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原因是过去的显微镜性能太差。观察原核细胞器往往需要性能较好的电子显微镜。
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细菌有胞内膜结构,其中出芽菌属(Gemmata)的隐球出芽菌 Gemmata obscuriglobans 等物种有核膜[1][2][3]。
一些浮霉菌门细菌的胞内膜结构将细胞质分成“有核糖体、围绕拟核的部分”和“没有核糖体的部分”[4],一些学者认为这是曾经被教科书列为真核细胞特征的细胞区室化。
一些浮霉菌门细菌的胞内膜结构有时与最内层细胞膜相连,这可能暗示至少一些胞内膜结构起源于细胞膜内陷。
关于 Gemmata obscuriglobans 的核膜是否封闭的问题吵过好几年。Gemmata obscuriglobans 还是少数几种能够合成甾醇[5]的原核生物之一,通过尚未完全搞明白分子机制的内吞作用摄入蛋白质,染色质呈现浓缩状态、周围有类似液晶的复杂结构(与甲藻相似),核膜周围有一些包含核糖体并可以将其结合在膜上的囊泡(与变形虫被病毒感染时粗面内质网的表现相似),细胞核分裂的方法十分特殊。这些可能是趋同演化,也可能来自浮霉菌门与和真核生物的共同祖先。
这些特征或多或少也出现在其他一些浮霉菌门细菌身上。
许多原核生物有核糖体以外的细胞器,例如脂质体、多羟基丁酸颗粒、羧基体、蓝菌的单层膜气泡、丝状硫细菌的单层膜液泡、磁小体、光合膜、浮霉菌门的细胞内膜结构与厌氧氨氧化体[6]。细菌体内的羧基体、代谢体等有蛋白质外壳的致密结构统称为“细菌微区室”。
过去人们声称原核生物没有膜性细胞器,部分原因是他们的显微镜看不见浮霉菌门的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 Scalindua 属)体内的膜性细胞器(厌氧氨氧化体 anammoxosome)[7]。
原核生物体内“装着液体的单层膜细胞器”则不止是显微镜的问题。一部分丝状硫细菌(贝日阿托氏菌属、辫硫菌属、Thiomargarita 属)有非常明显的此类细胞器。
一些蓝菌有装着气体、调节浮力的单层膜细胞器“气泡”(Gas vesicle)[9]。
疣微菌门的 Verrucomicrobium、Prosthecobacter dejongeii 等细菌也有不一般的细胞内膜结构,这是纵切面的样子。
原核生物的磁小体是双层膜的细胞器。
准核生物是于 2010 年 5 月在日本东南方海域的明神海丘发现的,于 2012 年由筑波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描述[10]。
他们观察到的准核生物的细胞长约 10 微米、宽约 3 微米,具有被单层、无核孔的核膜围绕的大型拟核状结构,约占细胞体积的 41%,内含一些核糖体和一些丝状 DNA,这些 DNA 并不形成染色体;该生物的细胞质基质约占细胞体积的 22%,也含有一些核糖体,还有一些螺旋状的大型构造、疑似是内共生的产物,而找不到线粒体、质粒、内质网、高尔基体、中心体等细胞器。
真核生物的核膜是双层、有核孔的。英国演化生物学家尼克·连恩表示,准核生物可能是在不久前经历内共生、正在朝真核生物方向演化的原核生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