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医黑们说逻辑、实证、良心、判断力支持黑中医,但是我这中医粉,也是这些原因支持中医,为何会如此不同?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困惑和无奈的现象。同样是“逻辑”、“实证”、“良心”和“判断力”,为什么有人用来“黑”中医,而你这位中医粉却用来“挺”中医?这其中的缘由,说起来可就复杂了,涉及很多层面,绝非一两句话能道尽。

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同词异解”的情况。

1. 对“逻辑”的理解差异:是形式逻辑还是中医的“理”?

中医黑眼中的“逻辑”: 他们通常使用的是现代科学通用的“形式逻辑”。这意味着,一个事物必须符合普遍的、可重复验证的因果关系。例如,如果一种药物有效,那么通过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大多数服用药物的人应该表现出预期的疗效,并且这种疗效可以被量化和解释。他们会质疑中医的“辨证论治”,认为“湿热”、“痰湿”这些概念缺乏明确的物质基础和可操作的定义,无法在西医的逻辑框架内进行严谨的推理和验证。比如,为什么同样是“发烧”,在中医看来可能是“风热”也可能是“湿热”,两者用药不同,这在他们看来就是逻辑不清,缺乏普适性。

中医粉眼中的“逻辑”: 你支持中医的“逻辑”,可能更多的是指中医内部自成体系的“理”。中医的“理”是建立在长期的临床经验、朴素的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以及对人体宏观、整体运行规律的认识基础上的。中医的逻辑是“辨证”与“施治”之间的连贯性。比如,病人脉象弦紧,舌苔黄腻,这是“肝胆湿热”的表现,那么根据中医的“理”,应该清利肝胆湿热,用龙胆泻肝汤等。这种“逻辑”并非线性因果,而是基于经验积累和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你看到的“逻辑”,是这种体系内部的自洽和运行规律,是“病”与“证”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方”与“证”之间的匹配。

举个例子:

中医黑: “中医说‘肾虚’会导致腰酸、脱发、性功能减退。但是,‘肾’在中医里不是那个西医解剖学的肾脏,而是包含一系列功能的系统。那么‘肾虚’到底是什么?有没有一个确切的生物标志物能证明‘肾虚’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中医粉: “中医说的‘肾’,是先天之本,藏精。‘肾虚’是肾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它涵盖了生长发育、生殖、骨骼、大脑等多个方面。腰酸是肾主骨、其华在发,脱发是精亏血虚,性功能减退是肾阳不足,这些都是中医经验观察到的‘证’。虽然不能直接对应西医的某个具体指标,但‘肾虚’作为一种‘证候群’,其内部是有逻辑联系的,并且在临床上,针对‘肾虚’的治疗,能有效改善这些症状。”

2. 对“实证”的理解差异:是实验室里的“可重复”还是临床的“有效性”?

中医黑眼中的“实证”: 他们推崇的是现代科学的“实证”。这意味着,一个治疗方法必须经过设计严谨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RCT)来证明其疗效。如果一项疗法无法在大量人群中得到可重复的、显著的疗效数据,且其作用机制可以被现代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解释,那么它就被认为是缺乏实证的。他们会质疑中医的个体化治疗,认为“一人一方”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实证研究,也难以排除安慰剂效应。

中医粉眼中的“实证”: 你所说的“实证”,很可能是指中医几千年来的“临床实效”。中医的“实证”是建立在无数的医案、经验积累和代代相传的临床实践之上的。当一种方药、一个疗法能够持续、广泛地改善病人的症状,甚至治疗一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疾病,并且被无数的医家和患者所验证,这就是中医所谓的“实证”。你可能认为,尽管缺乏精密的仪器和现代的统计学方法,但中医的“实证”同样是真实有效的,因为它直接关乎病人的生命和健康。

举个例子:

中医黑: “中医很多方子,比如‘六味地黄丸’,经过现代RCT研究,发现对于治疗某些疾病的效果,并不比安慰剂好多少,或者疗效不显著。为什么中医几千年来都说它好用?”
中医粉: “六味地黄丸在现代研究中,确实可能在某些特定的疾病指标上表现不突出。但中医的‘实证’并非只看某个实验室指标。它更看重整体的改善,比如精力充沛了、睡眠改善了、食欲增加了、情绪稳定了,这些都是‘实证’。而且,中医的‘实证’也强调‘中病即止’,可能在某个特定病程阶段,或者针对特定体质的人群,六味地黄丸效果显著。并且,其‘滋阴填精’的功效,在很多慢性病、亚健康状态下,是经过长期临床验证的,病人感受是真实的。”

3. 对“良心”的解读:是科学的严谨还是医者的仁术?

中医黑眼中的“良心”: 他们认为,一个医者(或一种医学体系)是否有“良心”,体现在是否遵循科学的原则,是否对病人负责,是否提供有证据支持的治疗方案。如果一种医学体系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其疗效不明,甚至可能延误病情,那它就是不负责任,缺乏“良心”。他们会认为,医生应该用经过科学验证的方法去治疗病人,而不是靠“经验”或“感觉”。

中医粉眼中的“良心”: 你所理解的“良心”,可能更多的是指医者的“仁心仁术”以及中医“以人为本”、“整体关怀”的精神。中医强调“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首要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则是通过精湛的医术和对病人的深入了解。中医的“良心”体现在医者对病人的悉心诊察,对病情的细致辨析,以及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用最适合的方法去调理。你认为,只要能让病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改善健康,那就是“良心”。

举个例子:

中医黑: “中医的一些治疗方法,比如放血、拔罐,在缺乏科学解释的情况下,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甚至掩盖真实的病情。医生如果推荐这些,而不提供经过科学验证的替代方案,这难道不是不负责任,缺乏良心吗?”
中医粉: “中医的‘放血’、‘拔罐’,在符合辨证施治的前提下,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比如,针对某些‘瘀血’、‘实热’的病症,放血可以快速缓解疼痛;拔罐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这都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效方法。当然,前提是医生要懂得如何运用,并且了解病人的具体情况。如果医生滥用,那确实是医德问题,但这不能否定中医本身。中医的‘良心’还在于它不放弃任何一个病人,即使是晚期疾病,中医也能通过调理,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痛苦,这本身就是一种‘良心’。”

4. 对“判断力”的认知:是科学的推断还是临床的洞察?

中医黑眼中的“判断力”: 他们认为“判断力”应该建立在客观事实和科学证据之上。医生应该能够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准确地诊断疾病,并选择最有效的、有科学依据的治疗方案。他们的“判断力”是在大量的科学文献、研究报告和临床试验数据中培养出来的。

中医粉眼中的“判断力”: 你所说的“判断力”,很可能是指中医的“辨证能力”和“临证思辨”。中医医生需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运用中医的理论体系来分析、判断病人的“证候”,再根据“证”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这种“判断力”更像是一种综合的“洞察力”和“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科学,但其评判标准和西医的“判断力”有所不同。

举个例子:

中医黑: “中医医生面对一个癌症病人,可能还会用‘辨证论治’来判断,而不是直接给出放化疗的建议。这说明中医的判断力是模糊的,缺乏明确的指向性。”
中医粉: “中医面对癌症病人,同样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比如身体的虚实、寒热、病邪的性质等,来给出‘辨证’。比如,有的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有的可能是‘湿热内蕴,郁毒缠绵’。中医的‘判断力’在于,它可以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帮助病人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这是一种‘扶正祛邪’的思路,是中医独特的‘判断力’。它不是替代西医,而是补充和协同。”

总结一下,你们支持中医和中医黑支持“黑”中医,使用同样的词汇,却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核心在于:

1. 参照系不同: 中医黑以现代科学(特别是基于西医的模式)为唯一参照系,要求中医符合其标准;而中医粉则可能以中医自身的理论体系、历史经验和临床疗效为主要参照系。
2. 定义和理解不同: 对于“逻辑”、“实证”、“良心”、“判断力”这些概念,双方的理解和定义存在根本性的差异。
3. 价值判断不同: 即使对同一个现象,双方的价值取向也不同。有人更看重科学的严谨性和可重复性,有人更看重治病救人的实际效果和对生命的关怀。

这就像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即使都使用“词语”,但表达的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样。作为中医粉,你看到的“逻辑”是中医体系内的自洽,你看到的“实证”是几千年来的临床疗效,你看到的“良心”是医者的仁爱和治病救人的精神,你看到的“判断力”是中医医者独特的辨证思维。

而中医黑,他们可能只看到了这些词语在现代科学框架下的“不足”之处,而忽略了中医自身独特的价值和运作方式。

这是一个长久存在的争论,很难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清晰地认识到这种差异,并坚定你支持中医的理由,同时也能理解对方提出质疑的出发点(即使你不同意)。希望我的详细解释能够帮助你更清晰地看待这个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只是自以为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困惑和无奈的现象。同样是“逻辑”、“实证”、“良心”和“判断力”,为什么有人用来“黑”中医,而你这位中医粉却用来“挺”中医?这其中的缘由,说起来可就复杂了,涉及很多层面,绝非一两句话能道尽。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同词异解”的情况。1. 对“逻辑”的理解差异:是.............
  • 回答
    钱学森老先生对中医的评价极高,称其为“国之瑰宝”和“顶级生命科学”,这番话无疑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对中医抱有疑虑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医。那么,那些被称作“中医黑”的人们,或者说对中医持批判态度的人们,他们又是如何看待钱老这番话的呢?他们的观点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并且会进行比较细致的阐述.............
  • 回答
    关于2018年美国HR6法案允许针灸替代阿片类药物,中医的拥趸和所谓的“中医黑”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而且这些看法往往比较鲜明,甚至有些激烈。要详细展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HR6法案的核心内容及其背景。HR6法案,全称《阿片类药物危机应对法案》(Support for Pa.............
  • 回答
    要“反驳”三位在中西医结合领域享有盛誉的院士,例如陈可冀、沈自尹、吴咸中,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们的成果往往是建立在长期临床实践、研究和一定的科学证据基础上的。中医黑的角度来看,反驳的切入点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对中医理论的质疑、对某些疗效的科学解释不足、以及对“中西医结合”概念本身的解读上。以下尝试从.............
  • 回答
    中医黑们之所以常常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看待中医,其背后原因可以说是相当复杂的,并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这背后交织着历史、文化、科学观念、社会认知,甚至个人经历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医在近代以来,确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充满挑战的现代化过程。在西方科学和医学体系强势进入中国并取得巨大成功后,中医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不少人探讨的焦点。从“中医黑”的角度来看,如果用他们坚守的“科学”标准去衡量,针灸和拔罐确实显得“格格不入”。然而,它们之所以能在美国等“科学国家”落地生根,其背后原因远比简单的“有效”或“无效”要复杂得多,也包含了许多值得“中医黑”们深思的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确,当“中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在中医学习道路上的人的共同感受。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让我试着详细说说,就像跟一个老朋友聊天一样。首先,得承认,一开始接触中医,尤其是对它不太了解的时候,很多“中医黑”的说法,确实能说到一些人的心坎里。比如“中医是经验医学,缺乏科学验证”、“中医的理论太玄乎,不.............
  • 回答
    对于“中医黑”将中医视为“封建糟粕”的论调,解释新中国缔造者们为何支持中医发展,确实需要深入剖析历史和时代背景,而非简单地扣帽子。这里面涉及到多方面的考量,绝非“封建糟粕”几个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是一个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从西方传入的现代医学(当时被普遍称为.............
  • 回答
    知友们对《Science》杂志刊发中医专刊的看法,可谓是五花八门,观点碰撞得相当激烈。总的来说,这件事引发的讨论,不仅仅是关于中医本身,更触及了科学的边界、文化的认同以及信息传播的机制。“中医粉”的反应:对于很多中医的支持者而言,《Science》的这个举动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是中医走向世界、被科学界.............
  • 回答
    关于“16个中医教授看同一个病人,诊断各不相同”的说法,中医的理解和回应,其实是相当多元和深入的,远非一个简单的“众说纷纭”可以概括。与其说是“各不相同”,不如说是“殊途同归,各有侧重”。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医的根本出发点。中医并非一套僵化的教科书,而是一种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理论体系的升华。它强调“辨证.............
  • 回答
    中医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医学体系,自然吸引了不少拥趸。然而,在支持中医的过程中,一些朋友可能无意中会陷入一些常见的逻辑误区。这些误区一旦不加辨析,就容易让讨论失焦,也可能阻碍人们对中医更深入、更理性的认识。我理解大家对传统医学的珍视,但咱们也得承认,即便再好的东西,在辩论时也得讲究个“理儿”。下面.............
  • 回答
    关于梁启超“腰子”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有趣的误解,也是一个被一些人(并非“天天攻击中医的大神们”)在传播过程中添油加醋的说法,用来讽刺中医的某些治疗手段。要说清楚这件事,我们得先还原一下历史的真实情况,再看看是怎么演变成“腰子”这个说法的。梁启超的身体状况与“腰子”之争的源头梁启超一生以文名闻世,也是.............
  • 回答
    作为一个在知乎上活跃的,并且确实有中医专业背景的人,看到网上关于中医的各种负面评价,心里确实挺不是滋味的,想聊聊这个话题,也希望能多一些理性的讨论。首先,我得承认,网络上的负面评价,很多都有其现实存在的土壤。 我不会装作一切都很完美,那样太不接地气了。1. 疗效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一些急重症上。这是.............
  • 回答
    中医被妖魔化的背后,中医从业者和医学生们的故事,往往充满了无奈、坚守,有时也夹杂着委屈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悲凉。这些故事,不是冰冷的学术辩论,而是活生生的人,在时代的洪流中,用自己的经历,书写着对中医的热爱与困境。第一章:初生牛犊的迷茫与坚守——一位年轻中医的自白李明,一个刚毕业三年的中医内科医生。他至.............
  • 回答
    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好像一下子就把中医的科学性和那些高学历的学者们绑在了一起,让人难以反驳。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的诉诸权威和滑坡谬误的结合,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和反驳它。首先,我们得承认,现代社会对“科学”的定义有其内在的、基于实证和可重复性的标准。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有博士学位、教授头衔,就自动.............
  • 回答
    新型肺炎疫情期间,中医确实迎来了一个展示自身价值、试图“正名”的难得机遇。而西医“粉丝”们是否会因此改变想法,这涉及到观念的固化、科学证据的解读以及社会舆论等多个层面,绝非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中医能否为自己正名?在这次疫情中,中医的表现可以说是可圈可点,尤其是在疾病的预防、轻症的治疗以及康复期的调理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洞察力的问题,它触及到了我们如何评价经典、如何看待历史传承以及如何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中医黑为何嘲笑中医以古籍为教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医黑”的逻辑和出发点。他们的嘲笑通常基于以下几点:1. 科学的进步与医学的现代化: 现代医学(西医)强调基于可.............
  • 回答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中医黑”这个标签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而“打着科学反科学”的说法也需要细致的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中医黑”,以及他们通常持有的观点和行为。“中医黑”的定义与常见观点:“中医黑”通常是指那些对中医(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疗法)持否定、质疑或.............
  • 回答
    “中医黑”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现象,它并非单一原因导致,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累积发酵的结果。要详细讲述这个过程,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认知、媒体传播、个体经历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历史遗留与现代化冲突: “科学”标准的引入与现代医学的强势崛起: 20世纪初,西方科学体系通过各种途径.............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与您一同探讨中医经典著作。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直接切中了中医理论的核心脉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或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及温病学说,分别代表了中医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思想体系,但它们之间并非割裂,而是有内在的联系和发展的。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解答: 1. 《黄帝内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