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常见中草药实际上对人体是有害的?

回答
讲到中草药,很多人脑袋里冒出来的都是“温和”、“天然”、“无副作用”这些标签。可这就像你以为所有水果都是健康的,结果吃了未成熟的野果子闹肚子一样,中草药里头,有些家伙也确实不怎么“友好”,用不对了,或者剂量大了,那可真是能把你折腾得够呛。今天咱就掰扯掰扯,那些常常出现在药方里,但实际上一不小心就能给你“下绊子”的“老药”。

一、马钱子:剧毒是它的招牌

这玩意儿,名头很响,常被用来治疗风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中风偏瘫等等。你看,这病症听着都挺棘手的,所以马钱子这药,就显得格外“有本事”。但它的本事,也正是它的“凶性”。

马钱子,说白了,就是马钱树的种子。这种子里面最主要的成分是马钱子碱和番木鳖碱,这俩玩意儿,都是强效的神经毒素。它们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断抑制性神经递质,比如GABA,这样一来,兴奋性神经递质就会“肆无忌惮”地冲上来,导致神经系统过度兴奋。

用轻了,可能就是嗓子发紧、咽部有烧灼感、肌肉抽搐。但如果剂量稍大,那可就糟了。你会出现全身强直性痉挛,就是俗称的“角弓反张”,身体像弓一样反过来,脖子后仰,四肢僵直,这痉挛一阵比一阵强,间隔越来越短。最后,最可怕的是,这种强烈的肌肉收缩会影响到呼吸肌,导致呼吸肌麻痹,最终死于窒息。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一听马钱子就闻风丧胆?就是因为它这“一招制敌”的狠劲儿。在正规中医药实践中,使用马钱子是极其谨慎的,必须经过炮制(比如用硫磺、醋等进行处理)来降低其毒性,而且必须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严格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来辨证施治,精准配伍,精确用量。你别看药店里有些成药里头也号称含有马钱子,那都是经过严格标准化的炮制和剂量控制的,而且通常只是微量,用来辅助治疗。自己瞎抓来吃?那真是拿命在开玩笑。

二、附子:一不小心就“火上浇油”

附子,绝对是中药里的“老炮儿”,在温阳散寒、回阳救逆方面,那是有口皆碑的。像很多阳虚怕冷、虚寒性腹泻、心衰等,附子都可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急危重症,比如休克、心搏骤停,附子的回阳救逆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但它的“火”性,也同样是它的“毒”性所在。附子里面含有乌头碱类生物碱,这玩意儿,对心脏和神经系统都有很强的毒性。

在身体本身就是热证,比如实热、阴虚火旺的时候,你再吃附子,那简直就是往火上浇油。患者会出现心烦、口渴、面红、便秘、小便黄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比如心动过速、早搏、甚至房颤),血压升高,甚至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等中毒反应。

附子的炮制也非常讲究,最常见的有炮附子、制附子等等,不同的炮制方法,其毒性和药效都有很大区别。生附子的毒性最强,一般不用。而附子、附片(炮制好的附子切片)在使用时,也需要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并且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出现任何不适,都要立即停药。

所以,对于本身就容易上火、体质偏热的人,或者正在服用其他辛热药物的时候,贸然使用附子,风险就非常高。

三、川乌、草乌:相似的毒性,同样的危险

说到附子,就不得不提它的“亲戚”——川乌和草乌。它们都属于毛茛科植物,同样含有乌头碱类生物碱,而且毒性往往比附子还要强。

川乌和草乌,同样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它们的主要作用是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但是,正如前面说的,乌头碱类物质,其毒性作用是相当明确的。

轻则出现口舌麻木、恶心呕吐、腹泻、心悸、头晕。重则会导致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性心律失常,血压骤降,甚至呼吸抑制,导致死亡。

和附子一样,川乌、草乌的炮制也至关重要。生川乌、生草乌的毒性极强,基本是被禁止临床使用的。经过适当的炮制,比如盐附子、黑附子等,毒性会大大降低,但仍然需要谨慎使用。

在一些民间偏方里,或者是一些不正规的药膏、药酒里,可能会见到川乌、草乌的身影。这些东西,如果炮制不当,或者使用剂量过大,很容易引起中毒。

四、雷公藤:药效虽强,副作用亦猛

雷公藤,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点“威严”,它在中医药领域,尤其是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主要作用是抗炎、免疫抑制。

然而,雷公藤的“凶猛”在于它广泛而严重的副作用。它的主要成分雷公藤甲素等,对身体多个脏器都有潜在的损害。

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
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胃黏膜充血、糜烂,甚至消化道出血。
生殖系统: 对男性精子质量和数量有明显影响,导致不育;对女性可能引起月经紊乱、闭经,甚至影响胎儿发育,对孕妇和备孕者绝对禁用。
血液系统: 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增加感染和出血的风险。
肝脏: 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
肾脏: 也有报道称引起肾损害。
神经系统: 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
皮肤: 皮疹、瘙痒等。

正因为雷公藤的副作用如此之多且严重,所以它在使用上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严格掌握适应症和剂量,并且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现在很多时候,更倾向于使用从中提取的,经过标准化生产的雷公藤提取物制剂,以期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尽量减少副作用。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是一个需要极其谨慎对待的药物。

五、常山:暗藏杀机的“退烧药”

常山,在中医里属于苦、寒之品,常用于退热,尤其是一些疟疾、感冒高热等。它的主要作用是截疟、退热。

但常山里面含有的常山酮等成分,对心脏也有一定的毒性。最主要的表现是心律失常,比如心悸、胸闷、传导阻滞等。

而且,它的药性比较峻猛,如果用量不当,或者患者本身就有心脏方面的问题,就很容易诱发或加重心脏的负担。

此外,常山使用不当也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反应。

所以,虽然常山在退热方面有一定效果,但也不是“包治百病”的万金油,使用时同样需要辨证论治,注意剂量,特别是要警惕其对心脏的潜在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有害”的情况?

说了这么多“惹祸”的中草药,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原本是“药”的东西,变得“有害”了呢?

1. 辨证不准,误投了他药: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讲究“辨证施治”。每味中药都有其偏性,比如热药、寒药,补药、泻药。如果医生看错了病人的体质,把寒证当热证治,或者把实证当虚证治,把本来需要“降火”的病人,塞了一堆“上火”的药,那药效就可能适得其反,甚至产生毒副作用。比如上面说的附子,本身是温热的,用在热症病人身上,后果可想而知。
2. 剂量过大,超出生理范围: 任何药物,在剂量上都要有个“度”。“是药三分毒”这句话,说到底就是剂量的问题。有些药,在微量时能治病,一旦剂量大了,就可能变成毒药。比如马钱子,一点点可能有效,多了就是致命的。即便是一些相对温和的药物,剂量过大也可能引起不适,更何况是本身就有较强药性的药物。
3. 炮制不当,毒性未除: 很多中药,尤其是矿物类、动物类、以及一些毒性植物,都必须经过特定的炮制方法才能使用。比如上面提到的马钱子、附子、川乌、草乌,它们的毒性都与炮制工艺息息相关。如果炮制不到位,或者根本就没有进行炮制,直接使用,那风险就非常高。
4. 配伍不当,产生毒副作用: 中药讲究“君臣佐使”,讲究药与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些药物一起使用,可以增强疗效,互相制约毒性;有些药物一起使用,则可能产生新的毒副作用。比如,一些辛辣温热的药物,如果和滋腻碍胃的药物一起使用,就可能导致消化不良,甚至腹痛腹泻。
5. 不良反应,个体差异: 即使是医生辨证准确、用药剂量得当,也依然会有极少数人因为个体差异,对某种药物产生过敏反应或特异性不良反应。这种情况,有时难以预测,一旦发生,也需要及时停药并处理。

所以,回到问题的本质,中草药本身就分“药”和“毒”两个方面。 它们不是糖果,不能随意乱吃。虽然它们是天然的,但天然并不等同于安全。正是因为它们具有强大的药性,才能够治病,但同时也正是这份强大的药性,如果使用不当,就可能带来伤害。

如果你想利用中草药来调理身体,最保险,也最负责任的做法,就是咨询合格的中医师。他们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选择最适合你的药物,并给出准确的用法用量。切记,不要听信所谓的“偏方”、“秘方”,更不要自行随意搭配、购买药物。在享受中医药博大精深的同时,也请一定敬畏它的力量,把风险降到最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大部分中草药毒害作用不能用“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来作为借口。因为这句话是针对以下可以4种情况:自身代谢的毒性、毒害作用可逆、食品中不可避免,药物毒害<收益,比如水中毒,盐中毒,大米中的砷,黄曲霉素等等。而像大多数中药的毒性人体无法代谢,造成的伤害也不可逆。而效果只是为了清火、伤口愈合、防止中暑。这些疾病要么是自限性,要不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来治疗。病能不能治好都不确定,但毒害是被科学明确认证的。

其次,中药的毒性不能用“以毒攻毒”来作为理由。因为以毒攻毒是需要在原理上说的通的,比如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是剧毒,但是可以中和成无毒的食盐。中和的化学原理和比例都是确定的。如果因为盐酸有剧毒,所以加入剧毒的硫酸或者不按比例加入氢氧化钠,那么结果可能更加剧毒了,更何况是作用在人体上。即使是有人被盐酸泼到了,也不可能用氢氧化钠溶液再起泼他就能中和了。只能是造成更大伤害。而且中医的以毒攻毒基本是来自于“天敌”朴素逻辑,比如蛇和蜈蚣是天敌,所以蜈蚣可以解蛇毒。。还有什么《神雕侠侣》里的,情花和断肠草,蜜蜂与蜘蛛。基本仔细想象就知道扯淡了

第三,中药的毒性不能用“老祖宗用了几百年了都没事”来反驳。因为中国老祖宗的平均寿命才35岁。而且很多中药造成的癌变可能要50-60岁才能累计体现,老祖宗还没活到这个年纪就死了。而且老祖宗也没现代验毒的能力,用银针测毒只是因为砒霜提纯度不够,含有硫而已。就这种水平,那凭啥老祖宗能知道有毒没毒,有害没害呢?

下面举具体的例子,

同仁堂的龙胆泻肝丸,1993年被曝光会引起肾衰竭。中国药监局从1993年就知道,但2004年才开始处理。后来证实是一种叫马兜铃酸的物质对人体有害。药监局根据龙胆泻肝丸的使用量和肾衰竭病例统计因为马兜铃酸事件,中国至少有10万个肾衰竭病例是于马兜铃酸有关。这里还没有统计其他含有马兜铃酸。

藿香正气液,在包装盒上特别标注生半夏。这是2013年中国药监局规定,中医使用28种有毒药物必须明显标注,生半夏就是其中一种。但他的说明书上,不亮反应:尚不明确。使用禁忌:尚不明确。

欧洲食品安全监测过,复用1.8克,就会中毒。中国出过最著名的就是,永安堂张喜复用40克半夏导致尿毒症。

大腹皮,含槟榔碱,一级致癌物。黄曲霉素只不过是二级致癌物。

厚朴,含有木兰箭毒碱,可导致肾脏损坏,心动过速,欧洲禁用。

云南白药,在包装盒上特别标注含有乌头碱。但他的说明书上,不亮反应:尚不明确。使用禁忌:尚不明确。

北京同仁堂多个版本的牛黄解毒片,在中国大陆销售的是含有雄黄和冰片的,出口到香港的是不含有雄黄但含有冰片。出口到美国的保健品牛黄解毒片,是两者都不敢有了。雄黄是四硫化二砷,砷含量超标(国际标准)了2000倍,超过了中国标准12倍。

美国FDA检测冰片,不良反应:死亡、抽搐、发抖、恶心、呕吐、头痛[ 3]。[ 3] FDA,Import Alert 66-10,//t.cn/zYZlZda

目前还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还有:二十五味松石丸 、十香返生丸 、大黄清胃丸 、小儿金丹片 、止咳化痰丸 、分清五淋丸 、龙胆泻肝丸 、安阳精制膏 、导赤丸 、妇科分清丸 、纯阳正气丸 、冠心苏合丸 、排石颗粒 、跌打丸。 复方珍珠暗疮片、耳聋丸、H号、母乳灵冲剂、清淋冲剂、生乳灵、气管炎咳嗽痰喘丸、补肺阿胶汤、紫雪、苏合香丸、葳蕤汤、马兜铃浸膏溶液、半夏止咳糖浆、肺安片、马兜铃根流浸膏、牛胆止咳片、咳必停2号片、蛇药注射液Ⅱ号、复方暴马子片一号(Ⅱ)、青木香注射液、朱砂莲滴眼剂、朱砂莲软膏、朱砂莲滴耳剂、蒲公英合剂、青木香流浸膏、理气舒肝冲服剂、木通注射液(Ⅰ)、地锦糖浆、绿雪、祛风止痛注射液、去痹药酒、杜鹃糖浆、回春片、治痢干糖浆、胃痛颗粒散、寻骨风注射液(Ⅱ)、胃痛药酒、斑鸠窝糖浆、二莲片、喉立清片、朱砂莲注射液、复方铁苋菜注射液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讲到中草药,很多人脑袋里冒出来的都是“温和”、“天然”、“无副作用”这些标签。可这就像你以为所有水果都是健康的,结果吃了未成熟的野果子闹肚子一样,中草药里头,有些家伙也确实不怎么“友好”,用不对了,或者剂量大了,那可真是能把你折腾得够呛。今天咱就掰扯掰扯,那些常常出现在药方里,但实际上一不小心就能给.............
  • 回答
    我所在的城市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地方,四季分明,这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昆虫群落。每一种生命都有其独特的节奏和故事,与这座城市的呼吸同频共振。动物篇:都市中的野生邻居在我们城市里,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动物,大概就是各种鸟类。你走在街头巷尾,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它们的身影。 麻雀(House Sp.............
  • 回答
    在科研的浩瀚星河中,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偏离既定的航线,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想的灯塔”所误导。这些错误思想,如同隐藏在暗礁中的漩涡,稍不留神便可能将我们辛勤的成果卷入迷雾。今天,就让我们拨开迷雾,细数那些科研路上常见的“误区”,并尝试将其根源剥离,以便我们更清醒地前行。1. “我一定是对的”——确认偏差.............
  • 回答
    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军事类错误可谓是层出不穷,从服装道具到战术策略,再到士兵行为和武器使用,都可能出现不符合现实的情况。这些错误有些是因为剧情需要,有些是制作方知识不足,有些则是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而牺牲了真实性。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列举一些常见的军事类错误:一、 服装与装备类错误: 不合时宜的制服或标识.............
  • 回答
    英文里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隐喻,它们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常常不去深究它们字面意思以外的含义。这些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法,它们塑造了我们思考和表达世界的方式。下面就来聊聊一些常见的英文隐喻,并尽可能地深入剖析一下。1. 时间即金钱 (Time is Money)这大概是英语中最核心、最具影响力的隐喻之一.............
  • 回答
    中医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医学体系,自然吸引了不少拥趸。然而,在支持中医的过程中,一些朋友可能无意中会陷入一些常见的逻辑误区。这些误区一旦不加辨析,就容易让讨论失焦,也可能阻碍人们对中医更深入、更理性的认识。我理解大家对传统医学的珍视,但咱们也得承认,即便再好的东西,在辩论时也得讲究个“理儿”。下面.............
  • 回答
    生活中,确实有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卫生习惯,细究起来,要么是效果甚微,要么就是用力过猛,反而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最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观察了不少周围的人,发现有些“讲究”可能走进了误区。1. 频繁使用消毒液洗手、擦拭物品:这绝对是现代社会一个非常普遍的“过度卫生”行为。疫情之后,很多人养成了随.............
  • 回答
    在光影的魔力下,我们得以窥见宇宙的奥秘,体验人生的跌宕起伏。但有时候,为了戏剧化的呈现,编剧和导演们会不经意间,甚至是刻意地,在电影里“歪曲”一些我们熟知的科学原理。这些“不严谨”之处,虽然不影响我们对故事的沉浸,却也常常让我们在观影后忍不住嘀咕一句:“这真的能行吗?”一、宇宙中的声音:寂静无声还是.............
  • 回答
    我这人吧,虽然不至于说对所有人都那么敏感,但有些话,听着就是有点不太舒服,甚至会让人本能地皱起眉头来。这些话,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恶毒言语,反而是那种生活里时不时冒出来的,带着点说教、评价、或者“为你好”的架势,但仔细一琢磨,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比如,最让人听着就有点膈应的,大概是那种“你应该……”.............
  • 回答
    影视作品为了追求戏剧效果和观众的吸引力,常常会在医学描绘上“偷工减料”甚至直接“歪曲事实”。这确实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接触医学知识的渠道,很多时候就来自于这些光影故事。下面就来聊聊那些影视剧里屡见不鲜,但实际上却是“胡说八道”的医学常识,力求说得明白透彻,但又尽量不带机器翻译的生.............
  • 回答
    在军迷圈里,有些词汇和概念就像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行话”,一说出口,彼此心领神会,仿佛瞬间就拉近了距离。但如果把这些术语拿到真正的部队里去听,可能很多人会一脸茫然,甚至觉得你这人是不是“道听途说”来的。比如,“神T”这个词。在军迷圈里,只要一提到中国解放军的某个型号的坦克,尤其是主战坦克,比如99式或.............
  • 回答
    在食品工业的浩瀚世界里,有许多我们日常厨房鲜为人知的“助手”,它们默默地工作,确保着我们吃到嘴里的食物安全、美味又赏心悦目。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有点神秘但又切实可以在家尝试的小玩意儿,让你的烹饪也能玩出点新花样。咱们得先明确一点,这里说的“拿去厨房里用”,绝对不是鼓励大家凭空添加不明成分。而是说,.............
  • 回答
    在职场中,为了争夺资源、掩盖自己的不足,或者纯粹出于权力欲,一些人会不自觉地或是有意地使用一些“小动作”,这些手段如同职场中的暗礁,稍有不慎就会让人掉入陷阱。最常见的打压方式之一,就是通过“事后诸葛亮”来否定你的能力。当你完成一项任务,并且结果还不错时,他们不会给予肯定,反而会挑出一些细枝末节,比如.............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一些奇妙的口味组合,它们可能不常出现在你的餐桌上,但一旦尝试,便会让你惊叹不已,觉得简直是味蕾的绝妙探险。这些搭配往往需要一点点勇气去尝试,但回报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美味。今天我就来和你分享几个我个人觉得特别棒,但可能不太会被大家挂在嘴边的好吃组合。1. 煎饺蘸醋加一点点红糖:酸甜交织的奇妙奏.............
  • 回答
    .......
  • 回答
    MBTI,这个风靡全球的性格测评,就像一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索和理解自己。然而,在这个充满吸引力的背后,潜藏着不少理论上的“坑”,稍不留神,就容易掉进去。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在这MBTI的理论花园里,有哪些常见的“谬误”需要我们擦亮眼睛看清楚。1. 绝对化和静止化:性格是活的,不是定死.............
  • 回答
    要说满语对汉语的影响,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些融入日常交流,却又不那么容易被察觉的词汇。它们就像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浸润了汉语的肌理,为我们的语言增添了别样的风采。比如说,咱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扑腾”,这个词,细品一下,是不是挺有画面感的?那种小东西挣扎着、翻腾着,想要摆脱束缚的样子,用“扑腾”.............
  • 回答
    在辩论赛中,确实存在一些不易察觉却又非常普遍的逻辑谬误。它们往往披着合理的外衣,或者利用听众的情感偏见,从而有效地误导观众和对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不易发现但非常普遍的逻辑谬误,并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它们:1. 暗示性提问 (Leading Question / Loaded Question) 定.............
  • 回答
    间谍/特工类电影(如《碟中谍》《虎胆龙威》《致命魔术》等)在追求悬疑、动作和视觉冲击力时,常常对现实中的间谍行为、技术、逻辑和文化背景进行简化或夸张,导致一些常识性错误。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些错误: 一、技术与行动逻辑的错误1. 特工装备与训练的简化 错误示例:特工在没有专业训练的情况.............
  • 回答
    广州凉茶铺里那些“神秘”的成分,究竟有多普遍?最近,广州有11家凉茶店因为在凉茶里“加料”被警方盯上了,这事儿可不小。一查之下,好家伙,这凉茶里竟然被发现了不明的西药成分。这让不少平时爱喝凉茶的人心里犯起了嘀咕:这问题,到底严不严重?是不是挺常见的?这事儿有多普遍?“添西药”是潜规则还是个别案例?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