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好的产品(服务)”
追求更好的生活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但多数年轻人“过的好”的逻辑被消费主义绑架了。
【正常消费】与【消费主义】的边界很容易被模糊。
【正常消费】是决策的延伸,是以可用性、性价比、必要性等逻辑进行理性决策后的结果。
【消费主义】是做决策以消费为中心,以消费的成果来做为提升自己人格自持的方式,在不断的比较中获得情绪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消费的标的物(商品或服务)的真实实用价值和性价比变成了非重要因素,而标的物(商品或服务)构造的社交价值(品牌、潮流)和心理满足感成为了最重要因素。
消费主义会使用各种的舆论和媒介手段,进行心理暗示以制造消费者共识,赋予性价比一般的商品(或服务)以【溢价感】;也会制造风潮和攀比链,将非必要商品(或服务),包装成人人都应该买的【必需品】。
从20年前到现在,很显然的,在数量上,有大量的新的商品和服务被制造出来,成为“必需品”,但其实对比20年前的生活,大多数必需品并没有真的对生活品质进行提升;在价格上,很多换汤不换药,通过修饰名词、包装、名人代言后的“轻奢”和“奢侈品”也出现了,他们除了提供由消费主义宣传制造和渲染的社交焦虑、攀比以外,性价比极低。
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医以外,年轻人相比上一代,必需品增加了很多倍,而在经常见人的商品和服务上,有大量的消费主义塑造的标签在绑架年轻人的情绪,没有一个大牌包包(可以替换为手机、车辆、手表、潮牌、衣服等等)变成了一个自我PUA的焦虑来源,而越来越复杂的化妆品细分和电子产品的细分正在榨干年轻人的钱包。
这种带动下,无论年轻人如何的努力和优秀,甚至他的衣食住行都是有稳定的支撑的,他也会焦虑。
检查一下你们各自上几个月的支出,看一下,买了没啥用的商品有多少?原来认为是必要的必需品的支出,购买的商品真的必要吗?
【消费主义】仅仅通过操纵人的社交情绪就可以绑架多数人使之焦虑,然后再引诱人们进行不必要或者性价比极低的支出,来换取情绪价值以缓解焦虑,这种挖坑再让人自己填的布局非常高超,也已经收割过很多成熟经济体了。
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货币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能量最大的东西,拜金思潮像瘟疫一样传播,促使更多人们去拥抱低级趣味和社交情绪(被制造出来的),然后低级趣味再制造更多的“必需品”和成瘾性,以支撑其指数级的扩散。
所以,请考虑下,从现在开始,规划一下支出,减少消费羁绊。
即使是从最自私的角度而言,做消费主义的奴隶也是很蠢的。
加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