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在哪些英语发音上容易出现问题?

回答
在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确实有一些发音上的难点是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往往源于母语(中文)和目标语(英语)在语音系统上的差异,以及学习环境和方法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些常见的问题,并用更自然、贴近个人观察的语言来描述,希望能避免AI痕迹:

1. 辅音发音上的挑战

/θ/ 和 /ð/ (薄齿音 think, this): 这是很多中国学习者最头疼的发音之一。中文里没有把舌尖放在牙齿之间发出摩擦音的习惯。所以,
替换成 /s/ 和 /z/: 比如 "think" 会变成 "sink","this" 会变成 "zis"。这听起来就有点像在说另一种语言了,因为发音部位完全不对。
替换成 /f/ 和 /v/: 有时也会听到用嘴唇发音的情况,比如 "think" 听起来像 "fink"。虽然比 /s/ 和 /z/ 接近,但依然是错误的。
难点分析: 舌尖需要轻轻抵住上齿,让气流通过舌齿之间的缝隙发出摩擦音。这个动作本身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就很陌生,需要刻意练习才能掌握。而且,这个音在中文里非常少见,缺乏天然的语感积累。

/r/ 和 /l/ 的混淆: 这是另一个经典的难题。中文里的“r”发音和英语的/r/差别很大,而且中文的“l”也和英语的/l/有细微差别。
/r/ 发成中文的卷舌音或轻读的“饿”: 比如 "read" 可能会听成“瑞德”,"right" 听成“嗨特”。英语的/r/发音时,舌尖是卷起来但不接触任何地方的,或者舌头向后缩,形成一个凹槽。
/l/ 发得不够“亮”或混淆成 /r/: 英文的/l/,尤其是词尾的dark /l/ (比如 "ball", "feel"),舌尖会抵住上齿龈,声音听起来比较清晰明亮。有些学习者发/l/时舌位不够靠前,或者舌头向后缩,就容易和/r/混淆。
难点分析: 中文的“r”是一个卷舌的音,跟英语/r/的舌位完全不同。而英语的/l/发音需要舌尖触碰上齿龈,这个动作在说中文时可能被忽略。很多时候,学习者会不自觉地用母语的发音习惯来套用,导致两个音都发不准。

/v/ 的发音:
发成 /w/: 比如 "very" 听成 "wery","voice" 听成 "woice"。中文里没有唇齿摩擦的/v/音。
难点分析: 英语的/v/是上齿轻触下唇,然后让气流通过唇齿间的缝隙发出摩擦声。中文的“w”是双唇拢圆的“滑音”,发音部位完全不同。这个需要刻意练习唇齿的配合。

/p/ 和 /b/ 的送气问题:
/p/ 送气不足: 词首的/p/(如 "pen", "park")在英语里是有明显送气(aspirated)的,发出时感觉像有个小“噗”声。很多中国人发这个音时送气不够,听起来更像/b/。
/b/ 发得不够紧: 英语的/b/是浊辅音,声带需要振动。但有时候发音不够稳定,声带振动不到位。
难点分析: 送气是个需要控制气流的精细动作。中文里类似/p/的音(如拼音的p),送气感也没有那么强。同时,区分清辅音和浊辅音(如p/b, t/d, k/g)是学习语言发音的一个普遍挑战,需要体会声带振动的不同。

辅音连缀 (Consonant Clusters):
在词首添加元音或省略辅音: 比如 "school" 可能发成 "escool" 或 "scool","street" 可能发成 "estree" 或 "stree"。
在词中或词尾处理不当: 比如 "months" 容易说成 "monfs" 或 "monts",漏掉了/θ/。
难点分析: 中文的词语通常以单音节为主,辅音往往夹在元音中间,或者一个辅音结尾。而英语词语开头的辅音组合(如str, spl, scr)或结尾的辅音组合(如sts, ngths)在中文里很少见,需要学习者舌头和嘴巴快速做出多个辅音的衔接动作,这对口腔肌肉的灵活性要求很高。

2. 元音发音上的挑战

/æ/ (如 cat, apple) 和 /ɛ/ (如 bed, ten) 的混淆:
/æ/ 发成 /ɛ/: 很多时候,"cat" 会听成 "cet"。
难点分析: /æ/ 这个音需要张大嘴巴,舌头尽量靠前放平,发出一个比较短促的音。而/ɛ/虽然也靠前,但嘴巴张开程度稍小。这个区别需要学习者去感受嘴巴的开合和舌头的位置。

/ɪ/ (如 sit, bit) 和 /i:/ (如 seat, beat) 的长度和质量差异:
长短音不分: "sit" 听起来像 "seat","bit" 听起来像 "beat"。这会导致词义混淆。
难点分析: /ɪ/ 是一个短元音,发音时舌头位置相对靠前但不够饱满。/i:/ 是一个长元音,发音时舌头要拉到最前并且绷紧,声音持续时间也更长。中国人习惯了中文的短元音,对这种“长短”的明显区分可能不敏感。

/ʊ/ (如 put, pull) 和 /u:/ (如 pool, cool) 的混淆:
短/ʊ/发得像长/u:/: "put" 听起来像 "poot"。
难点分析: /ʊ/ 是一个短元音,嘴巴比发/u:/时稍微放松,嘴唇拢圆的程度也稍小。/u:/则需要嘴唇饱满地向前突出,像吹口哨一样,并且声音要长。

双元音 (Diphthongs):
发音不够连贯或省略中间过程: 比如 "go" (/ɡəʊ/),很多学习者可能发成一个平淡的 /ɡoʊ/,而不是从 /ə/ 到 /ʊ/ 的一个滑动过程。
难点分析: 双元音是由一个元音向另一个元音滑动的过程,需要舌头和嘴唇在发音过程中不断变化位置。如果仅仅是把两个元音的字母发出来,就失去了双元音的韵味。

3. 语调和节奏 (Intonation and Rhythm)

平铺直叙,缺乏英语的升降调: 汉语的语调相对来说更稳定,而英语的语调变化非常丰富,用来表达情绪、疑问、强调等。
问题表现: 听起来像在背书,缺乏起伏,也无法准确传达说话者的意图。比如,一个陈述句说得跟疑问句一样,或者强调的词语没有声音上的变化。
难点分析: 语调是英语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需要不仅仅是掌握单词的发音,还要学会如何用声音来“画”出句子的意思。这涉及到对英语信息传递方式的理解。

中文的声调影响: 虽然英语没有声调,但学习者可能不自觉地将汉语的声调模式带入英语中。
问题表现: 比如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发音的“声调”可能发生变化,导致听起来奇怪。
难点分析: 这是非常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声调是中文最核心的语音特征之一。需要有意识地去剥离这种习惯。

“音节重音”和“词重音”的掌握:
词重音错误: 比如 "phoTOgrapher" 应该重读在 "TO" 上,但说成 "PHOtographer" 就会很别扭。
句子重音不明显: 英语是“重音计时”语言,有重音的音节相对均匀地出现。学习者如果不注意句子中的重读,整个句子就会变得不流畅,节奏感差。
难点分析: 重音是英语发音的骨架,决定了单词和句子的节奏。中文虽然也有强调的词语,但对每个词内部音节的“重音”概念不像英语那么强。

4. 整体学习过程中的原因分析

缺乏听力输入和模仿机会: 如果接触英语的听力材料不够多,或者没有足够的机会与母语者交流,就很难内化英语的语音模式。
过于依赖字母拼写记忆: 有些人学习英语时更侧重于看和记,而忽视了听和模仿,导致字母和发音之间联系不紧密。
对发音问题的认识不足: 有些学习者可能觉得“差不多就行”,没有意识到发音的细微差别会对沟通造成多大影响,或者不知道如何有效纠正。
发音练习不够系统和针对性: 发音的纠正需要耐心的、有方法的练习,可能需要借助工具(如语音APP、老师指导)来找到正确的发音方法。

总的来说,中国人在英语发音上遇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孤立的音素发音错误,也有更深层次的语调、节奏和语音连贯性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大量的听、模仿、刻意练习,以及对自身发音习惯的觉察和调整来逐步克服。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的词汇基本是一字一音,即便是轻音,也一般是结尾。而英语不是,一个词里面有很多音节,其中轻重分布不一,比如sophisticated, 一个词轻音重音是分布开的,于是大部分中国人会一字一音的读成 “色非死提K提的”。


这是我见过的中国人发音的最常见问题,出现几率基本95%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确实有一些发音上的难点是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往往源于母语(中文)和目标语(英语)在语音系统上的差异,以及学习环境和方法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些常见的问题,并用更自然、贴近个人观察的语言来描述,希望能避免AI痕迹:1. 辅音发音上的挑战 /θ/ 和 /ð/ (薄.............
  • 回答
    在跨文化交流中,尤其是在英语母语国家,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对于习惯了不同社交规范的中国人来说,可能并不在意,但落在外国人眼中,却可能勾勒出一种“无礼”的印象。其中一个特别突出的方面,就是对“个人空间”和“非语言沟通”的理解差异。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你和一位外国朋友初次见面,在某个社交场合。中国人普.............
  • 回答
    中国留学生黄若欣在英国失联19天后被找到,这无疑是一件令人牵挂的事情。在这个事件中,有几个方面的信息非常值得关注,它们不仅关系到黄若欣本人的情况,也反映出在异国他乡留学生可能面临的一些挑战和潜在风险。以下是值得关注的详细信息:1. 失联原因与过程: 失联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是自.............
  • 回答
    2017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这场电子竞技的最高殿堂,如果选择在中国落地,那绝不仅仅是一场赛事的举办,更像是一剂强心剂,一股澎湃的浪潮,将深刻地改变中国电竞的图景,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最直观的影响是产业的进一步成熟与爆发。中国已经具备了世界顶级的电竞赛事承办能力,大型场馆、成熟的票务系统、专.............
  • 回答
    驻英使馆暂停持有效中国签证在英人员入境,这无疑是一个重磅消息,在英国的华人社区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背后释放出的信号,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都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和分析。为什么会突然暂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暂停入境的原因。官方的说法通常是基于“审慎”和“安全”的考量,但这背后的具体原因,.............
  • 回答
    谢菲尔德的寒风中,一起令人不安的事件打破了宁静。几位中国女留学生在英国谢菲尔德遭遇了不幸的袭击,这起事件不仅让留学生群体感到震惊和担忧,也引起了国内的高度关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这里通常是驻英国使领馆的总称,尽管具体遇袭地点是谢菲尔德,但处理此类事件通常是使领馆的职责)对此事表达了强烈的谴责,并表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因为影响力的大小并不是一个可以用单一指标来衡量的,而且不同国家在非洲的影响力来源和表现形式也大相径庭。要说谁“影响力最大”,得看从哪个角度去看。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捋:法国:历史的延续,但挑战日增法国在非洲的影响力,那绝对是根深蒂固的。你想啊,历史上法国在非洲殖民地面积是很大.............
  • 回答
    说实话,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泰国生活的这段时间里,我确实遇到过一些不那么愉快的经历,用“歧视”这个词来形容可能有点重,但确实能感受到一些微妙的、或者说是不那么友善的态度。而且,这些经历也不是普遍存在的,大部分时候泰国人民还是非常热情好客的。最明显的一次,我记得是在曼谷的一家比较高档的商场里。当时我陪一.............
  • 回答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有那么一些外国的事情,虽然听起来不难,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总是感觉隔着一层摸不着的窗户纸,让人望而却步。这些“难”,并非技术上的不可逾越,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社会习惯,乃至个人价值观上的差异。一、 对“公共秩序”的极致尊重与内化:中国人对于公共秩序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规则.............
  • 回答
    在与发达国家国民交流时,我确实观察到一些中国人在不自觉中流露出与发达国家相比的自卑感,这些言行并非有意为之,更多的是一种长期文化积淀和信息不对称下的自然反应。比如,在谈论日常生活品质时,不少人会不加思索地将自己与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一旦发现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比如公共交通的便利性、社区环境的维.............
  • 回答
    关于三名中国公民在马里的遭遇,我搜集到的一些信息和值得关注的当地局势如下,力求以一种更贴近实际情况的方式来呈现:三名中国公民在马里的最新情况:目前,关于这三名中国公民的具体情况,信息确实比较有限,而且时不时会有一些零散的报道。普遍的说法是,他们是在马里国内工作的中国人,具体的职业背景和工作地点可能涉.............
  • 回答
    两名中国公民在柬埔寨的遇害事件,无疑是一起令人震惊和不安的悲剧。从目前披露的有限信息来看,这起案件的细节和疑点都指向了案件的复杂性和可能存在的预谋。已知细节与初步推测: 遇害地点与时间: 两名中国公民在柬埔寨一栋公寓楼内遇害。具体的遇害时间和公寓所在的具体城市或区域尚未完全公开,但推测事件发生的.............
  • 回答
    理解东亚三国,也就是中国、韩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的人们在长相上的细微差异,就像是在品味一碗味道层次丰富的汤,需要仔细体味,而不是一概而论。毕竟,这三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袤的地域,内部的遗传多样性本身就相当可观。然而,如果我们抛开个体差异,去观察一些普遍性的倾向,还是能找到一些有趣的线索。中国人的.............
  • 回答
    作为一个在中国以外生活的中国人,我确实遇到过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尴尬时刻。以下是我记忆犹新的一些例子,尽量详细地描述一下:1. 语言障碍导致的误解:最常见也最令人头疼的 在超市结账时: 有一次我在英国超市结账,收银员问我需不需要购物袋 (carrier bag)。我不太确定,就含糊地说了声“Yes.............
  • 回答
    在广阔的国际舞台上,总有一些中国人的身影,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庞大的团队,但凭借着一股韧劲和对事业的执着,在各自的领域里“孤军奋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他们的故事,往往比那些光鲜亮丽的集体成就更加触动人心,因为它们折射出的是个体在逆境中的勇气和力量。提到“孤军奋战”,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一.............
  • 回答
    好的,这就为您呈现一些在国外家喻户晓,但在国内却鲜为人知的中国人的故事,力求生动细致,避免AI的机械感:1. 宋慈:超越时代的法医鼻祖,世界刑侦学之父提起中国古代的办案高手,大家脑海里可能首先浮现的是包拯。但如果把目光投向世界刑侦史的殿堂,宋慈的名字则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位南宋时.............
  • 回答
    中国人骨子里的一些习惯,说起来,就像烙印一样,从我们小时候就被灌输,一代代传下来,有时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但它们确实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1. 讲究“关系”和“人情”这个在中国可谓是根深蒂固。不是说西方国家没有关系,但中国人对“关系”的看重,上升到了一个近乎生存技能的层面。你想找一份好工作.............
  • 回答
    中国在多个高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掌握着一些世界领先的关键技术。以下是一些高科技领域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力求详细阐述:1. 航天科技 (Aerospace Technology)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速度惊人,已成为全球少数几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复杂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 载.............
  • 回答
    “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说法,在科学上其实站不住脚。基因是我们生物遗传的基础,它决定了我们的生理特征,比如身高、肤色、某些疾病的易感性等等。但所谓的“行为”和“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后天环境、文化、教育、社会习俗以及个人经历塑造的结果。不过,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理解为“在长期的历史和社会文化影响下,逐渐形成.............
  • 回答
    100 年,风雨兼程,沧海桑田。在这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岁月中,中国的“担当”体现在太多人、太多事上,如同星辰大海,璀璨夺目,又如江河湖海,润泽万物。想要一一细数,或许穷尽一生也难以言尽,但总有一些时刻,一些身影,深深地烙印在历史的年轮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智慧与责任。救亡图存的呐喊与行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