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倒不是因为外国国家多,中国就一个。
就是拿一个外国跟中国练,比如英国文学名著,髮国文学名著,甚至是美国文学名著,中国也练不过人家。
为什么?
首先有一个话语权的问题,这个没什么大意思,说多了净扯皮。
再一个原因,这里还有一个主场问题。
严格来说四大名著跟金瓶梅就不是小说,小说novel是西方文学里的一种文学类型,在欧美世界有自己的传承,并且发展得蔚为大观。
小说传到中国那是到近代,后来的事情了。这就是为什么残雪说文学的源头在西方。
所以用之前的文学形态,话本故事之类的去跟他们拼“小说”,多少有点客场作战的意思。先甭说好不好,你连“是不是”都成问题。
四大名著金瓶梅,包括聊斋志异,儒林外史,这是什么?话本,章回体故事,传奇,文人笔记。
只不过鲁迅编《中国小说史略》,傍着文学史的脉络给梳理出一条“小说史”,现在大家为着表述方便,笼统都叫小说了。
那我们中国文化里的小说,它在古典文学里是末流,压根不具备西方小说在西方文学史的那种地位。
中国文学的主流是什么?是诗歌,是史传。小说就排不上号。
话本故事属于市井文化,跟杂剧之类位置相若,《金瓶梅》呢,整个一匿名书写,作者都不好意思说你看哥们弄了个这。这些现实都能看出小说在中国文人创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再看看西方,人家是把小说创作看成很严肃的事情,做得好的,那属于是文豪了都,跟李白杜甫这种一个待遇。
大仲马一个通俗小说作家,后面也都进先贤祠了,你去看看啥样人才能进先贤祠,而我们呢,连西游记作者是谁金瓶梅作者是谁都闹不清。这排面差距这么大,能一样吗。
就是搁到今天那些个……于荣光怎么讲,一个月几百块钱你玩什么命啊。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不过也没什么沮丧的,反正大家又不是真看——不管是四大名著,还是世界名著。
这一点应该说还是能够一碗水端平的。
你在一个西餐厅,当然见不到几个中国菜。
之所以让你有这样的印象,是因为我们的课本仍然是“西方中心论”视角下的产物。再加上我们的“百年激进”,“进步史观”天然的尊今贬古,导致这种印象更加明显。
在“西方中心论”视角下,用西方的文学理论和分类方法,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这个问题——这有点类似于米其林三星餐厅中国加起来都没意大利的零头一样,因为这是西方人的体系。
而我们的工科生们都已经开始搞光刻机了,文科生们自然也开始拆“西方霸权”的基石——这就是温铁军教授在干的事儿。
实际上,作为造纸术印刷术起源地,中国没有任何理由在书籍数量上输给西方。过去的西方中心论配合的教育方式下,我们被要求优先阅读西方名著。这就产生了知道基督山伯爵的人可能比知道西厢记的人还多的情况。
本来文化交流,看看西方的书无可厚非,但因为我们百年激进的历史,救亡图存的挣扎,有些行为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其中有一个重要习惯就是尊今砭古、尊西贬东。
我当然不想批判鲁迅先生过于激烈的“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这种观点,更无心批判“德先生赛高”这样的主张——这是当时历史局限性带来的问题,他们的本意是革新然后救亡图存。
然而今天都2021年了,我们航母都有两艘了,J20都已经大量生产了,救亡图存的任务早就超额完成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问题:
显然,救亡图存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那手段还需要延续吗?在中国还埋头追赶改革开放的时候尚且还可以搁置,到如今我们已经在多方面走到了时代前列,这种手段是不是需要改了?
我们迟早要告别“百年激进”,因为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其实就没这么激进过。当目的达到之后,我个人认为必然要改变手段。
百年未有之变,变的是什么?局势变了,甚至我们都有实力到一些西方国家门口架大炮了(当然我们不会这样做),这时候还需要延续“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这种观念吗?当初我们尊崇西方连带“西方中心论”一起尊崇,那是为了给救亡图存一个方向。如今的西方,还值得我们放在神坛上仰望吗?
我看未必。
话说回来,要是按纯正的中国“经史子集”之类的分法,你可能看到的是另一番图景。而按照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中国式“境界”来评价西方诗词,那大概率会让你觉得西方数千年竟然诗人只有寥寥数人?无他,标准不同而已。
我们的文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度。即使厚度已经被烧尽,我们也可以重新创造厚度。今天的中国难道不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李杜吗?当然可以。或者我们干脆不比文章,比AI PAPER如何?
那说明你看的古典名著太少了。
有些中国所谓的名著你也许没听说过,甚至以为只是“一本”而已。
但是实际上,这“一本”完全可以匹敌一个国家从古至今所谓的名著。
就拿1000多年前编撰的《太平广记》来说,全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为主的杂著。
我是推荐题主好好去看看,其实全文字数并不多,但是篇篇脑洞大开。
再说下明清的长篇小说,《说岳》《隋唐》《镜花缘》《玉蒲团》想排下去就怕是字数不够了。
另外,西方很多所谓名著,其实也是虚有其表,内容水平并不高,比如《十日谈》也就是个荤笑话集。在西方因为有思想解放意义所以被捧得很高,但是你真要比的话,先秦不少故事都比它经典。
另外,中国还有一大类历史著作,西方所谓著作比起来差得太远,几乎不值一提。
醒醒吧,先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看完再发议论。
中国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三四一十二,国外还差两本。
这是个小学算术,没毛病。
看来题主是把“世界名著”的范围限定于小说了,所以才提四大名著金瓶梅。
但是,五四以前,中国三千年的文化史中,小说从来就不是主流啊。
知道为什么小说要叫“小”说吗?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学作者的眼中,它真的就是“小”道啊。
小说在古代还有个名字叫做“稗官” ,你看是“稗”啊,稻田里的害草,那还不赶紧给拔掉。
正因为如此,所以写小说从来就不是什么正经人干的事情,谁要写小说,那是要辱没门楣的。你看四大名著和金瓶梅,写了这么好的小说,作者却连个名字都不敢署,直到现在,我们都无法知道三国、水浒、西游的真正作者是谁(不要说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他们大概率不是这些书的真正作者,就连曹雪芹,现在学者依旧有争论的)。至于兰陵笑笑生,那就更是只有鬼才知道是谁了。
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下,中国的小说又怎么可能得到高度发展呢?
而在欧洲,人家的文学传统就是戏剧和小说,所以在这方面,咱们中国不如外国,实在是太正常了。
咱们中国传统文学的大道是什么呢?
是先秦诸子,是汉魏文章,是六朝辞赋,是唐宋诗词。
这才是中国文学精华之所在,成就之所在。它们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名著”啊。
要和外国比,也应该是拿这些去比,而且比的时候还要大喊一声:“有一个能打的吗?”——全世界范围里,在诗词文赋上能达到中国一样高度的,还有谁?
当然了,刚才也说过,中国和西方文学的发展方向不同,人家就是小说和戏剧的传统,这些故事性的文学作品可翻译性强,读者也容易理解。而诗词文赋这种中国传统的文学,可翻译性就差了很多,即使翻译过去,读者也很难理解那种韵味,这才是造成中国传统文学在世界上传播不广的原因。
而并不是中国没有世界名著。
不同意高赞蛤蟆的回答,既野史又很阴谋论
名著你指的是什么?如果是诗词曲艺,随便拎出来几首都吊打世界,显然你说的不是!我猜你说的可能是小说。
那么回过头看,小说这玩意,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是不入流的,是低俗的。宋朝出现的话本,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雏形,一直到了明清,古典小说才抬头,也就仅仅是抬头而已。但是……这玩意不登大雅之堂啊,只能是市井流传。既然整个社会认知如此,搞的人当然就少了,基数少了,名著自然也就少了。
为什么呢?文化环境不一样,哲学体系不一样
中国人追求言简意赅,追求意境和留白,把一个事写上十几万字、几十万字,在当时的文化环境当中,只能觉得这人用词不准,赘言废话。
例如《荷马史诗》上半部《伊利亚特》,描写十年的特洛伊战争,用了1万5千多行,十年战争结束后,描写勇士奥德赛回家故事的《奥德赛》,同样用了1万多行。
这事要放在中国呢?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完了!其他的,脑补吧!
所以当时在中国,压根就没有可能出现长篇小说的文化环境。
这个问题,很像之前有人问过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史诗呢?
废话,西方也没有《诗经》《楚辞》啊!
要用《诗经》换《荷马史诗》,不知道你换不换,我反正是不换的!
明白了吗?西方有西方的魅力,中国有中国的雅致!
错误回答: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外国有两百多个。
正确回答:你们一起上吧,我萧某何惧?
首先,谁说只有长篇小说才算名著?
《荷马史诗》是诗歌,可以对标《诗经》。
《神曲》也是诗歌,可以对标《离骚》。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戏剧,可以对标《牡丹亭》。
《十日谈》是故事集,可以对标《世说新语》。
如果《神曲》是名著,那么《离骚》也同样是名著,否则就是双标。
评论区有人说这是关公战秦琼,两边不是一回事,但我寻思着既然题主能问出这种相当于孙悟空大战复仇者联盟+火影忍者的脑洞问题,我这样对标也没什么不可以吧?
如果你认为《诗经》不能和《荷马史诗》对标,那么反过来也可以说:整个西方文学史,也没有可以和《诗经》对标的名著。
西方文学史上也拿不出《史记》、《汉书》,拿不出《洛神赋》、《出师表》、《木兰辞》。
启蒙运动之后,欧洲才开始大规模出现优秀的长篇小说,从17到19世纪这段时期的“名著”确实非常丰富。歌德、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再加上俄国的几位大师,可以一口气列出几十部一流的长篇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那么多对标作品。
因为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大部分本质上还是官员,搞文学只是业余爱好,日常写写诗词、散文作为消遣就差不多了,要么就去研究经学、史学,编各种典籍。
小说则是属于下层社会的市井文学,官员和有追求的文人不太屑于搞这些,反正也不用靠写书挣钱。一直商业经济发达之后,小说才逐渐兴盛,有越来越多的文人参与进来,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总体来说地位还是不高。17世纪的金圣叹说《水浒传》地位不亚于《史记》,在当时属于惊世骇俗的观点,最后还是鲁迅先生在学术和理论上为其理清源流、奠定地位,小说才算真正登堂入室。
但是也需要纠正题主,中国的小说也并不是只有四大名著,比如《儒林外史》、《镜花缘》、《封神演义》、《隋唐演义》、《老残游记》都可以算得上名著。再比如《孔雀东南飞》、《聊斋志异》和《浮生六记》虽然不是长篇小说,但都是叙事的佳作。
尽管中国的长篇小说比较少,但是西方也没有中国源远流长、灿如星海的诗词、散文。
拜伦、雪莱、济慈,加在一起能不能打得过李白?
普希金或许可以PK一下白居易?
波德莱尔或许可以对标李商隐?
剩下的你们一起上吧,杜甫说我赶时间。
再具体到内容和思想上,中国和西方文学也各有侧重。中国侧重文以载道、家国天下,西方则更倾向于对个人心灵的探索。这是另一个很大的话题了,这里不展开,如果读过《浮士德》、《月亮与六便士》,应该可以理解我的意思。
总结一下就是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的表现形式不同、思想主题不同,如果仅以篇幅来决定是不是“名著”,那也太肤浅了。
再谈中国VS外国两百多个国家的问题,很多人觉得不公平。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条评论说的最好:你以为是一个国家对标全世界,其实是一个文明对标另一个文明。
题主的问题,其实就已经隐含了这种对抗,默认了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评价霸权。
《荷马史诗》来自于古希腊,《神曲》来自于意大利,雨果是法国人,勃朗特姐妹是英国人,但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属于西方文明的。而在西方的文学评价体系中,李白、杜甫也好,三国、水浒也好,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吗?
这就是文明之战。
当别人认准了要打你的时候,从来都不需要公平——从1900年的八国联军到1950年的联合国军,再到今天的五眼联盟,什么时候有过公平?什么时候给你一对一单挑的机会?
想要公平,那就要随时做好一国之力干翻全世界的准备。
征服一个国家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征服国民的文化自信。文学固然不是战争,但如果连文学上都没有干翻全世界的觉悟和信心,那就等于不战而降。
连法国人都敢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屹立不倒、历久弥新的中国文学,单挑全世界又有何不可?
最后以清华大学中文系徐葆耕老师《西方文学十五讲》中的几段话作为结束:
冯友兰借助孔子的话说,中国文化是山,西方文化是水。在西方文学中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人生有如河流般的活泼性与易逝性。西方文学认为,裸露的灵魂是美丽的。他告诉我们灵魂中有光明与黑暗,并把人类已经积累的痛苦摸索展现给我们。中国的文化经典是宝贵的,它给我们以做人的钢筋铁骨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但是,这并不够。
我坚信,追求真诚与完美是人类的天性。在是与非、美与丑的较量中,人们会经历无数的曲折和堕落,最终走向理想中的天堂。如果不让青年人充分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这个社会与人,他们就只会在贫乏中变得委琐,在苍白中变得脆弱,终至沦为庸人。
还有一些年轻人,他们拒绝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无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他们在挣钱与花钱的轮回中消磨自己的宝贵生命,文化艺术只是他们花钱买乐儿的一部分。我们无权指责他们,这是一种选择的自由。但是,作为大学生,未来的知识精英,应该从这个轮回中跳出来,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人。
学无止境,无问西东,与诸君共勉。
更多文学相关回答:
槽多无口……
首先“国外”包括很多个国家,中国只是一个国家,就算咱们习惯性分为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你也不能让一国单挑200多国吧……
其次,中国名著你列举了四大名著和金瓶梅,所以你对“名著”的定义是“古代长篇小说”吗?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集、古代诗歌散文剧本、近现代长篇小说以及近现代诗歌散文剧都被开除出名著队伍了吗?
那如果把题目理解为“为什么1840年之前的中国长篇小说比外国长篇小说少”,我觉得排除中国是一国、外国是好多国之外,主要还有这么两个原因:
一是长篇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发源比较晚,文人独立创作长篇小说就更晚了,三国水浒都综合了大量的史料和民间故事,隋唐、说岳、杨家将、龙图公案之类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三言二拍聊斋这些又是小说集的形式;
二是长篇小说兴盛于明清,但是明朝小说刚刚开始兴盛,清朝咣当一个文字狱,对于文学创作的热情肯定有影响,过去总说清朝文人沉溺于故纸堆,到清末出了四大谴责小说,应该也跟当时的社会环境变化有关。
不说数量,就说质量,题主还是先把一本小说读好吧。
人家写的好,不见得你能读的懂。先把《西游记》读好,再张嘴四大名著,闭嘴四大名著。
别一提西游记就是“去西天取经的是六耳猕猴”这种阴谋论
以及“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这种没有营养的台词。
说自己看过《西游记》的,先找一找小说中贯穿全文那句子。
仅西游一本小说,其中跨时代的语句就多了去了。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只要你心成志坚,回首处即是灵山。”
“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
国内的文学,只说小说不论诗集散文,很多名句看一眼就觉得“字字珠玑”。
打不过洋人,还打不过你吗!------《茶馆》
从来如此,便对么?------《狂人日记》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水浒传》
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误了卿卿性命-----《红楼梦》
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生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佳人。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看他是才子,就不如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自己塞了自己的嘴。
-----《红楼梦》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红楼梦》
你知道的少不是真的少
你以为的多也不是真的多
你是
所谓“世界名著”,本来就是欧美文明从近代以来,抢占话语权后,强加给全人类的产物。
从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破除“欧美文明中心说”神话开始,以欧美小说为代表的所谓“世界名著”,早该是【过时】概念了。
人类历史长河中,长达整整四千余年,中华文明皆是当时人类最高度发达的文明,物产丰盛,衣饰精美,文华风物,地灵人杰,延绵千载,灿烂辉煌。
而在中华文明体系里,作为文学载体,小说的价值与地位,是远远比不上文章和诗歌的。
从魏文帝曹丕宣布「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起千八百年以下,
华夏文明中最登堂入室、最至高无上的文学载体,从来就是文章,还是文章!
一篇《出师表》、一部十万字的《诸葛亮集》,就能让诸葛孔明从一个小国宰相,变成了华夏千古不易之圣贤,所谓“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在唐宋八大家和朱熹王阳明面前,就连诗词歌赋都不过是些文人小技。至于小说更等而下之,其作者哪个不是生前籍籍无名,在士林中毫无地位可言?
以明代为例,如果想列明朝的文化成就,也必然是举王阳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这些思想大家,足可与周、汉、唐、宋各朝的文化巨人并肩。
至于明朝人自己都毫不在乎,视为市井娱乐之流,难登大雅之堂的那些小说,实在不足以给有明一代的文治添彩。
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这所谓的“明朝四大奇书”,算是唐宋传奇的进一步“下里巴人”化发展,就当时而言,已经是很非主流的作品了,并不比今天的畅销网文小说更高大上。
至于撰写这些作品的作者,可以说在主流文化界是没有什么地位可言的。 ——王世贞已经是明朝文化圈高居顶端的代表人物了,假使“兰陵笑笑生”真是他的话,他敢承认他是《金瓶梅》的原作者么?
此前的楚辞,汉赋,魏晋散文,唐诗,宋词,写这些作品的都是当时朝代的主流文人, 并且都是标识着他们身为文人身份地位的作品。
而对一个明朝文人来说,能确定文坛地位、为当时士林所认可的,依旧是自己的文章和诗词。
诸如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这些生前默默无闻的非主流文人,和王阳明心学,和晚明三大思想家, 和李梦阳等前七子,王世贞等后七子去相比,在他们身前身后几百年时间,真是毫无文学地位可言,甚至连唐伯虎祝枝山这些有举人功名的书画家都远远比不过。
近几百年来,欧洲人乘着近代化和工业化的大潮,才算是真正阔起了来,也因此拼凑了一堆的“贵族礼仪”、“绅士风度”、家徽纹章,更将他们蛮荒时期的那些荒村野语,一一美化,通过现代化传媒在世界各地去文化输出,竟然也哄得不少人信以为真,肃然起敬。
至于从15~20世纪,那些描绘欧美社会变迁的小说,竟被吹嘘成所谓的“世界名著”,让众多欧美文明的信徒去顶礼膜拜,一群欧美小说家居然成了近代人类历史里,最顶级的“世界文豪”,这根本就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表现!
以近代最强欧美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为例,其出品了汗牛充栋的无数“世界名著小说”,详细描绘的所谓“优雅精致”、所谓的“低调奢华”,所谓的“艺术品位”,所谓的“贵族格调”,所谓的“绅士风度”,其实正是建立在对自己国民噬骨敲髓的极度压榨,千百万英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累累尸骨之上:
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强夺了千百万小农的土地,然后通过禁止流浪者法案,将他们驱离、监禁、毒打、残杀,不得不成为各种污染严重、全无防护措施的“血汗工厂”的劳工。每天工作夜以继日十余个小时,早早就过劳死去。
平民家庭的英国女性,也要进工厂劳动十小时以上,拿着微薄的薪资来养家糊口,一旦有什么变故,往往只能出卖自身,沦为临时或永久的娼妓。20世纪初,整个英国首都伦敦的女性,有1/6都从事过或者正在从事这种古老的行业。
平民家庭的孩子们,从小是吃着廉价的鸦片来止啼、治病,长到六七岁就到各个小作坊成为童工,长得再大一点,同样投身血汗工厂的无休止的劳动中。
而这些英国劳工、女工、童工们的工作年限,基本不会超过十年,就纷纷悲苦地死去了,当时他们的平均寿命也只有20余岁。
——凡此种种事实,也足以证明:欧美文明本就是一群工业化的野蛮人。纵然占得近代工业的先机,得志于一时,终究只是沐猴而冠罢了。
中国近代史上,就因为满清政府的极端无能腐朽,造成百年积弱,因此盲目地鼓吹向欧美国家学习,竟成为很多先进分子“病急乱投医”的主流声音,自然也包括文学艺术方面,是为“西学东渐”。
欧洲文学以长篇小说为重心的观点,当然也就同样深刻影响了很多中国近代学者。他们接受了欧美文学以长篇小说为重心的观点,便将几部明清小说组合为“古典四大名著”,赞颂为“集中国古典文学之大成”的瑰宝之作。
20世纪初,在清末民国的文人看来,《红楼梦》甚至和京剧一样,成为了中国人唯一能在洋鬼子面前抬头,彰显中国古典文化的的所谓“国粹”,无数“国学大师”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家常,——何其唏嘘!对这部小说,又是何等的“捧杀”!
铁一般的事实是,不论是那些盲目模仿学习欧美的现代小说家们,还是那些穷经皓首、寻章摘句考证的“红学家”们,在国难当头,根本就百无一用。
他们所谓引进“欧美先进观念”的各种洋洋大言的著述,却既脱离文盲率超过90%以上的劳苦大众,亦无力对抗侵略者的飞机大炮。
真正深刻影响到中国社会每一个人的思想、乃至于话语习惯,奠定了中国现代白话文基础,正是气势磅礴、博大精深的雄文四卷!——能救国救民于水火的文学体裁,是文章,只有文章!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中华民族自尊感和自信心空前高涨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最终必然要将欧美过往数百年主导人类文明的一切,都统统扫进历史垃圾堆,
彻底否定「以欧美之是为是,以欧美之非为非」的种种“国际标准”,便能彻底断了源源不断的崇洋媚外“慕洋犬”们产生的思想根源。
比如“欧美小说=世界名著=文学地位高大上论”,本来就是欧美文明中心说和西方话语权话语权的流毒,随着时势变迁,其评价大幅度降低,实是理所当然。
20世纪时,那些欧美文明的忠实信徒,盲目推崇这些“世界名著”也罢了;如今都已经21世纪了,连区区诺贝尔文学奖,都早已成了无足轻重的存在,还迷信这套说辞,则大可不必。
说真的,21世纪的年轻人,哪怕业余时间花在看欧洲足球联赛,看NBA,看好莱坞漫威影片,至少是让欧美娱乐业用现代化的声色图画,竭其所能来为我们服务,
也远远强于抱着“朝圣”心态,用宝贵时间去啃读那些早就过了时的18/19世纪的所谓“欧美世界名著”。
如果按我们华夏文明的标准,来重新修正人类文学史:
则那些欧美文明的所谓“世界名著小说”,也就只好和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一起,放在最等而下之的一层,上面一层是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而高居顶端的,必然是五千年来无数华夏诸先贤书写的文彩华章。
随便拎一个西方文豪,他们是当时最顶尖的文化人吗?
是的……
随便拎一个中国小说家,他们是当时最顶尖的文化人吗?
不是的……
曹雪芹都做不到全国蹭饭,无往不利……
用网文来举例,为什么很多文字功力一般的作者也能写很热门的书?因为真正文字最厉害那批人,不会来写网文……
其实中国不是就寥寥几本,是大多数小说都佚失了,比如红楼就丢了后面四十回,都知道吴承恩还写过禹鼎志,但这玩意谁也没见过……
而且古代小说,其实有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教……这玩意,很违禁啊!所以现在没人知道xx宝卷之类的玩意了。
孙悟空和杨戬是师兄弟,两人联手劈山……
你们以为是网文吗?不是,这是明清的……禁书
你说说的名著,主要指的是小说和叙事诗吧。
很遗憾,因为太早发明出相对廉价而且便于保存的书写工具——竹简,所以我们不需要用韵文来背诵吟唱历史,所以叙事诗不发达。而我们的史传太过发达,使得虚构性叙事受到压抑。小说什么的,在中国从来不是正统。中国文化的正统是抒情诗、散文和史传。
但是在西方,文学的正统却是神话史诗——戏剧——小说。
所以在小说上,我们的确没法和人家比。这就像中国的板球肯定比不上印度一样。
……………………
你知道四书五经是哪些吗?
你知道四库全书是多少吗?
四大名著就是为了凑四个数而已,唐诗三百首也就是为了凑300个数而已。
你不会以为四大名著是只有四本吧?
1、印刷术不行。虽然中国最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不堪用。还都是雕版印刷为主。西方活字印刷术虽然晚了几百年,但是一出来就跟现代印刷机没啥区别了,效率很高。
2、文盲多。西方拉丁字母上一二年学就熟练掌握了。中国汉字学习时间得加倍还不止。
3、版权不行。西方很早建立了版权制度,中国至今版权都还是一个笑话。
4、读书目的不同。中国少数读书人目的是仕途,西方没有这玩意,加上西方文字学习简单,会写字的多,所以为娱乐写小说就多了,印刷出版赚钱,形成一个大的生意。
得了吧,用中国的名著直接对比外面200多个国家的总数?
这本身就是题主潜意识里对中国文学水平真正的定位,世界最强。
而提问要加上寥寥两字,无非是挑动热度,钓鱼或者拿钱而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