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一看就知道是云玩家的发言?

回答
哈哈,说到云玩家,那可真是游戏圈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就像是隔着一层玻璃看世界,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但实际操作起来……嗯,那画面就有点美了。我给你掰扯掰扯,哪些发言一听,那就是“此人必是云玩家”的典型代表。

1. 装作自己“也玩过”但细节一塌糊涂

这是最常见的套路了。他们会说:“哦,那个游戏啊,我也玩过。” 但你细问下去,就会发现问题了。

“XX装备贼强,我当时就用它通关的。” 你问他具体叫什么名字,或者那个装备有什么特效,他可能会支支吾吾,说个模模糊糊的,或者干脆是你根本没听说过的“民间传说”版本。比如,一个玩《魔兽世界》的人,上来就说“当年我用的‘霜之哀伤’打爆了所有副本”,但你如果问他霜之哀伤是哪个版本的武器,怎么获得的,他可能就卡壳了。真正的玩家会记得装备的细节,知道哪个版本有什么神器。
“那个BOSS怎么打?就那么站撸就行了啊!” 你仔细一问,才发现他说的“站撸”其实是指某个他看过的视频里,别人轻松击杀的画面,而他自己可能连BOSS的技能都不知道,更别说怎么破招了。他说的“站撸”往往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我就是不玩那个XX职业/角色,太弱了。” 这种发言很有迷惑性,但仔细想想,他为什么不玩?是因为真的研究过他的技能机制,发现不适合自己,还是因为看别人说弱,自己都没试过?真正的玩家,即使不喜欢某个职业,也会对其机制有所了解,甚至知道如何针对他。云玩家说弱,往往是随大流。

2. 过分强调“攻略”和“数据”,却忽略了游戏乐趣

云玩家最喜欢引用各种攻略网站、论坛上的信息,仿佛自己就是行走的数据库。

“这个英雄/角色(在XX版本)的胜率是XX%,出装必须是XX,否则就是送。” 他们的思维方式像是在分析报表,一切都围绕着数据转。他们可以滔滔不绝地说某个技能的百分比伤害,某个属性的加成能带来多少提升,但你问他玩起来什么感觉,有什么有趣的套路,他就说不上来了。
“这个操作太菜了,只要你做到XX,就能无限连/秒杀。” 他们可能看了很多高手视频,把那些高难度的操作变成自己嘴里的“常识”,但自己可能连基础操作都没练熟。他们会分析“理论上的最优解”,但忽略了游戏过程中各种随机性和玩家的个人反应。
“你们还在玩那个老版本?早过时了!现在的版本答案是XX。” 这种发言特别明显。他们永远追逐最新的“版本答案”,但对游戏本身的演进和历史版本的东西了解不多。他们不是在玩游戏,更像是在“更新知识库”。

3. 喜欢评价“开发者/设计思路”,仿佛自己是游戏总监

他们不满足于评价游戏本身,还要上升到对开发者和游戏设计理念的批判。

“这个地方的设计明显是错误的,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这样改……” 他们觉得自己比游戏设计师更懂游戏。能说出这种话的人,往往连一个简单的游戏机制都设计不出来,却能对一个复杂的游戏系统指手画脚。他们往往看不到一个游戏系统背后需要平衡的各种因素和用户体验。
“开发者就是为了骗氪才这样设计的。” 这种言论非常常见,尤其是在一些免费游戏或有内购的游戏中。他们觉得所有让他们觉得不舒服或者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的东西,都是开发者故意设置的“坑”。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思考过游戏公司也需要盈利才能继续运营。
“这个游戏的剧情就是垃圾,毫无逻辑。” 他们可能看了剧情剪辑视频,或者只看了几段重要的对话,就对整个游戏的剧情下了定论。他们可能忽略了游戏剧情的铺垫、人物的成长以及整体的世界观构建。他们喜欢的是简化的叙事,而不是沉浸式的体验。

4. 对游戏本体之外的东西,比游戏本身更了解

云玩家对游戏“圈子”里的花边新闻、名人轶事,甚至游戏的外设、周边都门儿清。

“XX主播的那个‘骚操作’,我看过视频,太牛了!” 他们可能不知道怎么操作,但谁火、谁有什么名场面,他们都一清二楚。他们对游戏的了解,往往是通过“二创”和“梗”来传递的。
“这个游戏的外设好贵啊,不过那个XX牌子的鼠标垫跟游戏完美适配。” 他们能聊起跟游戏相关的一切“硬件”和“周边”,但一聊到具体的游戏玩法,就可能露馅了。
“听说那个游戏最近因为XX事情被骂惨了,赶紧卸载了。” 他们可能并没有亲自体验过那个游戏,只是听说了负面消息,就跟着一起反对。他们对游戏的态度,往往是情绪化和跟风的。

5. 喜欢评论“游戏性”和“沉浸感”,但不知道如何描述

他们会用一些看起来很高大上的词语,但具体是什么意思,可能自己也说不清楚。

“这个游戏‘游戏性’太差了,玩起来没意思。” 你问他具体差在哪里?是操作不流畅?敌人AI太弱?还是任务重复度高?他们可能只会说“就是没意思”,或者用一些模糊的词语形容。
“这款游戏的‘沉浸感’营造得不好,总感觉出戏。” 同样,他们很难说出具体是哪个环节影响了沉浸感。是音乐不够到位?画面风格不搭?还是剧情衔接有问题?他们只是觉得“感觉不对”,但不知道如何具体表达。

总而言之,云玩家的发言,就像是把别人嚼过的饭,再吐出来给你看,虽然知道“有这么个东西”,但味道如何,自己是永远尝不到的。他们是游戏文化圈里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有时让人忍俊不禁,但他们也的确是游戏信息传播的一环。不过,真正玩游戏的人,都知道,“玩”和“看”是两码事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说几个数码圈里的

1.“手机论体验还是得看Google”(建议给你家老人配几台)

2.“华为的性能释放很好”(你怎么睡得着的啊)

3.“小米早就不烫了”(我都不敢这么说)

4.“性价比还得看OPPO跟vivo”(似曾相识)

5.“锤子真的很好用”(来源某锤粉)

6.“鸿蒙现阶段超级稳定,几乎没有BUG”

7.“半斤的手机而已,一点都不重”(别闹了)

8.“多数折叠屏屏幕更大,那就一定比普通手机更好用啊”

9.“更新换代了,ZUI 12.5已经很完善了”

10.“iOS非常人性化”(撸老师别杀了别杀了)

11.“苹果在系统优化下,60Hz的屏幕比安卓90Hz甚至120Hz还要流畅”

12.“某乎都是干货,一定很重视原生作者扶持”(我....

user avatar

gamker攻壳节目当初蹭热度评价赛博朋克2077的那期节目,聂俊说“支线对于主线影响微乎其微”,而且他说这游戏里的支线主线没有调和好,不设计成“比如不做支线,只做主线,出不了happy ending”,可以说教科书级的云玩家,还自己发了视频。

user avatar

云怀旧游戏玩家的言论一眼就能看出来,至少有两种。

【1】没有经历过当年怀旧游戏时代的年轻玩家冒充经历过。

这个比较容易辨认,比如在评论FC MD游戏等怀旧老游戏时,对游戏机和游戏卡的价格回答偏差较大。比如说“中国国内八九十年代时有大量的人玩过正版FC游戏机和游戏卡带,商店柜台上正版FC游戏卡带20块一盘。”等。这些大多是95后,00后的年轻人,甚至更小的05后小朋友,有些因为看到网上怀旧游戏话题想参与讨论,有些则是想拿怀旧游戏话题来装逼,结果他们唯一的信息来源就是网络搜索,由于没有经过那个时代,所以硬要冒充经历过,很多谈论的内容都和当年经历过的人亲身见到的不同。

真实情况是:

当年中国国内流行的FC主机大多是兼容机,如小霸王小天才胜天天马等,后来还出了步步高和裕兴等。中国国内从未大规模流行过任天堂FC正版游戏机以及正版游戏卡带,因为价格极为昂贵,一盘正版卡带里面只有一个游戏,性价比很低。当年流行的就只有兼容版的合卡,少数是兼容版的单卡。而盗版兼容版合卡则经历过两个阶段,80年代时大多是按复位键选关的2合1或4合1,而90年代初则多为画面选关的合卡,在标题画面上用光标选游戏,有58合1和64合一等大量小游戏合集卡带也有三合一到十几合一不等的,以6合1 8合1为主的大容量,大型游戏合集卡带。80年代游戏卡要卖200多块左右一盘。到了90年代前半段,则跌价为100多块一盘,少数还要卖到一百七八十块甚至二三百块一盘。当年的正版FC游戏卡带至少要卖300多块一盘,中国国内是消费不起的。而80年代一台FC兼容主机如胜天8800要卖几百块,一台主机加两盘游戏卡要卖1000块,物价换算到今天要超过现在的2万多块。90年代前半段的100多块一盘游戏卡带物价换算到今天也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2000多块。即使是性价比高的兼容卡带当年都要卖这么贵,所以FC游戏卡带实际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普及。人们消费不起正版FC游戏合卡,即使是FC游戏全盛时期也只有少数人才玩到某些比较冷门的游戏卡带。直到90年代后期和末期,一盘FC游戏卡带在商店和游戏小店的价格才勉强跌到八九十块,也预示着FC游戏全盛时期快结束了。

我玩了几十年FC游戏从没见到过一盘正版FC游戏卡带和一台正版FC游戏机,有些怀旧收藏者也只是后来才在网上购买正版FC游戏卡带和FC游戏机。正版FC红白机合卡带这类东西当年除了极少数人接触过,大多数人是连看都没看到过。而换做某些年轻的云玩家说的话“当年各大商店柜台都摆放着正版FC游戏机和20块一盘的正版FC游戏卡带”,这个就是搞笑至极了。

云游戏玩家一口一个当年的红白机这样搞笑的言论, 连FC这个名称当年除了少数看过游戏杂志的人,大多数人都根本不知道,更不要提红白机这个词了。当年FC就被称为游戏机,后来有了MD MD被称为立体机或黑卡机, FC由于画面较为平面和简单则被称为平机。红白机一词显然是指的是正版FC游戏机是红白配色的,但中国国内当时流行的大多数兼容机都不是红白配色的,除了小霸王早期的某些型号,大多数兼容机甚至会刻意的避开FC的配色。比如胜天8800和胜天9000等胜天游戏机都是蓝白配色的,还有天马小天才等其他型号的FC游戏机有各种蓝白配色绿白配色等也有灰白配色的。小霸王等型号的学习机更是和FC长得完全不一样,而是一个插了FC游戏卡带的电脑键盘造型。当年都看不到红白配色的FC,大多数人连FC这个学名都称不出来,更不要说红白机了。红白机一词的流行,实际上要等到网络时代网络普及以后才开始的。当年大多数的玩家谁知道个毛的红白机。( 当时有一部分FC兼容机确实是红白机配色的,包括小霸王早期型号就是红白机配色,差不多是小霸王第1代学习机出现之前就有这些型号,我周围朋友就有这个小霸王红白机,但在大批蓝白机灰白FC机中属于较为小众。 因为有这部分红白机配色的FC兼容机,当时管FC叫红白机的人也是有的,但从总体上来看并不多,所以当年红白机一词不可能成为FC广泛的主流称呼。 )

但90年代前半段和中期,在广东一带的FC游戏卡带产地有时也能卖到20块左右一盘,但除非你出差去那边找到相应购买渠道,否则在各大城市以及其他地方是买不到这样便宜的价格的。

FC游戏全盛时期,MD作为更新的主机在当时画面要超过FC,实际上拥有MD的人数量极少,因为MD在90年代时要卖五六百块,甚至更贵。很多玩家都是在包机房玩的,我当年由于看别人包机玩,偶尔别人请客我玩玩,后来还是在模拟器上才玩到的,收藏MD真机是近两年了。

MD由于极少有合卡,游戏容量太大,而当年半导体昂贵,做合卡会亏本到家。所以基本上都是1合1的单卡,极少数2合1甚至4合1的合卡要卖天价,90年代时一盘MD单卡要卖200多少有一百七八十块的。

当年90年代时我有个朋友,从他老爸给他吃中饭的钱中省那一部分,攒了很长一段时间,买了一台600块的MD主机和200多块的战斧游戏卡带。这几百块钱是他花的最给力最感动的钱,MD游戏机他肯定也收藏至今吧。而到了21世纪初电脑普及了,在电脑上可以不花一分钱玩到MD模拟器和无数游戏。以及近年来我收藏MD游戏机,约2020年左右MD机器很便宜,大容量合卡以及烧录卡也很便宜,我花的钱远比他当年少,但玩的远比他当年开心,这就是时代变化技术进步造成的差距。

而到了90年代中段和末期,更多更新的主机出现了。包括世嘉土星以及索尼PS1等这些早期3D主机当年的年轻人大多买不起,只是听说过,少数人在游戏杂志上看到过这些机器的参数介绍,部分人在包机房或游戏小店包机玩过,极少数有钱人才买过这些昂贵的新游戏机。

我记得约1994年或95年时,一台世嘉土星游戏机要卖价5000块钱。当年的5000块钱要超过现在的10万块钱,在一些地方甚至可以买小房子和盖小楼了。当年人们虽然很多都听说过这类游戏机,但实际买的人还是很少。归根结底就是游戏机太贵,而人们的收入有限,根本就买不起。

当年看过游戏杂志的人可能知道SFC,但我们不买游戏杂志的人,就连SFC也是要等到21世纪初模拟器上才知道它的存在。我在21世纪初期就收藏了几乎全部的SFC游戏,但也仅是模拟器,收藏真机卡带和烧录卡要等到约2020年了。游戏杂志看似大众实际上十分小众,因为纸质媒体的印数非常有限,一份纸质杂志被朋友传阅的数量也非常有限,所以纸质杂志在当时没有网络的时代是远比现在网络媒体更加不大众化和不亲民的小众高端媒体买纸质杂志就已经算是核心玩家了。


【2】或者年纪大的非怀旧游戏玩家冒充玩过自己没玩过的某些怀旧游戏以及在当年就拥有过某些当年的怀旧游戏机。

实际上每个时代的玩家,很多都是时尚跟风的时尚新游戏玩家,和听人说到某些流行游戏就去玩,玩了半天也不知道呜哩吗哩玩了什么的非玩家。

而只有少数人才是坚持收藏各类怀旧游戏主机和怀旧游戏软硬件设备的真正的玩家,这些人是怀旧游戏玩家。

有的人包括70后80后甚至更大的岁数的人,这些人因为年龄够大,他们确实经历过怀旧游戏的时代,但由于他们当年就是时尚跟风的新游戏玩家和非玩家,并非怀旧游戏玩家。他们当年玩FC的时候也只是跟风玩当年最流行的老四强和其他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流行游戏,别说其他冷门游戏了,就是连双截龙和忍者龙剑传这类当年也是较为热门的游戏他们中很多人都不一定玩过。

对比现在网上常见的时尚新游戏玩家的言论,什么玩腻了出二手回血等。时尚新游戏玩家会把他们玩腻的游戏机和卡带光盘出二手卖掉,有的也会送给朋友。而当年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头几年,大批时尚新游戏玩家将他们手中不玩的FC游戏卡带和FC游戏机,都以极为便宜的价格卖给了收旧货的人,收旧货的人又以极为便宜的价格卖给了廉价二手FC游戏卡带摊贩,我当年于2000年前后一段时间在FC游戏卡带摊贩这里买过大批廉价二手FC游戏卡带,有3块5块10块8块一盘的,但大多都是5块一盘,这些也是我收藏怀旧FC游戏卡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当年FC游戏全盛时期结束后,人们有多么贱卖这些东西。

当年这些时尚新游戏玩家把自己手中的FC游戏都卖掉了,显然时间长了他们对游戏的记忆也会有各种偏差。偏差了以后又要脑补,就会闹很多笑话。

真实情况是:

由于看到网上有怀旧游戏玩家在谈当年的怀旧游戏时代,于是他们按耐不住也要倚老卖老的的这些东西,认为岁数够大就可以冒充怀旧游戏玩家了,结果闹出了很多云笑话。

比如当年的游戏杂志只是少数人拥有,中学和大学一个班级里也只有一两个人左右买过游戏杂志,工作单位里看过游戏杂志的人则更少了。但被这些云玩家一说,大多数人都看过游戏杂志了。而纸质游戏杂志的发行量有限,无法支撑云玩家的云脑补。

岁数大的非怀旧游戏玩家经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云脑补当时某些游戏机流行的盛况,比如认为中国国内也流行过雅达利等游戏机。雅达利等游戏机在中国国内当年也是存在的,但极为小众,远没有后来FC游戏机流行的盛况,即使FC这样流行,当年一个班级里同学手中有FC游戏机的人仍然是少数。雅达利游戏的画面还远不及FC,当年价格也很昂贵,更难以流行起来。中国国内雅达利这代比FC更早的游戏主机的流行实际上是缺失了的。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些他们是流行过的。还有中国的国内当年电脑也比国外普及晚了约10年,国外80年代时曾流行过8位电脑,在早期8位电脑上也有早期游戏和应用软件,仅在国企事业单位等大型机构里普及过这些电脑,在民间这些8位电脑的价格极为昂贵,根本就没有普及过。在8位电脑的时代, MSX等实际上就是类似于后来小霸王的插卡式学习机,这在美国80年代就已经流行过一阵子。而中国国内要等到90年代的前半段小霸王等的游戏机才普及国外发达国家80年代插卡式8位电脑的。90年代前半段媒体报道过,有人送给大作家巴金老先生一台当年顶尖的486电脑当年售价12,000,换算到现在的物价要超过24万,相当于一台中高配的图形工作站或服务器的价格。当年正是因为电脑配置低而价格昂贵,又除了少数人拨号上网外,连网都没法上,而且连电话都没普及。当年的电脑无法普及,而比电脑便宜的学习机,则成了大多数人接触到电脑的方式。学习机一路发展过来,8位FC游戏卡学习机,后来还加上了软盘可以保存数据和做早期数据表格编辑文本可以当电脑用。裕兴普及型电脑和小霸王SB97 SB2000等接近21世纪初的90年代末型号,常售价几百块和1000多块一台,当年大多数人都不会去买,这种高端机型只有少数人买了。当年比较普及的学习机的型号是小霸王SB486D和小霸王SB926等。

一些年龄大的云游戏玩家们吹的云牛最大的吹牛就是吹当年土星PS1等早期3D主机的普及率有多么高。早期3D主机在当年是革命性的机器,画面虽然马赛克,但已经是三维立体动画,在当年看来极为先进,所以价格也极为昂贵,90年代时一台世嘉土星都要卖5000块,物价换算到今天要超过现在的10万块,这么昂贵的价格,在当年房价远没有被炒起来之前,一些地方是能够买小房子的或者造小房子的。当年即使去包机房玩过的人都是少数,而且包机房价格也很贵。可能有的人偶尔去包机房或游戏小店包机玩过几次,就吹牛脑补自己当年就拥有过这个机器。

这其中肯定包括一部分当年买过游戏杂志或问别人借着看过游戏杂志的人,把游戏杂志上对游戏机的介绍脑补成自己拥有游戏机然后过云瘾。


云游戏玩家的发言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因为他们的发言内容空洞以及有不该出现的明显漏洞,就像你说一只猫是4条腿别人相信是事实,但有人说一只猫像章鱼一样是8条腿,那他显然是说话出漏洞了。无论年纪大小,只要是没有经历过某些怀旧游戏机或怀旧游戏,云怀旧游戏玩家的言论就充满着这种类似8条腿的猫的漏洞。

user avatar

1.我电脑上通关了合金装备1-5。

2.哦,生化危机3我玩过,这里要去钟楼,会有个直升机被打掉(电脑上是重制版3)。

3.我dnf号走几十个觉醒的,爬塔都爬吐了。(很久以前都没有爬塔了)

4.我前天玩德莱文一把杀人刀20层爽歪歪。(私服?)

5.我csgo有黄金巴雷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