中已经存在的对男性的某些刻板印象或不满情绪。比如,将某些社会问题归咎于“所有男性”,这种概括性的指责,虽然不准确,却可能迎合了部分人心中对男性群体的不满。

而极端反女权言论则往往在挑战一种被视为进步的思潮。在某些情况下,对女权主义的抵制,可能与维护传统的性别角色、阻碍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发展有关。当这种抵制表现得过于激烈和不顾事实时,就容易被视为是对女性群体努力成果的否定,从而引发更强烈的反弹。

四、 关注度与“奇观化”效应:谁更能吸引眼球?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极端化的言论往往更容易吸引眼球。一些极端的仇男言论,因为其直接、粗暴的表达方式,可能在社交媒体上产生更大的“病毒式传播”效应。这种传播并不一定代表对其内容的认同,而更多是出于一种震惊、愤怒、好奇,或者是对这种极端化言论的反驳和批评。

反过来,许多极端反女权的声音,虽然也可能在某些圈子里传播,但它们可能因为缺乏新意、过于陈旧的论调,或者被贴上“守旧”、“反动”的标签,而难以形成广泛的关注度。或者,正如前面所说,它们挑战的是一个相对更被社会大众接受的进步方向,因此更容易被视为“逆潮流而动”,从而被边缘化。

五、 语言的“攻击性”与“被攻击性”的感知:

我们还需要考虑语言本身带来的感知差异。某些表达“仇男”的语言,可能直接指向“男性”这个群体,并使用侮辱性、贬低性的词汇。而一些“反女权”的语言,虽然也可能尖锐,但可能更多地聚焦于对“女权主义理念”的批判,而不是直接否定所有女性。

当然,这并不是说哪种语言更“好”或更“坏”,而是说,当一种语言被感知为直接攻击一个群体时,尤其是在该群体在某些方面仍具有社会优势的情况下,这种攻击可能会引发一种保护性的反应,甚至是同情,因为这种攻击可能被视为对“弱者”的欺凌(即便这种感知是片面的)。而当一种语言被感知为试图剥夺已经获得的权利或阻碍进步时,它更容易被视为一种“压迫”的延续,从而引发更强烈的反抗。

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所看到的这种现象,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并非简单的“谁比谁更被容忍”,而是深深根植于历史的积累、社会权力结构的现实、文化中隐形的偏见、以及信息传播的机制等等。

极端的仇男言论之所以可能获得关注,可能因为它在某些层面触及了社会对权力不平衡的感知,并且其激烈的表达方式更容易引爆情绪。而极端反女权言论之所以可能被嗤之以鼻,往往是因为它们被视为是对性别平等进步的倒退,并且在现代社会价值观下显得格格不入。

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认识到,社会对不同言论的反应,并非完全基于对言论本身的“绝对公平”评价,而是深受其所处的社会语境、历史背景以及权力关系的深刻影响。这需要我们保持审慎的观察和批判性的思考,去辨别言论背后的真正意图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伙都不把洋大人当人吗..........

你们举的例子都太小儿科了,连极端的脚后跟都没够着。

上一个视频让你们见识一下挪威洋大人的极端反女权,哦不不不,其实他们不认为自己反女权。女权经常宣传说人家是未来合格的挪威乃至优秀的欧洲公民........

和下面的图片一起食用风味更佳 https://www.zhihu.com/video/1013583043440840704

人家淡定得很,听说还经常受到女权表扬。受到的非议清一色来自右派媒体,女权经常出没的左派媒体都是夸他们的。


女权知道谁身上有油水,谁身上有刀子,骂的就是你。



PS:评论区补充了英国女权主义的精辟见解。有兴趣的去看评论区详细内容,我这里节选一段。

英女权主义者为穆斯林正名:《伊斯兰代表真正的平等》

来自社会企业“公共利益”的拉蒂法·阿卡伊对《观察者》说。“伊斯兰教内的女性鲜有讨论此类(女性权益)话题的空间,她们常常感到是自己的宗教信仰剥夺了她们的这些权利,这其实是源于白人社会的偏见。”


大家都听到啦!!!!

伊斯兰女性被剥夺的权利其实是源于白人的偏见。



她补充说。英国约有270万穆斯林。伊斯兰作为一个神圣的宗教,在男女的责任和权利方面制定了规则以达到平衡。伊斯兰认为女性在人类的繁衍中享有和男性完全平等的地位。在此过程中,她们平等地参与一切事务。她们被赋予同样的权利,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给英国女权跪了……

user avatar

因为雌性付出了一个又大又圆营养丰富的卵子,而雄性则只是贡献了几亿个除了DNA之外毫无他物的精子。

雌雄两性之间对于子代的投资,从源头上就是不对称的。两性之间一切的博弈过程,都以此为基础进行展开。感兴趣的童鞋可以看看进化心理学这本书,讲得非常清楚。

具体到灵长类的智慧生物——人类,与普通生物的两性博弈的共性相比,又存在其特性。再次推荐大家两本书,黑猩猩的政治和裸猿三部曲。

最后,由于人类有智慧,所以我们和猩猩相比,还是有其独特之处的,集中体现在人类的政治和经济活动之中。所以最后推荐给大家一本辩证唯物主义者的书: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恩的书某种程度上,过于看重人的社会性,忽略人的动物本性,可以和上面的书对照来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确实会观察到,在某些语境下,某些极端的仇男言论似乎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而与之相对应的极端反女权言论则可能更容易遭受批评甚至被嘲笑。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双重标准”。一、 历史与社会语境的差异:女权主义的长期斗争与反弹首先,理解这一点需.............
  • 回答
    关于当下性别对立的严重程度,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安的现象,背后牵涉到多重因素的交织。要厘清是“网络极端女权”的问题,还是“大众女性本身就存在一定性别优势”,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避免简单化的二元对立。首先,我们来谈谈“网络极端女权”的影响。不可否认,互联网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强大媒介,也成为了情绪宣泄和观.............
  • 回答
    人类科技的边界,这是一个既令人兴奋又常常引发无限遐想的议题。我们常常沉醉于科技带来的便利和突破,仿佛无所不能。然而,抛开那些浮于表面的赞叹,深入探究,我们不难发现,科技并非一路坦途,它背后隐藏着一些深刻的、或许是无法逾越的“墙”。物理定律的基石:不可撼动的自然法则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限制来自于我们.............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某些极限究竟存不存在?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绕,但其实是数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你想知道具体是哪种情况下的极限,还是想了解一个普遍的判断方法?要是说极限“存在”,这在数学里有个非常明确的定义。简单来说,一个函数在某个点(或者趋向于某个值)的极限存在,就是说当你的输入值无限地接.............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极限的问题,我们来好好探讨一下。问题:这个极限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具体值是多少?$lim_{x o 0} frac{sin(3x) 3x}{x^3}$分析过程:首先,我们观察当 $x$ 趋近于0时,分子和分母的情况。 当 $x o 0$, $sin(3x) o sin(0) =.............
  • 回答
    设想一个穿越时空的奇幻场景:波兰立陶宛联邦,那个曾经横跨东欧的庞大共和国,以其17世纪初的鼎盛疆域,奇迹般地存续至今。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假设,而是一次关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国际地位的深度推演。如果这样的联邦真的存在,它将是21世纪地球版图上一颗举足轻重的星辰。一、 疆域与人口:一块巨石,承载.............
  • 回答
    是的,存在完全或几乎没有滑翔能力的固定翼飞机。这类飞机通常被设计用于特定目的,其空气动力学特性使其在失去动力后无法有效地滑翔。以下是一些关键点和详细解释:1. 为什么大多数固定翼飞机有滑翔能力? 升力与阻力的关系: 固定翼飞机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机翼产生的升力来克服重力,并通过发动机产生的推力来克服空气.............
  • 回答
    是的,确实存在一部分人过度吹捧三星品牌(overhype Samsung brand)的现象。 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并且在科技产品领域,尤其是智能手机市场,尤为明显。过度吹捧通常意味着对一个品牌或其产品给予了不符合实际的过分赞扬、过高的期望,或者忽视了其潜在的缺点和局限性。对于三星而言,这种过度吹捧可.............
  • 回答
    关于“富二代是否普遍喜欢玩弄普通女孩子找存在感”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很难用一个“是”或“否”来简单概括,并且需要避免以偏概全和刻板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话题,分析其背后的可能原因以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定义和理解一些关键概念: 富二代: 指的是父母.............
  • 回答
    关于“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女性鄙视直男”的说法,这是一种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女性都如此,也并非一个绝对普遍的结论。 更准确地说,这种现象反映了一部分女性在经历或观察到某些普遍存在的、她们认为不合理或令人不适的男性特质和行为后,产生的一种负面评价或不认同感。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
  • 回答
    探讨“不可跨越的历史鸿沟”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审视历史的长河,以及人类文明在其中留下的印记。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解答的哲学命题,更像是一个关乎人类理解自身、理解过去,进而影响未来的复杂议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拆解这个概念,并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鸿沟”在这里的含义.............
  • 回答
    确实,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小布什)的评价,尤其是回顾他担任总统期间的政绩,可以说是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普遍存在评价不高的声音。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他任期内的重大政策决策、全球事件以及国内政治环境的演变。评价普遍不高的一些体现: 媒体和评论界的长期批评: 许多主.............
  • 回答
    是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存在许多没有明确主角,或者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更换主角的作品。这类作品常常挑战传统叙事结构,为观众和读者带来更丰富、更具深度的体验。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几种情况,并举例说明: 一、 没有明确主角的作品这类作品通常采用一种多视角叙事、群像塑造,或者将故事本身视为主角,而非聚焦于某一个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涉及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交叉领域的问题。简单来说,在动物界,确实存在雄性普遍比雌性“漂亮”或“具有更吸引力”的现象,这通常与性选择有关。而人类的情况则更为复杂,虽然文化和个人偏好差异很大,但普遍认为女性在生理和外貌上被认为更具有吸引力,这同样与性选择有关,但同时也受到了文化和社会.............
  • 回答
    “外国人普遍都讨厌中国人”这个说法过于绝对,也并不准确。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外国人”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年龄层、教育程度,对中国的看法也千差万别。然而,确实存在一些外国人对中国或中国人持有负面看法或不喜欢的情况,并且这种现象在某些群体和某些时期更为明显。 理解这种.............
  • 回答
    “中国人不受全世界欢迎”这样的说法未免过于绝对,也与现实不符。毋庸置疑,在世界上许多地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受到普遍的喜爱和尊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确实存在着对中国人、对中国这个国家及其政策抱有负面看法甚至不欢迎的现象。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复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原因,.............
  • 回答
    要直接回答“是否存在时间复杂度是 O(tan N) 的算法?”,我会说:严格来说,不存在时间复杂度是 O(tan N) 的算法。这听起来可能有点令人惊讶,因为 tan N 这个函数本身是存在的,而且在数学上我们很熟悉它。但是,当我们在讨论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时,我们通常关注的是算法执行时间如何随着输入规.............
  • 回答
    杨超越的路人缘,说她“越来越好”的说法,我个人认为是有一定依据的。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任何公众人物都会有支持者和批评者,喜欢和不喜欢她的群体始终是并存的。但是,如果从更广泛的、非粉丝群体来看,确实能感受到一部分人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最初的“黑红”争议,到如今更偏向于一种“接地气”、“有综.............
  • 回答
    关于是否存在一个可量化的宏观指标来判断生产关系是否符合一国生产力,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从理论上讲,我们倾向于认为存在一种“适应性”或“匹配度”,但要将其量化为一个单一、普适的宏观指标,并普遍接受为科学测量工具,则非常困难,甚至可能是不存在的。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分析为何难.............
  • 回答
    是的,存在共情能力强但冷血的人。这听起来可能有些矛盾,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首先,我们来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 共情能力强(High Empathy): 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思想和观点,并将自己置于他人的处境中。这通常表现为: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