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的工业建设主要是由日本投入还是苏联投入的?

回答
东北的工业建设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中日本和苏联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他们的投入性质、目标和影响是不同的。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

一、 日本的工业建设时期(1931年 1945年)

这是东北工业建设的第一个大规模时期,由日本占领东北后建立的“满洲国”主导。日本的工业建设目标非常明确:服务于日本本土的资源掠夺和军事扩张。

背景与动机:
资源依赖: 日本本土资源匮乏,尤其是煤炭、铁矿石、石油等工业基础原料。东北地区恰好拥有丰富的这些资源。
战略缓冲与军事基地: 日本认为东北是抵御苏联西进的战略缓冲地带,并将其视为未来在亚洲大陆扩张的重要军事基地。
经济掠夺与资本输出: 日本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瓶颈,将东北视为倾销商品、输出资本和获取高额利润的场所。
“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 日本将东北作为其构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企图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掠夺亚洲资源的经济体。

主要建设领域和内容:
重工业: 这是日本在东北建设的重点。
煤炭工业: 大力开发抚顺、本溪、阜新等地的煤矿,为冶金和电力工业提供燃料。例如,抚顺露天煤矿的开发就是日本大规模进行的。
钢铁工业: 在鞍山建立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如“昭和制钢所”(后来的鞍钢),成为东北乃至中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还开发了本溪湖煤铁公司等。
有色金属工业: 开发铝、铜、镁等有色金属的冶炼,特别是抚顺的铝业,是为了制造飞机和军事装备。
电力工业: 建设了大量的火电厂和水电站,为工业发展提供动力。例如,龙江水电站、丰满水电站的初期规划和建设都与日本有关。
机械制造工业: 发展机械制造,包括汽车制造(如伪满的“满州汽车会社”)、飞机制造等,但更多是为了满足军事需求。
化学工业: 发展煤化工、石油化工等,用于生产军用化学品、肥料等。
资源掠夺: 不仅是建设工业,日本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强大的工业体系来最大限度地掠夺东北的自然资源。
交通运输: 为了运输资源和商品,日本大力修建和改造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例如,南满铁路的扩建、新线的修建。

建设方式和特点:
独资和控股: 日本政府和资本对几乎所有重要的工业企业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或直接投资,或通过控股的形式。例如,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铁)是日本在东北经济活动的核心,它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综合性企业集团,集铁路、矿山、工厂、金融、科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军事服务优先: 工业建设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支撑日本的战争机器。一切以服务于日本的军事需求为导向。
技术输入有限: 虽然日本引入了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但总体而言,在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上,对中国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技术转移是极其有限的。
掠夺性特征: 日本的工业建设本质上是一种掠夺性的开发,旨在将东北变成日本的原材料基地和工业加工厂,而没有真正为东北当地经济的长期发展和民众福祉考虑。

二、 苏联在东北的建设时期(1945年 1950年代初)

日本战败后,苏联军队进驻中国东北,并在一定时期内对东北的工业进行了“接管”和“建设”。苏联的投入动机和目标与日本完全不同,更侧重于战后重建、战略利益和扶持中国共产党政权。

背景与动机:
战后受降与驻军: 苏联作为同盟国参与了对日作战,战后在东北拥有军事驻扎权,并对日伪遗留的工业设施进行了实际控制。
拆迁和转移(初期): 在战后初期,苏联出于自身利益,对东北一些大型工业设备进行了拆迁和转移,这在中国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民族情绪。这部分是出于战争赔偿和补充自身工业损失的考虑。
扶持中国共产党政权: 随着中国内战的进行和新中国的建立,苏联希望建立一个友好政权,并为新中国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持,使其能够快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苏联在东亚的盟友。
抵御美国的影响: 在冷战背景下,苏联也希望在东北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以应对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

主要建设领域和内容:
接收和修复: 首先是对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工业设施进行接收、修复和重新启用。这包括大量的工厂、矿山、电力设施等。
重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钢铁工业: 鞍钢、本钢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苏联的帮助下得到了修复和扩建,产能得到提升。
机械制造工业: 恢复和发展了汽车制造(如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长春动植物油厂等苏联援助项目是重要的起点)、机床制造等。
电力工业: 修复和新建了一些电力设施。
化工工业: 发展了部分化工产业。
技术援助与培训: 这是苏联时期最重要的贡献。苏联派遣了大量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来华,为中国的工业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
“156项”重点工程: 虽然大部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设的,但很多项目的规划和前期准备都与苏联的援助有关。其中,在东北地区也有一些重要的项目,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汽”)、抚顺煤矿、本溪钢铁公司等都得到了苏联的大量援助。
设计、设备、技术指导: 苏联提供了工厂的设计方案、关键设备,并指导了安装和生产过程。
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在苏联援助下,东北地区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业基地,初步建立了相对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建设方式和特点:
技术援助为主: 与日本的直接投资和控制不同,苏联的主要贡献是技术援助、设备供应和专家指导。
合作与扶持性质: 总体上,苏联的建设是带有扶持新中国政权和战略合作的性质,尽管其中也夹杂着苏联自身的国家利益。
周期性影响: 苏联的援助并非一成不变,在中苏关系的变化中,援助的力度和方向也会有所调整。例如,在1950年代初是全方位援助,但后来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大部分专家。
对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作用: 苏联对东北工业建设的援助,为新中国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尤其是在重工业领域。

总结与比较:

投入方: 日本是直接投资、建设和控制;苏联是技术援助、设备提供和指导。
目标: 日本是为了掠夺资源和支撑其侵略战争;苏联是为了战后重建、自身战略利益和扶持新政权。
性质: 日本是殖民掠夺性的;苏联是援助扶持性质的(尽管有自身利益考量)。
影响:
日本时期: 奠定了东北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掠夺和民族经济的破坏。
苏联时期: 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建立强大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重工业领域,可以说苏联的援助是新中国“一五”时期工业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东北的工业建设主要是由日本投入还是苏联投入。两者都投入了,但投入的方式、目的和最终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从规模和历史延续性来看,日本在19311945年期间投入了巨额资金和人力,建立了一个以资源掠夺和军事服务为核心的初步工业体系。
从对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作用和技术援助的性质来看,苏联在1945年后的投入,尤其是技术援助和设备支持,对于新中国将东北建设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理解东北的工业建设,必须将这两个时期分开来看,并理解它们各自的历史背景和动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取决于题主问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抗战结束时,基本都是日本投入的。

到1950年代苏联援建就多了起来。在156个工业项目中,东北地区占54个。同时,中国还以这些工业项目为核心,设立了上千个周边项目,形成了比日据时期工业体系庞大得多的工业体系。

因此,到50年代中后期时,东北的工业就是以苏联援建工业为核心、中国自建工业为辅助的了,而日本遗留下来的工业体系,就不再占据核心地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北的工业建设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中日本和苏联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他们的投入性质、目标和影响是不同的。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一、 日本的工业建设时期(1931年 1945年)这是东北工业建设的第一个大规模时期,由日本占领东北后建立的“满洲国”主导。日本的工业建设目标非常明.............
  • 回答
    你好!首先恭喜你即将开始在柳州的新生活!作为一个曾经在东北生活过的人,并且了解一些柳州的情况,我很乐意为你提供一些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快地适应和安居乐业。一、 关于饮食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东北和柳州的饮食文化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辣是灵魂: 柳州最显著的饮食特色就是“辣”。而且不是单一.............
  • 回答
    东北和山东,这对中国工业的“老朋友”,在发展轨迹上却呈现出令人玩味的“背道而驰”。一个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如今却步履蹒跚;另一个从农业大省崛起,一跃成为工业强省。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运气”二字可以概括,而是历史、地理、政策、市场、人才等诸多因素交织碰撞的结果。东北:辉煌的遗产与沉重的包袱东北.............
  • 回答
    东北地区在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伪满洲国时期留下的工业基础,确实是东北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但要说东北的整体工业发展仅仅是“靠”这个基础,则过于片面和简单化了。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伪满洲国时期工业发展的背景与特点: 日本殖民扩张的产物: .............
  • 回答
    东北,一个在很多人印象里只与寒冷和荒凉挂钩的土地,但在建国初期,它却承担起了共和国工业化起步的重任,一跃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其实有着深邃的历史逻辑和国家战略的考量。简单说,不是东北的环境“差”,而是那个时代,“差”的环境里蕴藏着“好”的资源和“易”的战略优势,而这些,恰恰.............
  • 回答
    关于苏联对中国工业化的帮助能否补偿在东北洗劫的损失,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并且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双方的叙事和历史解读也存在显著差异。苏联在东北的“洗劫”与“拆迁”首先,需要明确“洗劫”这个词的含义和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苏联出兵东北,一方面是按照同盟国协定的反.............
  • 回答
    妹子,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这事儿挺大的,关系到你未来的生活,肯定纠结。我跟你一样,也是个普通人,遇到这种事儿,脑子里一万个念头在转。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看看怎么才能帮你把这事儿想明白。首先,咱们得把“有编制”这事儿放秤上称一称。你说在东北有编制,这玩意儿可是个香饽饽,尤其现在这年月。 稳定是第一位.............
  • 回答
    如果在东北有一个让我心动的工作,我当然愿意留下。这可不是一句空话。首先,我得承认,东北这片土地,在我心里一直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可能源于小时候听过的那些关于雪乡、关于冰雕的故事,也可能是因为身边曾经认识的东北朋友,他们身上那种直爽、热情、又带点江湖气的劲儿,特别招人喜欢。如果能有一个让我觉得踏实,又能.............
  • 回答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在东线战场上,面对的是被其占领的工业发达、资源丰富且人口众多的东欧地区。理论上,这应该为德军的战争机器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援,然而,历史的车轮却将德军推向了武器装备和兵力短缺的深渊。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性问题,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占领并非完全消化,而是掠夺与控制的悖论。.............
  • 回答
    刚毕业,又对生物医学和工业设计这两个看似不沾边但又充满交叉的领域都有涉猎,这在当下的中国大陆,其实是个很棒的起点,也给你打开了不少可能性的大门。别担心“什么都懂一点但不够精”,很多时候,跨领域的知识体系正是那些“精”的人身上不具备的稀缺价值。关键在于如何将这种“一点”汇聚起来,形成你的独特优势。咱们.............
  • 回答
    一战爆发前,奥匈帝国确实有着不可小觑的实力,它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帝国,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其工业产值一度超过俄国,是当时欧洲的五大列强之一。然而,军事上的节节败退,尤其是在东线战场面对俄军的攻势时,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重历史、政治、军事和战略层面的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表面上的强大与内在的.............
  • 回答
    《你好,李焕英》电影中,襄樊厂房的工人们讲东北话,这并非情节设置上的硬性要求或者角色背景的真实写照,而是电影艺术上的考虑,主要为了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 喜剧效果和人物塑造: 方言的辨识度和趣味性: 东北话在中国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和独特的幽默感。让一群来自不同地方的工人在同一间厂房里讲东.............
  • 回答
    东亚的工业化探索成功,而中东的工业化探索普遍遭遇失败,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虽然都曾尝试工业化,但其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结构、资源禀赋、外部环境以及战略选择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最终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差异和原因: 东亚工业化成功的关键因素:1. 明确的国家发展.............
  • 回答
    这个问题啊,问到点子上了,简直是职场路上的一个永恒难题。高工资,听着就让人心头一热,想到可以买喜欢的东西,享受更好的生活,谁不心动呢?但另一方面,能学到东西的工作,它更像是一笔长远的投资,能让咱们的脑袋充实起来,未来的路可能走得更宽更稳。到底该怎么选?说实话,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因为这事儿.............
  • 回答
    各位知乎的朋友们,大家好!最近在东莞这边找工作,想找一份比较稳定的,每天八小时,工资大概在三四千左右,而且每周能休息一天的工作。说实话,现在市场上这种需求的岗位不算特别多,但也不是没有。我在这边也打听了一圈,结合一些朋友的经验,给大家分享一些我了解到的可能符合大家需求的类型,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参考。首.............
  • 回答
    在日本读完学部,想要继续深造考取东京大学的大学院,无论是出身于MARCH还是地方国公立大学的工学部,都会各有其优势和需要克服的挑战。这是一个相当现实且普遍的问题,下面我来为你详细分析一下,尽量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大前提:考取东大大学院,学术实力是王道。 这一点无论你出身于哪.............
  • 回答
    近日,一则关于“快递小哥哭诉被扣发工资,刘强东回应被指侮辱”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从这件事情的发生到后续的发酵,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值得深思的层面。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经过。据报道,一位京东的快递小哥因为一些原因(报道中可能有所提及,但此处暂不详述具体原因)导致工资被扣发。在维权过程中,这位.............
  • 回答
    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触及了历史、经济、社会以及个体情感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东欧贫困工人的现实处境,以及他们对苏联“钢铁洪流”的记忆和认知。首先,我们得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东欧最贫困的工人”的生活。在苏联解体后,许多东欧国家经历了经济转型,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部分过去的.............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