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活中有哪些常见卫生习惯是不必要、或者说是过度的?

回答
生活中,确实有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卫生习惯,细究起来,要么是效果甚微,要么就是用力过猛,反而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最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观察了不少周围的人,发现有些“讲究”可能走进了误区。

1. 频繁使用消毒液洗手、擦拭物品:

这绝对是现代社会一个非常普遍的“过度卫生”行为。疫情之后,很多人养成了随身携带免洗洗手液,或者回到家就用酒精擦拭一切的习惯。当然,在特定时期,比如生病或者接触高风险物品后,消毒是必要的。但如果天天如此,甚至一天洗手十几二十次,用酒精擦遍家里所有能接触到的表面,这就有失偏颇了。

为啥不必要/过度? 我们的皮肤本身有一层天然的保护屏障,叫做“皮脂膜”。这层膜由皮脂和汗液混合而成,里面含有许多有益的微生物,它们是我们的“皮肤部队”,能帮助我们抵抗一些有害细菌。频繁使用酒精或强效消毒液,就像是把这层保护层一遍遍地剥离。皮肤会变得越来越干燥、敏感,容易发红、脱皮,甚至出现瘙痒。更糟糕的是,一旦我们过度依赖化学消毒,皮肤自身的抵抗力就会下降,反而更容易受到感染。
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大多数情况下,用清水和普通肥皂认真搓洗20秒,就已经足够清除绝大多数的细菌和病毒了。除非你刚从公共厕所出来,或者接触了可能被污染的东西,否则不必把消毒液当饭一样用。家里的环境,只要保持通风、定期清洁,就可以满足基本的卫生需求。

2. 每天洗头,而且水温很高:

很多人觉得头发油腻就得天天洗,而且喜欢用滚烫的水冲洗,感觉这样才能洗得干净。

为啥不必要/过度? 头发的健康与头皮的油脂分泌密切相关。头皮会分泌一种叫做“皮脂”的物质,它能滋润发丝,保护头皮,还能形成一层对抗外界侵害的保护层。频繁洗头,尤其是用过热的水,会把这些宝贵的皮脂完全洗掉。结果就是头皮越来越干,为了弥补这种干燥,头皮反而会分泌更多的油脂,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让你觉得“不洗更油”。而且,过高的水温会刺激头皮,损害毛囊,让头发变得干枯、脆弱,容易断裂。
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根据自己的发质和生活习惯来决定洗头的频率。干性发质可能两天甚至三天洗一次都没问题;油性发质可能需要一天一次,但也不用过于频繁。选择温和的洗发水,水温以不烫手为宜,大概3740摄氏度左右。洗完后,用毛巾轻轻吸干水分,自然风干或者使用吹风机的冷风档。

3. 频繁更换牙刷,或者过度清洁牙刷:

有些人觉得牙刷用久了细菌多,可能一个月就换一次,甚至有人会把牙刷放在紫外线消毒器里,或者每次用完都反复冲洗、晾干。

为啥不必要/过度? 牙刷的刷毛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变形,影响清洁效果,这是需要更换的原因。但通常三个月更换一次就足够了,除非刷毛已经明显开叉。至于过度清洁,牙刷在使用后放在通风处晾干,本身就能抑制细菌滋生。牙刷的吸水性很强,如果每次都用热水或者消毒液浸泡,反而可能损坏刷毛,或者让牙刷吸附更多的水分,反而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紫外线消毒器确实能杀菌,但如果牙刷本身就清理不干净,或者在潮湿的环境下,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每次刷完牙,用清水冲洗干净牙刷,甩干多余水分,然后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比如牙刷架)自然晾干。避免将其放在密闭的容器中,或者与毛巾等潮湿物品放在一起。

4. 过于频繁地“排毒”或“净化”身体: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号称能“排毒”、“净化”身体的产品和方法,比如各种排毒茶、果蔬汁断食法、灌肠等等。

为啥不必要/过度? 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有非常强大的排毒系统,主要依靠肝脏和肾脏。它们会有效地代谢和排出体内的废物和毒素。所谓的“排毒”产品,很多时候并没有科学依据,甚至可能含有刺激性成分,会对消化系统造成负担,或者导致电解质紊乱。长期的、极端的“断食”或“净化”,还会影响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导致营养不良。
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保持均衡的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保证充足的水分,规律的作息和适度的运动,才是身体保持健康、顺畅运行的最佳方式。让身体自己去完成它的净化工作,比依赖外界产品更有效、更安全。

5. 极度清洁内裤,每次穿都洗、烫:

有些朋友对内裤的清洁有着极高的要求,觉得穿过的内裤不当即清洗就“脏”了,甚至会用开水烫或者熨烫。

为啥不必要/过度? 内裤是贴身衣物,确实需要勤换勤洗。但如果只是日常穿着,并没有接触特别脏污的环境,就不需要每次穿完就立刻用开水烫。正常的内裤,用温水和温和的洗衣液/肥皂,浸泡后搓洗,再充分漂洗干净,然后晾在通风阳光好的地方,就已经足够干净了。过度的加热(比如开水烫、熨烫)虽然能杀菌,但也可能加速面料的老化,缩短内裤的使用寿命,而且对某些娇嫩的面料还有损坏的风险。
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养成每天更换内裤的习惯,穿过的内裤在方便的时候(比如洗澡前)用清水浸泡一下,然后和其它衣物一起用合适的温度清洗。确保洗净并晾干,才是关键。

总而言之,卫生习惯的“度”很重要。我们的身体是一个非常精妙的系统,它有自己的平衡机制。过度清洁,往往是在破坏这种平衡,反而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学会辨别哪些是真正必要的卫生措施,哪些是“用力过猛”的过度行为,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既干净又健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位答主说了内裤和袜子不用分开洗。

底下一堆喷他的。

我觉得,这位答主说的不对。

内裤和袜子当然要分开洗!

多少底下评论都说了脚气、足癣等皮肤病。

多少评论都说了真菌是不可能死在洗衣机里的。

太有道理了!

等等。

生殖器接触到真菌的机会不只是通过内裤和袜子啊!


首先就是被子!

虽然你们睡觉时候一般会穿着内裤,可一般不会穿袜子吧!

不怕得体癣吗?

晚上睡觉时候记得分开盖被子,洗的时候也能分开洗!


喂喂喂!前面那个小伙子,别盘腿坐着!脚离生殖器这么近,当心得病啊!


扣完脚就上厕所的危害不用多说了吧!

就算你不扣脚,你的手就干净了吗?

上厕所之前洗手!

你以为洗手就是在水龙头底下走一圈就完事?

告诉你,有水龙头你这次洗手就算白费了!

找一找,地上有个按钮,踩一下,自己出水。

洗手分六步,保持手肘在下手指在上这是常识了吧。

洗完你就解裤子了?又白洗了。

这肯定要事先解好拉链,消毒铺巾的嘛!

什么,洗手完了嫌手湿用毛巾擦了擦?

得,白洗了,回头给我重洗去。

记得保持双手在胸前区啊!

然后让护士,啊呸,让好基友给你把手套拿过来,怎么带手套不用教了吧?

这里还有个严肃的问题,你的身上到底是该铺巾呢,还是穿洗手衣呢?

没想通,欢迎各路大神来指点。


-------------------------------分割线--------------------------

随便调侃下,没必要吵吧?

我算是明白为什么为了甜粽子咸粽子也能吵翻天了。

分不分开洗,事情很小啊,个人习惯而已。

洗衣机的去污效果比手要好,就像汽车比博尔特跑得快一样,干嘛不能接受呢?

你说不分开洗就是邋遢就是不讲究卫生?

我在quaro上看过这么一段话。

大致意思是,中国人是肮脏的,他们不每天洗澡,只是洗一下脚就算完事。不洗澡,洗了脚有什么用呢?

还用了filthy这个词。

歧视而已。很快就被更多人的批判给淹没了。

不按照我的方式来,不满足我内心的“干净”就是邋遢。

如果你比我还“干净”?适量的细菌也是有益健康的!

user avatar

泡脚。

这是血管外科医生经常要费口舌的事儿。

泡脚有哪些危害呢?

热水泡脚,是很多人的养生理念。泡脚能活血化瘀,是最普遍的说法。

先谈谈人体下肢的血管知识。下肢的动脉富含营养和氧份,从心脏出发,下达腿脚。经过毛细血管交换,代谢产物(垃圾)通过静脉血液回流到心脏。承担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分别是人体的两种血管:动脉,静脉。

血管在腿上的分布犹如网络树枝,遍布肌肉、皮肤。如果动脉扩张,有营养的动脉血流量就增加。如果静脉扩张,携带垃圾的静脉血就瘀滞。

泡脚的时候,局部温度增加,会导致动脉扩张,尤其是皮肤血管。因此,活血化瘀的说法大致来源于此。热水泡后,皮肤会有舒适凉爽的感觉,这是因为毛孔扩张散热所致。鉴于此,和多人喜欢泡脚,包括我自己和家里人。

不幸的是,对于血管疾病患者,泡脚往往带来的却是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灾难。我的血管门诊常常会遇到这些痛苦不堪的患者

不怪患者和家属。因为下肢血管病人往往感觉下肢冷,自然就想到热水泡脚。那结果为什么事与愿违呢?

静脉曲张、静脉血栓

热水泡脚时,下肢动脉扩张,尤其是皮肤充血。更多的动脉血液进入下肢。而静脉的回流能力并不会因此增加。因此,热水泡脚对于本来回流不畅或阻塞的静脉病患者来讲,是火上添油,加重血液淤积。同时可以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形成皮肤上的出血点,时间久了就形成了色素沉着,小腿颜色变黑。

静脉血栓病人如果在服用抗凝药物,则出血情况会更严重。因此,热水泡脚对于静脉曲张和静脉血栓病人来讲,有百害而无一利。

下肢动脉闭塞症

下肢动脉闭塞的表现是下肢缺血。热水泡脚,并不能扩张闭塞的血管。当然,通畅动脉的扩张只是增加了正常组织的血流,而缺血组织可能因为“盗血”现象,更加缺血。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动脉闭塞的患者,原则上不选择扩血管药物,而是选择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

另外医学上的研究已经定论:周围温度的升高,可以增加在、组织的耗氧量,加重缺血。同理,即使是冰凉的缺血腿,也必须禁止使用红外线热疗。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分为三类:神经病变型、缺血型和混合型。神经病变型的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腿足感觉奇冷,怕冷。因此,热水泡脚很容易成为选择。

悲剧在于:神经病变一旦存在,患者对痛觉、水温的感觉反馈机制失灵。因此患者往往会不断加热水,以致严重烫伤也浑然不知。缺血型糖尿病足则与动脉闭塞症相似。

因此,下肢动脉闭塞症和糖尿病足,高温泡脚可以导致截肢!知道了这个道理。建议大家在泡脚前,应该明确是否有上述血管疾病。如果没有,才可以放心享受。

--------

补充原文作者 张强医生 朱筱吟医生,首发于“张强医生”公众号,丁香医生曾转载、随后改编后发布过。

-----------

补充:

很多读者问到健康人泡脚有什么好处。目前还真没有相关研究得出有科学依据的结论,所以我也不能随便下定论。

个人见解,既然泡脚的好处我们不知道,对一部分人又有坏处,那就没必要养成这种习惯~我常常跟劝我妈说:不泡又不会怎么样~

我妈以前也是天天泡脚,经常超过半小时,水温也不低,我摸着有点烫手她说舒服正好。有一年冬天,她脚踝本来存在的很多毛细血管变得很明显颜色呈褐色,脚的颜色也加深了,吓坏去看皮肤科医生,没说是啥问题,照片发我一看,我让她停泡三个月,颜色自然减淡。后来她就改成偶尔泡泡,而且每次泡都缩短时间并控制水温,也没影响她健康。

不适合泡脚的人群占有很大部分比例,光是下肢静脉曲张在人群中发病率就有约10%,而老年人中患有动脉硬化的,往往也累及全身包括下肢动脉,大部分比较轻微也没有典型症状。希望我的回答能提醒到这些人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运动(步行、慢跑、游泳之类)可以有效增加血液循环、起到改善睡眠、舒畅心情的好处,而且对血管病、糖尿病患者有好处,是个很好的健康习惯~

user avatar

我说一个吧,关于养孩子的。

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美国华裔作者到我们医院讲座说到的。

他的研究发现在幼儿2周岁以前是肠道菌群建立时期,人类正常肠道菌群达600多种,在2周岁之前过度清洁会导致孩子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从而更容易发生过敏和免疫系统疾病比如哮喘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亢进的情况。

为什么说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反而容易导致亢进呢?因为我们的身体在胚胎或者新生时期接触到的一些细菌会使机体免疫耐受,从而在生长过程中而对其耐受不发生过度反应的情况。但是如果幼时没有接触这些,那么在成长过程中就可能会因为机体未接触初次接触时而发生强大的免疫应答反应从而我们的机体受不了。

他讲到他生大女儿时跟诸多家长一样,每天都要用热开水酒精消毒大女儿用的所有东西,限制她在野外的活动,因为觉得市外的动植物很脏,现在想想简直是stupid。女儿长大后很容易过敏,并且有哮喘。

后来在他开展这个研究后有了小儿子,他在养小儿子时就很糙,顶多用流动水清洗孩子用的东西,从不限制他外出,让他在野外的泥地里打滚摸爬。儿子反而就没有那么容易过敏。儿子有个好朋友是他们的邻居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小孩又矮又瘦因为很多东西不能吃,每次去别人家玩只能带从家里拿来的食物吃,他有很严重的哮喘,甚至于听到花生nuts这个单词就要发病。。。(夸张了哈),所以孩子营养很受限制,细究之下发现这家人对抗菌抑菌生活上的讲究之处令人恐怖。他讲到他们会让孩子回家后第一件事洗澡,所有在外穿的衣服都不能在家里接触沙发床铺等,一天要洗两次澡,所有的毛巾枕巾床铺用品一周换一次等等,在养孩子期间更是恨不得将孩子包围在一个无菌环境中。

这位教授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欧洲北美,过敏 哮喘和免疫系统疾病越多越复杂越难治也占疾病主要部分,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非洲主要的疾病是感染性的疾病已经疟疾等。同时,经济发达与否则与该地区人类卫生条件意识也成正比。

这一切都印证了英国科学家Stranchan1989年提出的卫生假说,后来经过了一些发展和修订:如果孩子在发育早期,接触传染性病原体、共生微生物和寄生虫太少,后期就比较容易得过敏性疾病。

后来这位美国华裔他在小鼠实验中得出了肠道菌群对于免疫系统完善的意义。文献我会贴在下面,有兴趣的盆友可以去查一下。

虽然我自己还没有生孩子,但我很理解家长对于孩子们的保护之心,在当今中国雾霾食品安全的确不能跟美国相比,出门带口罩避免外出用食,雾霾严重家里用空气清洁器,家里的蔬菜瓜果洗干净再吃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我也发现一些宝妈们给宝宝过度清洁,比如我的好朋友给孩子用热开水隔一个小时烫奶瓶,用杀菌的湿巾给女宝宝清洗会阴后扑上痱子粉,我当时告诉她痱子粉对宝宝不好,热开水烫过于频繁不利于孩子免疫系统发展,她却认为她这么做已经很对不起孩子了,她甚至想要24小时把奶瓶泡在消毒机和开水里 。。痱子粉她又换了个大牌子的说这个总好了,她的理由是女宝宝会阴处潮湿容易滋养细菌。

唉不知道怎么纠正,现在国人谈菌色变,殊不知最严重的应该是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带来的化学物质损害呢。

---------------------------分割线-------------------------------------------

一个观点炸出了很多同意的意见和反对的意见,同意的我不说了。为自己辩驳一下反对意见:

一、我在文中提到的卫生假说并不是让小孩们不讲卫生,不讲健康,而是适当接触大自然接触细菌能够完善孩子免疫系统,但是对于雾霾天气的自我维护、蔬菜瓜果农药残留的清洗、香烟危害、加工类食品少食用、避免化工污染、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这些观点我在上文中虽然是略提了一点,可是不代表我不认同。何况这个帖子的回答问题是:生活中有哪些常见卫生习惯是不必要的、或者是过度的,说这么多的自我防护岂不是驴唇不对马嘴?

二、有些知乎用户只看到前文中我说的美国教授提到的三个孩子的案例,就说我样本量小结论XX(此处脏话)。请这样的知乎用户,阅读下文中我贴出的文献,如果还有疑问可以根据文献中的引用文献继续研究,相信自己,看完了你或许可以申请一个MD。如果你看不懂英文,可以找朋友或者百度翻译,如果这些也帮不了你,手动再见。

三、体质问题,过敏和哮喘以及其他免疫系统的发病原因目前仍然是未知的。有用户提出体质的决定性原因是遗传和基因,体质是由遗传和环境双重因素决定的,请自行查阅文献,不多说。

四、有人认为他自己从小接触的东西也是会过敏,只拿自己的单样本量来反对这个目前前沿领域的科研成果,有点像上文第二条的患者。

-------------------------------请 看 文 献-----------------------------------------

感谢知乎用户 @凯凯的小饭桶 的指出错误,昨天粘贴匆忙,黏错文献了!对不起!修改一下啊,同时也没有删除以前那篇文献。

付上大神文献:

Science. 2014 Aug 29;345(6200):1048-52. doi: 10.1126/science.1254529.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microbial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s and the indoor environment.

这篇讲的是社区中的微生物群体与社区常见疾病的关系。


N Engl J Med. 2016 Aug 4;375(5):411-21. doi: 10.1056/NEJMoa1508749.

Innate Immunity and Asthma Risk in Amish and Hutterite Farm Children.

这篇讲的是不同农村的孩子们肠道菌群组成的不同,哮喘发病也不同。


Science. 2015 Sep 4;349(6252):1034. doi: 10.1126/science.349.6252.1034.

IMMUNOLOGY. How farm life prevents asthma.这一篇是认为在孕期和新生儿第一年发展中国家的农场儿童较发达国家的农场儿童哮喘发病率低。


Nature 2015, 518(7540):S3

Gut Microbiome: The Peacekeepers 不多说了,看名字也知道是讲的啥。


《Genome Research》, 2015, 25(10):1558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 of host-gut microbiota interactions.是说GWAS即基因测序方式在人类肠道菌群中的应用。


Science. 2015 Sep 4;349(6252):1106-10. doi: 10.1126/science.aac6623. Farm dust and endotoxin protect against allergy through A20 induction in lung epithelial cells. 这是讲农场中的常见灰尘和细菌内毒素是让老鼠避免过敏的重要原因。这是我原来要贴的。。很抱歉贴错了再次感谢 @凯凯的小饭桶 用户的指出。


PS:今天PUBMED抽风,网很差,我本来有很多相关文献想贴出了的,但是卡的要死。。。。就这样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哈!

--------------------分割线--------------------------

几日没上知乎,看到这篇回答下的评论有人像只疯狗一样的跟我叫嚣,例如神烦那些没生过孩子的上来教别人怎么养孩子这种LOWER的言论,如果就是这么说的话,我也神烦那些没得过病却用医学常识来治疗病人的大夫。还说什么美国人是美国人,中国人是中国人,这么说来,美国人的麦当劳肯德基你也吃不得了?!

ANYWAY,自己愿看就看,不愿看就走人。不要在我的评论下吐露你的无知,评论已删除,宁与同好争高低,不与傻瓜论短长。

user avatar

不知道有没有人因为洗菜、洗水果的事儿跟爸妈吵架的?

他们好像喜欢给新鲜水灵的蔬菜、水果泡各种澡,在“生活经验”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的加持下,令人不解的淘米水、盐水、甚至牙膏水轮番上阵;或者是加各种“蔬菜净”产品,玩命儿般揉搓,看着都觉得疼。

眼看着蔬果被揉蔫,还不能说“够了够了,差不多行了”,因为爸妈绝对会立刻反击:现在农药那么多,不洗洗干净怎么吃!

其实,2019年了,农残标准早就明确完善了,简单冲洗把土冲一冲就够了——但可不能跟爸妈这么说,那是找架吵。最后说不定还让他们一句甩脸上:我劝你还是削了皮吃吧,不然吃出问题别怪我们。

感觉在很多人眼里,农药似乎等同于毒药。其实,农药用来保护作物不受昆虫、杂草、真菌和其它害虫的影响,对保护或增加粮食产量至关重要,尤其对于面临粮食短缺的国家而言。

可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一辈如此害怕农药?

那是因为一些较老的、便宜的农药因为富集作用,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

比如大名鼎鼎的DDT。

DDT在刚被发现的时候,是被视作“明星”的,他的发现者Paul Hermann Müller还因此拿到了194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直到现在都是最受争议的诺贝尔奖得主之一。

DDT对蚊子、虱子、跳蚤、白蛉等昆虫都有很大的接触毒性,但是在正常使用时,对鸟类、哺乳动物的毒性却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因此1942年上市以来,DDT被大面积喷洒,不但提升了粮食产量,还杀死了蚊子、苍蝇、虱子等,断了多种热带疾病的传播媒介。对于历史上就饱受传染病困扰、还在经历二战的那个兵荒马乱的欧洲,DDT简直像是一针救命药。

1945年,意大利那不勒斯爆发疟疾,一名士兵喷洒DDT控制疟疾传播。图片版权:National Museum of Health and Medicine (US)

6年后,诺贝尔奖的肯定进一步让DDT成为了“全球明星”,在全球大面积喷洒。

随着DDT的深入广泛的使用,它的一大弊病慢慢地还是显露出来了——由于其性质非常稳定,在自然中难以降解,因此它通过“富集作用”,慢慢通过被污染的水体/土壤进入昆虫、鱼、鸟体内。富集的浓度大大增加,并且超出了人类的控制范围,甚至在婴儿的大脑中也检测到DDT……已经有研究证明,DDT在浓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伤害中枢神经、肝脏和甲状腺,甚至有可能引起痉挛和死亡!如此让人恐惧!

1962年,反DDT的环保主义作品《寂静的春天》问世,并成为1962年整个秋天《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第一名。在1972年,美国正式禁用DDT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中文版封面

《寂静的春天》将农药描绘成“死神的特效药”,对公众对农药的认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不够严谨、缺乏科学依据的“断言”也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争议。

此时,DDT骤然跌落神坛,在全球范围内,竟成了“死亡代言人”,中国也在1983年正式禁用DDT——这样就能理解爸妈们对农药的害怕了吧?80年代以后生人的几代人,因为相关规定的逐步完善,几乎没有经历过农药带来的巨大舆论风波,当然也就对农药没有那么大的恐惧。

DDT在被禁用将近二十年后,又站上了舆论的风头浪尖——不少人都在呼吁取消禁用,来控制传染病的肆虐,这就是后话了,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再去自行了解。

再说回2019年,为什么只需要简单的冲洗就可以解决农残问题

目前主要应用的农药种类为:有机磷、氨基甲酸酣、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有机磷制剂品对害虫毒力强, 药效高,种类多,但绝大多数品种容易分解失效。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具有选择性强、高效、广谱、对人畜低毒、易分解和残毒少的特点。

拟除虫菊酯是一类能防治多种害虫的广谱杀虫剂,其杀虫毒力比老一代杀虫剂如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提高10~100倍。因用量小、使用浓度低,故对人畜较安全,对环境的污染很小。

综合以上,目前主要使用的农药多是容易降解失效,对人类来说较安全。

另外,《农药管理条例》也规定了剧毒、高毒农药以及使用技术要求严格的其他农药等,限制使用农药的标签还应当标注“限制使用”字样,并注明使用的特别限制和特殊要求。

其实,不久前中国刚更新并发布了《GB 2763-20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对于483种农药在356种食品中7107项残留量进行了限定。限定值在百万分之一上下甚至更低。因此只要农药残留量低于规定的限定值,还是安全的

如果还是不安心,可以用这几种方法减少农残。

  • 浸泡法

有机磷杀虫剂在碱性环境下分解迅速。可先冲洗蔬果表面污物,浸泡到碱水中(一般500毫升水中加入小苏打5~10克)5~1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可用于各种蔬果。

  • 加热法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温度升高分解加快。可先用清水冲洗表面,放入沸水中2~5分钟捞出,再用清水冲洗1~2遍。常用于芹菜、菠菜、小白菜、圆白菜、青椒、菜花、豆角等。

如果你对农残检测有更多的兴趣,可关注“默克分析化学”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


参考资料:

who.int/zh/news-room/fa

sciencehistory.org/dist

epa.gov/ingredients-use

sigmaaldrich.com/china-

mp.weixin.qq.com/s/fCKS

梁皇英,何祖铀.有机磷杀虫剂[J].山西农业科学,1990,(7) :33-36.

Studies on the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oybean Esterase, and Its Sensitivity to Organophosphate and Carbamate Pesticides.中国知网

闫鹏飞.精细化学品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活中,确实有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卫生习惯,细究起来,要么是效果甚微,要么就是用力过猛,反而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最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观察了不少周围的人,发现有些“讲究”可能走进了误区。1. 频繁使用消毒液洗手、擦拭物品:这绝对是现代社会一个非常普遍的“过度卫生”行为。疫情之后,很多人养成了随.............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一些奇妙的口味组合,它们可能不常出现在你的餐桌上,但一旦尝试,便会让你惊叹不已,觉得简直是味蕾的绝妙探险。这些搭配往往需要一点点勇气去尝试,但回报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美味。今天我就来和你分享几个我个人觉得特别棒,但可能不太会被大家挂在嘴边的好吃组合。1. 煎饺蘸醋加一点点红糖:酸甜交织的奇妙奏.............
  • 回答
    .......
  • 回答
    在食品工业的浩瀚世界里,有许多我们日常厨房鲜为人知的“助手”,它们默默地工作,确保着我们吃到嘴里的食物安全、美味又赏心悦目。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有点神秘但又切实可以在家尝试的小玩意儿,让你的烹饪也能玩出点新花样。咱们得先明确一点,这里说的“拿去厨房里用”,绝对不是鼓励大家凭空添加不明成分。而是说,.............
  • 回答
    生活中有太多像“胡萝卜是萝卜,睡莲是莲花”这样,我们习以为常,甚至觉得是“常识”的误导了。这些惯性错误就像是藏在我们思维里的自动修正程序,一旦形成就很难被发现和纠正。它们往往源于我们对事物最初的认知,或是某些简化了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大脑里被组合成了看似牢不可破的“真相”。让我.............
  • 回答
    我所在的城市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地方,四季分明,这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昆虫群落。每一种生命都有其独特的节奏和故事,与这座城市的呼吸同频共振。动物篇:都市中的野生邻居在我们城市里,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动物,大概就是各种鸟类。你走在街头巷尾,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它们的身影。 麻雀(House Sp.............
  • 回答
    生活中充斥着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但很少有人去深究其背后的缘由。这些“理所当然”的背后,往往藏着一些有趣的科学原理、历史渊源或是人类心理的奥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常见却鲜为人知的生活现象,让你在下次遇到它们时,能多一份洞察和乐趣。1. 为什么刚煎好的牛排会有“嘶嘶”声?你是否曾注意到,当你把一.............
  • 回答
    咱们生活中,总有一些从小听到大的“老话儿”,听着特有道理,感觉那是祖宗的智慧结晶。可现实是,随着心理学这门学科越来越深入地研究我们大脑和行为,不少这些“生活常识”,仔细一扒拉,才发现是站不住脚的。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几个特别有代表性的,看看它们到底是怎么被“打脸”的。1. “如果你能做,就证明你能成功.............
  • 回答
    生活中的残忍真相,往往隐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表面之下,它们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些真相之所以残忍,是因为它们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局限性、社会运作的复杂性,以及那些我们不愿承认却真实存在的残酷现实。以下是一些生活中的残忍真相,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你永远无法真正满足所有人,即使你付出了全.............
  • 回答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如果能早点想明白,会少走很多弯路,日子也会顺遂许多。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观察,跟大家聊聊那些我觉得越早明白越好的道理,力求讲得细致些,希望能让大家觉得像是老朋友聊天一样,没有AI那种刻板的感觉。1.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这话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的人有多少呢?.............
  • 回答
    生活中有不少操作,跟“鱼香肉丝里没有鱼”这事儿有异曲同工之妙。说白了,就是名不副实,名字带个“X”,但实际里却找不到“X”的影子。比如吧,最常遇到的就是一些菜名了。 老婆饼,这玩意儿你以为是哪个好心太太特意为自家老公做的?想太多了!它就是一块甜味的酥饼,里面既没有“老婆”,也没有“饼”,最多就是.............
  • 回答
    生活中的死循环(或者说恶性循环、负面反馈回路)无处不在,它们往往是由一些看似独立但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旦陷入,便很难摆脱。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常见的死循环,并进行深入的阐述: 1. 焦虑与拖延的死循环 启动因素: 对某项任务感到压力、恐惧或不确定。例如,明天要交一篇重要的论文,但你.............
  • 回答
    生活中的惊喜,往往来自于那些看似微小,却能深刻改变我们习惯和体验的科技智能产品。对我而言,有几个产品给我带来了持续的惊喜,它们不仅提升了效率,更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和便利。1. 智能音箱 不仅仅是语音助手,更是家庭的“情感中心”一开始,我以为智能音箱(比如小爱同学、天猫精灵、Siri等)只是一个能听懂.............
  • 回答
    高情商,顾名思义,是能够敏锐地感知、理解、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效沟通和人际互动的一种能力。它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的。生活中,高情商的表现多种多样,细致入微,贯穿于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些高情商的行为表现,并辅以具体的例子,力求生动和详实:一.............
  • 回答
    生活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它们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命中注定,但深入了解后会发现,它们并非完全由基因决定,而是环境、选择、机遇和我们自身的后天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1. 个人才能和兴趣的形成: 误解: 很多人认为,如果父母在某个领域有天赋,孩子也一定会遗传这种天赋,并且自然而然地.............
  • 回答
    生活中的坏习惯很多,但有些一旦改正,立刻就能看到改善,甚至带来立竿见影的好处。这些好处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社交上,甚至是效率上的。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几个这样的坏习惯,以及改正它们后会带来的显而易见的好处: 坏习惯一:久坐不动,缺乏规律运动详细描述: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坏习惯,尤其是在现代.............
  • 回答
    生活就像一条河流,有顺流而下的时候,也有逆流而上的时候。而有些人,他们的生活轨迹却逐渐向下,一去不复返。这种“走下坡路”,并非突然而至,往往是点滴的习惯和心态变化累积的结果。下面,我就想聊聊那些在我看来,一个人走下坡路时,身上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明显信号。1. 对未来的消极和无感:最先变化的,往往是这个.............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我们觉得是偶然、是运气、是后天努力的结果,但细究起来,它们背后却有着基因这个看不见的推手在悄悄发力。这些意想不到的联系,有时候会让你惊叹于生命的神奇和基因的强大。1. 对特定食物的“偏爱”与“厌恶”:你是不是对某种食物情有独钟,比如香菜,有人爱得不行,有人闻到就想吐?或者对苦味特别.............
  • 回答
    生活中的“神反应”比比皆是,它们往往在不经意间流露,却又精准地击中了问题的要害,让人拍案叫绝。我见过不少,也听过不少,有些至今想起,仍觉趣味盎然,甚至带着点小小的哲学意味。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小型画展上,看到一位年长的艺术家正在跟一位年轻人聊他的一幅抽象画。那幅画色彩大胆,笔触奔放,但结构却有些难以.............
  • 回答
    生活中的“嘴上笑嘻嘻,心里mmp”的例子简直不要太多,仿佛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通用润滑剂和自我保护机制。这些情况往往发生在我们需要维持表面和谐、避免冲突,或者出于某种目的而不得不隐藏真实想法的时候。下面我来详细讲述一些常见的例子:1. 职场上的“赞美”与“内卷” 情景: 小王辛苦加班了一个月,终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