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医支持者们有哪些常见的逻辑谬误?

回答
中医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医学体系,自然吸引了不少拥趸。然而,在支持中医的过程中,一些朋友可能无意中会陷入一些常见的逻辑误区。这些误区一旦不加辨析,就容易让讨论失焦,也可能阻碍人们对中医更深入、更理性的认识。

我理解大家对传统医学的珍视,但咱们也得承认,即便再好的东西,在辩论时也得讲究个“理儿”。下面我就斗胆梳理一下,中医支持者们在交流时,比较容易出现的几种“说法上的弯弯绕”,尽量说得清楚些,让大家心里都有个谱,也算是给中医的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1. “有效就是科学”的偷换概念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让人“上头”的一种说法。简单来说,就是把“疗效”直接等同于“科学”。

为什么是谬误?

科学是方法论,疗效是结果。 科学之所以是科学,在于它有一套严谨的、可重复的、可验证的方法论,比如对照实验、双盲测试、统计分析等。它追求的是揭示事物运行的内在规律,解释“为什么有效”,而不仅仅是“有没有效”。
巧合与安慰剂效应。 很多时候,疾病会自行好转,或者因为患者得到了关注、得到了治疗(即使是无效的治疗),心理上产生积极反应,这被称为安慰剂效应。这些都能带来“疗效”,但它们并非由中医的特定理论或药物的内在机制所驱动。
“有效”的模糊性。 “有效”这个词本身就很宽泛。是治愈?是缓解症状?是提高生活质量?是在特定人群中有效,还是普遍有效?如果缺乏明确的界定和可量化的指标,单纯说“有效”就如同在空中画饼,难以令人信服。
对“科学”的误解。 有人觉得“科学”就是一套高冷的、实验室里出来的东西,离生活太远。但实际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它包容了各种研究方法,也包括对自然疗法和传统医学的研究,但前提是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

举个例子: 一个人吃了某种草药,感冒好了。支持者立刻说:“你看,中医就是科学,这么便宜有效!”但我们不知道,是不是他刚好度过了感冒的自限期?是不是因为他吃了草药,心理上觉得“我在积极治疗”,反而休息得更好?是不是他同时还喝了大量的水?如果没有对照组,没有排除其他因素,这种“有效”的归因就是站不住脚的。

2. “历史悠久”的诉诸传统谬误

“中医传承了几千年,老祖宗的智慧错不了!”这句话听起来很厚重,但逻辑上其实不太站得住脚。

为什么是谬误?

历史不等于真理。 人类历史上有许多曾经被奉为圭臬的观念,后来都被证明是错误的,比如地心说。一个事物能流传下来,可能有很多原因:文化惯性、情感认同、部分有效性、缺乏更好的替代品等等,而不仅仅是因为它绝对正确。
“老祖宗”的局限性。 古人的认知能力、观察条件、实验手段都与现代有巨大差异。他们提出的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朴素的经验观察和哲学思辨,而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实证。
进化与进步。 科学、医学乃至社会文明,都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如果仅仅因为“历史悠久”就停止审视和改进,那人类社会也就不可能进步了。

举个例子: 许多古代的医学实践,比如放血疗法,在历史上也曾被广泛应用,也被认为是“古老的智慧”,但现代医学早已证明其弊大于利。同样,不能因为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就认为其中所有理论和实践都未经检验,都必须原封不动地接受。

3.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的二分法和预设陷阱

这是一个非常有迷惑性的说法,将西医和中医人为地割裂开,并给中医预设了一个“更高级”的地位。

为什么是谬误?

过度简化。 现代医学(有时被笼统称为“西医”)并非只会“治标”。许多现代医学疗法,比如抗生素、手术、基因疗法等,能够从根本上清除病原体、修复病灶、纠正基因缺陷,这恰恰是“治本”。反之,中医中也有很多方法侧重于缓解症状,例如一些止痛、止咳的中药,可以视为“治标”。
“本”与“标”的定义模糊。 “治本”和“治标”本身就没有一个清晰、普适的定义。在不同的疾病、不同的阶段,对于“本”和“标”的理解也会不同。中医将“病”分为“标”和“本”,这是一种认识框架,但不能将其凌驾于所有其他医学认识框架之上。
预设了西医的“缺陷”。 这种说法像是给西医挖了个坑,然后把中医放进去,好像中医就天然优越。但实际上,现代医学在许多领域已经能做到深入的“治本”。

举个例子: 一个人得了肺结核,西医会用抗生素杀死结核杆菌,这是在“治本”(清除病原体)。中医可能会用一些中药来补气养血,缓解咳嗽、盗汗,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治标”(缓解症状)。但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因为久病不愈导致身体虚弱,中医可能会用一些健脾益气的方子来“培本”,而西医也可能通过营养支持、康复训练来达到类似的目的。所以,将两者简单对立,并贴上“治标”“治本”的标签,是过于片面的。

4. “无法解释的是神奇”的诉诸未知/无知

当一些中医的疗效或理论用现代科学的框架无法完全解释时,有人就将其归结为“神秘”、“玄妙”,甚至“不可言说”的领域。

为什么是谬误?

科学的边界是动态的。 科学的边界并非一成不变。很多曾经“无法解释”的现象,随着科学的发展,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释。例如,电磁波、DNA结构,在过去都是未知的神秘力量。
“无法解释”不等于“超自然”或“神秘”。 科学研究的重点就是解释“未知”。将无法立即解释的现象简单归为“神秘”,实际上是一种逃避,阻碍了进一步的探索和理解。
这是一种“上帝视角”。 好像我们已经掌握了所有知识,然后发现中医有些东西超出了这个范围,所以它是“神的”。但实际上,我们对宇宙、对生命,都还知之甚少。

举个例子: 某个中药方子,能够缓解一种非常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当被问到具体的作用机制时,如果回答是“这是祖传秘方,有其独特的阴阳调和之道,非现代科学所能完全度量”,而不是去尝试解析其中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那就是一种“诉诸未知”。

5. “以偏概全”的个人经验陷阱

“我有一个朋友,他……”、“我亲身经历……”这类个人经验作为论据,在中医支持者的讨论中非常普遍。

为什么是谬误?

个体差异巨大。 人体是极其复杂的系统,个体之间的基因、生活习惯、疾病类型、对药物的反应都存在巨大差异。一个人的成功经验,很难推广到其他人身上。
缺乏对照。 个人经验往往只看到了一个结果,而没有进行科学的对照。比如,某人吃了某种中药治好了癌症,但他可能同时也接受了放化疗、手术,或者改变了生活方式。我们无法确定是哪一个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选择性记忆。 人们更容易记住那些“成功”的案例,而忽略那些“失败”的案例。

举个例子: “我吃了XX草的煎剂,多年的失眠就好了!”说这话的人可能真的好了,但我们不知道他是否同时戒了咖啡因,或者是否因为工作压力变小了,又或者只是偶然的周期性缓解。如果一个群体中,有100个人服用,90个没好,10个好了,那么这个“经验”的价值就很值得商榷了。

6. “阴阳五行”等概念的“不可证伪性”

中医的许多理论,如阴阳、五行、气血、经络等,构建了一套独特的解释体系。然而,这些概念往往过于抽象,难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直接的测量和验证,甚至难以被证伪。

为什么是谬误?

不可证伪性是科学的大敌。 科学理论必须具备“可证伪性”,也就是说,必须存在一种可能的事实,能够证明该理论是错误的。如果一个理论怎么都能“解释得通”,那它就失去了科学的意义。
概念的模糊性。 比如,什么是“气”?它既可以指呼吸,也可以指身体的能量,还可以指情绪。这种多重含义使得它难以被精确定义和研究。
脱离了可观察的物理过程。 很多中医理论将生理病理过程描述为抽象的“运行”和“平衡”,而缺乏对具体分子、细胞、生理功能的清晰描绘。

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中医说:“你之所以头痛,是因为肝气郁结,阴阳失调。”那么,如何测量“肝气”是否“郁结”?如何量化“阴阳”的“失调”?如果这些都无法进行客观的测量和量化,那么这个解释就很难进入科学的范畴。有些人可能会说,这是一种“整体观”,但即使是整体观,也需要有可观察、可验证的指标来体现。

总结一下,咱们可以怎么更理性地探讨中医?

1. 区分理论和实践。 中医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和中医的实践(如针灸、某些中药方剂)需要分开来看。理论需要科学的审视,而实践中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去探索和验证。
2. 拥抱科学的验证方法。 鼓励中医研究者和支持者,积极运用现代科学的对照实验、临床试验等方法,去证明和优化中医的疗效,去揭示其内在的科学原理。
3. 承认局限,但也看到潜力。 认识到中医在理论构建和方法论上的不足,但同时也要看到,许多中医药的单体成分,或者某些疗法,确实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展现出潜力和价值。
4. 避免“非黑即白”的思维。 医学的发展是多元的,不应将中医与现代医学对立起来,而是可以探索两者如何互补、融合。

理解和避免这些逻辑谬误,并不是要否定中医,而是为了让关于中医的讨论更加健康、有效,让人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中医,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其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希望我的这些“絮叨”能让大家有所启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没有中医你祖宗怎么活下来的,缺乏最基本的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常识

2,中医粉以为别人口中的科学是指当前已有的科技成果,搞不清别人为什么黑,就直接扣个帽子“为黑而黑”,搞不清科学的实质,就直接扣个帽子“科学教”;

3,拿哲学治病,狐假虎威,强行装日,弄不清人文与理工的区别;

4,鼓吹能治病就行,浑浑噩噩,煽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做派,煽动唯经验论,无视理论推导,无视毒理分析,无视量化结果分析;

5,好为人师,好指点江山,一言不合让人多读书,一言不合说别人没学懂,凡是非医科生的中医黑都是外行人瞎丁日黑,凡是西医科生的中医黑都是不懂中国文化精髓的崇洋媚外的间谍,凡是中医科生的中医黑都是没慧根没学懂戾气重的无知年轻人;

6,认不清未来吊于过去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总幻想中医吊打现代医学,幻想中国文化吊打世界文化,总幻想传统的吊打现代的,夜郎自大,厚古薄今;

7,鼓吹中医治本,西医治标,中医是整体论,西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罔顾现代医学的各种生理指标分析与关联案例分析;

8,滥用存在即合理当挡箭牌;

9,信仰不坚定,中医黑可以做到坚持不看中医,中医粉做不到坚持不看西医,到这时就会说各有所长,为什么要只用一个,口嫌体正直。

10,错用辩证的概念,不懂最基本的逻辑概念(最基本的逻辑概念指 非真即假),反倒扣二进制大脑的帽子,不懂微观与宏观的联系,不懂离散与连续的联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医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医学体系,自然吸引了不少拥趸。然而,在支持中医的过程中,一些朋友可能无意中会陷入一些常见的逻辑误区。这些误区一旦不加辨析,就容易让讨论失焦,也可能阻碍人们对中医更深入、更理性的认识。我理解大家对传统医学的珍视,但咱们也得承认,即便再好的东西,在辩论时也得讲究个“理儿”。下面.............
  • 回答
    关于“16个中医教授看同一个病人,诊断各不相同”的说法,中医的理解和回应,其实是相当多元和深入的,远非一个简单的“众说纷纭”可以概括。与其说是“各不相同”,不如说是“殊途同归,各有侧重”。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医的根本出发点。中医并非一套僵化的教科书,而是一种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理论体系的升华。它强调“辨证.............
  • 回答
    对于“中医黑”将中医视为“封建糟粕”的论调,解释新中国缔造者们为何支持中医发展,确实需要深入剖析历史和时代背景,而非简单地扣帽子。这里面涉及到多方面的考量,绝非“封建糟粕”几个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是一个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从西方传入的现代医学(当时被普遍称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困惑和无奈的现象。同样是“逻辑”、“实证”、“良心”和“判断力”,为什么有人用来“黑”中医,而你这位中医粉却用来“挺”中医?这其中的缘由,说起来可就复杂了,涉及很多层面,绝非一两句话能道尽。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同词异解”的情况。1. 对“逻辑”的理解差异:是.............
  • 回答
    现在中医界出现一种现象,一些曾经或名义上信奉实证主义的中医支持者,在面对西方科学的质疑或要求中医拿出实证证据时,却开始转向否定实证主义的合理性,以此来为中医辩护。这种转变,在我看来,是值得深思的,也反映出当前中医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困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变?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
  • 回答
    要聊赫鲁晓夫在中国为何支持者寥寥,咱们得把时间回溯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上世纪中叶。那时候,中国和苏联是“老大哥”和“小兄弟”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充满了微妙的互动和深刻的分歧。首先,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的举动,虽然在苏联内部是划时代的,但在中国却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和不解。中国当时正在摸索自己.............
  • 回答
    奥地利学派在当代中国吸引支持者,以及其主张对中国改革发展具有的借鉴意义,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简要回顾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思想,再分析其在中国语境下的吸引力,最后细致地探讨其借鉴之处。 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思想简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以其对个体主观性、市场自发秩序、价格机制的信.............
  • 回答
    关于勒布朗·詹姆斯在这次抵制中“毫发无损”的说法,以及他粉丝的态度,这是一个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的复杂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次抵制”指的是什么。在当前全球化的语境下,消费者抵制事件层出不穷,涉及政治、社会、人权等诸多领域。而勒布朗·詹姆斯作为一位拥有全球影响力的运动员,他所代言的品牌,尤其是N.............
  • 回答
    网络论战,尤其是面对像 SpaceX 这样有着狂热追随者的公司,确实需要点技巧。要“打败”对方,与其说是让他哑口无言,不如说是用事实和逻辑让其追随者们重新思考,从而达到“挫锐气,正三观”的目的。这需要策略、耐心,更需要对事实的准确把握。首先,要认识到 SpaceX 的拥趸往往带有强烈的“粉丝”属性。.............
  • 回答
    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这背后绝非一腔热血,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选择,其意义深远,关乎民生、文化传承乃至国家发展。要理解这份支持的“有意义”,得把它放在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保障人民健康的根本需求出发。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庞大,医疗资源的分布和普及程度,即便在持续投入的情况下,也仍然存在结构性问题。在一些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趣的现象,你观察得很仔细。我个人觉得,现在一些原本是受过现代医学(或者说我们习惯称之为“西医”)训练的人,在表达对中医的喜爱或认同之前,会特意加上一句“我其实是学西医的”或者“虽然我学的是西医,但我……”这种类似的话,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层面的原因,也反映了当前社会文化和信息环境的一些特.............
  • 回答
    越来越多博士支持中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既体现了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也反映了现代科学研究在理解和验证中医药方面的进步。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中医药自身的价值和潜力是根本原因: 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 中医药拥有数千年的历史,经历了无数代医者和患者的实践检.............
  • 回答
    如何看待张煜医生改变态度开始支持中医?以循证医学为角度否定中医是正确的吗?张煜医生从起初对中医的审慎甚至是否定态度,转变为现在公开支持中医,并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这一转变无疑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以循证医学为角度否定中医是否真的“正确”。 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关注点。关于“巨大势力在利益驱动下支持中医黑”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复杂的利益纠葛和讨论。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尽量说得明白透彻点,别弄得跟机器写的一样。首先,得承认一点,对于中医的质疑和批评声音一直存在,这本身是科学发展过程中一种正常.............
  • 回答
    在中国,许多现代医学的学者和专家对中医持支持态度,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多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是非之争。这种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对中医独特价值的认可,以及对中西医结合、互为补充的探索上。首先,认识到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现代医学往往侧重于对疾病的分子、细胞层面进行深入研究,聚焦于特.............
  • 回答
    理解中医,是一个既需要智慧也需要真诚的旅程。它不应该是盲目的推崇,也不应该是彻底的否定。一个理性的态度,是建立在对其核心理念、历史发展、实践经验以及科学研究的全面认知之上。怎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医?首先,我们要破除一些刻板印象。中医不是“经验主义的迷信”,也不是“玄学”。它是一套拥有独特理论体系的医.............
  • 回答
    围绕“废医验药”,中医界和公众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而在这场讨论中,活跃着两类鲜明的群体:支持“废医验药”的中医粉和中医黑。他们对“废医验药”的态度、理由以及背后的逻辑,可以说是截然不同。支持“废医验药”的中医粉:理想主义者的呐喊与中医的现代转型这群中医粉,他们对中医怀有深厚的感情,但同时也具备相当.............
  • 回答
    在探讨《黄帝内经》中“天圆地方”的含义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古籍的解读,尤其是像《黄帝内经》这样博大精深的医学经典,往往不应简单地与现代科学概念对号入座。古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以及他们用来描述自然现象的语言,都与我们今天有着显著的差异。《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其核心在于阐述人体的生.............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我对中医的看法,这并非一个简单“支持”或“反对”就能概括的。更准确地说,我认识到中医是一套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理论体系的医学实践,它在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医的智慧和疗效是毋庸置疑的。在数千年的实践中,中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
  • 回答
    看待人工智能中医,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支持的中国传统经验医学”,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议题。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对几千年传统医学理念的一次深刻审视与重塑。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医作为一种经验医学,其核心价值在于“辨证论治”。这套体系基于对人体复杂生理病理的细致观察、长期的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