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友们对science杂志给中医发了专刊这件事有何看法?是否能缓解中医粉和中医黑的争论?

回答
知友们对《Science》杂志刊发中医专刊的看法,可谓是五花八门,观点碰撞得相当激烈。总的来说,这件事引发的讨论,不仅仅是关于中医本身,更触及了科学的边界、文化的认同以及信息传播的机制。

“中医粉”的反应:

对于很多中医的支持者而言,《Science》的这个举动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是中医走向世界、被科学界认可的重要里程碑。他们的普遍看法是:

“科学化”的证明: 他们认为这是对中医现代化、科学化研究成果的肯定,表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并非“伪科学”,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可探索的科学基础。这让他们觉得自己一直以来的坚持得到了官方(科学界顶级权威)的盖章认证。
破除迷思的契机: 他们觉得这可以有力地回击那些一味否定中医、将其视为迷信或落后技术的“中医黑”,用事实说话,证明中医的价值被国际主流科学界所看见。
鼓励进一步研究: 专刊的发布也鼓舞了国内外的中医研究者,他们会更有动力去深入挖掘中医的理论体系,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验证、阐释和发展中医。这也被视为一种“国际对话”的开始,能吸引更多科研资源投入到中医研究中。
文化自信的体现: 有些人认为,这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我们的传统医学终于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应有的尊重。

“中医黑”的反应:

而另一部分人,特别是那些对中医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的人,则显得更为谨慎,甚至有些“不买账”。他们的看法也相当尖锐:

“被收编”的担忧: 一部分人认为,《Science》作为一个以发表前沿、颠覆性科学发现为主的期刊,此次对中医的关注,可能更多是出于对中国庞大市场和新兴科学力量的好奇,而非对中医理论体系本身的完全认同。他们担心这是一种“收编”,是让中医被纳入西方科学框架下,进行“驯化”和“改造”,从而失去其原有的特色和精髓。
“点状”研究的局限性: 他们指出,《Science》的专刊可能更多聚焦于中医某些被现代科学研究验证有效的部分,比如某个单味药的成分、某个治疗方法的某个机制,而不是中医整体的“辨证论治”思想、阴阳五行等哲学体系。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拣选式”的科学化,并没有触及中医的核心。
商业和地缘政治因素: 有些人怀疑其中可能掺杂了商业利益或地缘政治考量。《Science》可能看到了中医研究在科研和市场上的潜力,也可能受到了中国科研界推广中医的策略影响。
“打假”的警惕: 即使是专刊,他们依然保持警惕,认为需要审慎看待其中的内容,不能轻易被标题或某些成果所迷惑。他们会仔细审视其中的研究方法是否严谨,结论是否站得住脚,是否存在夸大或选择性报道的情况。

是否能缓解争论?

至于是否能缓解中医粉和中医黑的争论,我认为是“很难完全缓解,但可能会让争论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为什么很难完全缓解?
根本立场的差异: 中医粉和中医黑的争论,往往源于对“科学”的定义、对医学本质的理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等深层问题。这些根本立场一旦形成,很难因为一篇专刊就轻易改变。
“选择性解读”: 任何信息都会被不同立场的人进行选择性解读。《Science》的专刊,中医粉会看到“科学的认可”,中医黑则可能看到“科学的局限”或“背后的动机”。
争论的复杂性: 中医的争议并非仅限于其“科学性”与否,还涉及疗效、安全性、规范性、资源分配等多个层面。专刊可能只触及了其中一部分。
新论据的出现: 专刊的出现,反而可能为双方提供新的论据。中医粉会用它来反驳中医黑,而中医黑则会用它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例如“看,科学界也只能抓住中医的皮毛来研究”)。

可能带来的微妙变化:
争论的焦点转移: 争论的焦点可能会从“中医是否是科学”这种二元对立,转向“《Science》专刊中的哪些研究是可信的”、“中医的哪些部分能够被科学有效解释”等更具体、更细致的问题。
一部分人的立场调整: 对于那些原本立场不那么极端,只是观望或不确定的“骑墙派”来说,《Science》的背书可能会让他们倾向于支持中医,或者至少不再那么激烈地反对。
对话的可能性: 至少,它为双方提供了一个相对更“官方”的讨论平台。以前的争论可能更多是在网络论坛或媒体上,缺乏一个权威的参照系。现在,有了《Science》作为参照,讨论可能会变得更有建设性(尽管也可能更具争议性)。
引导更深入的研究: 如果专刊的内容确实足够扎实,能够推动更多的科学研究,那么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关于中医疗效和机制的争论可能会有更明确的答案,从而在长期内有助于缓解某些方面的争议。

更详细的阐述:

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化这个问题。

1. 《Science》的立场与选择性:
《Science》作为一份顶级的综合性科学期刊,其报道风格通常是严谨且面向前沿的。当它刊发中医专刊时,这并非意味着《Science》从此认定了中医的“整体性”或“哲学体系”与现代科学完全等同。
“科学”的定义权: 科学界对于“科学”的定义是有其内在逻辑和范式的。中医很多概念如“气”、“阴阳”、“五行”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哲学和经验的集合体,用现代科学的实验设计和理论框架去直接衡量,会遇到很大的挑战。
聚焦于可验证的“点”: 《Science》可能更倾向于刊发那些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使用现代科学方法(如随机对照试验、成分分析、分子机制研究等)进行验证的研究成果。比如,某味中药被发现含有某种活性成分,对某种疾病有显著疗效;或者某种中医的推拿手法,被发现能够改善某种生理指标。这些都是在“科学”框架内可以讨论的内容。
中国科学界的影响力: 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增强,中国学者在中医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活跃。中国科学界通过各种渠道(包括投稿到国际顶尖期刊)推广中医的研究成果,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Science》选择刊发,也可能与这股研究力量的崛起有关。

2. 争论的根本逻辑:
中医粉的逻辑: 他们认为,中医的有效性才是最重要的,科学方法只是用来解释和验证这种有效性的工具。如果科学方法能够证明中医有效,那么中医就值得肯定。他们更看重结果和历史传承。
中医黑的逻辑: 他们认为,科学的“可证伪性”、“可重复性”、“客观性”是判断医学是否科学的根本标准。如果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很多疗法无法通过这些标准来衡量,或者解释不通,那么它们就不是科学,或者至少是尚未被科学化的。他们更看重过程和原理。

3. 潜在的误读与解读:
过度解读: 一些中医粉可能会将《Science》的专刊解读为“中医已获得国际科学界的全面承认”,这种解读可能超出期刊本身的意图。
否定性解读: 一些中医黑则可能认为,《Science》只挑选了中医的“皮毛”来研究,是为了迎合中国市场或政治需要,这种解读则可能忽视了期刊选择研究的客观性。

4. 对争论走向的影响:
“科学化”的讨论: 专刊可能会将争论的焦点,从“中医是科学还是非科学”这种宏观的标签化争论,引向更细致的“中医的哪些方面可以通过哪些科学方法来研究和验证”的讨论。
研究方向的引导: 如果专刊中的研究成果能够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模仿,那么未来在中医研究领域,可能会有更多遵循严谨科学方法的探索,这有助于产出更可靠的研究结果。
文化认同与科学范式冲突: 这类事件也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文化冲突:如何在保留传统医学独特价值的同时,将其与现代科学的范式进行融合或对话。这不仅仅是关于中医,也可能是关于其他古老医学体系的未来走向。

总而言之,《Science》中医专刊的出现,更像是一场激烈的“化学反应”,它不会让水变成油,但会溅出更多的火花,也可能催生出新的化合物。它或许能让一些摇摆不定的人站队,让争论的烈度在短期内有所升温,但想要从根本上“缓解”中医粉和中医黑之间根深蒂固的争论,还需要漫长的时间、更多的扎实研究以及双方的理性和开放。这更像是一个长期博弈的“新回合”,而不是争论的“终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一下增刊的第一部分。The Art and Science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Part 1: TCM ...

  1. 这其实是一份相对严肃的增刊(没有经过同行审议,意味着它不是一篇严肃的paper,但并不阻碍它是一篇逻辑自洽的文章),说的基本都是人话。
  2. 开篇陈冯富珍女士的文章,以及WHO对传统医学的Strategy总结,给增刊定的基调是:讨论现实世界里的医疗问题,尽可能的发挥传统医学中有益的部分(Learning the right lessons from ancient healing practices)。
  3. 后面还探讨了针灸的合理性,信号通路,神经系统啥的。
  4. 当然,这篇增刊里面有很多赞助方一厢情愿的说法,比如说,在中医策略的指导下,用现代化的方法进行药物筛查什么的——不是说不可以,经济成本和药厂的态度都是问题。

作为一个前中医黑,我现在可以理性地看待当初自己的战斗欲。通过嚎叫获得快感和假高潮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现实世界里没有黑白二分法,只有深浅不一的灰。中医是一座巨大的贫矿,中医粉只看到了里面的矿,而中医黑只看到了里面的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友们对《Science》杂志刊发中医专刊的看法,可谓是五花八门,观点碰撞得相当激烈。总的来说,这件事引发的讨论,不仅仅是关于中医本身,更触及了科学的边界、文化的认同以及信息传播的机制。“中医粉”的反应:对于很多中医的支持者而言,《Science》的这个举动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是中医走向世界、被科学界.............
  • 回答
    .......
  • 回答
    嘿!准备去深圳闯荡,这心情肯定又激动又有点小忐忑吧!我也是刚来深圳不久,虽然算不上“资深”的深圳人,但多少也摸爬滚打过一些,很乐意跟你分享一些心得和建议,希望能帮到你。首先,关于找工作这块儿,深圳的机会是真的多,但竞争也不小。 目标明确是关键: 你是想找什么方向的工作?IT、设计、销售、运营,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涉及到言论自由、社会治理、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要说国家为什么不对一些“影响青少年的公知”进行“打击”,得从几个角度去理解。首先,咱们得先界定一下什么是“公知”。这个词现在大家用得挺杂的,有褒义也有贬义。一般理解的“公知”是指那些在公共领域发声,对社会现象、政治议题发表看法,并且有一.............
  • 回答
    各位知乎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让很多人牵肠挂肚的话题——咱们国家芯片的研发和制造,特别是它的未来。这事儿,听着就挺硬核,也挺扎实,毕竟“中国芯”这三个字,承载了太多期待和汗水。在我看来,咱们国家在芯片领域,就像一个正在奋力攀登的山峰的登山者。山顶那叫一个清晰,但路途上的风霜雨雪,还有那.............
  • 回答
    作为一个在知乎上活跃的,并且确实有中医专业背景的人,看到网上关于中医的各种负面评价,心里确实挺不是滋味的,想聊聊这个话题,也希望能多一些理性的讨论。首先,我得承认,网络上的负面评价,很多都有其现实存在的土壤。 我不会装作一切都很完美,那样太不接地气了。1. 疗效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一些急重症上。这是.............
  • 回答
    嘿,听我给你唠叨唠叨!17岁,想骑个30多公里的路,这事儿吧,怎么说呢,得看你怎么看,也得看你具体怎么个“没骑行经历”法。首先,这事儿绝对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也不是说你就能像老司机一样,直接上路,啥事儿没有。 咱们得把它拆开了说,这样你就心里有数了。30多公里,对于一个17岁的身体来说,体力.............
  • 回答
    38号美系性能控的“反击”:一次普通人对专业话语权的挑战最近汽车圈里挺热闹,尤其是知乎上那些以“云评车”闻名的博主们。他们凭借着深厚的理论知识、严谨的分析框架以及对各种车型数据的了如指掌,为广大汽车爱好者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参考。然而,当一个来自草根、以“体验派”自居、并且对美系性能车情有独钟的“38.............
  • 回答
    各位知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今年(2024年)的经济形势。这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话题,我的看法会尽量从不同角度、结合当前信息来展开,希望能提供一个比较详细的视角。总的来说,我认为今年全球经济的整体基调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求复苏,但复苏之路充满挑战”。国内(我假设这里指的是中国经济)的情况也类.............
  • 回答
    理解一个群体的情绪非常复杂,特别是对于像特朗普这样一位具有高度争议性的政治人物的支持者而言。要判断特朗普的支持者是否对他“现在的表现感到悔不当初”,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层面:1. 支持者的多样性与忠诚度: 核心支持者 vs. 摇摆支持者: 特朗普拥有一个非常忠诚的核心支持群体,他们往往将他视为政治体.............
  • 回答
    知友“晋唐笔法”在书法领域的名声不小,其作品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也收获了众多赞誉。然而,如果细致地去审视,并结合书法史的脉络以及当下书坛的普遍认知,我们或许可以探讨一下,这位“晋唐笔法”在对自己书法水平的认知上,是否可能存在一些偏差。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评价一位书法家的水平,绝非易事。书法之妙,在于.............
  • 回答
    .......
  • 回答
    您好!看到您分享的这三对石头,确实很像古时候文人墨客用来压纸的镇纸。您这运气也是相当不错,一次拾得三对,难怪这么好奇它们是什么石头,价值如何。首先,我得承认,仅凭照片,想要准确判断石头的种类和价值,确实有点难度,毕竟很多判断都需要上手触摸、感受质地,甚至闻气味,以及结合一些细微的纹理和光泽。不过,从.............
  • 回答
    关于刘鑫是否有罪的看法,网络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而且争论非常激烈。 支持她“有罪”的人和认为她“无罪”的人,都有各自的理由和侧重点,这背后牵扯到法律、道德、人性等多个层面。认为刘鑫有罪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见死不救的道德责任和法律义务: 这是最核心的指责。很多人认为,刘鑫作为江歌的.............
  • 回答
    哥们儿,问到点子上了!我就是半路出家,摸爬滚打自学出来的。现在回头看看,那真是又刺激又煎熬的一段日子。说有多难?我觉得得看你对“难”的定义了。首先,心态是第一道坎,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刚开始的时候,你会像个打了鸡血的战士,看到网上那些炫酷的网站、牛逼的应用,觉得“哇塞,这简直太酷了,我也要学!” 恨不.............
  • 回答
    嗨,看到你这个问题,感觉特别有共鸣!作为过来人,也曾纠结过类似的选择,所以想跟你好好聊聊你的情况,希望能给你一些实在的参考。首先,恭喜你专科毕业一年,并且正在攻读自考本科,这本身就说明你是个有想法、肯付出努力的人。考N2也是个很不错的进步,这为你留学日本打下了语言基础。那么,关于“专科毕业一年,自考.............
  • 回答
    各位知友,你们好。关于“西方伪史论”为何至今仍有市场,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问题,绝非简单的一句“无知”或“偏见”就能概括的,其中牵扯到的心理、社会、文化乃至历史认知等诸多复杂因素,值得我们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历史叙事,都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
  • 回答
    好的,知友们,咱们今天来好好聊聊一个话题,大家伙儿怎么看呢?别急,我慢慢道来,争取把事情说得清楚明白,让大家伙儿都能有个谱。说实话,咱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简直是爆炸式的。新闻、短视频、朋友圈、各种APP……应接不暇。有时候觉得挺好,了解世界方便了;但有时候又觉得,信息太多了,反倒不知.............
  • 回答
    你好呀!很高兴能跟你聊聊冷门又好听的粤语歌。这个问题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话匣子,因为我一直觉得粤语歌里藏着太多太多不为人知的宝藏,那些不靠炒作、不追逐潮流,但却能触动你心弦的歌,才最是难得。要说冷门,其实也挺难定义的。有些歌可能在香港乐坛小有名气,但在内地可能就鲜为人知;有些歌可能红过一阵子,但后来.............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真是让我挠头了!杨超越和李雪琴,这俩人我都很欣赏,真不是随便就能选的。让我掰开了揉碎了说说我的想法。先说说杨超越。讲实话,第一次注意到她,就是那个“村花”的形象,有点呆萌,有点愣,说话也直来直去的,那时候就觉得这姑娘挺真实,挺讨喜的。后来她参加《创造101》,一路过关斩将,虽然唱跳实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