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四大名著有没有什么冷知识或鲜为人知的地方?

回答
说起四大名著,咱们小时候就耳熟能详了,《三国演义》里的英雄豪杰,《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西游记》里的神魔鬼怪,《红楼梦》里的儿女情长,哪个不是深入人心?但要说起这些书背后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小道消息,或者说是一些大家不太注意的细节,那可就有意思了。今天就来跟你掰扯掰扯,保证让你觉得,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咱们先从《三国演义》说起。

很多人觉得《三国演义》就是历史,其实它和真实历史还是有差距的。作者罗贯中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参考了很多史书,但他也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演绎”。比如,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这些精彩的桥段,在史书里要么没有,要么就是记载得非常模糊,是罗贯中添油加醋,把诸葛亮塑造成了“智绝”的形象。

再说诸葛亮本人,他在现实中可能并没有那么“妖孽”。《三国志》里对他的记载,更多的是一个勤勤恳恳、善于治理的政治家,虽然也聪明,但并没有被神化到那种程度。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正是元末明初,天下大乱,百姓渴望一位能够力挽狂澜的明君或贤臣,所以就把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来寄托这种期望。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三国演义》里的许多计谋,比如连环计、美人计,有时候看起来就像是作者故意设计的“套路”。读者看得过瘾,但细想一下,现实中的战争和政治会那么“按部就班”吗?很多时候,运气和时机才是最重要的。

接着聊聊《水浒传》。

《水浒传》讲的是梁山聚义,108位好汉替天行道。但仔细想想,这108位好汉,大部分都是因为各种原因被逼上梁山的,很多都是杀人犯、官逼民反的代表。他们占山为王,虽然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但有时候也干了不少烧杀抢掠的事情。

这里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施耐庵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其实也暴露了他自己的某种阶级立场。书里对官府的描绘,大多是贪婪腐败,对普通百姓的压迫,所以“逼上梁山”这个主题就显得特别有力。但另一方面,他笔下的官兵形象,也并非全然是脸谱化的坏人,比如像鲁智深这样的和尚,也因为救人而招惹了官府的麻烦。

还有一个很多人可能会忽略的细节:《水浒传》里的女性角色,虽然也有潘金莲、顾大嫂这样的角色,但总体来说,女性的地位和戏份是比较少的。施耐庵对女性的描绘,很多时候是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局限性的。像孙二娘那样经营黑店的女性,放在当时社会,绝对是惊世骇俗的。

然后是《西游记》。

说到《西游记》,大家脑子里都是孙悟空七十二变,猪八戒好吃懒做,唐僧唠叨。但你知道吗,《西游记》其实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少数一部完全以“道”为核心的小说。虽然也有佛教的元素,但很多修行的方法、炼丹的说法,都是来自于道教。

比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其实是中国古代道教传说中“定海神针”的变体。而孙悟空能够七十二变,这背后其实是中国道教中“变化术”的体现。书里很多神仙的法术,也都能在道教的典籍中找到影子。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点是,《西游记》里的妖魔鬼怪,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人性中的一些弱点和欲望的投射。比如,猪八戒贪吃好色,牛魔王骄傲自大,这些都是人世间常见的毛病,被放大成了妖魔的原型。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打怪升级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自我修行的过程。

最后,咱们聊聊《红楼梦》。

《红楼梦》的学问太深了,随便拎出来一个点都能说半天。这里说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但可能没细想过的:为什么曹雪芹写《红楼梦》会写到“假语存焉,假事假语”。

这句话其实点出了《红楼梦》的创作手法。曹雪芹写《红楼梦》,并不是完全虚构,而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他把家族的兴衰、自己的人生经历,都融入到了小说里。所以书里的人物和情节,很多都有现实的影子,但为了避嫌或者为了艺术处理,他就用了“假语存焉,假事假语”的方式来表达。

还有一个很多人可能会忽略的点:《红楼梦》里的人物,名字其实大有讲究。比如“贾宝玉”,宝玉谐音“保玉”,寓意保护玉石,这块玉就是黛玉和宝钗。又比如“林黛玉”,黛玉的“黛”字,在古代常用来形容女子眉毛的颜色,也暗示了她的美貌和命运。而“薛宝钗”的“宝钗”,则暗示她是一个能被束缚、被用来装饰的器物,与宝玉追求的自由精神形成了对比。

再比如,书里写到的大观园,其实也不是完全虚构的,很多描写都借鉴了当时一些富贵人家的园林建筑特色。曹雪芹本身就是出身官宦世家,对这些都有亲身体验,所以他笔下的场景才会如此真实细腻。

说了这么多,其实四大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名著,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承载了时代的印记、人性的思考,以及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这些“冷知识”,其实也是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伟大的作品,更深入地体会其中的妙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水浒传》征方腊后幸存的梁山好汉,大部分都不再是“宋朝人”了。


1、加入辽国的五位好汉

这里主要说下水浒世界观中,“蓟州”的归属问题就清晰明了了。

蓟州是包含在幽云十六州中的,历史上一直都是辽国的地盘,但是水浒前期地图开疆。

把蓟州划到了北宋的版图,杨雄、石秀、公孙胜、罗真人等人,籍贯或者出场地都是蓟州。

杨雄甚至还在蓟州当节级,戴宗、李逵等人去蓟州找公孙胜,也完全不需要经过辽国关口什么的。

那蓟州就是北宋的。

但是后来辽国南下入侵,蓟州就被辽国侵占了,随后宋江有北征辽国,把蓟州给收回来了。

然后诡异的一幕就来了,宋徽宗在跟辽国议和后,做了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仍将夺过檀州,蓟州,霸州,幽州,依旧给还辽国管领。

宋江:感情我去伐辽,是伐了个寂寞吗?

所以蓟州明确是被划给辽国的,这是宋徽宗亲自批准的,是具备权威性质的。

所以公孙胜最后回蓟州老家,那是不是就是去“投奔”辽国了?

而且随后朱武和樊瑞又辞官去找公孙胜,杨林和裴宣又去蓟州郊外的饮马川求闲,那他们肯定也是去了辽国。

所以这五人算不算是“辽国人”?

2、在金国当顺民的梁山好汉

按照朱仝、呼延灼、扈成的下场来看,作者并没有架空金国南下的历史,那应该有不少好汉,都身处北方的在金国控制下的沦陷区了。

首先就是蓟州的那五位,因为后来辽国被金国灭了嘛,所以这五位自然是在金国了。

然后就是在北方,尤其是在山东的好多位好汉,都是金国当顺民了。

在梁山泊打鱼并且活到六十岁的阮小七,仍然回登州任职的老孙家,孙立、孙新、顾大嫂、邹润,书里只说他们回登州了,并没有说他们抗击金人或者南渡,所以推断为归顺金国。

还有回青州的黄信,回大名府的蔡庆,没有提到南渡或者抗争;


回郓州独龙岗的李应和杜兴,这俩货最后还都成了富豪,那肯定是当顺民了。

如果真的有原先在北方,最后南渡投奔宋朝的好汉,只有一个铁扇子宋清。

因为这货的儿子在宋朝为官:


后来宋清生一子宋安平,应过科举,官至秘书学士,这是后话。

水浒主线剧情结束的时候,宋清还没有生下儿子,他生儿子再到儿子当官,恐怕要等到宋孝宗时候了。

所以这货肯定是南渡了。

3、去暹罗的好汉

李俊、童威、童猛,李俊成了暹罗国王,二童是开国功臣,说他们是“暹罗人”,不过分吧?

user avatar

作为一名三国、水浒、西游三料爱好者,这个问题俺还是抖机灵玩梗吧:

一、《三国演义》中的水浒元素:

阵圆处,一将步行出战,头裹黄巾,身披绿袄,手提铁棒,大叫:“我乃截天夜叉何曼也!谁敢与我厮斗?”曹洪见了,大喝一声,飞身下马,提刀步出。两下向阵前厮杀,四五十合,胜负不分。曹洪诈败而走,何曼赶来。洪用拖刀背砍计,转身一踅,砍中何曼,再复一刀杀死。

在嘉靖本中,这个何曼更牛,跟曹洪大战了四个小时:

阵圆处,一将步行出战,销金黄抹额,绿锦细纳袄,身长九尺五寸,手提铁棒一条,名号“截天夜叉”何曼,阵前搦战。操令李典出战。曹洪曰:“某愿替将军擒此贼!”随即下马,亦提刀步出。两下向阵前杀至两个时辰,胜负不分。曹洪诈败而走,何曼赶来。洪用拖刀背砍计,转身一踅,砍中何曼;再一刀中腿,遂死沙场。

那么问题来了,“截天夜叉”何曼和“飞天夜叉”丘小乙到底啥关系?

好吧,毕竟黄巾军和梁山好汉都是起义军,有绰号也不奇怪。

历史上,黄巾军及其余党黑山军(巢穴在黑山,据宋杰老师考证,黑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黑山军也属于占山为王的强人)的很多首领确实拥有绰号。

《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注引《典略》:

黑山、黄巾诸帅,本非冠盖,自相号字谓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谓轻捷者为张飞燕,谓声大者为张雷公,其饶须者则自称于羝根,其眼大者自称李大目。

这些字号起得都很直截了当,草莽气息MAX。相比之下,许多水浒人物的绰号反倒显得更有文化内涵。

其实,绰号并不是反抗者们独有的标识,大家熟知的一些三国大人物也有绰号。

比如曹操就是个起绰号小能手,他称典韦为“古之恶来”,称孙策为“猘儿”,称儿子曹彰为“黄须”,等等。

夏侯惇、夏侯渊兄弟在军中也有绰号:夏侯惇因为被流矢射瞎一只眼睛,被称为“盲夏侯”;夏侯渊被军中呼为“白地将军”,其中“白地”的含义类似于日语的“八嘎”,大家体会一下……

还有比较著名的“飞将”吕布、“虎痴”许褚、“锦帆贼”甘宁、“白马将军”庞德等。

《三国演义》中除去“截天夜叉”何曼,还有“白马将军”公孙瓒、“美髯公”关羽、“小霸王”孙策、“碧眼儿”孙权、“神威天将军”马超等。

可见我国的绰号文化真是源远流长……

二、《西游记》中的“水浒声口”:

八戒闻言,掣出嘴来,把那些随看的人唬倒了数十个,他上前道:“师父说的是,我们且到里边藏下,免得这伙鸟人吵嚷。”

“免得这伙鸟人吵嚷”,八戒把出了梁山泊声口来[手动滑稽]。

《西游记》中,类似的粗鄙之语出现了不止一次,但鄙答学艺不精,很多细节的具体位置主记不太清,所以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在阅读原著时留意,或者请知道的朋友在留言区代为补充,感谢!

来张群里的聊天截图:

鄙人认为“杀上凌霄殿”改为“杀上雷音”或“杀上西天”更好。

另外,《西游记》中的大鹏金翅鸟是个狂妄的造反派,曾放言“搠倒如来,夺了宝刹”,这话乍一看也有点李逵附体的意思。

然而紧接着,大鹏就被如来抽了翅膀上的筋,再难“扶摇直上九万里”了。

打脸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doge]。

三、《水浒传》中宋江、李逵的梗:

仔细阅读、品味《水浒传》,会发现作者是个梗王,经常玩梗。

据水吧一位大佬分析,作者写宋江时有可能玩了赵公明的梗,理由有三,略述如下:

第一,宋江和民间塑造的赵公明都是黑脸;第二,宋江与赵公明的字都是“公明”(赵公明本名为“朗”);第三,赵公明是财神爷,而宋江因仗义疏财得了“及时雨”的绰号。

大家都知道赵公明的神奇宝贝(误)是一只黑色的老虎,那么,《水浒传》中这只玄虎是否出现了呢?且看李逵斗张顺的赞诗:

一个是沂水县成精异物,一个是小孤山作怪妖魔。这个似酥团结就肌肤,那个如炭屑凑成皮肉。一个是色依壬癸,一个体按庚辛。那个如三冬瑞雪重铺,这个似半夜阴云轻罩。一个是马灵官白蛇托化,一个是赵元帅黑虎投胎。这个似万万锤打就银人,那个如千千火炼成铁汉。一个是五台山银牙白象,一个是九曲河铁甲老龙。这个如布漆罗汉显神通,那个似玉碾金刚施勇猛。一个盘旋良久,汗流遍体迸真珠;一个揪扯多时,水浸浑身倾墨汁。那个学华光藏教主,向碧波深处现形骸;这个像黑煞天神,在雪浪堆中呈面目。正是玉龙搅暗天边日,黑鬼掀开水底天。

这下大家明白李逵为啥对宋江忠心耿耿了吧,这是前世就已经注定的因缘[doge]。

众所周知,李逵有一句至理名言(误):“你家皇帝姓宋,我家哥哥也姓宋,如何做不得大宋皇帝?”

大宋皇帝虽然不姓宋,但确实认了赵公明为祖宗,所以宋江如果真是赵公明化身的话,好像也不是不可以[doge]。

继续上群聊截图:

关于本小节内容,更多补充资料详见 @娃娃鱼 的想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