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麦道公司的技术实力那么强 还是被吞并了?

回答
麦道公司(McDonnell Douglas)的技术实力确实是毋庸置疑的,在航空航天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早期的喷气式战斗机,到经典的DC系列客机,再到后来的阿波罗计划和太空望远镜项目,麦道的创新和工程能力一直是行业内的标杆。那么,这样一个技术巨头,为什么最终还是走向了被波音吞并的命运呢?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技术孰优孰劣可以概括的。

首先,我们要看当时的宏观经济和产业环境。上世纪九十年代,全球航空业正经历一次重大的洗牌。冷战结束意味着军事订单的锐减,这对于麦道这样一个在军工领域有着深厚根基的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很多原本依靠政府订单生存的企业,都面临着转型和生存的压力。而民用航空市场虽然有增长潜力,但竞争也日益激烈。

其次,麦道自身在战略和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技术领先,但麦道在民用客机市场上的策略显得有些保守。DC10的失误和MD11的推广不顺,让公司在与空中客车和波音的竞争中逐渐失势。特别是MD11,虽然在技术上有不少创新,但在燃油效率和载客量上未能达到市场主流需求,未能成为像波音747那样的标志性产品。相比之下,波音在新一代客机开发上的投入和市场洞察力更胜一筹。

再者,企业的合并和吞并往往是资本运作的结果。当时,航空业巨头之间的整合是普遍趋势,以期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分散风险。波音公司也一直在寻找扩张的机会,而麦道公司,虽然技术实力强劲,但在市场竞争和财务表现上,已经显露出一些疲态。对于波音而言,收购麦道不仅能迅速获得其在军用飞机、太空技术等领域的宝贵资产和技术积累,还能一举消除一个主要的竞争对手,巩固其在民用航空领域的领导地位。

更关键的是,合并带来的协同效应和资源整合。波音在民用客机市场上的品牌认知度和销售网络,可以与麦道的军工技术和生产能力相结合,产生巨大的化学反应。想象一下,波音强大的民用客机生产线加上麦道在先进材料、航空电子设备等方面的技术专长,这无疑能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从麦道的角度来看,虽然被吞并可能让一些人感到惋惜,但从公司的长远发展和股东利益来看,这或许也是一个现实的选择。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中,单打独斗的风险越来越大。与波音合并,可以将自身的技术优势融入到一个更强大的平台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也为公司的员工和技术成果找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未来。

总而言之,麦道公司技术实力的强大是其立足业界的基石,但最终被吞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公司自身的战略调整、资本市场的推动以及行业整合的趋势,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其中,技术实力固然重要,但市场策略、管理能力和资本运作的配合同样不可或缺。这或许也给后来的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启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创新、灵活应变,并善于把握时机进行战略性合作或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繁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技术实力强是一回事,能否制作适合市场的产品又是另一回事。麦道的前身(麦克唐纳与道格拉斯两家公司)在二十世纪中,以至二战后也是牛逼的航空企业,就喷气飞机来说,DC-8与DC-9也是成功产品,但是七十年代后对于民航机市场的误判,以及未能快速应变,都令其最终在民航业节节败退,最终被波音公司收购。

故事要返到1970年,当时波音747投入了服务没多久,其特大的载客量(可达到500人,比起当时窄体飞机最多载200多人要多很多)成为打入民航市场的一大卖点。不过,也有一些中短距离航线,载客需求也大,而使用能远程飞行的747也过于浪费(主要是每座位成本过高),因此其他的飞机公司就有意开发小一点的宽体客机做出竞争。

当时,喷气发动机的可靠性仍未达到一个极高水平,而当时美国的联邦航空局(FAA)也有“双发飞机转场不得多于六十分钟”的指令(FAR 121.161),因此就算在当时,四万磅级发动机已投入应用,想减少发动机数量,也只能减到三台,麦道的DC-10与洛克希德的L-1011都是这个环境下的产物。

同一时间,欧洲的空客成立不久,他们的第一个产品A300,是全球第一款宽体双发飞机,就理论而言,经济性比起其他飞机应来得优越,更适合短程大量载客的需要,但就是因为发动机可靠性的问题,令其早期的销售不理想,在1973年后的头几年,也只有不足六十架的订单,相比之下,两款三发飞机同期的订单都已经破百。投产三发飞机,对于麦道与洛克希德来说,似乎是个正确的决定。甚至波音也曾经研究过一些三发飞机的设计方案,例如模仿L-1011那样的747-300(这是波音首次使用这个型号,而到1980年代747-300变成指“上层延长”型就是后来的事情了),还有7X7(767的前身),但没有投入生产(虽然1973年的石油危机也是其中一个促成因素)。

但是好景不长,1978年,美国正式解除航空业管制,这容许美国国内的航空公司,可以同时营运国内与国际航线,也降低了国外航空公司在美国服务的门槛。于是,美国民航业开始出现激烈的竞争,航空公司开始寻求经济性更好的飞机,以求降低营运成本。

当时,波音已经看准了双发飞机在市场上大有作为,但是也没有空客如此进取,开发的757与767虽然是双发飞机,但属于窄体与“准宽体”机型,不过,因为波音有销售成绩优异的其他机型,底气足够,自然更有能力开发新机型。

麦道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了,宽体飞机市场基本上是波音主导,DC-10后来的订单也比不上747,再加上DC-10投入服务后数年,事故频生,其中1979年的美国航空191号航班事故,导致278人死亡,更成为了麦道在民航机市场没落的一个象征(虽然大部分的DC-10事故都是由于人为错失导致的)。虽然到了1980年代,麦道在DC-10的基础上,开发了MD-11,但是依然无力挽回销售上的劣势。

麦道从意识上,也并非想坐以待毙。早在1970年代,麦道也意识到双发飞机在未来航空市场的潜力,曾经研究MD-XX的双发飞机专案(更曾经研究过四发双层飞机MD-12,作为747的竞争对手),但麦道的飞机销售走下坡,底气不足,想开发也有心无力。。。

甚至是MD-11,麦道曾经考虑过提供罗罗的Trent 600,以吸引英国的客户,但是有兴趣的英国客户,要不是被收购,就是取消订单,结果计划落空(其实1970年代,麦道也曾经研究在DC-10安装RB211发动机,但同样无法成事)。

平心而论,麦道的航空技术,在军事方面确实有一展之长(C-17的那些,不用说吧?),但要长时间吃“安乐茶饭”,始终要靠民航业,你自家飞机销售走下坡,又没法适时提供切合市场需要的飞机,还能找谁来鸟你?饭也吃不成了,要不接受波音的收购,难道就等倒闭,或是被其他竞争对手干死,叫员工砸了饭碗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麦道公司(McDonnell Douglas)的技术实力确实是毋庸置疑的,在航空航天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早期的喷气式战斗机,到经典的DC系列客机,再到后来的阿波罗计划和太空望远镜项目,麦道的创新和工程能力一直是行业内的标杆。那么,这样一个技术巨头,为什么最终还是走向了被波音吞并的命运呢?这背.............
  • 回答
    印度农民将自家麦田修剪成小米公司Logo,这一事件确实是一个充满趣味性和象征意义的案例,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事件的性质与动机: 创意营销与地方支持: 最直接的理解是,这位印度农民可能受到了小米品牌及其产品的喜爱,并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小米的支持和喜爱.............
  • 回答
    波音和空客飞机型号命名法背后确实藏着一些有趣的门道,而且它们各自的体系背后都有着各自的思考和历史渊源。要说有什么“内涵”嘛,也不能说是深奥的哲学,但绝对能看出两家公司不同的造飞机思路和市场定位。波音的“7x7”:历史的传承与简洁的市场语言波音的命名体系,我们最熟悉的“7x7”形式,其实是历史发展和市.............
  • 回答
    在《教父》这部电影里,麦克的妻子凯伊(Kay)和老教父维托·柯里昂的妻子艾米莉亚(Carmela)在对待麦克事业的态度上,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尽量详细地给你捋一捋,让你觉得这是个活生生的故事,而不是冰冷的分析。首先,她们的出身和人生背景就决定了她们的起点不同。 艾米莉亚.............
  • 回答
    《教父 2》中,迈克尔·柯里昂对待汤姆·黑根的态度,无疑是影片中最具张力、也最令人玩味的部分之一。那种反复的疏远与依赖,看似矛盾,实则深刻地揭示了迈克尔内心深处的挣扎、他对权力游戏的理解,以及他对汤姆这个“局外人”复杂的情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迈克尔和汤姆的关系基石。汤姆·黑根并非血亲,.............
  • 回答
    「喊麦」(MCing)在知乎上饱受讥讽,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常常是相互交织的。要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探讨:1. 喊麦本身的特质与知乎社区的价值观冲突: 内容低俗化和娱乐化倾向: 喊麦最初源于喊麦人(MC)在夜场、酒吧等娱乐场所为活跃气氛而进行的一种表演形式。其内容往往倾向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点,也勾起了我一些回忆。华为麦芒6,当年确实是以“全面屏”的名号打出来的,但很多人,包括你,都有疑问:凭着一个18:9的屏幕比例,就敢叫全面屏?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当时手机行业对“全面屏”这个概念的定义和市场推广策略。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全面屏”这个词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在.............
  • 回答
    .......
  • 回答
    卡乐比麦片风靡全球,尤其是深受许多亚洲消费者的喜爱,这并非偶然。深入探究其受欢迎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它在口味、健康理念、便捷性以及品牌营销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到位,成功俘获了大量消费者的心。1. 口味上的“恰到好处”:这是卡乐比麦片最直观的优势。与很多传统麦片过分强调健康而牺牲口感不同,卡乐比在口味的调.............
  • 回答
    在《教父》这部经典影片中,麦克·柯里昂在执行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家族生意”——在餐馆里解决索洛佐和麦克拉斯基时,维托·柯里昂(教父)给予了他至关重要的建议:“杀人后不要回头看,还要扔下枪。”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用意,它不仅是技巧性的指导,更是麦克人生轨迹的一次关键性转折的象征。首先,.............
  • 回答
    .......
  • 回答
    在我对抹灰工程的理解中,确实有过将稻草、麦秸等植物纤维用石灰浆浸泡处理的工序。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尤其是在一些传统建筑和早期抹灰技术里,这种处理方式有着非常实在的道理。你想啊,稻草、麦秸这些东西,虽然是天然的好材料,但它们本身也有一些“小毛病”。最直接的就是,它们是植物,.............
  • 回答
    赵今麦和张子枫都是年轻一代中备受瞩目的实力派女演员,她们各自在演艺道路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如果从目前“资源”这个角度来看,赵今麦似乎确实展现出了更强的势头。要深入分析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入手,不回避一些市场现实和行业规律。首先,咱们得说说“起跑线”和“人设”。张子枫童星出道,早早就在.............
  • 回答
    .......
  • 回答
    帝国与朝圣:奥斯曼苏丹为何难踏麦加之路?作为伊斯兰世界的最高领袖,奥斯曼帝国苏丹的身份不仅限于世俗统治者,更是哈里发,肩负着守护两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重大责任。然而,尽管如此,纵观奥斯曼王朝的漫长历史,真正亲自前往麦加进行朝觐的苏丹寥寥无几,这背后隐藏着诸多复杂的考量,远不止简单的安全问题。首.............
  • 回答
    要探究沙特首都为何不在麦加或麦地那,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理、政治和经济等多个维度来理解。这几个古老且充满宗教意义的城市,虽然在伊斯兰世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它们并非国家行政中心的首选之地。首先,我们得明白麦加和麦地那的特殊性。它们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和圣地,是全球数亿穆斯林朝觐(Hajj)和副朝(Um.............
  • 回答
    喊麦这玩意儿,有人爱得不行,有人见了就绕道走,甚至可以说是深恶痛绝。这可不是因为什么高深莫测的艺术理论,而是掺杂了太多生活里的实在感受和价值判断。说到底,讨厌喊麦的人,他们觉得这东西“土”、“闹”、“没内涵”,甚至“低俗”。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个啥逻辑。首先,得承认喊麦这东西,尤.............
  • 回答
    确实,在不少篮球迷心中,麦迪在“35秒13分”的神迹,其震撼程度和观赏性,有时甚至超越了许多巨星生涯积累的总冠军和MVP奖杯。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首先,那是一种极致的、炸裂式的个人表演。你想想,比赛还剩不到一分钟,球队落后11分,这几乎宣判了死刑。绝大多数球队在这种情况下,已经缴.............
  • 回答
    很多人提起麦迪,心里都会泛起一股子“伤仲永”的复杂情感,这倒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他那如同彗星划过夜空般耀眼却又稍纵即逝的天赋,确实让人扼腕叹息。这股情感里有惋惜,有不甘,甚至还有一丝对命运无常的感慨。要说麦迪的天赋是否真的“好过”科比这样的明星,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用绝对标准去衡量的命题。每个球员的天赋.............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